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大白菜病毒病怎么防治

大白菜病毒病又称花叶病、抽风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以苗期受害损失较重。各地普遍发生,危害较重。应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作。病毒在窖藏白菜、甘蓝、萝卜等采种株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再通过蚜虫从越冬寄生传播到春季小白菜、萝卜等蔬菜上,再经小白菜的传播,然后再传至大白菜上。也可在宿根作物如菠菜及田边寄主杂草的根部越冬。病毒病的发生与气候、栽培条件等有关。种植经验证明,一般青帮青叶系的品种都比较抗病。秋季大白菜播种早,大白菜对温度适应范围甚狭,秋播大白菜不宜过早,苗期处于高温,不利幼苗生长、生育适温为18~21℃,25℃是温度上限。气温高,蚜虫多,发病重;适期或稍晚播种,气温转低,蚜虫少,发病就轻。

大白菜病毒病怎么防治

除了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外,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单一方法难以奏效。生产上更应该注意及时防治各种传毒害虫。大白菜病毒病目前还没有药剂可以治疗,主要是预防发病。首先要彻底防治蚜虫,阻断传播途径。防治蚜虫可喷洒40%乐果乳油2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或50%抗蚜威,或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其次就是选用抗病毒品种和加强苗期管理,强增植株的抗病毒能力。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以减少病源。

蔬菜病毒性病害多是全株性的慢性病害,外部表现症状常为花叶、褪绿、环斑、枯斑、丛矮及叶片皱缩等。病毒病与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的区别之处在于病毒性病害的发生有明显的由点到面逐渐推广地传播蔓延,病毒的传播靠昆虫传播、汁液接触和嫁接感染。

掌握适宜的药量和药液浓度

一般情况下,药液浓度越高药效越好,但浓度过高的药液造成药液残留容易产生药害,而且还会增加病菌的抗药性。要严格按说明书进行药量的配制。

控制施药次数,掌握合理的间隔期

施药次数过多过滥、间隔期过短,容易产生药害。一般药液的有效期是7-10天,所以每次间隔期时间以7-10天为宜。大棚蔬菜每月施药次数为2-3次,不超过4次。

抓住防病的关键时期,做到提早预防

苗期:育苗期间幼苗小、抗病性弱易受病菌感染,应喷施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代森锰锌,确保幼苗不受病菌浸染。

定植缓苗后:缓苗后植株生长速度加快,病虫害容易发生应进行一次保护性喷药,使植株周围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浸染。

幼果期:开花结果后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叶片营养较少,易感病,应及时喷药预防。

采收盛期:采收盛期,植株吸收的大半营养被果实带走,植株抗病性明显减弱,同时浇水次数增加,棚内湿度大,易发病。因此浇水前要先喷药预防,同时还要进行田间检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施药。

提高喷药技术,保证用药质量

喷药要全面:喷药时应做到不漏喷、不重喷、不漏行、不漏棵。从植株底部叶片往上喷,正反面都要喷均匀。

喷药时要抓住重点:病株周围的叶片易感病要重点喷,植株中上部叶片易染病要重点喷。

确定好喷药时间:一般情况下光照强、温度高、湿度大时,植株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较强,茎叶表面气孔张开,有利于药液进入,另外湿度大叶片表面药液干燥速度慢,药液易吸收而增强药效。但是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易引起药液溶解或药害,因此中午前后不宜喷药。最佳施药时间是晴天上午温度20-25℃、湿度70-75%时喷药效果最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