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红枣生态园林怎么样
若羌依托地域优势和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全面启动红枣富民工程。目前,红枣品种已达到十七种,主要有灰枣、鸡心枣、冬枣、雪枣、茶壶枣、无核枣等。目前全县共种植红枣面积达7万亩750万余株,预计今年进入产果期枣树为3万亩,其中进入盛果期的为8000亩,枣果总产量1000—1500吨。到2005年,我县红枣种植面积已达到8万亩。
目前我县红枣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2003年8月,若羌红枣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被自治区科技兴新办命名为全疆第七个,巴州唯一的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且也极具潜力。不久的将来,十来万亩优质的楼兰红枣,将力拔全国红枣之头筹。试想,当您站在一望无际的红枣生态园林之中,吃着“子母河畔、女儿国度”罗布老人、楼兰后裔献上的红枣,心中是何等的感慨!为此,加强对红枣生态园旅游项目的整体开发,大力做好"楼兰红枣"、"康丽果"的宣传促销和深加工,不断赋予“楼兰红枣”新的内涵,形成一条独特的绿色、纯天然的红枣产品观光旅游线。
关于楼兰红枣这里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一位青年,好吃懒做,早已过了当婚的年龄,还没取上老婆,因为没有哪个姑娘愿意跟懒汉过一辈子。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出外闯荡找媳妇。走到瓦石峡不久,就迷了路,走了三天,还是一片沙漠,真是又渴又饿,死神在向他招手。第四天,他改变了方向,仅走了半天,便出现了一棵枣树,他吃了一颗未熟的枣儿,在枣树下睡了一觉。在梦中枣树对他说:"前面有一个人,父母双亡,他无力埋葬,你该怎么办?"经过了这次大劫难,他萌生了无数美好的天良,他醒后直奔前方。看见一个稍矮的男青年痛哭不已,父母得急病死了,他急得直哭。小伙子抖掉一身懒肉,下了把力,帮助男青年埋葬了父母,没想到男青年摘掉了帽子,竟是个姑娘。姑娘看他是个好人,执意要嫁给他,他又到枣树下睡了一觉。得到启发:这里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你自己拿主义吧"。于是,他就和姑娘结为夫妻,两人辛勤耕田,开出了一片绿洲,这里就是美丽无比的若羌。从此以后,若羌绿洲到处都种红枣,而且鲜枣特别清香,熟枣特别丰实甜美,吃若羌红枣不仅有营养,还能得到终生受益的启示。
新疆红枣产业发展促农增收效益评价|
红枣之乡在托克逊县。
托克逊县地处天山山脉南麓,吐鲁番盆地西端,日照时间较长,温度较高,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农作物一般都比较早熟,红枣更是要比南疆等地要早最少20天以上,这里也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早熟红枣之乡”。
托克逊县的红枣具有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较高和易存放等特点,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意料显示,托克逊县目前种植红枣的面积已经超过11万亩,红枣年产量超过4万吨。托克逊县主要种植的红枣品种有15个,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红枣品种是灰枣,约占所有种植面积的90%左右。红枣已成为托克逊县当地一大特色林果产业。
枣树的养护管理
1、定期修剪
管理枣树需要定期对其修剪,头三年的时候轻剪为主,主要是整形修剪,促使它侧枝的萌发生长,使其形成丰满的树形,之后还需要定期把它的密集枝、枯老枝和病弱枝等剪除掉,这样它才能结出更多的果实。
2、充足养分
枣树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所以管理它的时候,需要定期为其施肥,一般秋末时节的时候需要为其施加一次基肥,春季它萌芽生长的时候,需要为其追肥,花期和果期的时候也需要施加肥料,这样枣树才能生长旺盛。
3、环境要求
管理枣树还需要让其有适宜的环境,它喜欢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所以栽培园地要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它开花结果期需要有较高的空气湿度,如果气候干燥的话,要为其喷水灌水,这样有利于它果实生长。
摘 要:在市场经济、新疆红枣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计量红枣促农增收的实际效果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对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进而采用回归分析法证实红枣产值对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并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红枣产业;促农增收;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88-02
随着人们对红枣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认识的不断提高,红枣产品的供需迅速增加,有效地激发了各主体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红枣的积极性,红枣现已发展成为新疆林果业中的支柱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新疆红枣栽培面积达到295 520公顷,红枣果品产量达到38.13万吨,总产值达到37 257.73万元。专家一致认为,新疆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将使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我国红枣的主要生产基地。
一、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光热水土资源丰富,是理想的红枣生产基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枣树种植面积迅猛增加。由图1可知,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快速递增态势,面积从2002年的13 731公顷增至2010年的295 520公顷,年增长量达31 310公顷,占新疆林果种植面积近40%。同时,红枣年产量以每年41.43吨的速度递增,从2002年的8 425吨增至2010年的381 338吨,占新疆林果总产量的10.4%,红枣已发展成为新疆林果业中的特色优势产业。单产则从2002年41千克/亩增至2010年86千克/亩。
二、红枣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一)红枣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疆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而家庭经营收入中红枣的贡献能力不断提高,充分表明新疆红枣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下面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证实红枣产值对农民收入的具体影响程度。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Y)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农民收入,以红枣单产值(X)为解释变量代表红枣产值,回归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Y = C + AX,(1)
其中,C为常数项。
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2002—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红枣单产值数据来自2002—2011年新疆农产品成本效益汇编。
1.数据标准化处理。根据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本文运用Eviews6.0软件,分别对新疆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红枣单产值取对数,进行处理后的数据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表1 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2002—2011年统计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2.数据检验。T检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红枣单产值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红枣单产值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很大。两个变量数据时间序列组合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后,下面通过回归分析来具体计算红枣单产值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以农民人均纯收入(Y)为被解释变量与红枣单产值(X)为解释变量,作回归分析,为了消除序列自相关,红枣单产值需引入MA(5)。由表2可知,方程各项均通过T检验,概率值均小于0.05,说明方程各项均在5%的水平显著,且模型没有自相关和异方差性,说明模型通过检验。
表2 T检验结果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和《新疆农产品成本资料汇编》2002—2010年统计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3.回归结果分析。通过模型计算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LNY=0.846*LNX+1.2593+[MA(5)=0.9178]
回归结果表明红枣单产值每上涨1个百分点,将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846个百分点,说明红枣产值对农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证实了红枣产业发展能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农民种植枣树的驱动力所在。
(二)结论
本章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了新疆红枣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得出红枣对农民增收的效果已经凸显,尤其是在红枣发展起步较早的南疆地区,依靠其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2010年红枣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随着新疆红枣基地逐渐步入盛果期,红枣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将会持续增加,其对新疆经济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三、进一步推动新疆红枣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产业布局,走效益型发展之路。新疆红枣种植面积迅速扩张,但大多数采用粗放管理,效益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应本着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产品品质的原则,大力开展传统产品向优质化、高档化升级改造,加强红枣产业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红枣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2.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注重红枣的外在和内在质量,更开始追求品牌,针对这种改变,红枣品种结构要相应进行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转化率,促进红枣产品向高营养、功能性方向发展,大力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开发名优特色产品,扩大新疆红枣品牌的知名度,推动新疆红枣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3.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红枣种植与生态改善有机结合,根据红枣抗干旱、耐贫瘠的特点,逐步从大田向沙漠、戈壁边缘推进,各级政府应明确将红枣作为各种防护工程和荒山、荒地绿化树木的主栽品种,积极实施节水灌溉等技术。在既实现了生态效益的同时又实现了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4.提高红枣产业效率和水平,延伸红枣产业链条。逐步改变红枣以干食为主的市场供应和消费结构,大力发展鲜食红枣和以红枣加工品的开发销售,加强红枣保鲜库和保鲜技术的建设。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确保红枣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积极培育、壮大红枣加工企业,加大红枣产品的开发力度和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延伸产业链条。
参考文献:
[1] 陶雪英.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新疆农业科技,2011,(4):41-43.
[2] 李新岗,黄建,宋世德,等.影响陕北红枣产量和品质的因子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4):38-42.
[3] 王雨,李华西.巴州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村科技,2011,(12):49-51.
[4] 刘晓芳,蒋腾,李萍,等.新疆发展特色林果的优势和途径[J].经济林研究,2006,(3):88-91.
[5] 唐卫平,杜兰英.河南省沿黄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林果业效益分析与评价[J].经济林研究,1993,(1):58-60.
[6] 胡光明,杨振营.沧州小枣产业化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J].河北果树,1998,(2):24-25.
[责任编辑 吴 迪]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7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