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艰辛创业“路”,残疾人养猪场拆迁事件
-----杨某平猪场因环保搬迁得不到既定扶持事件
“给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扶持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乡村振兴,关注弱势群体,是我国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国策更是纲领,然而,在原平市闫庄镇刘庄村,残疾人杨某平在创业路上却步履维艰:
2017年因为环保,在市、镇级相关部门承诺给予贫困扶持的情况下,冒着猪病死的风险搬迁猪场,期间因搬迁条件恶劣,猪死伤殆尽,而且后续由于资金不到位猪场也一直未建成,4年多的时间里上访,求援,却始终未得到一分扶贫款项,现一家人无以为继,生活艰难,而相关人员的不重视,经营近10年的猪场已濒临倒闭.杨某平的悲惨遭遇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失却左手,却以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庭,是何等艰难,为环保搬迁,为什么既定的扶持不能到位?这中间究竟有怎样的隐情?
在民众的疑问中,当事人杨某平就对此事件进行了详细地陈述和披露:
今年42岁的杨某平是原平市闫庄镇刘庄村人,自小没有左手患有残疾,其父亲也是残疾人,为了维持生计,他自2012年开始从事养殖,但由于市场多变,猪场在2014年一直亏损,为此他前后投入了100多万,甚至以高利贷为生,好不容易自2015年市场大环境好了些,一家人刚燃起生活的希望,让他想不到的变故又接踵而来,2017年5月,市,镇、村级负责人找到他,说猪场污染水源要求他迁址,在了解他们家的情况后,市级一再交待要求下级对他的情况以60万元的扶贫贷款进行扶持,他本人对市里承诺也深信不疑。
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为了环保,把猪场迁走后,贷款扶持却迟迟不能到位,而且迁场过程中,他在镇、村级负责人员的一再要求和承诺给1万元补偿的情况下,在猪场没建好的情况下把猪放在一个临时的空圈里,由于条件恶劣,迁完后在圈的147头猪,死的死,病的病几乎,50头带肚母猪也多数流产,损失巨大,后续猪场在建的过程中因为没钱再投一直搁浅,之前承诺的补偿款和扶贫贷款一直也不能到位,他多方求助,但等来的却是旷日持久的拖延。
人到中年,上有高堂,下有幼儿,父亲也为残疾,一家9口,两个劳力均无基本劳动能力,在生活的重压下,百事皆哀,举步维艰,如果不是身逢绝境,怎会历经多年持续多方求助?整整4年的时间,缘何迟迟得不到解决?
看似简单的一个事件,却让所有人为之沉重,在和谐共治的今天,发生这样的事件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面对权力漠视的无力感让我们无以为继。
在此,我们衷心地希望相关单位部门关注此事,能够真正深层次地从感情上接纳弱势群体,在行动上关注弱势群体,在各种制度设计时照顾弱势群体,有效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给他们本已残缺的生活一些阳光,一些温暖!
--稿件由当事人提供不代表发布平台和媒体的观点,与发布平台和媒体无关
“污染”一直是让养殖户高度警惕的红线,一旦触及这条红线,无论是污染了居民环境,还是危害了基本农田、水域,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养户,都难免会迎来整改。
而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又有数个“猪场污染”案例曝出,但问题是养殖场户们如何才能真正长期有效的避免污染、守住红线呢?
猪场污染再现据潇湘晨报12月14日报道,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养猪场沼液外溢导致祖坟被污染的案件。
案件显示,一养猪场排放的沼液泄漏到了张先生的祖坟旁边,导致祖坟周围堆满了猪场沼液,污染了墓地;协商无果后,张先生起诉相关养猪场,索赔精神抚慰金和迁坟费用共计29300元;最终法院判赔11500元。
养殖业的朋友都知道,相较于大部分产生污染问题的养殖场,上述猪场所受惩罚并不算高,但由此可见无论何时何地“污染”始终是一根红线,一旦产生污染,只要有人起诉就很容易败诉受罚。
当然,近年来随着环保把控的科学化,基层执法也逐渐温和,很少再有“强拆强卖”“一拆了之”等做法。
据南方都市报12月14日报道,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酥醪村村民投诉,村子中心有人违规开办猪场,猪舍距离民房不足10米,村民被猪粪尿污水熏得无法入睡,饮用水源也被污染。
投诉后,相关部门实地查访了酥醪村所有农户散养生猪的情况,并不是如之前那种“一拆了之”的做法,而是协调镇、村干部,要求以村组共建的形式成立合作社,挑选一个离村庄较远的地方,集中养殖、集中排污处理,规范化管理,在保护好人居环境、最大化处理养殖污染的同时,不伤害养殖户。
从上述两个最新关于“养猪污染”的案例中,明显可以感觉到,环保依旧是重中之重,但不会再轻易的重罚重处,更不会粗暴的“一拆了之”。
这也是因为,来自相关部门的文件中多次提到不得违规拆除猪场,对需要拆除的规模猪场同时还需要另外安排异地重建,确保生猪产能的稳定。
种养结合促收入养猪必然排粪,对于猪场排出的废水粪污,很多养殖场老板都头疼不已。
但如今已经有不少的猪场借助“种养结合”,不仅实现了粪污全处理,甚至还创造了更多收入。
对于“种养结合”,很多人认为还是大猪场做得比较成熟,实则不然,一些小规模的养殖场户也能做好。
例如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的农户林振海,养殖规模仅500多头,但通过有效的利用猪粪,不仅杜绝了令他头疼近10年的粪污问题,而且还多种出了一大片果园,双向创收。
对于林振海猪场排出的粪污,周边村民向来有着怨气,绿水青山都快变成臭水脏山。
在环保的需求之下,林振海将粪污集中处理成沼肥,然后在养殖场周围种了180多亩的果园,通过铺设管网来用沼肥灌溉果园。
结果这些施有机肥的果子比施化肥的长得更好、更香甜,连价格都卖得更好些。
林振海就这样靠着“种养结合”实现了猪场的逆袭,变废为宝才是养殖粪污的最佳出路。
据了解,漳州市对“种养结合”做了深入推广普及,今年全市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已达99.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
其实自古以来,“挑粪种地”就是农民的重要生产方式,只是现代化肥普及后,很多人看到施化肥的农作物长得快、收成多,因此有机肥的占比逐渐降低,但实际上炎黄子孙几千年土地下来,地力依旧得以保障,有机肥才是最大功臣。
值得重视的是,长期使用化肥的危害已越发显著,未来养殖业提供“有机肥”将不再只是为了自身的“环保问题”,甚至为了农业发展也必须要加快普及提高“变粪为肥”的资源化利用率。
种养结合的大势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最多且过量使用化肥严重的国家,我国化肥使用量长期占全球的30%以上,粮食产量则占全球的16%左右,平均每公顷的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得到4倍以上!
而正是由于我国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性状退化、酸化,甚至不少农民能感受到“化肥越来越不好用了”,往年用一包化肥的量现在要用一包半,这不是化肥本身的原因,而是长期使用化肥后导致的地力下降。
由此下去,就会陷入化肥越用越多、土地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但有机肥中含有各种大量有机质、氮磷钾和中微量营养元素,对于作物来说养分全面且持久,对于土地来说,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腐植酸,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维持或改进土壤松软度,整体上改善土壤的“微型生态”,实现可持续种植利用。
很多人说,如果有机肥真有这么好,为什么反而越用越少了?
有机肥使用的减少,一方面是化肥所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在城市化发展下,大部分人类产生的粪肥不再得以利用。
所以“种养结合”绝不只是养殖业的重要方向,对于我国整个农业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人类粪肥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养殖场就成了提供有机肥最重要的渠道。
所以说,养殖场发展“种养结合”不仅利于自身,更是利于民生。
不过有一大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对很多猪场来说,养猪规模上来了、粪污排放量上来了,但却没有那么多果园菜地供给消化粪肥,要注意单位面积土地在单位时间内容纳处理肥料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养殖场户在推行“种养结合”时要咨询专业人士,以期实现最佳的“种养匹配”。
尊重自然法则、维护生态平衡,不仅有利于推动养殖业、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更将让我们本身受益良久,并不单单为了“子孙后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