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种植豌豆遇虫害时,有哪些防治措施?
豌豆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褐斑病、白粉病、褐纹病等,虫害主要有黑潜蝇、潜叶蝇等。
根腐病:
发病症状: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或茎基部,病株叶片先发黄,后逐渐向中、上部发展,导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为黑褐色或呈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枝呈萎蔫或枯萎状。
发病原因:病菌经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传播蔓延,经种皮和侧根侵入,易与枯萎病混淆。一般干旱年份发病重。
药剂拌种防治办法:用种子重量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
褐斑病:
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呈不规则的淡紫色小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散,布满整个叶片,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规则轮纹斑,中央坏死处产生黑色小点。
发病原因:病菌主要在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蔓延。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或土壤黏重、湿度过高,或偏施氮肥、植株旺长,均易发病。
农业防治:重病田与非豆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同时要进行种子消毒,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后,放入50℃温水中浸5分钟,而后冷却、晾干后播种。适当密植,增施钾肥。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悬浮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7天1次,连喷2-3次。
白粉病: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面为淡**小斑点,扩大成不规则形粉斑,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覆盖一层白粉,最后变黄枯死。发病后期粉斑变灰,并长出许多小黑粒点。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4%嘧啶核苷类抗菌4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10~20天喷1次,连喷2~3次。
褐纹病:
农业防治:最好能与非豆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并要进行种子消毒,温水浸种4-5小时,再移入55℃温水中浸5分钟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适当密植,增施钾肥。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7天1次,连续喷药2-3次。
黑潜蝇:
危害症状:豆秆黑潜蝇是双翅目潜蝇科黑潜蝇属的害虫,是分布范围很广的蛀食害虫,主要为害豆科作物,从初孵幼虫经叶脉、叶柄的幼嫩部位蛀入主茎,蛀食髓部及木质部。若防治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减产。
农业防治:适当调解播期,错开成虫产卵盛期,以减轻为害。
药剂防治:施用药剂为31%阿维·灭蝇胺或45%辛硫磷乳油等进行喷施防治。
潜叶蝇:
危害症状:豌豆潜叶蝇属双翅目,潜叶蝇科,又称油菜潜叶蝇,俗称拱叶虫、夹叶虫、叶蛆等,是一种多食性害虫,有130多种寄主植物,在蔬菜上主要危害豌豆、蚕豆、茼蒿、芹菜、白菜、萝卜和甘蓝等。
农业防治: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杂草,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田间虫口基数。
药剂防治:可采用31%阿维·灭蝇胺、5%阿维菌素乳油等进行防治。
豆天蛾是危害大豆的一种农业害虫,种植大豆如何防治豆天蛾?
大豆在种植过程中,食心虫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种植户该如何防治?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大豆种植者,大豆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于大豆栽培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大豆栽培过程中,食用昆虫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生产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大豆昆虫属于鳞翅目昆虫,在某些地方也被称为大豆昆虫。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大豆种植区。它主要以幼虫为食。每个人都知道大豆昆虫的不同形式。
当石心冲幼虫危害大豆种子时,如果大豆用豆荚的牙齿或未开裂的嫩绿色缝合而抓住它,未成熟的种子如果用牙齿抓住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种子是会有腺苷酸胆汁,种子可能是沉重的,如果后者抓住它与半齿,最终结果,种子,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在播种大豆之前,选择一种抗虫性更强的大豆品种。如果发生同样的感染,伤害程度会稍微低一点。虽然品种是区域性的,但我们必须选择适合当地文化和抗虫的品种。
合理轮作是防治害虫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大豆种植多年的地区。经过几年的轮换,效果是显著的。如果条件允许水和干地的旋转,效果会更好。鸭子有很多天敌。赤眼蜂是最常见的。大豆鸭成虫产卵期是田间释放的最佳途径。这种解决方案适用于有大量田地的农民。感兴趣的人可以试试,也很好。
石心冲通过使用深耕进行预防,既可以预防,也可以在大豆收获时从伤残抚恤金中清理掉掉田地,破坏越冬地,另一方面,深耕土地,将石心冲渗透到地表土壤中,减少了死亡层的数量。从使用化学药剂控制许多农民到目前市场上可获得的控制措施,许多杀虫剂,如毒死蜱、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氟氰菊酯,在许多情况下,如氯、氟、氯虫腈、毒死蜱、氯氰菊酯、硫和磷,在选择药剂时,必须考虑当地食虫害的抗性以及种植成本。整合后,购买适当的杀虫剂进行控制。
大豆角虫对大豆的危害是什么?豆角虫的生活习性是什么?豆角虫如何防治?下面小编做个简单介绍,供网友参考。豆角虫对大豆的危害豆角虫有双豆角虫、知了蝗虫、豆虫、豆蝉,除西藏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发生。豆角虫主要危害大豆、绿豆等豆科植物,以幼虫啃食大豆叶片,造成刻痕和孔洞,严重的可将成片的豆叶吃光,造成光秆,甚至不能结荚而颗粒无收。
大豆角虫在山东、河北、江苏等省的发生规律为每年1代。幼虫在土壤中越冬,主要在大豆田里或周围。6月,幼虫移到土壤表面,在土室中化蛹,7、8月出土成虫。成虫在白天睡觉,晚上出去活动。他们白天躲在金银花或密集的农作物和杂草中。它们并不活泼,容易捕捉,对黑光有强烈的倾向性。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迁徙时能飞到几十米高,傍晚20:00~21时和早晨4:00~5:00活动频繁。卵大多产在黄豆叶的背面。一般来说,一片叶子上产生一个卵。卵期约为7天,每只蛾子产卵320~380粒。防治大豆飞蛾可以用高效氯氟烃氢聚酯液喷洒,防治效果很好。
蛾子可以用HCFR药剂防治。使用农药,要注意份量和副作用。有机磷和菊酯都可以用来防治该病。要贯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首先选择抗病品种。大豆害虫可以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等方式进行防治。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8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