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火药都应用在哪些领域?
我国发明的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用在节日庆祝时候的娱乐表演上。
火药在娱乐表演上的应用,主要是放爆竹、放烟火,以及杂技演出中的烟火杂技和表演幻术等。举行这些娱乐活动的方式和规模,历史上各个时代都不一样。
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圆明园以西有一座名叫“山高水长”的楼阁,楼前有宽阔场地,宜于施放烟火。在每年重要传统节日,皇宫文武百官就在这里观赏烟火。
乾隆皇帝观赏烟火的御座设在山高水长楼的第一层。在观赏烟火时,当乾隆皇帝在欢乐声中就座以后,晚会旋即开始。
首先是文艺节目,有乐队合奏、摔跤表演、射击演练、外国艺术家演唱等。
文艺节目结束后,乾隆帝亲自宣布烟火戏开始,各木桩上的合子花引药线同时引燃。顷刻间,只见无数条金蛇风驰电掣,奇妙的焰火光芒耀眼,万朵奇花次第盛开,夜空流光溢彩,如同白昼。
接着,身穿貂皮蟒袍的卸前侍卫每人手持合子花,连接燃放,合子内跃出各类人物和花鸟,活灵活现。
当最后一个合子花“万国乐春台”燃烧时,布置在西厂沿河一线的所有花炮同时点着,顿时万响爆竹齐发,汇成烟花怒放的海洋。
其实,火药在研制发明过程中,它的实际应用先是被用于医疗,然后被用于娱乐和表演,后来才扩展到军事领域。
烟火又称“烟花”、“焰火”、“花炮”等。节日放烟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新春、元宵或逢重大喜庆节日时,各式各样的烟花如火树银花、鱼龙夜舞。
世界上最早的烟火记载当属西汉时期《淮南子》中“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的说法。这便是后来烟花的雏形。这类烟火,火药剂用量非常少,但足以供炫耀表演幻术之用。
在隋代时,烟火的制作方法已经变得更加复杂,成为宫廷娱乐中御用的新鲜玩意儿。后来的宋代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认为:“火药杂戏,始于隋炀帝。”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火药出现了。
唐代京都长安元夕烟火十分壮观,当时的烟火表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不过,由于唐代的火药制作工艺相对落后,烟花并没有普及,而爆竹工业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唐代“燃竹驱祟”的方法很普遍。唐代开始有了火药,人们把硝黄填入竹筒中引火燃烧,其爆裂的响声更大,威力更强。
据传,唐代的李畋就是制作硝磺爆竹的始作俑者,民间称他为“花炮始祖”。唐代人所撰《异闻录》对李畋其人有过记载。
李畋的驱祟办法,不是简单地“用真竹箸火爆之”,而是使用了“硝磺爆竹”,所以才把它当做一件新鲜事而记载下来。硝黄爆竹是爆竹的雏形,这也是“爆竹”一词最初的来历。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从远古至先秦,从汉代至南北朝,再至唐代初期所谓“爆竹”,都还不是用火药为原料制造的,只有到了唐代的李畋时期,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才开始出现。不过,这还不是纸卷火药的爆竹,而是用真竹填硝黄制作的。
正如清代人翟濒在《通俗篇》中写道:
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箸火爆之,故唐人诗也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又曰爆仗。
翟濒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我国爆竹发明的来龙去脉。
至北宋时期,烟火文化初具规模,已经出现了烟火专业作坊和烟火技艺师,烟火技艺经过发展衍化日臻成熟。
艺人们用竹片扎成卷筒,或扎成人或物,将纸卷裹烟火药剂,用引线点燃,在地上、水上乃至低空幻化为各种五彩缤纷的形象。这种娱乐方式,是民俗节日、戏曲文化娱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宋代皇帝也很欣赏烟火、爆仗与戏曲融为一体的联袂表演。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皇宫在重大节日前总要买进爆竹烟火。
每当元月十六之夜,烟火灯彩令汴京成为了一座不夜城。繁华景象让人向往而流连忘返。游人能在临安观赏到“烟火、起轮、流星、水爆”等表演。
《后武林旧事》记载有宋孝宗观看海潮放烟火的情景,书上说:宋孝宗观看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水军演习时,点放五种色彩的烟炮等到烟花燃烧的烟散去后,江上已经看不到一艘船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烟火表演规模是十分宏大的。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词人,他曾经写过一首词《青玉案·元夕》,其中有一句描绘元夕夜灯彩烟火的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话把火树写成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烟火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令人读后充满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烟火在元代杂剧与诗文中也不乏描写,最有名的数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赠放烟火者》一诗,其中有一句“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诗人观赏了各色烟火,感到美不胜收,以“巧夺天工”称誉烟火技艺师,确实是恰如其分。
明代烟火文化最丰富,虽然当时的烟火还是以单个施放居多,但烟火名目繁多,而且多以花卉命名。同时,明代烟火技艺的高超发达,在世界工艺史上堪称一大创造发明。
明代官员沈榜曾详尽披露燕城即现在福建省永安市烟火的制作方法:“用生铁粉杂硝、磺灰等为玩具,其名不一,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绕地上者曰地老鼠。”
明代还发明了更为复杂的烟火戏,即利用火药燃烧的力量推出一些小型木偶运动,甚至还演出一折折故事情节。
后来,明代中叶又创新了合子花,这种烟花方便保管、便于运输,使用灵活,成为清代高档烟花中的主要品种。还出现在水中燃放的,那是制成防水型的各类水鸟形状。
明代的烟火戏技艺为现代火箭复杂程序的设计提供了实用参考模式。现代火箭复杂程度的设计原理,脱胎于明代烟火戏技艺,两者都是利用燃烧速度控制程序。
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沿革,至清代,烟火技艺已经更加精妙,几达炉火纯青的境界。
清时已有作坊场所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官、匣炮、天花灯等种类。还有炮打襄阳、火烧战船等,展示出两军交战拼杀、炮箭交驰的场景,令人惊心动魄,眼花缭乱。
清代宫廷喜庆烟花规模庞大,场面壮观,代表了当时烟火设计、生产、演技的最高水平。
每年从正月十三至十九,连续几夜燃放,正月十九晚是放烟火的高潮,内廷王公大臣、在京外国贵宾均被特邀观赏。
清代的京城固然是烟火繁盛的地方,但南方的苏州城也毫不逊色。城郊、乡村社庙元宵烟火会,保存了朴实的民俗活动风貌,别有一番节日的热闹和欢喜。老百姓们在这一段时间倾家出动,赶赴社庙烟火会。
春节期间,大凡宾客进门、出门,人们都要以鞭炮欢送欢迎,皇帝更是讲究。
民间虽然没有这样在举步之间燃放鞭炮的习俗,但春节期间头一次来家拜年的亲人或朋友,主人家也要鸣放鞭炮,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和祝福。尤其是对春节时拜访岳丈的新女婿和外孙、外孙女,鞭炮放的更为热烈、喜庆。
于是,鞭炮把寒冷的冬天煽动得热闹而富有亲情,如温暖的春风沁人心脾,使人倍感惬意。
概述
序篇 中国名花 梅花红梅
牡丹木芍药
菊花黄花
兰花国兰
月季现代月季
杜鹃花映山红
茶花山茶
荷花莲花
桂花木犀
水仙花中国水仙
上篇 草本花卉 银苞菊
紫菀
雏菊
翠菊
小菊
白晶菊
波斯菊秋英
硫黄菊硫华菊
大丽花杂种大丽花
松果菊
勋章菊勋章花
向日葵
紫鹅绒
蛇鞭菊
海骨籽菊硬果菊
黑心菊毛叶金光菊
银叶菊
瓜叶菊
万寿菊臭芙蓉
孔雀草
丰花百日草百日草 千日红
凤仙花指甲花
四季秋海棠
彩星花
醉蝶花蜘蛛花
石竹中国石竹
香雪球
紫罗兰
洋桔梗草原龙胆
蓝花鼠尾草
一串蓝
一串红
虞美人
蜀葵
陆地棉
红蓼东方蓼
大花马齿苋半支莲
报春花樱草
金鱼草龙头花
蒲包花荷包花
毛地黄
夏堇
曼陀罗
花烟草
番茄西红柿
矮牵牛碧冬茄
美女樱美人樱
大花三色堇蝴蝶花 桔梗僧冠帽
荷包牡丹
芙蓉葵大花秋葵
芍药白术
东方**
羽扇豆鲁冰花
宿根福禄考天蓝绣球
耧斗菜杂种耧斗菜
翠雀花飞燕草
月见草
紫花苜蓿
萱草
玉簪
射干
鸢尾 球根秋海棠
大岩桐杂种大岩桐
花毛莨
仙客来兔子花
晚香玉夜来香
大花葱岩葱
野韭
朱顶红杂种朱顶红
石蒜
葱兰葱莲
美人蕉大花美人蕉
风信子洋水仙
葡萄风信子
唐菖蒲十三太保
大百合
浙贝母
百合
郁金香 肾蕨蜈蚣草
荚果蕨
金苞花
金脉爵床黄脉爵床
龙须海棠松叶菊
雁来红三色苋
摁木
蟆叶秋海棠
羽衣甘蓝叶牡丹
令箭荷花
仙人掌
瑞云球
蟹爪兰
霸王鞭
长寿花
红桑
变叶木
佛肚树玉树珊瑚
红雀珊瑚铁杆丁香
彩叶草
猪笼草红猪笼草
芦荟木立芦荟
君子兰
吊兰
海芋
花烛安祖花
羽裂喜林芋
白鹤芋‘克氏’苞叶芋
天门冬
果子蔓
光萼荷
肖竹芋
芭蕉
香蕉
红花蕉
地涌金莲
卡特兰
大花蕙兰
石斛
文心兰
蝴蝶兰
艳山姜‘花叶’艳山姜
中篇 水生·藤蔓 荇菜
蕃菜
千屈莱
慈菇
梭鱼草
水葱
芒
香蒲水蜡烛
芡实鸡头米
萍蓬莲萍蓬草
睡莲
王莲
凤眼莲水葫芦
翼叶老鸦嘴黑眼花
猕猴桃中华猕猴桃
长春花
凌霄
美国凌霄
金银花忍冬
贯月忍冬
云实
田旋花
圆叶牵牛花
叶子花三角梅
素馨花大花茉莉
禾雀花白花油麻藤
香豌豆
紫藤藤萝
大花铁线莲大花杂种铁线莲
葡萄
下篇 木本花果 木瓜海棠
木瓜
贴梗海棠
水枸子多花枸子
山楂
枇杷
白鹃梅
棣棠
垂丝海棠
苹果西洋苹果
西府海棠‘重瓣粉’海棠
风箱果
东北扁核木
杏
‘紫叶’李
云南樱花
山桃
麦李
郁李
日本晚樱
碧桃
……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