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草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水产消息
在生产实践中,鱼的细菌性疾病时有发生,
尤以草鱼细菌性肠炎多发,主要侵害草鱼的消化
道,其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近年来,笔者
一直致力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现将临床上贺纛1,林以相2
一些防治经验介绍如下。(1.贵州省兴义市畜牧兽医局,兴义562400;1流行情况2.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百德兽医站,兴仁562300)细菌性肠炎主要危害草鱼、青鱼。该病一直
⑵定期加注新水,科学地开动增氧机。合理全池泼洒生石是我国鱼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而且此病常和细菌
灰,保持水体弱碱性,严格执行“四消”措施。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条件恶劣常常是诱发本病的原因。如
⑶发病期间每月投喂中草药1~2疗程。如每100kg鱼每天水质恶化、溶氧低、吃食不均等都可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导
用大蒜头500g捣烂或穿心莲2kg,粉碎后同食盐200g拌料致该菌在肠内大量繁殖而发病。
投喂。3d一个疗程2症状
5.2治疗病鱼体色发黑,体表轻微充血或出血,病鱼离群独游,游
⑴外泼氯消毒药,同时将呋喃西林拌料投喂,每100kg鱼重泳缓慢,食欲减退或不食。肛门红肿,有的腹部膨大,将病鱼
第1d10g,第2~6d用量减半。头部拎起,有**粘液从肛门流出。
⑵每100kg鱼每天用10g磺胺甲基异恶唑或呋喃唑酮拌料3病理
投喂,第2~7d用量减半。疾病早期,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
6小结期,可见全肠呈红色,肠内多淡**液体。镜检肠腔内红细胞
鱼类疾病防治贯彻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原则。较少,有部分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
⑴细菌性肠炎,以草鱼多发,主要流行在高温季节,由此要4诊断
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即机体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根据以上症状及病理解剖不难作出诊断,为进一步确
毒、食场消毒;饵料投喂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诊,取病鱼的肝、肾接种在R-S选择和鉴别培养基上菌落呈
⑵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调节,有效开动增氧机;作好**,即可确诊。
天气、水温、投饵、鱼病防治等记录。5防治
⑶每隔10~20d可用如下中草药进行沤水,以达到预防细菌5.1预防
性肠炎的目的。如穿心莲、铁苋菜、辣蓼等扎成小捆放入池中,⑴临床上采取综合性预防。做好“四定”投饵工作,不投喂
该方法就地取材、副作用小等优点,也可用于疾病早期防治。变质饲料。草鱼细菌性肠炎的诊治
!!!!!!!!!!!!!!!!!!!!!!!!!!!!!!!!!!!!!!!!!!!!!!!!!!!!!!!!!!!!!!!!!!!!!!!!!!!!!!!!!!!!!!!!!!!!!!!!!!!!!!!!!!!!!!!!!!!
3.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局部出血,病
灶处的鳞片脱落,鳍基部充血,鳍条末
端腐烂呈破碎的纸扇状。
3.2防治方法(1)放养及捕捞过程中沈培敏,刘桂花应小心仔细,避免鱼体受伤;(2)在鱼种(甘肃省庄浪县畜牧中心,庄浪744600)放养前,漂白粉按10g/m3水体浸洗鱼体
1肠炎病20min左右;(3)强氯精按0.4~0.7g/m3水体溶水后全池泼洒。1.1主要症状病鱼在池中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4草鱼出血病
或不吃食。鱼体特别是头部发黑,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肠管无4.1主要症状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食,充满**粘液,草鱼鱼种、成鱼都易感染,死亡率很高。病鱼体表呈暗黑色,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摄食,并逐渐消1.2防治方法(1)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捣烂)10g~30g、瘦死亡,严重者病鱼全身充血。
食盐2g,拌入饲料中配置成药饵,分上、下午2次投喂;(2)按4.2防治方法(1)给鱼种注射灭活疫苗,被注射的鱼种对1亩水面1m深的水用200g三代鱼虾安治疗1次,病情严重出血病的免疫力至少可维持14个月以上;(2)每667m3水时隔日再用1次;(3)每50kg饲料中拌200g出血立停口服体,用1000g大青叶+500g贯众,加水煮沸10~15min,兑水全
3药,连喂3d~4d,效果很好。池泼洒;(3)硫酸铜按0.7g/m水体溶水后遍洒全池。
2烂鳃病5白头白嘴病
2.1主要症状病鱼鳃丝腐烂,鳃盖骨内表皮往往充血,中5.1主要症状病鱼头部和眼球区的皮肤变成乳白色,唇部间部分有时烂穿呈一透明的“天窗”。肿胀,周围皮肤腐烂,并有絮状物粘附。个别病鱼的颅顶和眼2.2防治方法(1)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或全池泼洒生石灰瞳孔周围有充血现象,而呈现“红头白嘴”症状。使池水呈25ppm的浓度;(2)操作时要轻快,避免鱼体受伤;5.2防治方法(1)用1ppm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2)每(3)外用与内服相结合效果更好。外用土霉素3g~5g/m3水药100kg吃食鱼用灭菌散100g,拌入3kg精料中,1次/d,连用浴,内服土霉素1g拌1kg饲料,投药饵为1次/d,4~6d即可。3d(;3)每亩池塘水深1m用五倍子4g研碎后煮水,全塘泼洒。3赤皮病草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2008年第2
期95
一、抖抖病 ) [ 病原 ] 该病可能由病毒和细菌引起,据陆宏达等( 1999 )等报道,一种无囊膜、球状的核糖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不致病时,为肠道寄居,一旦侵入到中枢神经和心脏部位,即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也有人观察到另一种比细胞略小,位于细胞的内质网上,可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此外,还从患该病的病蟹上分离到了弧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等。不洁、较肥、污染较大的水质以及河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规格不整齐,河蟹营养摄取不均衡等,易发此病。 [ 病状与病变 ] 发病初期,病蟹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肌肉萎缩步足不能回伸,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口吐泡沫,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病蟹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不脱壳,体内积水, 3-4 天后即会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 2 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成的蟹一般发病率较低。发病蟹体重为 3 -120 克 , 100 克 以上的蟹发病最高。一般发病率可达 30% 以上,死亡率达 80%-100% ,蔓延迅速危害较大。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 15-30 天。发病季节为 5-10 月上旬, 8-10 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流行水温为 25 -3 5 ℃ ,沿长江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等省流行严重。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放养前彻底清塘,并清除过多的淤泥;②养蟹池要多种植水草,覆盖面要达到 50-60% ;③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④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并适当增加植物性的饵料;⑤定期用芳草蟹平或菌必清全池泼洒消毒。 治疗:外用芳草蟹平或菌必清全池泼洒(前者连用三天,后者隔天再用一次),同时内服芳草菌威和三黄粉,连用 5-7 天。病症消失后再用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二、黑鳃病 [ 病原 ] 初步认为该病是由细菌引起。成蟹养殖后期,水质恶化,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初期病蟹部分鳃丝变暗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出现叹气状。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成蟹,常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发病率 10%-20% ,死亡率较高。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保持水质清洁 , 夏季要经常加注新水;发病季节每半月用芳草蟹平、芳草灭菌净水威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一次。 治疗:外用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烂鳃灵散 + 三黄粉 + 芳草多维,连用 3-5 天。
三、烂肢病 [ 病原 ] 该病是因扦扑、运输、放养或在生长过程中被敌害侵袭,使之上表皮损伤后病原菌感染所引起,其致病菌目前尚未确定,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弧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的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等症状进行判断。 [ 流行及危害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 6-10 月。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在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使用河蟹受伤,并要清除危害河蟹的敌害,如老鼠、青蛙等。 治疗:用芳草菌敌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可控制该病蔓延。
三、固着纤毛虫病 [ 病原 ] 病原是纤毛动物门、缘毛目、固着亚目的许多种类,其中对蟹形成病害的主要有聚缩虫,此外还有钟虫、单缩虫、累枝虫,腹管虫( Gastrionauta sp. )和间隙虫( lntransty-lumpalaemini sp. )也是其病原之一。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固着类纤毛虫在河蟹幼体上寄生时,常分布在头胸部、腹部等处,抱卵蟹的卵粒上该类纤毛虫也可寄生,但很少见附肢上寄生者。幼体被该类寄生的病蟹全身披黄绿色或棕色。蟹幼体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困难,引起幼体的大量死亡。固着类纤毛虫在幼、成蟹上寄生,多分布于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等处,病蟹体表污染较多,活动与摄食能力减弱,进而又导致更多的固着纤毛虫的寄生,病蟹负担加重,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触角不敏感,手摸病蟹本表和附肢有滑腻感。病蟹一般黎明前后死亡。 [ 流行特点及危害 ] 可危害河蟹幼体及成蟹,但对幼苗池的河蟹幼体危害较大,一旦该类纤毛虫随水流进入育苗池,即会很快在池中繁殖,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成蟹受此病感染,即使是不死亡,也会影响其商品价值。该病流行水温在 18 -2 0 ℃ ,盐度为 3 时极易发生。我国江苏、湖北、江西等各省的蟹养殖区都有此病发现。 [ 专家推荐处方]预防:①保持合适的放养密度;②经常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洁,并投别喂可的饲料,促进蜕壳。 治疗:全池泼洒:①虾蟹平 500g / 亩 . 米或芳草纤灭 50g / 亩 . 米,连用 3 天; 3 天后全泼洒一次芳草菌敌 200g / 亩 . 米 外用的同时内服虾蟹蜕壳平 500 -750g / 100Kg 饲料,以促进蜕壳。
五、水霉病 [ 病原 ] 病原为水霉 , 其种尚未鉴定。发生原因主要是因运输其他病害发生使蟹受伤,真菌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困水流与温度原因亦会使卵受感染。 [ 病状与病变 ] 蟹卵表面或病蟹体表和附肢上,尤其是伤口上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病灶,伤口部位组织溃疡,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蜕壳困难而死亡。 [ 流行特点 ] 从蟹卵、幼体到成蟹均会被该病感染,且任何地区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蟹卵与幼体发病易造成大量死亡。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①在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勿使河蟹受伤。②在河蟹蜕壳前,增投一些动物性饲料,促使其蜕壳。③育苗期间,要保护水质的清晰,注意保温。 治疗:全池泼洒水霉净( 1 袋 / 亩·米),连用 3 天。
六、水肿病 [ 病原 ] 该病主要是因为河蟹腹部受伤被病原菌寄生而引起 , 病原菌目前尚未确定 , 有人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以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葡匐池边,活动迟钝或不动,拒食,最终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发病率虽不高,但受感染的蟹死亡率可达 60% 以上。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主要流行温度是 24 -2 8 ℃ 。 [ 芳草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受伤;②夏季经常添加新水,并多投投喂鲜活饲料和新鲜植物性饵料。 治疗:用菌必清或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鱼病康散或芳草菌灵。
[ 重要提示 ]: 症状消失后 , 建议继续用药直到一个疗程 , 避免交叉感染 , 病情重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