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的组织培养需要哪些设备?
花卉组织培养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培养花苗,是用现代化手段繁殖花卉的一种最新技术,因此需要一定的实验室和必要的设备以及玻璃器皿和用具等。其中最主要的设备是化学实验室、接种室和培养室。
化学实验室内需设置高压灭菌锅、分析天平、普通天平、酸度计、重蒸馏水蒸馏器、烘箱、冰箱、显微镜等仪器设备。接种室应紧靠培养室,内设超净工作台、安装紫外灯。
若没有接种室,使用无菌接种箱也可以接种。培养室要求清洁、干燥、保温性能好,但面积不宜过大,室内安装多层架子。架子上方安装有日光灯照明,并装有空气调节器控制温度。此外,还需要置备常用的大量试管、三角瓶、容量瓶、烧杯、量筒等玻璃器皿以及镊子、小型剪刀、解剖刀、接种针等用具。
菊花适宜在肥沃的沙壤土中养殖。要放在温暖的地方养护,光照要充足,特别是秋季,每日要给予10小时以上的长日照。浇水要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不能积水。平时可隔10天施一次氮肥,孕蕾到现蕾时可每周施一次稍浓一些的肥水,含苞待放时再施一次浓肥水。
1 对生长环境的要求
菊花喜温暖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但不耐旱。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菊花春季发芽,夏季营养生长,秋季开花,冬季地下越冬。生长适宜温度 18 ℃ ~ 21 ℃,最高 32 ℃,最低10 ℃。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菊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涝洼、重盐碱地不宜种植。选地完成后,需要细致整地,以获得好的收成。首先,深翻土壤 20 ~ 25 cm,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堆肥或腐熟厩肥?2 000 ~ 2 500 kg,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后整平耙平,起宽为 120 ~ 130 cm 的高畦,地块四周搞好排水沟。
2.2 繁殖方法
2.2.1 分株繁殖。在 11 月份采摘菊花后,将其茎割掉,根挖出栽植在大田上,施上土杂肥,保暖越冬。第 2 年开春出芽前浇水粪,谷雨前后待幼苗长至 15 cm 左右时,将苗拔出分成数株,立即栽种,浇定根水。一般移栽时间不能迟于 5 月中旬。
2.2.2 扦插育苗。4 ~ 5 月份或 6 ~ 8 月份进行扦插。将枝条从中间截断,保留上半部分,按 20 cm 长度剪断,每段枝条要保留 1 个叶芽,顶端部分要保留顶芽,再用植物激素处理,然后进行扦插,株距 6 ~7 cm,按压结实并浇足水,待 20d 生根,成活后浇 1次水粪。
2.3 田间管理
2.3.1 中耕除草。到菊花现蕾前一般进行 4 ~ 5 次除草,宜浅不宜深,一般应每隔 2 个月中耕 1 次,同时培土,防止倒伏。
2.3.2 追肥。菊花喜肥,除基肥外生长期还要进行追肥,一般追肥 3 次。第 1 次在移栽返青后,亩施 10 ~15 kg 尿素,催苗;第 2 次在植株分枝时;第 3 次施肥在现蕾期,施肥量不宜过大,与第 1 次相同。
2.3.3 摘蕾。菊花摘蕾可提高其产量,在 5 月下旬,当苗高 25 cm 时,选晴天摘去顶心 1 ~ 2 cm,以后每隔半个月摘心 1 次,在 7 月中下旬后停止,否则分枝过多营养不良,反而影响菊花的产量和质量。
2.4 病虫害防治
2.4.1 根腐病。根系腐烂,呈干腐状或乱麻状,叶片枯黄凋萎,多发生在开花前后。防治方法:适当灌水,涝排旱灌,疏松土壤。
2.4.2 叶斑病。初期植株叶片呈**和暗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斑点,随后病斑中心有小黑点,基叶发黄、干枯,逐渐上部叶片、花蕾发病。防治方法:忌多施氮肥,注意排水通气,及时去除病叶。可采用 80%可湿性代森锌?500 倍液或 1%波尔多液防治,病前每月喷药 2 ~ 3 次预防,发病时 7 d 喷药1 次。
2.4.3 霜霉病。由真菌中的一种鞭毛菌引起。主要为害叶部,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 60%灭克可湿性粉剂 800 ~ 1000 倍液和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雾。进入雨季应及时排水。不宜连作,可实行与禾谷类作物 3 年以上的轮作。
3 采收加工
一般于霜降至立冬采收。白菊花(包括毫菊、怀菊、川菊)系将花枝折下,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剪下头状花序,再分拣、包装、上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