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我国栽培鸢尾的历史久远。宋代嘉祜年间,北宋政府下令全国各郡县进献药物标本。由大天文学家、药理学家苏颂主编的《本草图经》中写道:“鸢尾布地而生,叶扁,阔于射干,今在处有,大类蛮姜也射干,生南阳山台田野,今在处有之。人家庭院间亦多种植,春生苗,高二三尺,叶似蛮姜,而狭长横张,疏如翅羽状,故名鸟翣,叶中抽茎,似萱草茎而强硬,六月开花,黄红色,瓣上有细纹,秋结果作房,种子黑色。”此书对鸢尾及射干从叶到茎,从花期到花色都有详细的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则对鸢尾属中的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从 花 色、花 期 到 药 用 价 值 等 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草部第十七卷中写道:“鸢尾,释名乌园,根名鸢头。此草所在有之,人家亦种。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
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我国很早就已人工种植鸢尾了。
古时由于人们对植物形态学认识不够充分,常将射干(B elam canda chinensis)与鸢尾混淆,把 鸢尾称射干或射干鸢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射干即今扁竹也。今人所种多为紫花者。呼为紫蝴蝶,其花三四月开六出,大如萱草。结实大如拇指,颇似泡桐子,一房四隔,一隔十余子,子大如胡椒,而色紫极硬,咬之不破,七月始枯。”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此花就是鸢尾的一种。清代的吴其濬则在他的巨著《植物名实图考毒草类》中清晰、准确地描绘道:“鸢尾,《本经》下品。《唐本草》: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此即今之紫蝴蝶也。《花镜》谓之紫罗兰,误以其根即高良姜。三月花,俗亦呼扁竹。李时珍以为射干之苗,今俗医多仍之。”指出了前人常发生的错误,从此统一了鸢尾这一称谓鸢尾花美丽奇特,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画对其赞美,以抒发个人情感,最有名的当属清代诗人做的几首诗了。周治蘩在他的《西江月蝴蝶花》中写道:“红药队前雨细,碧蕉阑外春迟。寻香低傍玉钗时,恰是晓妆初起。花里丰姿浑谊,楚中身世不非。东风吹得柳依依,犹自酣眠不起。”陈维崧在他的《河传紫蝴蝶花》中写道:“低脾墙阴,微晕帘罅,露濯烟梳。满园姹紫趁清铺。萦纡,傍裙裾。”
这些美丽的诗句抒发了人们对鸢尾花的喜爱之情。
图2 鸢尾的形态
花卉饮食在古代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制作食品的花卉有什么呢?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工栽培花卉最早的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在这美丽土地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素有“植物王国”之称。我国人民勤劳智慧、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对花卉的栽培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培育了许多优良的花卉品种。其中一些名贵的品种,早就驰名中外。在我国,花卉究竟在何时开始由人工栽培,一时还难于;考证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远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植物的种植。而花卉植物从野生逐渐变为人工培植,最早大概是出于食用和医疗的需要。因此,历史上早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历代医书中记载的药用植物,有不少就是现在裁培的花卉。
把花卉作为观赏植物,我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殷商时代,就已开始了;“林木之留”的营造。到了以后各朝代,更是大规模地修建王苑、园林,收集奇花异草,扩充自然景色,从而在客观上,把园林建筑及花卉栽培的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在我国古老的《诗经》、《山海经》、《尚书》等名著中,对花卉就已有了生动的描述。据《西京杂记》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梅花品种就有几十种之多。到了唐代,诗文中就有了“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的描写。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了花市,有了以花谋生的人。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和人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宋朝苏东坡有过这样的名句:“花落花开不间断,春去秋来不相关”;明时郑板桥也写道:“春兰去了夏兰开,几回拔去几回栽”。说明当时人们栽花已很普遍。同时,种花谋生的人也越来越多。据清朝诗人屈大钧《广东新语》中记载,当时仅广东一带,就已有相当数量的花农。即所谓“珠浦之人,以珠为饭;花田之人,以花作衣”。在道光年间,黄子高在一首诗中写道:“悔不庄头村内住,一生衣食素馨花”。说明当时一个花农的收入,竟高于其他的农户。
在唐宋期间,花卉栽培技术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已经有了栽培花的专著,对花卉植物的生态、习性、土壤等,都作了详细的研究。我国宋朝的著作中曾有“近时都下菊花至多,人皆以他草接成”的记载。可见,在近一千年以i前,我国人民就已掌握了植物的生育规律,并用人工嫁接的方法来促进花卉的形态变异。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自豪。自古以来,人们和花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在人们的精神文化及物质生活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浏览那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宝库,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名画,以花为题者不计其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写花、画画、咏花、种花,花成为文人笔下最广泛的题材。人们给花寄以最深刻的寓意,用花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花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我国著名女诗人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名句曾赢得了不少后世人的同情泪;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莫开无主。冷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也刻画了穷生潦倒、怀才不遇的形象,发泄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愤滋。
陶潜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不畏权贵、不入俗流的高尚情操。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更是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迈诗句,表现了对腐朽封建王朝的蔑视,并激发广大群众推翻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热情。这种种比喻,生动而贴切、自然而形象、深刻而含蓄,使人既怜惜花,又同情人,而如果用其他任何形式的东西来比喻,恐怕都难以达到如此感人的艺术效果。
历史上不少有骨气的画家,也曾借花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相传宋朝画家郑思肖,擅长画兰,也很有名气。后来南宋灭亡了,元朝统治者慕其名气,要他画兰,被他断然拒绝。后来,他所画的兰花都是露出兰根的。原先别人不解其意,以后才领会到他的用心,这是对亡国的愤慨。国土尚无,兰根岂能着地?!画家用花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后人的敬仰。
以鲜花叙情,也常常是现代人们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丙辰年的清明节,人们用鲜花来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那诗海、花山、泪雨、人流的广场,其中有一束鲜花下,曾写着这样的一段诗句:“花儿虽小自家栽,清明时节含泪来;一束鲜花全家心,总理在人民心中活万代。”鲜花一束,廖廖几语,道出了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怀念。可见,长期以来,花卉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其作用远远超越药用和欣赏的范围。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而且也是祖先留给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喝酒喝茶,吃饭的花样特别多,普通农作物做成的菜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老百姓对饮食有着极大的热情,只要是能吃的食物都会摆上餐桌。早在一千年前,花卉种植就已经出现。整个花卉种植的历史长达一千年之久。由于历史悠久,花卉也成为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而且还被古人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卉逐渐与饮食相结合。古人在探索食物时,发现花卉也可以放入食物中,于是出现了花卉食品。什么是花馔,顾名思义,就是将鲜花放入食品或饮料中,形成一种独特的食品,鲜花与食品相结合,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亮点。汉代人们吃花的目的很简单粗暴:花不香吗?我们就把它当做口香糖!据《汉书》记载,汉昭帝在御花园里种了一种叫 "低光莲 "的花。这种花开放后,持续时间长,香味浓郁,方圆十里都能闻到。
人们吃了低光莲,"气息清香,益于脉疾",不仅气息清新,而且小病小痛都消失了,身体倍儿棒。上至宫廷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经常咀嚼低光莲,以达到吐气如兰的效果。到了魏晋时期,全国人民开始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吃花。不是因为它的味道好,而是因为人们希望借助花的力量尽快成仙。流行的食用花TOP1应该是菊花。就连魏文帝曹丕也认为,菊花可以治疗所有的疾病,延长人的寿命,并协助成为神仙。因此,他经常把菊花送给他的臣子,鼓励他们修炼道教。有些花是能够进行食用的,而且非常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