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生产上如何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
枇杷生长期间遭受多种病虫为害,造成不同程度损失。应根据当地枇杷生育阶段发生的不同病虫害种类、为害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尤其要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按照无公害枇杷种植要求,以防为主,实行农业措施与药剂及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病虫兼治,保护和利用天敌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把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
首先,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及拟栽植的品种特性,适地适栽。建园时远离桃、李、梨等果树,以避免梨小食心虫、桃蛀螟转主为害。合理套种绿肥或豆科作物等,为天敌生存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栽植时应选用无病苗木及做好苗木消毒,严格进行苗木检疫,防止病虫害的传入。
其次,做好病虫发生预测预报。在病虫害发生前了解病虫发生的动态,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树体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状况,判断病虫害未来的发生趋势,提供病虫害防治的科学依据,提早做好防治准备,采取正确的防治方法。病害的传播和流行,要有大量的感病寄主与病原,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和不良的栽培技术。病害的测报要根据病害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的特点、流行主导因素和综合作用、流行的历史资料。害虫的测报主要根据害虫的发育进度、枇杷品种的生长物候期和利用害虫的趋性(如黑光灯、糖醋液等诱捕)来预测预报发生期,并根据田间虫口基数的调查、气象因子分析进行害虫发生量的测报。
(1)梢期这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不论苗圃或果园,应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期间,在每次新梢抽出后,喷施0.5%~0.6%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兼治叶斑病类、炭疽病、枝干腐烂病等多种病害,同时作好刮除枝干腐烂病病斑和苔藓、地衣等工作。这一时期虫害防治重点是1~2代枇杷瘤蛾、卷蛾、苹掌舟蛾、麦蛾、蚜虫、介壳虫等,可采用兼治上述害虫的农药进行防治。每次抽梢后幼虫初发时应及时防治枇杷瘤蛾、卷蛾等,一般掌握在5月中、下旬前后(第一代卵孵化盛期)间隔10天喷1次,视虫情确定喷药次数。6月下旬至7月初,在蓑蛾卵孵化盛期喷药防治。在6~8月天牛产卵期,每5天检查果园一次,人工捕杀天牛成虫,用铁锤、石块等轻击卵槽杀卵,根据排粪用钢丝钩杀天牛、木蠹蛾入蛀的幼虫。也可用敌敌畏50倍液蘸药棉从排粪孔塞入虫道;或用注射器将敌敌畏100倍液或50%青虫菌、白僵菌和绿僵菌等药液注入虫道,注入或塞入后均需以黄泥封孔,毒杀幼虫。
(2)花期这一时期为害花芽、花穗的主要病害有赤锈病、炭疽病等,主要害虫有卷蛾、灰蝶、瘿螨、螨类、蓟马等,在现蕾后可喷0.3波美度石硫合剂1~2次防治赤锈病。秋季9月间树干束草诱集梨小食心虫等越冬害虫,入冬后结合深翻园土,清除果园落叶、杂草,剪除树上枯枝,刮除枝干粗皮和取下草束烧毁或深埋,减少枇杷瘤蛾虫茧、舟形毛虫的越冬虫源基数,减轻翌年为害。
(3)幼果至成熟期重点防治为害果实的害虫(如梨小食心虫、长卷蛾、桃蛀螟等),对幼果喷施硼、钙,同时应重视果实套袋(套前宜喷1次可兼治病虫的农药,如甲基硫菌灵与菊酯类杀虫剂混用)和剪除病虫害枝梢,集中烧毁。第三,科学的日常管理。运用农业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也是生态系统管理和确保枇杷优质、高产、高效益以及生产无公害枇杷果实的基础。从建园到采收的每一环节都要有的放矢地应用农业措施,对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建园规划时应把排灌设施列为重点项目,有利往后果园的及时排灌,特别是雨季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叶斑病类、污叶病、赤锈病等病害的发生;每年结合整形修剪,把病虫害枝、过密枝、重叠枝、徒长枝等剪除,有利通风透光,减少冬春初侵染源;冬季清园、树干刷白,可将多种越冬病虫清除,能有效减少越冬菌源和虫源数量;实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质肥,幼果迅速膨大期进行根外追肥(如喷施0.2%尿素、0.2%硼砂、0.2%氯化钙或三者混合液),可促进果实增重,防止或减少裂果、皱果。不仅能满足枇杷生长发育对外来养分的需求,也是提高抗病力的重要措施。实行果实套袋,能有效保护果实不被病、虫、鸟、鼠为害,而且能预防裂果、锈果等病害,避免或减少农药污染。通常在最后一次疏果后,喷1次杀虫杀菌剂,然后套袋。日常管理中改变传统的清耕方式,采用果园生草或套种绿肥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天敌滋生繁衍;施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减少农药对天敌杀伤和污染环境。保护天敌的另一有效方法是收集虫卵和茧,置于寄生蜂保护器中,以保护多种寄生蜂。第四,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和利用生物种间的相互克制、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调节寄主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植物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人为地改变或创造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具体包括:
①以虫治虫。主要有瓢虫类、草蛉类等,对蚜虫、叶螨和食心虫类的食灭效果最好;以及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和利用益鸟治虫等。
②以菌治虫。主要有杀螟杆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青虫菌Bt乳剂等,它们对鳞翅目的多种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③以菌治菌。第五,采用物理方法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光、热、电、辐射能、机械等来捕杀、诱杀、阻隔、窒息病虫害。如光和热处理种子、接穗和土壤,树干周围覆盖薄膜阻隔越冬害虫出土,利用灯光、毒饵、草把等潜所诱杀害虫;再如用刮树皮、果实套袋等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如为害枇杷较为普遍的枇杷瘤蛾、苹掌舟蛾和毒蛾等,虽然发生代数和为害情况不同,但可以利用其共同点采取以人工捕杀为主结合喷药进行防治。如这三种害虫的低龄幼虫均有群集性、假死性和成虫有趋光性等,可采用人工捕杀幼虫(树干震落、木板夹压等)和黑光灯诱杀,在幼虫低龄期喷药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果实成熟期,夜晚捕捉伏在果实上的吸果夜蛾,或将切成小块的瓜果放在农药时浸泡两分钟,然后挂在果园周围毒杀成虫,效果显著。第六,适量、适期化学防治。根据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特点,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布的“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执行。防治过程中尽量使用允许使用的生物源农药(如:鱼藤酮、除虫菊素、烟碱、植物油乳剂、大蒜素、苦楝、印楝素、川楝素等)、矿物源农药(如:矿物油乳剂、低磺酸值机油乳剂、煤油乳膏等)和无残留的有机合成高效低毒农药(如: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异菌脲、大生M-45、波尔多液等)。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拌磷、久效磷、对硫磷、甲胺磷、治螟磷、氧化乐果、磷胺、三氯杀螨醇、杀虫脒、有机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各类除草剂等)。但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每年最多使用2次,最后1次施药距果实采收期的间隔时间应在20天以上。严禁使用已公布并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和未核准登记的农药品种。同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以延缓病菌和害虫产生抗性,提高防治效果。坚持农药的合理使用,按照最低有效剂量和浓度科学使用,喷药力求均匀周到,防止重喷和漏喷,保证防治效果。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枇杷属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枇杷秋冬开花,春末夏初果实成熟,其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口,是水果淡季之珍品。春夏季枇杷树种植技术须知以下三点:
一、注意施好壮果肥
枇杷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3----5月,是枇杷生长和果实迅速壮大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才能满足果实生长的需要。
因此,在三月上中旬必须施一次壮果肥。每株产果20公斤以上的枇杷树,每株施人畜粪50公斤,硫酸钾0.25公斤或氯化钾0.20公斤,过磷酸钙或钙美磷肥1公斤。
株产果实20公斤以下的枇杷树,每株施入人畜粪25公斤,硫酸钾0.2公斤或氯化钾0.15公斤,过磷酸钙或钙美磷肥0.5公斤,才能促进果实生长、着色和增加果实甜度。
二、疏果套袋,提高质量
要提高枇杷的品质,除其它措施外,还要进行套袋,因为套袋既可减少农药用量,使所结果实能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要求,还能使果表面光滑,从而提高品质,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套袋时间:在枇杷果实由青转黄初期进行。套袋前必须用敌杀死50克,加多菌灵50克,兑水50公斤,喷树冠及果实,在药液干后的第二天就可进行套袋。
三、枇杷秋季高接换种树的管理1、剪砧露芽
在3月上中旬,对去年秋季高接换种的枇杷树在接芽上端0.5厘米处进行剪砧和锯砧,在剪锯砧后露出接芽苞。
2、解膜、除萌在剪砧或锯砧后每隔10天左右除萌一次,在6---7月春梢木质化后解除捆扎薄膜。
3、施肥促梢在3、7月各施一次促梢肥,根据树的大小每株施人畜粪15----25公斤。硫酸钾0.25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开沟施肥,肥干后复土盖肥。
4、摘心在接芽枝梢生长到15厘米长时,要及时摘心,促进枝梢健壮生长和多发枝梢。
5、防治病虫害在高接换种枇杷树枝梢抽发期间及时防治枇杷蚜虫、黄毛虫及炭疽病等,使用农药及配方照前面枇杷病虫防治进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