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时,影响溶氧的因素是什么,应对措施是什么呢?
影响溶氧的因素
1、 藻类。这是养殖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浮游生物,我们平时所说的水色的好坏其实就是反映了水体中藻类的丰富程度。藻类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至少占了水体中总溶氧水平的百分之80,另外的百分之20来自于大气氧分压。因此,很多养殖户认为,只要多开增氧机,一定不会缺氧,这是一个必须要纠正的观念,一旦倒藻,就算是24小时开增氧机,水体的中下层也会处于亚缺氧甚至是缺氧状态。
2.?化学耗氧。底泥中的一些还原性化学物质在氧化过程耗氧,所耗氧占15~80%,是化学耗氧主要根源,包括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等。
3.?生物耗氧。水产动物生活必须耗氧,所耗氧占百分之20到25。
判断溶氧情况
1.?观察水色变化:通常水质恶化后根据溶氧从高至低的顺序,水色开始变清,逐渐由清变白,进而变红,最严重时变黑。
2.?观察水中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的活动状态:缺氧时,浮游动物常聚集在水体上层,底栖动物会靠近池边,不怕惊吓。
3.?观察养殖动物的摄食情况:轻度缺氧,摄食减少,严重时停止摄食,开始“溜边”“浮头”,聚集增氧机旁。
应对措施
1.?生物增氧法。水产养殖前先进行培水肥水,利用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给池水补氧。如果池水清瘦,采取灵活结合施用有机肥、多抗培水膏、藻类生长素、氨基培水液、肥水EM等。
2.?注水增氧法。池塘中的溶解氧量较低,可通过水流经过一定的流程和落差提高含氧量或抽取溶解氧较高外源水注入池塘内,以提高增氧效果。注水补氧宜早进行,防止因缺氧而一次注水过多或注水时间过长,导致池塘水质条件急剧变动引起养殖动物强应激反应。
3.?机械增氧法。通过开启增氧机来搅动,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提高水体溶解氧量。
4.?化学增氧法。通过泼洒化学增氧产品来提高水体溶解氧量,易溶于水,放氧量大,放氧时间持久2到5小时,俗称固体双氧水。
一切好氧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都离不开氧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而稳定,约占21%,因此陆地上生物很少有缺氧的威胁;而水体中的溶解氧(即溶氧,Dissolved?Oxygen,简称DO)却量少而多变。一般情况下淡水中饱和溶氧量只相当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1/20,海水中更少,因而水中的溶氧量成为水生动物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是水产养殖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水质因子之一。
既然溶氧这么重要,那么它是怎么来的?溶氧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生物增氧:
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藻类通过自身的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既然藻类可以产生氧气、那么我们就要增加水体当中藻类的数量。
2、物理增氧(增氧机、外源水的添加)
通过开启增氧机、把水打成小水花、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让空气更好的与水结合、增加水体的载氧量。或是直接将空气输送到池底、增加空气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让其溶解的更多。通过增加新鲜水源、增加水体的溶氧。
3、化学增氧
通过向池塘抛洒增氧粉(过碳酸钠等)、双氧水、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等、短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氧。
溶氧在产生的同时也会被消耗、怎样才能使水体当中的溶氧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了。那么、我们就需要?“开源节流”?就是增加水体溶氧的来源、减少水体溶氧的消耗、使溶氧有剩余。之前我们提到了增加溶氧的来源、现在我们来说一下溶氧的消耗有哪些:
1、养殖对象(鱼虾蟹)的呼吸作用。
2、底部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过程中、一些好氧细菌对溶氧的消耗。
3、水体里面的浮游生物的消耗。藻类自身在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水体里面的轮虫或是枝角类自身也会消耗氧气、同时会吃掉水体里面的部分藻类、从而使水体当中产氧能力减弱。
4、溶解氧的逸出。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水体当中的溶氧、我们需要从增加来源方面和减少消耗两方面着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5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