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黄淮平原适合栽种什么风景树

皂角树

黄淮平原适合栽种什么风景树

皂角树为豆科植物,它属于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20米,树冠可达15米,棘刺粗壮,红褐色,常分枝,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对-7对,小叶片为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状卵形,长3厘米-8厘米,宽1厘米-3.5厘米,先端钝,有时凸,基部斜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花杂性,成腋生及顶生总状花序,花部均有细柔毛,花萼钟形,裂片4,卵状披针形,花瓣4,淡黄白色,卵形或长椭圆形,雄蕊8,4长4短,子房条形,扁平,荚角直而扁平,有光泽,黑紫色,被白色粉,长12厘米-30厘米,种子多数扁平,长椭圆形,长约10毫米,红袍色有光泽。棘刺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厘米-15厘米,基部粗约8毫米-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厘米-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每年的5月份开花,10月份果实成熟,棘刺长成。

皂角树的药用价值:

1、皂角果:主要成份有三萜皂甙、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

主治: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歪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痛肿便毒、疮癣疥癞。

2、皂角刺:主要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主治:拔毒、消肿、排脓、治痛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3、皂角叶、根、皮:含少量生物碱三刺皂角碱

主治: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胆囊炎等。

4、皂角籽:味辛甘、气温、有小毒、润燥、通便、祛风消肿的药用功能。

皂角树的经济价值:

1、可提取多种化工原料,用于洗涤染化用品等。

2、皂角树的材质坚硬,肉质细腻,是制作家具的上等之树。

3、皂角树叶密、花型好看,树型好,极少有病虫害,是城市绿化和做行道树的又一优良品种。

杨氏皂角树的生长环境:

皂角树,耐干旱,耐苦暑,耐严寒,根系发达,树龄长(500年),树高而冠大,是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

适宜栽种的地区为:山西、山东、河南、甘肃、河北、内蒙古、江苏、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云南及东北三省等地区。

杨氏皂角树的栽培方法:

种植:用种子繁殖。育苗时开1.3米宽的高畦,撒施一层腐熟堆肥作为基肥,按行距33厘米开深约6厘米-10厘米的横沟,把种子每隔4厘米-6厘米播1粒,播后施人畜粪水, 并盖草木灰,最后盖土与畦面齐平。要经常浇水保持湿度,苗出齐后,要浅薅,并施人畜粪水,以后再中除,追肥2次-3次。第二年再行1次-2次中除追肥管理,到秋后即可移栽,移栽大田可按7米开穴,栽前把幼苗挖起,稍加修剪,每穴栽苗1株,盖土压实,最后再覆松土,使稍高于地面,浇水定根。

田间管理:栽后3-4年,每年要在穴边松土除草,并施草木灰或渣滓肥,促使迅速生长。

气候环境:喜温暖向阳地区,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排水良好即可,山区、平坝、边角隙地均可栽植。

奇迹树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栽培的团花树,也叫奇迹树,它是一种挺拔秀丽的高大乔木,树高可达30米,树干笔直,直径80一120厘米,树冠圆形叶片,大而光滑,侧枝成水平伸展,自然整枝良好。它有金**的美丽树干,均匀细密的纹理结构,木材质量坚硬,抗虫腐、不翘裂。生长速度最快,每年平均长高3-3.5米;长粗3-4厘米,8-10年即长到30-40米高,单株材积1.5立方米左右,是全国罕见的速生用材树种。而且它有耐气候干热,土地瘠薄的惊人能力,在世界上被誉为"奇迹树"或称"宝石树"。

中国古代的爵位有几种?这些爵位有什么不同

国或韩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 田氏代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 奔齐 齐桓公十四年,陈国公族内乱,公子完为避祸奔逃至齐国。齐桓公欲封公子完为卿,公子完不受,只接受工正之职。陈公子完,妫姓,至齐国后以田为氏,为齐国田氏之祖。 兴起 前545年,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 代齐 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常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麻烦采纳,谢谢!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中国古代爵位制度 [size=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商制,文献所记有侯、甸、男、卫、邦伯,均属地处王畿之外的“外服诸侯”。殷墟甲骨资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 有的学者认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称,目前尚无定论。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战国时期除楚国和越国早已称王外,魏、齐、赵、韩、燕、中山等国也在战国中期相继称王,突破了西周以来的诸侯爵称。各国又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并推行与之适应的爵制。三晋和燕、齐的爵秩等级,大体仍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执■,情况较为特殊。秦则从商鞅变法以后,实行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秦二十等军功爵,累积爵级至关内侯(十九级)、彻侯(二十级),即可食租税或食邑;自大庶长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则如吏职”。 两汉汉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后分封异姓、同姓为王。诸王封爵,带有浓厚的分封制色彩,与中央集权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别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并削弱诸王权力,诸王遂不得领民亲政,惟衣食租税。同时,列侯(原名彻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也与二十等爵相分离,与王爵共同构成封爵制度。自关内侯以下,为赐爵制度。封爵优于赐爵的主要权益是:享有封国或食邑;置官属;爵位世袭;衣食租税;具备崇高的政治地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