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我家有10亩土地200头生猪能否申请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有他自己的认证标准,想申请家庭农场,首先你得符合这些条件,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土地经验规模水田、蔬菜和经济作物经验面积30公顷以上,其它大田作物需50公顷以上,土地经营相对集中。

我家有10亩土地200头生猪能否申请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时间10年以上(包括10年),投资总额达到50万元以上,有符合创办专业农场发展规划或章程。

符合要求了就可以准备一些书面材料了,包括专业农场申报人身份证元件及复印件,专业农场认定申请及审批意见表,土地承包合同或经鉴证后的土地流转合同及公示材料,专业农场成员要有出资清单,有符合创办专业农场发展的规划或章程,还有一些其它需出具的证明材料。

扩展资料: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如下特点。

1、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从经营规模来看,其发展与趋势表现为农场数目的减少和经营规模的扩大。20世纪以来,美国家庭农场在数量上上升至89%,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

2、生产经营专业化美国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一两种农产品。北部平原是小麦带,中部平原是玉米带,南部平原和西北部山区主要饲养牛、羊,大湖地区主要生产乳制品,太平洋沿岸地区盛产水果和蔬菜。

3、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美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于1820年建立了将共有土地以低价出售给农户、建立家庭农场的农业经济制度,正是这种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美国开发西部的热潮。

百度百科-家庭农场

最近几天养猪业最猛的料莫过于正邦代养户被断料,出现“猪吃猪”的新闻。

此料一出,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不仅仅是正邦科技,之前被高度认可的“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也遭到巨大质疑!

“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弊端:契约精神难执行

“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的初衷是公司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公司为养户提供猪苗、饲料、兽药等,同时提供系统性养猪技术服务,把养户猪场当做自己的育肥场来经营管理,同时公司替养户承担市场市场行情波动风险和重大疫病风险,无论行情如何,养户至少要拿到代养费,公司需确保养户只赚不亏,养殖户就图一个“旱涝保收”!

但是这次的正邦事件显然已经违背了“公司+农户”代养模式的初衷,公司方因资金压力,无法为代养户提供饲料,而代养户也无法如期、如数的拿到代养费用,更为尴尬的是,在合同的约束下以及公司方面资金压力紧张的情况下,代养户垫资买进的饲料都可能拿不会饲料款,如果把猪卖了套现则违背合同条款,一时间代养户处在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只看这次的正邦断料事件,大多数人会站在“农户”一边,这也毋庸置疑,但是背叛契约精神的背后,只有养殖户才是受害者吗?那我们还是从两个方面客观地说一说这些问题。

如果说当行情低迷时,“公司+农户”秉承的契约精神是经不起考验的,那么在2020年猪价行情极度高涨的时候,“公司+农户”绑定模式的表现就经得起推敲吗?那一年,生猪价格达到了历史罕见的20元/斤的高位,公司给养殖户的代养费也水涨船高,300、400、500、600,甚至700一头的代养费都有公司愿意支付,但是养殖户的表现却也并不能令人满意,即使A公司已经给出600元的代养费,养殖户也很可能会因为B公司给610元而易主,甚至有的养殖户一年内能更换3家合作公司说实话大家养猪都是为挣钱,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只是这时的“契约精神”又在哪里?

这不是要指责谁,而是我们应该反思下这种模式的问题和弊端,也正是借着这个热点,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公司+农户”模式要想公司方和农户方的权益都得到保障,确实还需要更多的约束!很多“代养户”也表示不想再“依靠”大公司,自己有经验、有场地,完全可以自己养几百头,搞成家庭农场,压力虽然大一些,但是约束少,赚得也多。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养殖模式才更适合未来我国养殖业的发展需求?

未来家庭农场会成为中国养猪业的主力军?

就最近几年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趋势和当下的情况来看,规模化已经势不可挡,且按照官方数据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已经达到60%,并且这一占比仍在快速增加。

然而就在这时,我们一直作为学习对象的西方国家近些年却在逐渐弱化规模化养殖,甚至有意识地去恢复种养兼业的小户型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一些资源短缺的发达国家,例如欧洲、日、韩等国家。

这里所说的小户型的养殖业其实就是家庭农场,它一定是和种植业紧密配合的。

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把畜禽的粪污做了有机肥的处理之后,可以还田,所以这种养兼业的小的户型的生产方式是最有利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表示:“大型养殖场,由于规模巨大,粪污堆积,一旦降雨就会导致粪污对江河湖海、对土壤的严重污染。

目前,像欧洲这样的农业资源环境条件比美洲要小得多的地方,他们正在让大型养殖场渐次退出。

但是现在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我们现在把主要的政策优惠都给了大型养殖场,恰恰就造成我们的污染问题很难从根本上缓解。

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由于中国的土地资源比较有限,养殖条件、环境和生态等很多时候都难以和美国相比肩,虽然这十多年中国养殖业发展变化很快,但是中国千年传承下来的都是传统家养猪模式,和美国的国情依旧存在很大区别,所以欧洲模式的家庭农场更加适合中国养猪业的发展,也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双胞胎集团董事长鲍洪星就曾表示,“未来中国的养殖业可能会两极化,一个是公司制,以大型规模猪企为主,他们自己大规模的养母猪,把肉猪留给农户在田间进行养殖,这个未来十年可能有40%左右的占比。

但另外的60%可能会以家庭为单元的这种社会养殖结构是最有效率的,最认真负责的。

这同时也是因为土地、资源、环保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因素决定的,所以家庭农场一定会是中国养猪业未来的主导和希望!”

其实,现在政策方面之所以大力扶持大型规模养殖场,最主要的还是考虑了两点:1、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提高,有利于缓解猪周期带来的市场行情的波动。

2、保证14亿中国人的菜篮子里不缺肉!这些因素当然都值得考虑!

那么,小型养殖场就一定没有量吗?我们把时间轴拨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一个四川省就能够向全国提供生猪1亿多头,那时全国的生猪出栏总量也不超过4亿头,一个四川省的出栏量何以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3或1/4?

要知道那时候的养殖模式基本上是以村内的集体经济为主,同时伴生以农户养殖为辅,同时那个时候养猪产生的所有粪污全部都还田了,当时就是形成了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所以客观地说,如果我们只看大型养殖能够产生一定的量,能够保证我国生猪的总供应相对稳定,这当然是一个明显的优势,但是也不能过于偏废。

未来中国养殖业还是应该大、中、小并举,以立体循环、种养兼业的互赢模式为主。

关于这一点宗旨,其实在2017年中央强调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讲了:我们农业发展要实现绿色生产方式,一定是立体循环农业!

“所以现在的政策扶持也应该向中小养殖群体、家庭农场偏移,扶持我国养猪业的“中坚力量”让养殖业回归到更生态、更环保的正途上!”温铁军说。

最后再说回开篇的话题,除了现在已经成型的“家庭农场”群体,未来最有可能发展成“家庭农场”主力军的就是现在和大公司合作的“代养户”!如前所说,这一批人有经验、有场地,所以摆脱开对大公司的依靠,或许他们能发挥得更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