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初二地理上册知识点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x疆的吐鲁番。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三熟一个一熟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x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多荒漠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39中的图2.21)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⑴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⑵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⑶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三、河流和湖泊1、众多的河湖

 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

 流域名称占全国总面积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2/3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境外称萨尔温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我国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区域1/3流入沙漠深处:塔里木河

 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国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长江与黄河(P48中的图2.32、P53中的图2.36)

 长江黄河

 长度6300千米5500千米

 发源地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

 特点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注入海洋东海渤海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河口、孟津

 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湟水、汾河、渭河

 开发①“水能宝库”,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水电站:三峡、葛洲坝。②“黄金水道”,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①中上游利用水能发电。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②引黄灌溉:塞外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重要的引用水源。

 忧患①长江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②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岸的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

 ③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泥沙淤积。①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宁夏、内蒙古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为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③下游:河道变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洪水威胁严重,水污染加重。山东境内初春时节易形成凌汛。

 治理措施①兴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蓄)

 ②整治河道,退耕还林。(导)

 ③加固江防大堤。(防)

 ①上游:合理放牧,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修建水库、水电站。

 ②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③下游:加固加高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治理水污染。

 4、主要的湖泊

 我国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

 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国水周)

 1、水是宝贵的资源

 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⑵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⑶措施:①解决季节分配不均——兴修水库。②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计划线路:①东线方案:在江苏扬州市把长江水抽进京杭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过黄河后,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达天津市。②中线方案:首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到华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峡巨型水库建成后,利用高峡出平湖,筑渠输水自流进汉江。③西线方案:计划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的水源。

 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⑴水资源短缺;⑵时空分布不均。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公路运输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速度最快、舒适、安全运量最小、运费

 水路运输运费最低、运量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灵活性差

 ⑸历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南北向的铁路线(自东向西排列)1、京沪线

 2、京九线

 3、京哈——京广线

 4、焦柳线

 5、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自北向南排列)6、京包——包兰线

 7、陇海——兰新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三横五纵”(P91中的图4.6)

 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项目所在省(区)交汇的铁路

 北京北京京哈、京沪、京九、京广、京包

 成都四川宝成、成昆

 徐州江苏京沪、陇海

 株洲湖南京广、浙赣、湘黔

 兰州甘肃包兰、兰新、陇海、兰青

 杭州浙江沪杭、浙赣

 郑州河南陇海、京广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4、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x疆牧区、青海牧区、x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

 北方地区旱地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

 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⑸我国三大产棉区:x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⑴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⑵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适宜种粮。

 ⑶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⑷宜渔则渔:河湖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⑴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对策: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④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⑶九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⑷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差别及原因。

 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②“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三、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主导产业

 1、工业与我们

 ⑴概念: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⑵分类:

 重工业以生产生产数据为主的工业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

 轻工业以生产生活数据为主的工业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2、工业的空间分布(3沿)

 ⑴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⑵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⑶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⑷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

 工业中心大连、沈阳、鞍山北京、天津、唐山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珠海

 工业特色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⑴涵义: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⑵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⑶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

 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发展方向差导:沿海——科技园区型;沿边——贸易导向型;内陆——国防军工型。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中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即3月12日。后来到了1928年的4月7日,民国政府颁布了植树令:以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几年植树式。”民国政府之所以颁布这道令,是因为孙先生幼年就对“树艺牧畜”十分热爱的缘故。他在海外留学时,经常利用假期回故乡种植桑树。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编辑本段]植树节由来

近代植树节最早是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发起的。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土地干燥,大风一起,黄沙满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

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以莫尔领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今日的美国,树木成行,林荫载道。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

[编辑本段]中国的植树节

义务植树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1914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创办人斐义理先生,曾将美国植树节的推行办法,建议当时的农林部希望中国政府仿效。1915年7月31日中国政府规定每年农历清明节时为植树节,届时全国各地举行植树典礼,组织造林活动,后来因故没有正式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届第六次会议于1979年2月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从此,义务植树作为一项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被付诸实施,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义务植树运动在中国持续开展了26年。全民义务植树26多年来,党和国家***不论工作有多忙,不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外地,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统计显示,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中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自1981年12月以来,中国全民义务植树累计超过350亿株。中国正在实施“ 三北 ”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至2000年底,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6.55%,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 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编辑本段]其他各国植树节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为植树节;朝鲜每年3月2日为植树节;泰国把国庆节定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意大利每年1月21日为植树节;美国各州都有植树节,但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全国无统一日期;巴西每年9月21日为植树节;哥伦比亚每年10月12日为植树节;萨尔瓦多植树节和教师节合在一起,每年6月21日举行;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

在这些国家中,美国的植树节最早,已有130多年的历史。1872年4月10日,由内布拉斯加州一新闻记者发起美国第一个植树节。当天,内布拉斯加州全境种树超过100万棵。

巴西是一个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森林的近五分之三在巴西境内,全国森林覆盖率为52%以上。尽管如此,巴西人仍然不忘植树造林。巴西政府对森林资源采取合理开发的同时积极鼓励人们植树造林。

为了积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11月8日在内罗毕发起“为地球植树:10亿棵树运动”。这一运动计划2007年在全球种植最少10亿棵树。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

全年12个月,每月都会有国家欢度植树节:

约旦的植树节是1月15日;

西班牙的植树节是2月1日;

伊拉克的植树节是3月6日;

法国于1977年规定每年3月为法定的“植树月”,月末那天为“植树日”,全国绿化这一天进入高潮;

日本于1922年规定每年 4月1~7日为绿化周,4月3日(神武天皇祭日)为植树节;4月29日是该国的绿之日,也可以被当作该国植树节

朝鲜的植树节是4月6日;4月和10月为“植树月”;

澳大利亚的植树节是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

委内瑞拉1905年决定每年5月23日为植树节;

芬兰的植树节是6月24 日;

墨西哥1954年的法令规定,植树节在每年6月至9月的雨季举行;

印度的植树节是7月的第一周;

巴基斯坦的植树节是8月9日;

菲律宾的植树节已有70多年历史,他们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植树节;

泰国的植树节是9月24日;(也是国庆日)

古巴的植树节是10月10 日;

英国的植树节是11月6日至12日;

意大利1898年就决定每年11月21日为植树节;

叙利亚的植树节是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塞内加尔每逢雨季一到,全国性的植树活动随即开始,时间持续长达半年之久,是世界上植树节最长的国家。

斯里兰卡:从1977年开始,每年的9月17日为植树节;

巴勒斯坦:1月6日是植树节;

埃及:每年9月至11月为植树节;

美国:美国各州都有植树节,但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全国无统一日期;

巴西:每年9月21日为植树节;

哥伦比亚:每年10月12日为植树节;

萨尔瓦多:植树节和教师节合在一起,在每年的6月21日举行;

瑞典:每年3月举行森林周活动。

当然,中国的植树节是3月12日。

[编辑本段]植树节相关

一棵树的生态价值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

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

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

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

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植树趣闻

日本鹿儿岛等一些地区也有新婚夫妇要植树的规定,树旁立碑写明姓名和婚期,植后50年方能砍伐,届时植树夫妇可举行结婚50周年庆祝活动。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不予登记。

添车种树,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

添丁种树,在非洲坦桑尼亚的许多地方,有一种“添丁植树”的风俗,即谁家生了孩子,便把胎盘埋在门外的土地里,并在那里种上一棵树,表示希望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家庭树,波兰的一些地方规定:凡是生了小孩子的家庭均要植树3株,称之为“家庭树”。

树木银行,为了防止建筑工程毁坏树木,日本开办了“树木银行”。凡施工单位,必须把清理场地挖出来的带根树木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在工程结束后,该单位必须及时把树木取出来栽上,以保持原有的绿化面积。

求爱树,在德国的波恩市,每年的植树季节,小伙子要送给姑娘一棵精心挑选的白桦树苗,亲手把它栽好,以表达爱慕之情,人们称之为“求爱树”。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为了切实贯彻执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均应成立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本地区的义务植树运动和整个造林绿化工作。各级绿化委员会由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 同志,以及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的负责同志组成。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同级政府的主管部门,不另增加编制。 个别地方,由于气候、土地等条件限制确实难以开展植树运动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绿化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不成立绿化委员会。

二、各级绿化委员会应当组织和推动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本实施 办法,宣传全民植树、绿化祖国的重大意义,认真做好思想动员,提高认识,造成声势,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努力做好调 查研究、规划安排、苗木培育、技术训练等准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植树运动,要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 ”。

三、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十一岁至六十岁,女十一岁至五十五岁,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各单位要将人数据 实统计上报当地绿化委员会,作为分配具体任务的依据。

县级绿化委员会在分配义务植树任务时,要按照每人每年植树三至五棵的要求,确定具体指标,因地制宜地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可以按 单位划分责任地段,承担整地、育苗、栽植和管护任务;也可以按相应劳动量,分配承担造林绿化的某一单项任务。此项任务,可以一年 一定,也可以一定几年。

对十一岁至十七岁的青少年,应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就近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

四、此项义务劳动,限于用在本县、本市所辖范围,营造国有林和集体林。义务植树的地段或参加绿化劳动的项目,城市要优先搞好风景游览 区、名胜古迹和主要街道等公共场所的绿化。农村要尽快搞好“四旁”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和居民区 ,都要大力植树、种草、栽花、美化环境。

五、使用义务劳动,在国有土地上栽植的树木,林权归现在经营管理这些土地的单位所有;没有明确经营管理单位的,由当地政府指定的部门 、单位所有。在集体土地上义务栽植的树木,林权归集体单位所有。如果情况特殊,另有协议或合同,按协议或合同的规定办理。对林权 所有单位,县以上人民政府要发给证书,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六、为确保义务植树所需苗木,各地应当努力办好现有的国营苗圃和集体苗圃,并按排必需数量的土地和专业人员,扩建和新建苗木基地,培 育良种壮苗。凡是有条件的单位,都要积极自办苗圃。提倡城镇家庭和农村社员开展营养钵育苗。

七、对义务植树的树木和现有的林木,必须大力加强培育管护,确保成活成林,不受破坏。林木所有的单位或承担管护义务的单位,应当根据 情况组织林场、专业队或确定专人负贡管护。耍严肃法制和纪律,建立爱林护林的乡规民约。采伐更新,必须按照森林法的规定,经过林 业或园林部门批准。城市绿地要严加保护,不得侵占破坏。违者要给予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

八、植树绿化,要讲究科学,注重实效。要培训技术骨干,加强技术指导,普及植树绿化的技术知识,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办事,保证质量。

九、对义务植树,各单位每年都要进行检查,并将完成情况据实上报.绿化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评比,成绩优异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年满十 八岁的成年公民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的,所在单位要进行批评敦育,责令限期补栽,或者给予经济处罚。整个单位没有完成任务的,要追 究领导责任,并由当地绿化委员会收缴一定数额的绿化费。

十、各级林业和园林部门,应当在绿化委员会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努力搞好规划设计和苗木培育等各项具体工作。基层机构不健全的,应 当充实和加强。

十一、义务植树所需的苗木费、管护费,应当根据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原则,一般由林权所有单位负责解决。有的单位因绿化任务大,资金困 难,确实无力承担全部费用的,按单位隶属关系,由各级财政酌情解决。参加义务植树的单位和个人所需交通等费用,由参加单位自理。

十二、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是促进整个造林绿化的一个重大措施。各地在开展此项运动时,必须同加快整个造林绿化工作结合起来,在苗木 、经费、技术力量的使用和林木管护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既要搞好义务植树,又要完成年度造林绿化计划。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完成 了义务植树任务,但整个造林绿化工作没有做好,不能给予表扬和奖励。

十三、根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本实施办法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参加营区外义务植树的办法,按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参加营区外义务植树的指示》(〔l982]3号)的规定执行 ,营区内植树办法,由解放军总部另定。但各地人民政府必须密切合作,合理规划,帮助军队解决应解决的实际同题。

适龄公民:您履行植树义务了吗?

如果要以一种独特的形象代表地球的活力,有一种单纯的生命象征,那就是树,进入树的世界就像进入美与神秘的境地。进入2006年的3月12日,已经是中国开展的第28个植树节,而始于1982年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也已经度过了第25个年头。

说起植树节以及全民义务植树,熟悉的人们自然忘不了1978年发生在四川省的那场特大洪水。洪水过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指出洪水肆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的减少。于是,在小平同志的倡议下,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就是在这一年的春天,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邓小平同志率家属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上义务植树。从此,每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党和国家主要***都会在北京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斗转星移,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参与下,全国亿万民众积极参加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据统计,截止至2002年,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的人数达到了82.8亿人次,累计义务植树398.4亿株。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钱能志作了一个测算,398.4亿株树,如果按1米的距离排列,这些树足以绕地球994圈;如果按每亩150株的密度排列,这些树可以覆盖整个贵州省、两个江苏省。钱能志说,不仅如此,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绿色迅速扩展,全国人工林保有面积达到7亿亩,居世界首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16.55%,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0.1%提高到27.44%。 而到今年,这个数字也在增加。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中明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全国人大出台了这一决议后,义务植树实际上成为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律义务。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法律义务,人们的履行情况却还不能令人满意。据介绍,广东省每年大约有30%的18岁以上的适龄公民未履行植树义务,即每年将近有1460万适龄公民没有参加义务植树,按照这一人数计算,广东全省每年要少植树五千八百多万株,折合面积将近2.4万公顷。再以北京市为例,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曾透露说,北京市符合义务植树条件的公民约有600万人,但每年约有一半人未履行植树义务。

其实,每一个人只要看一看自己、家人、周围的人,再想一想是不是每年都完成了义务植树的法律义务,就不难看出,到底有多少人没有履行义务植树的法律义务。每年因未履行义务植树法律义务全国会少种多少树?如果精确算一下,这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在数字的背后,不仅法律的规定被大大打了折扣,更重要的是大大影响了祖国绿化事业的进程。

历代诗人吟植树

25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记载有中国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人们植树的情况;如《定之方中》就写有“树之榛粟,椅桐梓漆。”说的是卫文公徒居楚丘,始建城市,打造宫室,就种有榛、粟、椅、桐、梓、漆。那时人们植树既是美化环境,更是使用方便。当时在黄河流域规模较大的果园里有种桃、李、枣等果树的,也有植桑树的。先人把桑与梓栽在墙旁宅边,以供养蚕,维持生活;并作为遗产留给子孙,促进了当时桑业的发展。《魏风·十亩之间》记道:“十亩之间兮,桑者闲兮兮,行与子还兮……”因此,后人对这些树看得很重要,至今人们还常用桑梓来比喻自己的故乡。后魏《齐民要术》记载三国时一个叫李衡的人,在五陵郡龙阳盖了所住房,种千棵柑橘,临终前告诉儿子:“我家乡的住宅有千头‘木奴’,不向你要吃、要穿,每年只纳一匹绢的税,而它们生产的东西就够你用的了。”他儿子后来每年果然收益不少。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如东晋陶渊明不久喜菊兰,还爱植柳。他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他爱柳、植柳的传世诗有“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都喜欢植树。杜甫虽嗜酒,但更爱桃、竹,他住处附近的景色是“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据史料,他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他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故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不仅植柳,还带头“手种黄柑二百株”,厉行“列树表道”“庇荫行旅”的环保美化策略和绿化方针。他的《种柳戏题诗》留有美誉,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对指导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白居易在任忠州刺史时,常把植树造林当大事与发展远景来实施,他诗咏道:但愿“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游蜂逐不去,好鸟亦来栖。”他常偕部属与百姓一道挥锄、培土、修渠、灌溉;为世人留下佳话。

宋代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曾主持筑起至今闻名的西湖长堤——苏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使西湖平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美妙景象。他谪居黄州后,在南门外筑东坡雪堂,并在它周围种满竹、枣、栗以及黄桑、细柳等树木,并写有“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麻三百尺”的诗句。

崇尚植树造林趣闻佳话

治病种杏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 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思乡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护树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株”。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广东省中山市翠杏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创始人、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在孙中山先生的故居中,今天还生长着一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檀香山酸豆树。这是1883年,年仅17岁的孙中山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并亲手栽种在这里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孙中山先生亲自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他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着农业现代化的远景。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此后,在他的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的规定,自此中国有了植树节。后因清明节对中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每年的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各地适合植树的时间也不尽一致,所以,许多省市还规定了自己的植树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