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客家人是怎么来的啊?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客家人是怎么来的啊?

(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以下选取部分图,可见,客家人的中原基因占了很大比例

1.根源

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2.迁徙原因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源”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C.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 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3.迁移过程与路线。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说迁移,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客家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5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C.两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嘉应各地。主要原因是嘉应各地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嘉应一带,从而使嘉应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总之,这一时期的迁徙是在第二期基础上由赣南、闽西迁至粤东、粤北地区。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时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时迁往四川、广西、云南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第二、三期旧居,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从闽西、粤北、粤东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间

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南宋以前的迁徙是客家先民的迁徙,南宋以后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客家的迁徙不是象水波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样,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

4.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以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所列纯客县为依据,按明代的行政区划为界限,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江西的南安府、赣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广东的潮州府、连平州、韶州府、南雄府。这八府州以前是地广人稀的山区(潮汕沿海地区除外),县治少。到宋之后,县治逐渐加多,明代增加的县数达12个。添设县治,无疑是要加强统治,但必须以居民聚落众多、生产开发已达到很高水平为基础。在这些县治设置之前,这里必然已经有很多人居住。即在南宋时期,聚居于闽粤赣边区的北方汉人经过数百年与原住居民的融合演化后,已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⑶共同的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农耕经济,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b.小盆地造成的风俗习惯。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闭性的地理条件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原有的方言、习俗在与原住居民融合后得以保持下来。

⑷共同性的社会行动。这是客家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表现,是群体意识浓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重要依据。赣闽粤客家居住区联成一片,彼此的经济往来频繁,被压迫者进行的反抗斗争相互呼应。相对应的封建王朝实施统治时也将这片地区当作一个特定政治单位来处理。经济来源方面如南宋时期赣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农田等。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时范汝为、陈三枪领导的农民起义往复进出于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赣诸州领导的抗元斗争等。

5.客家形成地域与过程

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阳湖平原;赣南:石城;汀州:宁化县石壁村;梅州:梅县;赣闽粤边区。

(1)客家基地、大本营:赣闽粤边区;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锚地:赣州;

(4)客家驿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客家腹地:以梅州为中心的十几个县;

(7)世界客都:梅州。

6.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国国内有客家聚居的地区,共19个省区,265个县市,其中纯客或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另香港约125万,澳门约10万,台湾约460万。国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500万。

山西介休市义安镇有哪些村?

打个D 不就完事了吗? 要不去车站找找

义安镇下辖村:

义安村 沙堡村 东大期村 西大期村

孙家寨村 刘家寨村 降家寨村 那村

席村 洪相村 北盐场村 南盐场村

田岳堡村 董村 霍村 孟村

孟村湾村 北辛武村 孟王堡村 北堡村

中堡村 南堡村 桑柳树村 乐善村

白家堡村 田李村 任家堡村 孔家堡村

中街村 礼世村 宋家圪塔村

你说的应该是“中堡村”

介休市义棠镇有哪些村

介休市义棠镇的村子:

义棠村

东堡村

汪沟村

温家沟村

大安村

南村

北村

小宋曲村

西堡村

田村

旺村

白岸村

师屯南村

师屯北村

西刘屯村

万安村

段家巷村

利贞寨村

郭壁村

钦屯村

要里村

沙木墕村

白水村

北角头村

杏坡村

圪塔头村

沟南村

后庄村

枣湾村

冯家南庄村

义棠镇地处山西介休市西南,距市区10公里,南和灵石到交界,西北和孝义市相邻,总面积77.82平方公里。全镇30个行政村,总人口34000人。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0元。

经济发展

义棠镇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电力发达,交通便利,义棠镇是山西省百强乡镇之一,经济收入居全市之首,全镇有工业企业128个,形成规模的骨干企业有义棠煤业、大佛寺煤化公司、士碳素公司等10余家。2004年,义棠镇新上了大佛寺煤化公司的清洁型热回收焦炉、60万吨煤矿技改扩建、高纯纳米氧化铝、天力墙体等8个项目。

在全力推进经济建设的进程中,该镇将发展农业当作经济建设的“重头戏”。该镇党委、 *** 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荣当作了首要任务,从根本上支持、保护、发展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坚持生态和经济相结合,农科专业队伍建设和大众化普及相结合,立足当地实际,确定“1126”工程,为该镇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该镇以创建集约型、规模化农村经济体系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进资金,动员广大群众先后在该镇南村建成了70多个养鸡场和可存栏520头的养猪小区。经过一系列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个农、林、副互动、互促的农业经济体系在义棠镇初具规模并逐步趋向成熟。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龙头。农业、工业统筹兼顾,共同发展,是该镇党委、 *** 一班人发展义棠经济的指导思想。在工业建设方面,该镇着力巩固并发展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和扶持新型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强镇之路。该镇党委、 *** 将当地的支柱产业——煤炭企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们按照整合资源、规范生产、严格管理、有序开发的要求,根据省、市安监部门的安排,对15座煤矿投入巨资,强化安全设施,筑起安全生产的“屏障”。优化生产设备,革新生产技术,为这一支柱产业的长足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提高经济效益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义棠镇党委、 *** 这样表态,也这样坚定不移的践行。昔日该镇污染严重的9个焦化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今新上马的40万吨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环保型新型建材也正在成为该镇的“品牌”产业。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第三小学四四年级28班王文“娟的成绩表

这个不急,会发下来的。如果你实在很捉急就查询一下官网看看有没有,或者问老师,或者打电话什么。打电话问是最快的办法!

想知道:晋中市 从介休火车站到介休市义安镇洪相村村民委员会怎么坐公交?

下火车向西走百米即公交站,看牌上车即可

介休市宋古乡有哪些村

赵家堡,李家堡。韩屯。花园。南桥头、上站、下站、三道河、宋古村、南张家庄、东段屯、西段屯洪善村、宋安村

急啊~哪个快递能到了晋中市介休村 义安镇 义安村啊 !

发邮局啊!EMS经济快递!无盲区的,速度稍微慢一些!

山西省介休市义棠镇东堡村刘守福贪污案

如果检察院受理了,构成犯罪的,法院会审理并且判决的,法院的判决是公开的。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的。

介休市义棠镇有几个村?都有哪几个?

义棠 汪沟 大安 师屯北 师屯南 白岸 西刘屯 田村 温家沟

介休义安镇到榆社电厂距离

驾车路线:全程约115.5公里

起点:义安镇

1.晋中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兴安路行驶30米,右转

2) 行驶460米,直行

3) 行驶380米,过左侧的义安新村,左后方转弯进入S223

4) 沿S223行驶3.7公里,右转

5) 行驶180米,直行进入S221

6) 沿S221行驶3.2公里,右转

7) 行驶2.4公里,朝平遥/太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8) 沿匝道行驶82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

9) 沿京昆高速行驶4.7公里,朝汾阳/榆社/S66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平遥枢纽

2.沿平遥枢纽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和汾高速

3.沿和汾高速行驶80.7公里,朝榆社/太原/长治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榆社枢纽

4.沿榆社枢纽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二广高速

5.榆社县内驾车方案

1) 沿二广高速行驶12.1公里,在榆社南/云竹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680米,直行

3) 行驶270米,右转进入S102

4) 沿S102行驶640米,朝电厂方向,左后方转弯

5) 行驶1.6公里,左前方转弯

6) 行驶140米,左前方转弯

7) 行驶90米,右转

8) 行驶620米,调头

9) 行驶40米,到达终点

终点:榆社电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