茶黄螨对四季豆会造成哪些危害呢?用什么药治理比较好呢?
对于我们广大农民来说,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农业问题,尤其是那些分布广泛、虫态多、繁殖快、体积小、善于隐藏、经常爆发、容易传播、危害严重的害虫,往往会让我们的农民头疼。
在害虫防治和管理方面,茶黄螨可以说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相对较大的害虫。很小,一年可发生多代,主要危害作物(尤其是蔬菜作物)上的幼组织,如嫩枝、嫩叶、幼芽等。如果控制不及时,往往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花果掉落,枝叶发芽不良,茎叶变色,甚至更糟。茶黄螨是我国农业种植中常见的害虫,但很难根治,在大田作物中经常反复发生和感染。
茶黄螨又称幼叶螨,是一种食性杂的螨虫。它不仅能寄生农作物,还能寄生田间杂草和土壤。昆虫在中国所有主要农业种植区都很常见。对番茄、黄瓜、辣椒、茄子、土豆、丝瓜、苦瓜、芸豆、豇豆、荠菜、芹菜有害。其中,大棚种植的果蔬发病率最高,虫害情况最严重,几乎一年四季都能繁殖危害。露地种植的作物夏秋季虫害发生率较高,暖带地区的作物这类虫害发生率相对较高。
茶黄螨对蔬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由幼螨和成螨寄生和吸食作物植株顶部幼组织中的汁液引起的,主要危害蔬菜的新枝、幼蕾、幼叶、花器、幼果等部位,其中未展开的叶、芽、花受害最重,不同的受害部位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蔬菜作物的叶片受损后,叶片边缘会向下卷曲,叶片会出现皱缩和纵向滚动的症状。叶子的正面是绿色的,但是叶子的背面会呈现黄褐色或灰褐色,在油浸中会很亮。而且受损叶片比正常叶片更小、更窄、更厚、更硬、更硬、更脆。
茄果类蔬菜果实受损后,幼果的茎、尖、果皮会逐渐变成黄褐色,受损的幼果不能正常膨大或出现畸形果,体积比正常果实小,果实表面会变得粗糙不平,软木塞疤痕更严重,后期果皮会开裂;另外,就水果的肉味而言,受损水果的肉质会比正常水果更硬更硬,而且吃起来会有很重的涩味,严重时不能正常食用。
蔬菜作物嫩枝、嫩茎受损后,受损的枝条、嫩茎颜色会逐渐由绿色变为黄棕色,幼茎嫩枝往往会出现轮状扭曲;蔬菜作物的花受损后,轻度的情况下会出现花器官发育不良或畸形。严重时会导致落花落果,更严重时会导致作物不能正常开花结果。
当蔬菜作物顶部新的嫩组织(如生长点)受损时,一方面会导致蔬菜无法正常长出新的嫩叶,另一方面会导致蔬菜植株顶部的幼组织黄褐色、变形、萎缩、枯萎或坏死,严重时会造成蔬菜植株丛生、短小、顶部秃秃秃的现象。
从生活环境和发病规律来看,茶黄螨一年可发生20代以上,具有世代繁殖重叠的特点。它可以在两性和单性生殖中繁殖。温暖潮湿的环境最有利于茶黄螨的繁殖危害,其中温度为22-28度,湿度为80-90%。因此,在夏季和秋季温湿度较高时,大棚内发生茶黄螨。一般来说,茶黄螨通常在3-4月开始繁殖,4-5月逐渐扩散,6-9月发病率较高。10月后,害虫情况开始减少,昆虫数量开始减少。此外,35度以上的高温会造成茶叶黄螨大量死亡。
从繁殖特性和虫害特性来看,茶螨主要集中在蔬菜作物的幼叶背面、花蕾和果实凹陷处产卵。在20-25度左右的温湿度环境下,一般一代只需要5-7天的发育。茶黄螨具有倾向性,对蔬菜有害的幼螨和成螨一般集中在蔬菜幼苗顶部的幼螨部位吸食。取食部位的组织老化后,雄性茶黄螨可以携带雌性茶黄螨,迁移到蔬菜幼苗上其他汁液充足的幼组织继续为害。此外,茶黄螨一般藏身寄生于作物、杂草、土隙、棚内遮蔽物中过冬,并可通过农业劳动和风力传播。
1.清洁农村,控制虫源
前一茬作物收割后,残留的作物残体、落叶、枯枝、杂草、砾石等。在野外应及时彻底清理,并从野外移走进行集中焚烧和深埋。对于温室,温室的内墙柱和表面应彻底消毒,并用药物消毒。如果条件允许,建议配合药物在棚内熏蒸或高温闷棚处理,以杀灭和减少田间茶黄螨的残留来源。
为了消除残留害虫,减少越冬昆虫的来源,需要在冬季到来之前,对土壤进行深度翻耕,彻底清理果树上的病枝、果实、树叶和枯枝落叶。同时建议在全园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1-2次,能很好的防止第二年茶黄螨的滋生基地。
2.轮流种植以抑制害虫
对于长期连作的蔬菜种植区或茶黄螨危害严重的地块,建议轮作2-3年,种植具有病虫害防治功能的不同科属作物。如十字花科作物、百合科作物可与茄子或瓜类作物轮作种植,或采用水旱轮作种植的方法(如水稻轮作)可有效避免茶叶黄螨在田间多年积累,从而起到病虫害防治的作用。
3.加强管理,预防病虫害
对于茶黄螨数量多、虫害严重的地区,一方面建议根据茶黄螨的高峰期、作物种类和种植的环境条件,采取选择早熟品种、适时早播、早种早收的方法,避免6-10月份茶黄螨高发;一方面,如果是蔬菜育种,要选择抗病抗逆能力强的品种,同时要避免在茶黄螨历史较重的苗圃基地买苗。此外,在播种或种植幼苗前,应对种植区土壤进行全面的药物消毒、杀菌和杀虫处理,以防止害虫,减少害虫,保护蔬菜幼苗。
另一方面,在蔬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增加腐熟有机肥、生物菌肥和磷钾肥的施用,控制氮肥的使用,尽量采用高垄覆膜、膜下浇水或小水量勤浇水的种植方式,同时加强棚内通风管理,地面秸秆覆盖管理, 以及经常翻耕锄地的管理,特别是棚内的温湿度管理(必须避免高温高湿的发生),以培养抗病能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