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用的龙骨水车是怎样的?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亦称“龙骨”。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因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用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东汉末年的马钧在魏国做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
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于是,他就在机械上动脑筋。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
人力龙骨水车是以人力做动力,多用脚踏,也有用手摇的。元代王祯《农书》和清代学者完颜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中关于龙骨车的叙述比较详细。
它的构造除压栏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长两丈,宽4寸至7寸不等,高约1尺,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和槽的宽窄一样,比槽板两端各短1尺,用来安置大小轮轴。
在行道板的上下处,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销子连接起来,这很像龙的骨架一样,所以名叫“龙骨车”。
人力龙骨水车因为用人力,它的汲水量不够大,但是凡临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可以两个人同踏或摇,也可以只一个人踏或摇,很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
马钧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从那时起,一直被我国乡村历代所沿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元代王祯在他的《农书》上记载了水转龙骨水车的装置。
水车部分完全和以前的各种水车相同。它的动力机械装在水流湍急的河边,先树立一个大木架,大木架中央竖立一根转轴,轴上装有上、下两个大卧轮。下卧轮是水轮,在水轮上装有若干板叶,以便借水的冲击使水轮转动。
上卧轮是一个大齿轮,和水车上端轴上的竖齿轮相衔接。把水车装在河岸边挖的一条深沟里,流水冲击水轮转动,卧齿轮带动水车轴上的竖齿轮转动,也就带动水车转动,把水从河中深沟里车上岸来,流入田间,灌溉庄稼。
如果水源的地势比较高,可以做大的立式水轮,直接安装在水车的转轴上,带动水车转动,这样可以省去两个大齿轮。
古时候的水车如何灌溉的?
在古代,我国农田灌溉使用的是一种木制的汲水装置——龙骨水车。这个奇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它真的是用龙骨做的吗?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它的发明者是东汉末年的宫廷发明家毕岗。东汉末年,汉灵帝不理朝政,喜欢大兴土木,修建了繁华的宫殿和巍峨的城池。龙骨水车就是专门为都城洛阳郊外一条大路洒水的环卫工具。三国时期,发明家马钧改良了龙骨水车,使它变成了灌溉设备,广泛地运用到了农业生产当中。
龙骨水车主要由水槽、叶板链条、叶板、轮轴等部件组成。装好叶板的链条安置在矩形的水槽当中,水槽的上下两端各装有一只轮轴,上端是一只大轮轴,下端则是一只小轮轴。使用水车时,把水槽一部分和小轮轴没入水中。
转动大轮轴时,叶板链条带动底部的小轮轴也开始旋转,同时叶板不停地把水刮上来,从水槽的上端将水送出。这种装置构造简单,运转稳定,可以有效地把河流、湖泊中的水汲入农田。龙骨水车是纯粹的木质结构,因为叶板链条看上去就像一条粗壮的脊骨,由此得到了“龙骨水车”这个名称。
最初的龙骨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人们踩动大轮轴上的拐木,就能使一架龙骨水车运转起来。后来,出现了由多个龙骨水车联合的水车,多人合力,多车汲水,效率大大提高。
南宋初年,出现了以畜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运用,由风力、水力转动的龙骨水车也随即出现。元代农业学家王祯的《农书》上描述了一种由水力带动的龙骨水车,它的动力装置安装在水流很急的河边,借助水的冲击力来带动龙骨水车,机械的运用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结:龙骨水车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历史,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在南方的一些农村,我们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古时候的水车是建在河流旁的,通过水流的冲击力推动水车转动,水车上面有一个个竹筒,通过竹筒将水运到田里;还有一种像现在履带一样的灌溉工具,人站在上面用力踩动,那种工具也有竹筒,比较费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