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逐客错误。
《谏逐客书》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
以秦王日常生活多用外国物品与政治上却驱逐客卿进行对比。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谏逐客书》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原文如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白话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白话文: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白话文: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白话文: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白话文: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白话文: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扩展资料
李斯轶事:
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根据秦国法令的规定,狱中的囚犯无权上书申辩。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
另有一说,李斯一直想将韩非留在秦国,等秦灭韩之后再为秦国所用。但由于韩非之书《韩非子》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过于透彻,导致秦王嬴政对其才华感到恐惧,使秦王将韩非下狱拷打。
李斯实心欲救韩非,曾帮韩非呈韩非绝笔之作《初见秦》于秦王政,无奈秦王政铁心欲除韩非。李斯无奈,只得从命而下毒于韩非饮食,使韩非暴毙而亡。
百度百科-谏逐客书
1. 佷山北溪文言文翻译
是这个么?
原文
夷水又迳宜都北①,东入大江②,有泾、渭之比③。亦谓之佷山④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⑤土岸。其水虚映⑥,俯视游鱼,如乘空⑦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⑧;傍多茂木空岫⑨,静夜听之,恒有清响⑩,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注释
①夷水:古水名,即今湖北省西部长江支流清江及其上游小河。宜都:古县名,三国蜀置,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
②大江:长江。
③泾(jīnɡ):泾河,发源于宁夏,经过甘肃、陕西流入渭河。渭: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④佷(hěn)山:在今湖北省长阳土家自治县西北。
⑤略无:全无,一点也没有。
⑥虚映:因清澈见底而显得空虚无物。
⑦乘空:在虚空中浮游。
⑧激素:激起洁白的水花。飞清:飞流的清泉。
⑨空岫(xiù):空寂的山谷。
⑩响:回声。
巡:追逐,追寻。颓浪:倾泻的水流。
译文
夷水又经宜都北,东流注入大江,二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夷水也叫佷山北溪,水流所经都是石山,基本上没有土岸。溪水澄清,仿佛虚空无物,俯视游鱼,就像在空中浮动似的。浅处多五色石子,不论冬夏,清流奔泻,飞溅起白雪似的浪花;溪旁是茂密的林木,空寂的山谷,静夜谛听,常常传来清脆的水声,各种鸟类婉转优美的鸣叫声相互唱和。人们逐浪畅游,不但不感到疲惫,而且还乐而忘归了。
2. 夷水又径宜 阅读答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美丽景色的留恋不舍之情
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夷水又流经宜都的北面,向东流入大江,有泾水渭水相近,也有称它为佷山北溪的。夷水所经过的都是石山,一点土岸也没有。那水清虚映光,下看游鱼,游鱼如同凌空一般。浅处有许多五色石,冬夏季节时白色的清波飞溅,水流边有许多茂盛的树木及空虚的洞穴,静夜中听听这些,常有清远的声响。众多的鸟儿飞翔的禽鸟,凄清的鸣声互相应和,巡行在“颓浪”中的人,不觉得疲倦因而忘记回去了
3. 文言文《襄州宜城县长渠记》的翻译,曾巩写的译,曾巩写的。 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
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
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后来
改称夷水,就是《水经》所说的汉
水又向南流,经过宜城县东面,夷
水注入的那条河。再后来又称为蛮
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
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
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
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
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
淹灌鄢邑,于是攻下了楚国。秦得
到鄢邑后,就把它作为县。汉惠帝
三年改名为宜城。宋孝武帝永初元
年,筑宜城的大堤为城,这就是现
在的县治所在地。而把原来的鄢邑
称为故城。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
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
地,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
的长渠。 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
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
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水。县
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种田
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
改变它的浅狭状况,最终修好了旧
时的水堰,使河流还流渠中。从二
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
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都恢
复了旧貌。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
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间
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
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
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
后世反而依靠 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余顷,
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
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
人们饮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
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
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
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
下的形势并为改变,所以曼叔能根
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如果水
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改古貌,那
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
长渠恢复。 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
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镶唐
公禀告。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
对于那些阻挠着的话不予采纳,所
以曼叔得以成功。这样看来,长渠
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
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
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
于当世。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
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
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
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 熙宁六
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
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
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
托我考查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
守执行。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
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
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
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
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
应该懂得山川 译,曾巩写的。 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州官
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
后来的人,而且又让他们知道修复
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
曾巩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6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