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懂农学的朋友:中国的古代先民用什么方法给庄稼蔬果除虫呢,那时没农药,还是古代虫少
害虫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生态平衡,自然界本来有很多害虫的天敌,使得害虫的发生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打破了生态平衡,没有了天敌,害虫就会爆发。从这个角度讲,古代虫确实少(当然也有爆发的时候)。另一方面,古代害虫爆发的时候也有一些措施,用手抓,或者使用一些自然界中能除虫的东西,能杀虫的植物很多,印楝、烟碱等。
姚崇灭蝗,古代没有农药,古人怎样治理蝗灾
前几天,一位朋友问我:什么样的动物更容易灭绝?我想了一下,如果放在以前,体型越大的动物越容易灭绝,尤其是在陆地上,但放到如今,离人类越近的动物越容易灭绝,毕竟人类自从成为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后,有大量的动物因为人类的直接和间接活动而灭绝了。
朋友又问:在如今人类数量越来越多,领地不断扩张的趋势下,还有哪些动物离人类比较远呢?是呀,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确实没有多少动物离人太远了,这并不是件好事。
当然,在人类的打击下,动物也是有出路的,要么是人提高了动物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要么像猫、狗等动物一样被人驯化,要么是像蚊子、老鼠一样体型小、繁殖能力强,怎么灭都灭不了,要么就像燕子那样,受人喜爱。
那么,作为一种普通的鸟,燕子是如何让人喜爱它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燕子与人类的相处史。
与史前人类“共舞”的燕子
燕子是一个大家族,广义上说它是雀形目燕科和雨燕科下多种鸟类的统称,一共有80多种,包括了雨燕、家燕、金腰燕、岩燕等等,而狭义上的燕子,其实是单指燕科燕属下的家燕。
不同的燕子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有着较大的区别,比如岩燕喜欢栖息在岩石、峭壁之上,雨燕则更喜欢栖息在岩缝、空树洞等地方,而我们常见的家燕,其实是一种比较“年轻”的燕子,它们是与人比邻而居后逐渐形成的一种燕子。
从目前的考古来看,考古学家在北京猿人(距今约70万年前-20万年前)的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燕子与史前人类相处的证据,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在20万年前,燕子就开始与人成为邻居了。
只是当时的北京猿人还是洞居的,而燕子的到来可能与这些燕子本身就在岩壁上栖息有关,人类的活动,使得一部分的燕子做出了与人相处的尝试。
这个尝试很大胆,因为当时的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是采集和打猎,而鸟本身就是史前人类的猎物之一。不过,它们尝试成功了,成功的原因可能与三个方面有关:
第一,燕子与人的作息一致,都是白天活动的,白天各忙各的,到了晚上一片漆黑,各自安歇,互不打扰;
第二,从家燕的习性上看,家养不像金腰燕那样在繁殖期雏鸟直接将粪便排泄到窝下方的地面上,而是由成鸟将雏鸟的粪便衔出去扔掉。这个习性,显然赢得了史前人类的好感,毕竟谁也不会想睡的正香,屎从天降。
第三,燕子不太符合史前人类的猎物特点,史前人类虽然吃鸟,但是对鸟是有选择性的,体型大和数量多是优先级,但是家燕的体长平均只有15厘米,这还是算上了像剪刀一样的尾巴,体重平均只有18克,也就是相当于我们平时用的盐勺3勺的重量,这还是算上了骨头和羽毛,除去的话,有5克就不错了。
所以,费心劳力的去捕捉一只体重只有5克的肉的燕子,倒不如去植物上或者根部找一条蠕虫来的更划算,就这样,燕子开始以人类的家为家。
漫长的相处迎得了好感
虽然人类的不断进化,人类的工具在不断的升级,但是住所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从考古的证据来看,人类到了距今约1.8万年前依然洞居依然是主流的居住方式,直到距今1.8万年前,才出现了最早的兽皮帐篷-猛犸象皮帐篷。
虽然有了猛犸象皮帐篷,但是大部分人依然居住在山洞之中,直到距今约10000年前,人类才真正的来到了平原地区开始用木头以及泥砖搭房子。
此时的家燕才真正的从洞穴中搬到了人类新的住所中,但是长期的与燕子相处来的好感并不足以让人接受燕子搬到新居中,此时还有一件事发生了,那就是农业。人类最早的农业种植是从距今约1.2万年前开始的,到了距今约8000年前,种植的农作物已经多种多样了。
人们在农田中劳作时,发现了燕子的另外一个能力-灭虫,燕子的主要食物就是各类昆虫,而许多昆虫是庄稼的克星,在没有农药的时期,人们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控制虫害,此时来了一位得力的帮手,自然会获得人类的好感,况且,这个帮手已经与人类相处了20多万年的时间了,这使得人们甚至将燕子当成了朋友。
再加上燕子有迁徙的习性,以北方为例,我们能够看到燕子的时间一年只有约半年的时间,剩下的半年,是无法与这位“老朋友”见面的,这种若即若离,也是人类逐渐的对燕子的好感倍增的主要原因。
燕子与人类感情再升温
从农业种植开始,加上人类祖先不断的驯化动物,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稳定了,进入到了古代之后,燕子开始频繁的出现在一些文献和记载中,比如《山海经》中的玄鸟就是以燕子为初始形象出现的一种神话生物。
而后,燕子在古代又有元鸟之称,要知道在古代“元”通常是第一的意思,比如状元,而古人将燕子称为元鸟,已经是非常高的评价了。之后,人们发现燕子总是出双入对的,在诗人笔下,燕子又成为了爱情的象征: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唐杜甫《双燕》)。
再后来,人们发现燕子总是在一些“富人”家筑巢,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于是就有了“燕知寒门”的说法,人们更是将燕子在自己家筑巢当成了一种寓意富贵、幸福的象征。
当然,燕子是不知道“富贵和贫穷”的,只是因为它们喜欢在容易出入、能遮风挡雨的家居环境下筑巢,而在以前,穷人家家徒四壁,是没有地方让燕子筑巢的,而有钱人家不但有着宽宅大院,还有着豪华的大门,大门的檐下,房屋的屋檐下,家中都非常适合燕子筑巢。
不过,不管怎么样,燕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的升温,甚至到了爱戴的地步,这使得燕子曾经在人类的“庇护”下成为了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
总结
燕子与人和平相处至少有20多万年的时间了,它们以不打扰人,与人同作息以及注意卫生,让人接受了它们,之后人类在与之相处中,发现了燕子越来越多的优点,这使得人们愈加喜爱燕子,最终燕子也成为了人们最喜欢的鸟类。
不过,虽然人很少去伤害燕子,但燕子的数量比起以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这其实与农药的广泛使用导致燕子无事可捕,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如今的人对燕子的接纳度也变低了,所以,燕子正在逐渐的“失宠”。
三朝贤相姚崇
姚崇字元之,原名姚元崇,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因为要避讳唐玄宗“开元”年号之讳,所以改名为姚崇。是唐朝名相姚懿之子。
姚崇曾先后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时常还兼任兵部尚书。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姚崇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给唐中宗,并提出《十事要说》,倡导新政,推行改革,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被誉为“救时宰相”,是唐朝四大名相之一。
姚崇灭蝗
公元715年(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蝗灾。
蝗虫多得连绵成片,飞起来像乌云一样遮天蔽日,停下来密密麻麻乌泱泱一大片,所过之处禾苗、树皮吃得干干净净,寸草不生,寸甲不留。
地方上的官员说:“蝗虫是神虫,不能捕杀。”老百姓吓得烧香、叩头,纷纷祈求上天开恩。
姚崇得到报告后,下令各地官员带领百姓消灭蝗虫。
有个地方官叫倪若水,拒绝御史的检查,不组织百姓灭蝗。
甚至还写奏折给唐玄宗:“蝗虫是天灾,不是人力能够消灭的。皇上应该多做有德行的事,只要感动了上天,上天一定会把蝗虫收回去。”
姚崇看了奏折,气不打一处来,给倪若水写信说道:“要是多做有德行的事就能消灭蝗灾,那你管的地方蝗虫那么多,难道你就是个没有德行的人吗?你眼睁睁看着禾苗被蝗虫吃掉,竟然忍心不救灾,将来闹成饥荒,你打算怎么办?”
倪若水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得乖乖配合工作。
即使这样,还是有人有意见。
姚崇说道:“现在山东一带到处是蝗虫,而河北、河南地区的粮食积蓄不多。蝗灾刚刚开始冒头,现在捕杀还来得及。如果任由它泛滥,等到把禾苗都吃光了,庄稼颗粒无收,再波及河南、河北,到时候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现在如果因为救人杀虫而招致灾祸的话,我姚崇愿意独自承受,绝不牵连任何人。”
于是,姚崇积极组织人员消灭蝗虫,几天工夫就消灭了十四万担蝗虫,由于采取措施及时,山东避免了大灾荒。
古代如何消灭蝗虫
古代科学不发达,消灭蝗虫全靠人力,方法主要有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还有就是篝火诱杀法,都比较耗费人力。
据《捕蝗要法》记载,人工扑打法就是在长竹竿上绑上白布,村民聚集起来三面包抄,把蝗虫赶到一堆后用工具扑打。耗时耗力,效果不佳,毕竟蝗虫是活得一赶就乱飞。
壕堑掩埋法要麻烦一点,以十人为一队,二人拿铁锹挖一条一丈多长的长壕,三四尺深,浮土堆在旁边,四个人在后面、二个人在旁边,齐心协力用长扫帚把蝗虫轰进壕堑中,迅速用浮土掩埋夯实,其余的人用工具扑打漏网之鱼。
每个官员带领二百余人,分成二十队,每天可以捕杀蝗虫数十担,效果还是不错的。
除此之外,还有篝火诱杀法,其实就是利用昆虫的向光性,天黑时点燃篝火数堆,蝗虫被亮光吸引,飞过去就会被烧死。
这种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可是毕竟科学不发达,操作不成熟,效果不佳没有普及。
参考资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