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西特大暴雨灾害事件的进展情况
截至6月3日晚间,广西特大暴雨灾害已致282万人受灾,至少有51人遇难,著名侨乡容县死亡、失踪3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亿元。据初步统计,截至6月3日19时,降雨引发的各类灾害造成广西44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减产粮食14.2831万吨,造成企业停产52个,损害灌溉设施3758处,损害水库14座。 近日广西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天气过程,这次强降水来势汹汹,影响范围极广,强降雨导致部分中小河流、水库水位急剧上涨,个别水库出现漫坝险情,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目前,根据最新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影响广西的强降雨系统已南移到达海面,现在已东移出广西并逐渐减弱,广西地区的强降雨趋于结束。未来三天广西以多云天气为主,局部地区有阵雨。
截至6月4日晚从广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民政厅获悉,截至6月4日20时初步统计,广西全区共有306.01万人受灾,51人死亡,2人失踪。 受弱冷空气和低涡切变共同影响,5月31日20时起广西遭受暴雨袭击,目前,广西全区共有42个县(市、区)306万余人受灾;造成51人死亡。此次灾害共造成11118间房屋倒塌、182.46千公顷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150.01千公顷,损坏灌溉设施3999处,损坏水库15座,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8183亿元。
据统计,5月31日8时至6月1日21时,广西全区有136个乡镇累计降雨量超过100毫米。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平南县大鹏乡、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乡、忻城县古蓬乡等地24小时降雨量突破了历史实测最大值。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背景及特点?
第四十八条 开发利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的水、土地、森林、溶洞、山岭、洲岛、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十九条 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符合规划的,不得批准建设。
漓江干流河道管理范围两侧一百米以内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其中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应当按照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执行,河道管理范围两侧可视范围以内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但农业灌溉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航道设施以及新建、扩建港口设施除外。
第五十条 漓江干流和桃花江、小东江、遇龙河等主要支流两岸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提交有生态评价和对策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制定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依法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第五十一条 漓江两岸及风景区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其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色调应当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修路、水利和电力工程等作业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景物及周围的林木、植物、水体、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施工场地,恢复植被和环境原貌。
第五十三条 因开发建设造成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开发建设单位逾期不治理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停止开发建设。
第五十四条 漓江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状况,合理安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五十五条 在漓江干流、主要支流、源头、水库保护范围内的水体,禁止网箱养殖以及可能造成水域污染的其他规模养殖;在漓江流域的其他水体内从事养殖生产的,应当限制规模,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防止造成水域污染。
在漓江流域禁止养殖未经批准的外来水生物种。
第五十六条 漓江流域发展旅游业应当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旅游景点、线路、项目的确定,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漓江流域经营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
漓江干流杨堤至兴坪河段沿岸应当限制并规范开发徒步游线路和项目。
第五十七条 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船舶、排筏、皮筏艇以及其他水上载人工具,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并实行总量控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引导、监督和服务,维护旅游秩序,保障游客安全。
第五十八条 进入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的游客,应当爱护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遵守旅游秩序和安全、卫生规定,不得随意丢弃废弃物污染环境。
第五十九条 漓江游船等船舶应当采用环保燃料、节能环保型动力、环保餐具,并将废弃物集中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游船码头应当建设回收船舶污染物并实施无害化处理的设施;对船舶污染物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单位处理。
第六十条 在漓江沿岸以及风景区进行摄影摄像、教学科研、参观考察、攀岩登山等活动,应当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爱护生态环境,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国的。
概况:各国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设有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官职。特点:当时的水利工程以灌溉、航运两用的水渠为多。(2)作用: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旱灾害,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秦国,水利工程大,受益多,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②改善了交通,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为形成统一国家创造了条件。
1.芍 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2.邗 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引漳十二渠---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阳市北)。
3.鸿 沟---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 开始兴建。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 线路之一。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 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
5.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 泾惠渠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十向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种(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 国的战争。
6.灵 渠---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溢安县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4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