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的特性是怎么样的?
Oryza sativa L.
形态特征
一年生,须根系,不定根发达,节根节位随生育过程而逐渐增多。茎圆形,中空有节,一般由9—19节组成,基节腋芽发育成分蘖,称分蘖节,芽为蘖芽。叶片长披针形,大小、形态因品种而异;叶鞘包茎而不愈合,叶鞘和叶片交界处为叶枕,内有叶舌,两侧有叶耳;叶舌膜状,无色;叶枕与叶脉同色,嫩时为绿色;叶片表面有针状或钩状茸毛,其数量因品种而异,叶脉中部最大,叶缘也因品种不同有紫色或其他色。圆锥花序,穗的中轴为主梗,轴上有节,由节着生枝梗,由此分出小枝,枝梗末端着生小穗,每小穗一般只有一个小花;各节都有茸毛,近基部节由退化叶成苞状,称为苞;从穗的基节着生第一苞,继于其上的每个第一次枝梗基部分化第二苞、第三苞;每个第一枝梗基部苞片着生处都有白色浓茸毛。穗形有直生、垂头、弧型、半圆型、弯型。发育的小花由副护颖、护颖、外颖、内颖6个雄蕊、1个雌蕊组成。内外颖一般在成熟时为**,也有紫色、红色、黄棕色、灰棕色、棕色斑。外颖外有芒,芒长因品种而异。谷粒有椭圆形、阔卵形、直背形、新月形等,颜色有白、乳白、红紫等。有的谷粒具有特殊的香味。千粒重25g左右(图23)。
图23 稻
Oryza sativa L.
细胞染色体 2n=24
地理分布
稻的栽培除南北极线以外,几遍各大洲。从北纬50°—51°(中国的黑龙江省黑河流域)到南纬34°—35°(南美洲大西洋沿岸),从平原到海拔2700m的高山地带均有。野生稻自生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沼泽、河流盆地。中国是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的气候条件,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土壤层次分明、保水、保肥、通气良好,pH6—7的各种土壤均可种植。在盐碱滩地,经过冲盐洗碱,仍然可获得高产。
稻在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温度要求各异。发芽温度为10—12℃,最适温度28—32℃;4片真叶开始分蘖,最适温度为20℃左右;穗分化时要求温度在30℃左右;开花温度30℃,低于20℃或高于40℃受粉不良,结实期25—35℃。在生长季内,≥10℃的积温北方最少2000℃,黄河流域4000—8000℃,华南6000℃。从播种成到熟,北方110天,2000℃,南方200天,4500℃;250天,6000℃。
生育期内要求降水:东北地区500—800mm,长江流域1200mm,华南≥1200mm。
稻在中国的栽培,以秦岭淮河以南为主,广东、广西、福建为双季稻区,长江流域也有双季稻;长江、黄河之间为稻麦两熟区,黄河以北至黑龙江、新疆等西北地区为新稻区及盐碱地稻区。以行政区划分,全国分为:华东、华中单双稻作区;华南双季稻作区;华北单季稻作区;东北早熟稻作区;西北干燥稻作区;西南高原稻作区。
稻生长快,产量高,必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磷、钾和其他钙、镁、硫、铁、硅等营养元素。据测定收获500kg稻谷和稻草,需从土壤中吸收8.5—12.5kg的氮,4.5—6.5kg磷,11.5—16.5kg钾。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对肥分的要求不同,因此稻田要施有机肥或绿肥,生育期中要因苗,在不同时期施入化肥。一般追肥要在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浆期追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微量元素在苗期或播种时进行种子处理,也可于叶面喷施,稻施用有机磷细菌、硅酸盐细菌、自生固氮菌及无机磷细菌制成的菌肥均可提高产量。
稻各个生育期对水分状况有不同的要求,满足这种要求的措施,主要靠灌溉和排水。返青期:插秧水宜浅,使秧插的浅,不浮秧,插秧后,返青时,保证白天浅水,晚上深水,提高水温,保护秧苗;分蘖期:浅水或湿润灌溉以促进分蘖,有利肥料分解和根系发育;拔节至出穗期:此期稻生长快,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强、耗水多,是水分供应的临界期,但这时正值高温,又要防止高温的为害,还要注意通过灌水改善土壤环境,加强根系活动,水层因地而异,灌有水层,严防脱水。出穗至成熟期也是对水分的敏感期,田间要保持一定的水分。出穗时浅水灌溉,蜡熟期则使土壤水分接近饱和或干湿相间,蜡熟后一周,可开始排水,以利收获。稻的灌水技术性很强,依不同地区、不同土壤质地,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地下水位高,雨季,稻苗徒长,有倒伏可能或病害漫延时,应排水晒田。在盐碱地区,要排灌洗田,降低盐分对秧苗的毒害。
饲用价值
稻在中国栽培面积最大,居世界首位,不仅是主要的粮食,也是一种重要饲料资源。稻壳占稻谷重量的18—20%,糠皮占糙米重量的6—8%,碾米过程中产生的碎米、稻草等都是良好的饲料和饲草,加工后各种家畜均喜食。
米糠各种畜禽都喜食,猪尤好食,但不宜过多,否则产生软脂肉,配合青饲料与其他蛋白质饲料,一般米糠占猪日粮的25—30%,可节约部分精料。其饲用价值见表23—1,23—2,23—3,23—4。
表23—1 糠皮对猪的饲用价值引自《饲料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
表23—2 糠饼对畜禽的营养价值引自《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农业出版社,1985。(干物质中)
表23—3 稻草和糠粕对奶牛的营养价值引自《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农业出版社,1985。(干物质中)
表23—4 稻草和糠饼对肉牛的营养价值引自《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农业出版社,1985。(干物质中)
表23—5 氨化秸秆的化学成分引自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饲养教研组研究资料,1991。(%)
从表23—1看出早稻的糠皮对猪的饲用价值优于中稻,而晚稻的糠皮又优于早稻。不同品种间也有差别。制成饼或榨油后的饼粕,是畜禽的良好饲料。
稻草在稻生产中作为秸秆,其产量与谷实一样高,是反刍动物良好的饲草资源。近年来推广的“氨化法”,不仅提高了其消化率,还提高了粗蛋白质含量。据研究,稻草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与大麦秸、高粱秸相差无几,经过氨化后,消化率可提高10—12%,粗蛋白质提高8%,用来饲喂肉牛,每头牛日增重达0.69kg,喂氨化稻草每日只需2kg的精料,不喂氨化的则需4.75kg精料。
据南京乳牛研究所报道(1991),氨化后的稻草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率提高32%,纤维素消化率提高24.5%,用氨水熏蒸稻草其体外干物质(DM)和有机质(OM)消化率分别提高18.64%和21.76%。在装有十二指肠瘘管的乳牛实验中,与未处理的稻草相比,喂氨化稻草时,一昼夜进入十二指肠的非氨态氮增加17.85%,微生物提高19.20%,过瘤胃蛋白增加16.66%。这表明氨化处理的稻草,不仅可提高纤维素的消化率,还可改善氮的利用。国外研究认为,氨化秸秆的营养价值大致与中等质量牧草的干草相当。稻草的氨化技术正在全国推广,这对反刍家畜的更快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稻草除氨化外,还可碱化(加入NaOH),使不易消化的粗纤维、木质素,提高其利用率。
总之,稻的副产品由于数量大,加工方便,乃是牲畜的重要饲草料。
栽培要点
育秧:育秧是稻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除少数地区直播外,均以育秧移植为主。育秧栽培的历史悠久,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有新的突破,如塑料薄膜育秧、温室育秧,秧苗的培育方法都为稻的高产创造了良好基础。育秧可以提高复种指数,便于幼苗的精细管理,经济用水、用肥,防止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育秧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如晒种、选种、消毒、浸种、拌种、催芽等技术。播期因地区差别较大,连作早稻自3月中旬进行,北方则延迟到5月中旬。
合理密植:稻的产量构成是由有效穗数、每穗结实数和粒重三者构成。合理密植是要保证单位面积上有足够的穗数,又要粒多粒重。不同的密植程度与肥力水平、不同品种、地区而异,当然也与管理水平有关。
田间管理:稻在生育过程中,按其生理需要分别在返青、拔节,孕穗、开花、灌浆期施肥、灌水,同时要中耕、除草,收获前还要除杂去劣,进行田间选种。
稻在全生育期要注意防治病虫害。普遍危害的病害有稻瘟病、绵腐病、白叶枯、赤霉病、条枯病、黑粉病等。虫害冷螟虫、粘虫、稻苞虫、稻飞虱、浮尘子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