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10年覆盖2亿头生猪!大北农如何让5万家庭农场主靠养猪致富?

前不久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文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0年覆盖2亿头生猪!大北农如何让5万家庭农场主靠养猪致富?

乡村要实现振兴,农民必须实现富裕,这是对乡村振兴成果最直观的检验方法,就养猪业来说,必须让乡村里的中小型养殖户、家庭农场富裕起来。

从连续两年的一号文件中可以解读出,这就是顶层设计的核心意思。

但是,让家庭农场型养殖户富裕起来,尤其是“一直保持富裕状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最近3年生猪价格大幅涨跌,大多家庭农场养猪户没有政策、资源、资金、技术和种源优势,能维持生活已经很不错,有的农户踩错行情的点,一步错步步错,亏得一塌糊涂,最后只能负债离开养猪业。

并且,最近几年,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甚至已经超过60%,也就是说养猪业的基本盘面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或许会给家庭农场带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未来家庭农场将以人效胜出发力育肥段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我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瘟后猪企和规模猪场大步伐扩张,但是他们在扩张布局的时候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了利润更高的前端种群繁育阶段,而对于育肥部分由于需要更多的栏舍、人力等,所以布局的相对较少,那么育肥这一部分由谁来做?

这就为家庭农场留下空间,也让猪企和家庭农场的产业合作迎来了历史机遇。

通常来讲,大型猪企在资源、资金、种源、技术、智能化等方面相对来说优势更为明显,但是其在人员,尤其是人员的高效利用方面却面临较大的困境,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接着养猪低效的问题、成本难降的问题都会接踵而来,最终导致亏损加剧。

所以,如果大型猪企能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没散户或家庭农场什么事儿了。

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

我们知道家庭农场这一类的养殖户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人员高效”,如果将大型养殖企业和家庭农场进行联合生产,是不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双方的困境,做到双赢?

那么,这个所谓的“产业联合”又该怎么做?

“产业联合”如何让家庭农场和猪企双赢?

我们知道温氏最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模式就是“公司+农户”,这个模式已经被业内很多养殖公司效仿,但是,现在养猪业的基本盘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已经达到近70%,数字背后的意思是我国的养猪散户正在变得越来越少,或者说这一部分散户要么退出市场,要么升级成了家庭农场,这就有了大北农提出的“平台+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这一模式既是对“公司+农户”模式的升级,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大北农在2022年就提出了“用10年链接5万个农场主,联合发展2亿头猪工程”。

先不管这个2亿头到底能不能做到,咱们先看看这个模式是怎么玩儿的?到底能不能让数以万计的家庭农场养猪户致富?如何让他们致富?

我们知道,大北农是做饲料起家的,现在业务涉及的层面更是广泛,包括生物育种、动保、饲料、生猪养殖、智能互联、养猪服务、金融财务等,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养猪的,基本上从猪场建设、引进种猪、到疫苗用药、喂料、猪场智能设备、金融贷款等各个方面都能和大北农的业务联系上。

而大北农的“平台+家庭农场”模式,就是把其平台上的种猪、饲料、动保产品与这5万个农场主共享,再加之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工程建设服务、金融服务、财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智能化服务、健康管理支撑、大数据分析支撑等,解决家庭农场主这一养殖主体在养猪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每一个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大北农和家庭农场都将是获益者!

在与众多家庭农场绑定发展的过程中,大北农直接就将自己的饲料、动保等实实在在的硬产品销售了出去,顺便也将智能养猪系统(设备)、金融服务等软服务也销售了出去,尤其是智能养猪系统还将为其积累大量的一线真实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又将为其育种、产品研发提供有力支撑,价值无法估量。

而在这一“产业联合”模式下,家庭农场主可以共享大规模运行效应,共享强大的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共享新技术研发,共享风险防御机制,形成强大的运营支撑能力,联合共建更具竞争力的养猪生态。

(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你养猪需要用到的生产物资从大北农拿货要比自己单独在其他渠道购买要优惠些,还有就是大北农给你提供的技术支撑、健康管理支撑、智能设备支撑都要比你自己的研究摸索的那一套更加科学高效。

家庭农场可以依托一个大平台实现增效降本,大北农又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业务板块绑定好一起销售给了家庭农场主,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双赢,何乐不为?

那么,家庭农场主如果不依靠类似大北农这样的大平台,自己搞养猪能不能行?

当然!

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从乡村振兴层面,还是从环境生态、养殖效率层面,“家庭农场”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猪模式。

只是,未来的家庭农场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的是规模猪场,所以要想靠单打独斗和大型规模猪场抗衡胜算不大,专业分工、联合生产是未来10年家庭农场主可以抓住的一个历史机遇!您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我国的养猪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猪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现代的养猪业随着技术发展也有了新模式,那么,猪最早在什么时代被广泛养殖?

猪最早在什么时代被广泛养殖

蚂蚁庄园12月2日答案:新石器时代

解析:猪是我国驯化较早的家养动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猪就已经被广泛养殖,并作为财富的象征。

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家猪,一般认为是距今约8000年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先秦时期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不同的猪加以区分的要求,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

野猪是如何被驯化的?

最初,先民打猎最容易获取的大型动物就是野猪,可是想要天天吃上猪肉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于是为了减少?饥一顿饱一顿?的情况,野猪圈养就开始了。虽然野猪主要吃草,饲养成本较低,但是它牙尖嘴利、性情凶猛,对家中弱小还是一种威胁。

于是商代开始,人们想了法子对野猪进行阉割,果然它变得温顺多了,也容易养的臀圆膘肥,至此野猪的驯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之后,养猪就成为了人们劳作之外的一大副业。为了提高饲养效率,西汉时期有设计专门的猪圈作为群猪养殖地,后来老百姓又发现,猪种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猪群的质量,随即开始提倡优养优育。到魏晋南北朝的圈养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人们懂得如何根据季节实现散养和圈养的双效结合,?春夏喂鲜草、秋冬食糟糠?的养殖模式逐步成型。

唐宋时期,家猪养殖已经走向了产业化发展,不少百姓通过养猪实现了生活富足,当时仅保障京城所需的供应就已经超过了1万头。

可是到明代,由于猪谐音国姓?朱?,举国上下万千民众不敢再养猪,幸亏猪的命脉在一些贪利之人手中得以留存,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味佳肴。

养猪意味着什么?

经过几千年的驯化和养殖,在中国猪的品种可谓是百花齐放,为全球猪育种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库,同时我们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也创造了现代的养猪业。

目前,猪肉是全球最稳定的肉食供应源,有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需要出栏生猪14.5亿头,中国就占其中一大半,而猪肉也占据了我国国民肉类消费的八成以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6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