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十大红茶基地
对于喜欢品红茶的朋友们一定会了解英德红茶,在当地也确实是有不少的红茶茶叶生产基地,下面就整理了英德十大红茶基地,有机会的话可以去旅游下!
在英德十大红茶基地中英德茶园总占地面积十万余亩,地理位置非常广阔,所种植的茶叶以红茶为主,成品制作上茶园以人工骄采摘和加工为主,所以茶叶的醇香口感很是吸引人。
二、德高信T三有机茶园德高信T三有机茶园从占地面积上来看并不是很大,但确是荣获了四大有机认证的茶园之一,茶叶品质简直就是无可挑剔高端的系列,致力于打造出消费者最信赖的有机红茶首选品牌。
三、积庆里茶园积庆里茶园总占地面积两万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茶园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英红九号加工基地,如今还建设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发展基地,所获殊荣无数。
四、创美茶园创美茶园始创于,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基地,茶园在各个方面非常注重高标准,所种植出来的茶叶存活率非常高,品质口感都是深得消费者喜爱的。
五、鸿雁茶业有限公司鸿雁茶业有限公司是英德当地很有知名度的品牌,旗下所拥有的茶叶种植基地面积非常大,种植环境相对来说是非常优良的,最终出来的茶叶单品不论是在口感还是在其它方面得到的评价都很高。
六、石门山茶园在英德十大红茶基地中石门山茶园是整个广东省内非常有知名度的茶园之一,所种植的红茶面积非常大,生产加工上茶园也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技术,品质极好。
七、天盈茶园天盈茶园在英德虽然不算是面积很大的一个茶叶种植基地,但种植的茶叶种类不少,而且凭借着不错的自然环境造让茶叶单品的品质很是不错,尤其是红茶系列的单品颇受青睐。
八、英红华侨茶场英红华侨茶场对于喜欢喝点英德红茶的朋友们来说应该是一点都陌生吧,茶园的种植面积非常大,所种植的茶叶类别很多,入口的口感更是得到了消费者一致的青睐。
九、白水寨茶园白水寨茶园是一所产茶实力非常强的茶园,极好的环境,现代化的技术,每年茶叶的产量还是很高的,最主要的没有过度的加工,口感上原汁原味感很强。
十、沙源茗茶园在英德十大红茶基地中沙源茗茶园所产出的茶叶在品质上得到了世界爱茶人士高度的好评,醇香的口感很是吸引人,如今茶园也配有顶尖的设备,制作上大大的保证了口感和品质的兼具。
我县茶叶生产发展时期是从1970年到1998年,这29年中大部分年份是稳步建园,略有发展。其中发展步伐较大的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5年至1980年,当时的部分社队从兴办社队企业的角度出发,利用荒山坡地开垦茶园,如新洲的大营盘、马家河的观音台、花桥的中梁子、蒋家堰的长梁子、洛河的塔二湾、锅厂湾、水坪的纪家山、泉溪的太平关、兵营的迷魂阵、天宝的蔡坝等社队茶场;到1980年,面积突破2万亩,产量突破20万斤。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8年,随着富民政策的提出,农村农业生产方针的调整,农民看到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出路,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部分乡村在发展茶园上也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开垦荒山逐步向好地转移,在建园的方式上也开始由过去挖窝点播向开槽换土条播种植转变,先后建成了县河的牛角尖、水坪的前进、梧叶子沟、八宝山、红石岩、春山、中峰的小南沟、大南沟、同胜、土城子、青草坪、石松、龙坝的老王沟、鄂坪的九湾、天宝的张家山等一批乡镇和村办茶场,14个农林特场也都建设了一批茶叶基地。到199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7000亩,茶叶产量达到了99万多斤,面积、产量分别比基础时期的末年增长2.7倍和9倍,茶叶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骨干项目。
这个时期是从1999年至2006年。199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茶叶支柱产业的口号,“十五”期间又提出建设茶叶大县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生态茶园建设和有机茶开发为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壮大龙头、依托信息市场,加快发展、集约经营上规模,完善体制、强化管理上产量,精加工、深加工出精品上质量,抓好营销上效益”的指导思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领导班子和专门办事机构,文件上写茶叶、开会讲茶叶、同基层干部和农民说茶叶,检查工作时看茶叶,组织农业、财政、发改、银行、扶贫等部门扶持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建设,全县上下真抓实干,形成了发展茶叶产业的强大合力。
一是高标准建设茶园
施工前,乡村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起勘测设计,每亩按333米划线。每年在夏挂秋播后,乡村集中劳力,按照设计线路开槽,然后填草回土,乡、村各自为战,联片建园,实行双行密植条播,8年兴建茶园11.3万。
二是引进良种、良苗
引进良种、良苗,放弃了就地取材、自采本地种子、自行播种的传统作法。8年中共引进福鼎大白茶种800多万斤,并购进无性系茶苗10万多株,加快了茶苗生长发育,提早了采摘时间,提高了产量。
三是开展技术培训
县茶叶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专门安排技术人员,利用有关会议和党校阵地,对茶场生产人员和乡村干部讲授茶叶建园、管理、修剪、施肥、采摘、加工制作和干茶保管等方面的技术。还聘请了华农大的技术人才深入到茶场现场操作,传授技术,茶叶成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龙王垭茶场生产的龙峰、箭茶,梅子垭的梅子贡茶多次获得省奖,部分产品由湖北名茶成为国家名茶,名牌成为品牌。
四是加强茶场的“五大”配套设施建设
做到了办一个茶场盖一栋厂房车间,修通一条公路,架设一条通电线路,配齐一套加工机械设备,修通一条通水渠道。全县共有茶场场房面积66000平方米,其中车间23000平方米,通场公路280公里,通电线路400公里,自来水管道280公里,茶叶加工设备1000多台套。
五是进行了企业改制和营销网点建设
对龙王垭、前进、梅子垭茶场实施企业改制,组建了龙王垭、梅子垭两个茶业有限公司,实行“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改制后公司运转正常,成效显著,茶叶产品销路越来越广,营销网点越来越多,县内外加之省外达到70多个,营销人员130多人,基本实现了直销、经销、代销一条龙。
该县茶叶生产从基础时期开始,经过稳步发展,顺利完成了建设茶叶大县的战略目标,到2006年底,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比基础时期的末年1969年增长了14倍,比发展时期的末年1998年增长了4倍,茶叶产量突破了200万斤,比基础时期的末年增长了19倍,比发展时期的末年增长了1倍多。全县302个村,有茶园的村301个,基本上是村村有茶,其中300亩以上的村103个,占村总数的34.2%,1000亩以上的村32个,占村总数的10.6%,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占乡镇总数的33%。茶叶产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2006年,全县茶叶综合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00多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 发展茶园是建设茶叶产业的基础,而强化配套措施搞好跟踪服务,是建设茶叶支柱产业的关键和着眼点。因此,在继续发展茶叶基地的同时,必须在相关配套措施上下功夫。
1、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技术培训。
引进外地人才和启用本地有技术专长的人才,组成技术队伍,采用举办培训班和实地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乡镇村组干部、企业人员和茶农培训建园播种技术、茶园管理技术、茶叶的采摘制作技术、成品营销技术等,不断探索科技兴茶、科技制茶的新路子。
2、加强茶园管理。
一是每年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严防茶园荒芜。二是追施有机肥。在肥源不足的情况下,推广草覆盖,在茶行开槽,在槽内填入茅草、禾秆,然后盖土,使之腐烂,增加有机肥效。三是抓住时机修剪茶树。每年秋末冬初对茶树进行一次修剪,使茶树蓄积养分,促进春芽的旺盛生长。四是改造老茶园。50、60年代的一批老茶园,茶树已老化,产量低。对这一部分茶树应有计划的分期分批进行台刈,使之重发新梢,提高产量,为老茶园注入新的活力。
3、发展茶类。
竹溪主要是生产绿茶,乌龙茶生产已开始起步,填补了单一生产绿茶的空白,还需继续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在此基础上,还应考察和引进砖茶的生产技术,在利用芽茶的同时利用叶茶发展砖茶,进行边销,实现春茶、夏茶、秋茶一起上,既能扩大茶类,又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4、加强品牌建设。
扩大公司的辐射面。龙王垭的竹溪龙峰、梅子垭的梅子贡茶已成为两大茶叶品牌,改变了多年有名牌无品牌的局面。今后,一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利用新茶上市的品尝,年度茶叶的评比,风景旅游区的窗口展示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二要扩大辐射面,梅子垭应向南边的泉溪、丰溪、兵营、天宝、桃源、向坝等乡镇辐射,龙王垭向东北边的新洲、县河、水坪、中峰、蒋家堰、龙坝、城关等乡镇辐射。
5.进行了企业改制和营销网点建设
一是要一如既往地咬紧茶叶产业不放松,县茶叶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应经常深入茶叶基地、龙头企业,了解和解决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县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茶叶产业再上新台阶。近5年竹溪县新发展茶园6万亩,总面积达到11.5万亩,在全省各县(市)中名列第二。进入采摘期茶园4万亩,年产量123万斤,实现收入4500万元。“龙峰”、“箭茶”、“银桥”等7个精品名牌茶叶产品多次获国际国内金奖,3个品牌获绿色食品认证。“龙王垭”商标成为湖北省茶叶著名商标,龙王垭茶场被确定为“湖北省有机茶示范基地”。以龙王垭茶场为核心,17个中小茶场组成“湖北龙王垭茶业集团”,注册资金1.1亿元,拥有茶园2.2万亩,成为湖北省第一大茶业龙头企业,产品开始销往欧盟和日本。水坪镇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十大名乡名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