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牡丹江的治理开发

牡丹江流域吉林省敦化市境内,有大片冲积平源,土质肥沃,官地镇黑石乡素有粮仓之称,适宜发展农业。解放前,经常泛滥成灾,水利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解放后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境内牡丹江中、下游的官地镇西崴子、黑石乡泽草沟建成两座水库和两处小水电站,在大山嘴子、小山嘴子又建成两座中型小库,发展了水产养殖事业和兴修了拦洪、灌溉配套工程,促进了农业单产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还修建了牡丹江干流堤防工程,共计8处,长30.1公里,保护了农田1.61万亩,居民8.46万人。排涝抗早工程项目的投资也逐年增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水利设计部门正在规划进一步开发牡丹江流域丰富的水利资源,防治结合,完善各项配套,搞好生态平衡,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牡丹江的治理开发

在牡丹江的一级支流沙河上游支流哈尔巴岭沟下游建有总库容2610万立方米的哈尔巴岭水库,在支流二道河上建有总库容2200万立方米的大林水库,这两座水库的主要效益是养鱼。1940年,由朝鲜迁来的农民和当地朝鲜族农民,在中游修建简易拦河坝和引水渠,种植水稻2.7公顷。到目前已发展为实灌水田面积1500公顷的沙河灌区。

小石河,中游于1975年建成总库容1398万立方米的小石河水库,是敦化市城市防洪,供水的重点工程。日供城市用水4万立方米;电站装机365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0万千瓦时;设计灌溉水田面积1500公顷。

四道沟水库,位于敦化市官地镇东南六公里处,距离敦化市区36公里,始建于1956年5月,完工于1958年10月。水面134公顷。

西崴子水库,位于牡丹江干流,是牡丹江梯级开发的第二个梯级,1971年修建,1976年投入使用,是一座以防洪为主,集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该水库蓄水面积2925m2,设有多部发电机,变压配电中心,可发往敦化市,官地镇,黑石,青沟子,额穆和黄泥河,同时坝下为发电中心和乡村通道。

大山水库,位于敦化市雁鸣湖镇境内,牡丹江支流塔拉河下游,距牡丹江汇入口1.5公里,距敦化市60公里。该水库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组成。

桦树川水库,宁安市桦树川水库位于蛤蟆河上游,1966年至1971年建成,是个大型水库,总库容量1.19亿立米,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和其它农副业生产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桦树川水库大坝全长360米,坝高33.8米,坝顶宽5米,总工程量为85.85万立米。输水洞位于大坝右侧,全长464米,内径27米,进口设岸塔式启闭台高30米。出口消力池长38米,总工程量为2.97万立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侧槽开敝式,长190米,溢流堰顶宽60米,总工程量为15.07万立米。桦树川水库建成后,宁安市东南部的宁安、卧龙、江南、兰岗、平安、石岩等乡、镇减轻了旱涝灾害。1981年开始发电,年发电量235万度,年均产商品鱼12万斤。

卧龙河水库,兴建于1958年秋。水库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年--1960年,主要工程是大坝清基和大坝上土,坝高达6米左右,并搞了输水洞工程。1960年秋一场洪水,将水库冲毁,因此停建。第二阶段是从1966年秋至1971年,主要工程是大坝上土方。这段共完成大坝土方的3/4以上。第三阶段是1974年至1975年,主要完成溢洪道混凝土和大坝护坡等工程。卧龙河水库,1975年止,共完成土石方26万立米,坝高15米,蓄水能力900万立米。卧龙河水库,对桦树川水库灌区保证了一定的灌溉补偿和供应抗春旱保春种的用水。

高云水库,位于林口县龙爪乡高云村西1公里处,是乌斯浑河左岸支流上的骨干蓄水工程。始建于1958年,1978年土坝合龙。1991年洪水使坝后出现局部滑坡,消力池边墙倒塌,现正修复。属小型(Ⅰ)水库,集雨面积44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91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39.7万立方米,死库容21万立方米。土坝为黏土斜墙坝,最大坝高15.5米,坝长560米。溢洪道为正堰,平板钢闸门控制;输水洞为浆砌石无压半圆拱形洞,洞长54米。设计灌溉面积1.71万亩。

东沟水库,位于林口县古城镇湖水东沟河下游,是乌斯浑河右岸支流上小型(Ⅰ)水库。始建于1958年,竣工于1990年。1991年因洪水使溢洪道进口边墙倒塌,现正修复。水库集雨面积97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9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5万立方米,死库容14.2万立方米。土坝为黏土心墙坝,最大坝高10米,坝长435米。溢洪道为开敞式,两孔平面钢闸门控制;放水洞为圆形混凝土管,洞长35米。水库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鱼等综合利用。设计灌溉面积1.4万亩。

红旗水库,位于林口县古城镇乌斯浑河左岸支流上,为小型(Ⅰ)水库。始建于1967年,1979年竣工。水库集雨面积18.7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40.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5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7米,土坝长210米,土坝为黏土心墙混合坝;溢洪道为侧槽式,总长25米,放水洞长56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

龙爪水库,位于林口县龙爪乡境内,是乌斯浑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库。1965年始建,1967年竣工。总库容2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700亩。

浪花水库,位于林口县中兴乡境内,是乌斯浑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库。始建于1958年,1959年竣工。总库容2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300亩。

新立水库,位于依兰县道台桥镇新立村南,距县城40公里,是勃利河流域骨干工程之一。水库以灌溉为主,兼可防洪养鱼。库区积雨面积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212万立米,校核库容最2280万立米,最大泄洪量45.8立米/秒,兴利库容930立米,水位144.3。供水范围为道台桥镇中部和平原乡南部29个村屯。1955年始由新立、长胜、周玉堂等村兴建,完成土方1500立米,1956年受益,灌田600余亩。因工程简陋,1960年决口溃堤。附近村屯为种植水田,经简单修复,维持灌田。

永平水库,位于依兰县护林乡西北5公里处,以勃利河上游的飘荡河为水源,集雨面积30.3平方公里,水面5万亩,属护林乡管辖。1955年11月,由县调集民工修建,民办为主。共完成土方28.13万立米,石方8391/立米,混凝土方1322立米,用钢材4.5吨,水泥1471吨,木材288立米,投134.2万个国家补助投资48.5万元,总库容250万立米,兴利库容140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1823亩,实灌1500亩。堤坝长620米,高8米,最大泄洪量124.4立米/秒。1979年,采用专业施工队和季节突击相结合办法继续施工。 渤海灌区,渤海灌区是老灌区。民国14年(1925年)就修有渤海坝和渤海干线,开发水田100多垧,至伪康德11年(1944年),水田发展到1000垧左右。解放后,1953年成立渤海灌区管理站,到1956年,先后整修了渤海和江西坝,维修22公里支渠,修建田问永久性闸门工程6处和临时性木制闸门6处,修永久性排水闸门6处,木造渡槽20座,跌水工程8处,全灌区桥、涵洞等工程68个。1956年秋,在牡丹江上维修2座拦河坝和新修1座进水闸。1958年至1960年重修了较大的永久性工程2处。1966年秋天,重新修建了渤海坝,坝长260米,高2米,顶宽5米,底宽15米,为浆砌石永久性坝。1973年,江西坝改为半永久性拦河坝。到1985年,渤海灌区共有斗渠2条,长13.5公里;支渠11条,长41.45公里;斗渠2条,长54公里;排水渠6条,长5000米。渠系建筑物121处,其中永久性建筑物52处,半永久性建筑物9处,临时性建筑物60处。

江南灌区,是民国12年(1923年)开发的老灌区。解放前有拦河坝8条,干渠5条,水田面积7500亩。解放后,到1951年,干渠全长18.9公里,支渠24.7公里,拦河坝8处,其中较好堆石坝3处,木造进水闸8处,永久性水闸4处,木造排水闸1处,木造渡槽31处,永久性工程2处,桥涵85处。1963年6月5日,八家子七孔永久性渡槽竣工,渡槽长75米,高1米,宽2.5米,设计流量2.4秒立米。总工程量土方为1.5万立米,石方0.2万立米。1965年12月,完成八家子南山的红旗洞工程,完成土方1738万立米,石方0.46万立米,是县内第一座大型永久性水洞带闸工程。1981年,完成江南渠道混凝土拦河闸。这是牡丹江地区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拦河大坝,完成土方2.4万立米,石方0.34万立米。1985年,全灌区有拦河闸1处,临时抗旱用拦河坝1座,引水渠道2万米,排水干渠4条,总长4万米,防洪堤12.97公里,各种构造物131处。

桦树川水库灌区,始建于1975年,大的干渠有5条,其中总干渠1条,分干渠4条。总干渠从宁安桦树川水库起到石岩镇拥军村止,全长48.5华里。四条分干渠总长为34.12公里,其中第一条自卧龙乡新政村到兰岚乡永正村,全长7.8公里;第二条自石岩镇拥军村的节制闸后边至平安乡丰产村,全长7.79华里;第三条由石岩镇拥军村节制闸到民和、兰岗两村之间,长11.86华里;第四条从石岩镇拥军村节制闸到宁安镇河西村止,长25.2华里。全灌区共有大、小建筑物156处。1976年开始通水,流量达6秒立米。1985年灌溉面积4万亩,有卧龙、兰岗、石岩、江南、宁安等乡、镇,共39个村受益。

卧龙河水库灌区,是1975年由宁安市组织卧龙、石岩两个乡、镇和国营宁安农场于11月15日动工兴建的。4000多人大干一冬春,共完成14公里干渠。1976年又续建桥6座,涵洞4个,并完成千渠石缝沟防渗段铺设混凝土预制板工程。1977年挂锄期间,又开挖支渠10公里。1978年春天,将卧龙河水库送进桦树川总干渠,对抗旱保苗起到了作用。

新安灌区:位于海林县城西30公里,密江河与海浪河交汇处的中心。西起山嘴子,东至三家子,北起良种场,南至海浪河。是一处多渠首的老灌区。总面积7.65万亩,耕地6.43万亩,现有水田面积4.23万亩。海浪河与密江河为主要水源,水源充沛。全灌区现有用水干渠6条,26.9公里,支渠6条,25.34公里,斗农渠261条,145.7公里;排水干渠22条38.58公里,支渠71条39公里,毛渠284条117.2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构造物工程512处,其中拦河坝9处,护岸4处,闸21座,渡槽23处,跌水116处,涵洞224处,农桥102座,交叉1处,其它12处。设计灌溉面积4.8万亩,有18个受益村。1985年实灌面积4.3万亩(包括提水灌溉面积0.375万亩),方条田面积0.44万亩。在山嘴子有座晒水池,面积39.96万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蓄水总量80万立方米,可提高水温1-2℃,促使水稻早熟,还可养鱼。1968年,投放鱼苗20万尾,1974年,增设进水口、节制阀,达到全面配套。总投资25.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84万元。

海南灌区:位于海林县城东南海浪河下游,南北为低山丘陵,海浪河贯串中间,属河谷冲积平原。全灌区总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12万亩,海浪河为主要水源。全灌区共有构造物319处,其中南干渠11.75公里,北干渠3.5公里,南、北支渠共9条13.92公里;排水干渠8条23公里,分水闸43座,桥梁48座,涵洞92处,跌水13处,渡槽12处,倒虹吸10处。

新合灌区:位于海林县城脚下,海浪河下游两岸。西起敖头渠首,东至海浪河大桥,北起斗银村,南至秦家村。由一乡(新合乡)一镇(海林镇),三条河流(海浪河、斗银河、红甸子河),四个灌区(敖头、永安、红甸子、斗银)组成。是一个多水源,多渠首灌区。灌区面积5.1万亩,其中水田2.94万亩。海浪河、红甸子河为主要水源,全灌区现有用水干、支渠39条65公里,排水干、支渠20条51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构造物153处,其中:闸门48座,倒虹吸2处,渡槽6处,跌水5处,涵洞79处,农桥7座,交叉2处,护岸2处,其它2处。

旧街灌区:位于海林县城西部,海浪河中游南岸。西起海浪河,东至龙头山,呈三角形。海浪河为主要水源。灌区总面积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0.81万亩。全灌区现有构造物50处,其中进水闸2座,分水闸12座,跌水4处,渡槽3处,涵洞7处,倒虹吸1处,溢流堰2处,农桥9座,用水干渠2条17公里,支渠8条4公里,排水干渠5条10公里。

山市灌区:位于海林县城西22公里,海浪河支流山市河中下游。西起东光南干渠首,东至与海浪河交汇处,呈狭长形。山市河为主要水源,属河谷冲击小平原,地势平坦,适于水稻生产,是多渠首灌区。灌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其中水田0.85万亩。本灌区由东光(南、北)干渠、新建干渠、奇兴干渠、锦山干渠5个渠首组成。现有用水干渠5条12公里,支渠29条14公里,斗农渠92条16公里;排水灌渠15条12公里,支渠12条15公里;构造物50处,其中桥22座,坡洪与用水交叉4处。此外田间道路27条26.4公里,农田防堤2.29公里。

刁翎灌区,位于林口县乌斯浑河下游山间河谷冲积平原上,始建于1938年;筑有一、二号拦河坝(柳石坝);当年灌溉水田3000亩。解放后,对灌区进行整治维修。1968年建起一号坝渠首进水闸,两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干渠总长5公里;渠首位于今建堂乡河兴村乌斯浑河对岸至兴隆沟口。1970年建起二号坝渠首进水闸,两孔,引水流量为1.5立方米/秒;干渠总长6公里;渠首位于半方地与河心村之间。1972年,一号坝渠首增设5孔进水闸。1987年一号渠首建橡胶坝一座,3孔,长70米。1991年修建浆砌石溢流坝60米。1992年,在得胜村修建一座跨度120米斜拉渡槽,引水流量2.25立方米/秒。刁翎灌区除渠首橡胶坝、斜拉渡槽外,有渠系建筑物72座、引水干渠1条、支渠4条、斗渠29条、排水干渠4条、截流沟3段、排水支渠两条。国家投资累计156.56万元。其受益范围包括南起河兴,北至徐家和沿河两岸的得胜、永安、保安、治安、长青、胜利、合心、四合等10个村屯。灌区总面积2.28万亩,实灌1.18万亩。

建堂灌区,位于林口县乌斯浑河中下游,始建于1938年;筑有一、二号拦河坝(柳石)。一号坝位于大盘道对岸,二号坝位于河西村南1公里处;当年灌溉水田2000亩。1966年,建一号坝渠首进水闸,两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干渠由大盘道至北兴,总长5公里;1968年建二号坝渠首进水闸,两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干渠由通沟沟口至河兴,总长9公里。1984年,全面改造建堂灌区,合并渠首,扩建干渠,重新布置用排渠系,沿堤防内侧平行布置田间排水;对乌斯浑河进行修堤束水,防止洪泛,稳定河身,减轻淤积。在灌区内修建3条排水干渠,靠山坡水和河西坡水利用原有冲刷沟通过堤防,直接排入乌斯浑河。设计灌溉面积1.51万亩,实灌0.89万亩。

新立灌区,在依兰县,建于1970-1978年,引新立水库水灌溉,设计灌溉面积5.1万亩,核定3万亩,其中水田1.5万亩。1985年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实际灌溉9000亩。设计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年引水量O.16亿立方米。建成用水干渠2条,30公里,支渠10条,20公里,排水渠1条10公里。旱涝保收田2000亩,方条梯田2000亩。粮食平均亩产125公斤,最高140公斤,水稻200公斤。 1955年在沙河灌区渠首大桥乡,由当地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试建了一座农村小型水力发电站--大桥水电站,装机50千瓦。1957年,大桥水电站全景模型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该站是东北农村最早建成的小水电站之一,当时被誉为东北第一颗夜明珠。2005年,大桥水电站经扩建,装机容量达到250千瓦。在大桥水电站下游沙河沿镇三合村境内,于1980年建成了装机容量1250千瓦的沿山水电站。2002年,在沿山水电站下游沙河沿镇上沟村,修建了牡丹江上沟水利枢纽沙河引水工程,该工程是在沙河干流上筑132米长、22米高的浆砌石重力坝,通过1500米的隧洞,把沙河水引入牡丹江,引水流量18立方米每秒,以增加牡丹江上沟水电站的发电量。

阿堡电站,位于宁安市渤海镇内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夹心子岛东侧支流处,1968年兴建,1971年7月竣工,是一座既能发电又能灌溉的综合性小型水轮泵发电站。电站共有8台机组,每台发电125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1979年,因原机组质量较差,又重新安装了4台机组,每台125千瓦,总装机容量为500千瓦。从1982年至1985年,共发电467.6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116.9万度。

渤海水电站,渤海水电站位于牡丹江上游,在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南侧,是利用牡丹江的自然落差修建的一座无压引水式电站。渤海水电站原来是江西村为了解决能源不足,于1973年动工修建。因缺乏技术力量,不久停工。1974年由渤海镇接收,1975年11月动工续建,到1979年9月,有2台机组并入国网发电,1980年3月,全部并入国网发电。

石头电站,石头电站位于宁安市石头火车站南0.5公里处,由溢流坝、泄洪闸及厂房三部分组成。1968年9月1日,动工兴建一座设计灌溉面积为3万亩的水轮泵站。1972年在修建水轮泵站的基础上,又开始进行修建水电站的工程设计。1973年兴建水电站的工程全面铺开。第一期电站工程于1976年12月竣工,安装200千瓦发电机13台,总装机容量为2600千瓦,第二期电站工程于1977年1月开工,1979年建成,又安装2台2500千瓦的发电机,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这时除新安装2台2500千瓦发电机大机组外,还有第一期工程安装的10台200千瓦发电机的小机组(原为13台,此时已报废3台),大、小两个机组,总装机容量为7000千瓦。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1834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366.9万度。

红卫电站,红卫电站位于宁安市渤海镇瀑布村镜泊湖瀑布下游1公里的牡丹江古河道中,距镜泊湖发电厂3公里。1975年11月建成,安装50千瓦发电机2台,总装机容量为100千瓦。1976年,在第二瀑布上又修建一座装机600千瓦(200×3)的电站,称红卫第二电站。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385.5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77.1万度。

红农电站,红农电站是由原宁安市县农业良种场于1976年在红卫电站下游500米处兴建的,1978年因资金不足停建。1980年渤海公社(今渤海镇)接管续建,于1983年9月竣工,总装机容量为600千瓦(2×300千瓦)。红农电站由拦河坝、防洪坝、进水闸、压力前池、厂房、尾水渠、升压站、高压输电线路等部分组成。1984年发电量49万度,1985年发电量27万度。

英山电站,英山电站是宁安市桦树川水库配套工程,位于桦树川水库干渠英山陡坡处,距水库4公里,距卧龙乡英山村0.5公里。电站于1978年3月兴建,1979年7月竣工。由引水渠、前池、压力管道、厂房、尾消力池、泄洪闸和输电线路等部分组成。总装机容量为500千瓦(2×250千瓦)。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189.7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37.9万度。

青年电站,青年电站位于宁安市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夹心子岛西侧的江西坝左端,是牡丹江地区水利局兴建的,1975年动工,1976年12月竣工。全电站由前池、厂房、尾水渠、输电线路等部分组成,总装机容量为750千瓦(6×125千瓦)。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1281.5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256.3万度。

桦树川电站,桦树川电站位于宁安市桦树川水库输水洞出口左侧。1971年下半年施工,由于资金不足,1974年停建。1977年又由省水利厅投资续建,1979年安装机组及其配套设备,1981年全部竣工。电站由主机厂房、蝶阀室、调压塔、尾水渠、升压站和输电线路等6部分组成,安装1台大机组,装机容量为2300千瓦。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832.75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166.55万度。

尔站电站,尔站电站是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于1970年4月兴建,1971年4月建成。装有1台机组,容量为240千瓦。从1981年至1985年共发电201.5万度,年平均发电量为40.3万度。电站建成后,发电全部自用,未并入国电网。

镜泊湖水力发电厂,位于宁安市四季通所辖新、老二个电站,隶属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老站建于伪康德4年(1937年),伪康德9年(1942年)发电,装机容量为18000千瓦的机组2台。新站是扩建工程,于1968年破土动工,1979年全部建成投产,装机容量为15000千瓦机组4台。两站装机总容量为96000千瓦。镜泊湖发电厂是牡丹江流域梯级水力开发的一部分,水库库容为16.25亿立方米,年平均设计发电量为3.2亿度,为黑龙江省东部电力网中唯一的中型水力发电厂。

莲花水电站,位于中国黑龙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乡木兰集村与林口县莲花村交界处,距牡丹江市210km,总库容42亿立方米,是黑龙江省最大的一座水电站,也是牡丹江水系装机容量最大的梯级水电站之一 。石坝长902米,最大坝高71.8米,装机5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7.97亿度,是一座以发电为主,有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效益。1992年开工,1998年全部竣工。被称为“莲花速度”。莲花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泊构成了莲花湖风景名胜区的主体景观。

耕地分为哪几种类型

问题一:耕地类型有哪些 楼上回答正确,我已点赞。这个最容易跟土壤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混了。

一是耕地类型,在我国耕地类型就是南方的水田和北方的旱地;

二是土壤类型,东北黑土,华北黄土,江南红壤,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四川盆地红壤。

三是农业地域类型,东北和西北商品谷物农业;南方季风水田农业……。

问题二:有哪些耕地类型? 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分类》的规定,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一米,北方宽小于两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耕地又可分为五种:

(1)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的水旱轮作地;

(2)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3)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4)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5)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

问题三:耕地类型有 按种植作物分:南:稻田 北:麦田

按土地特征分:水田,旱田,梯田

问题四:耕地和山地有哪些分别 (1)土地类型多样。其中湿润、半湿润区土地面积占52.6%;干旱、半干旱区土地面积占47.4%。从地形高度看,从平均海拔50米以下的东部平原,逐级上升到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2)山地面积大。山地(包括丘陵、高原)面积约633.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6%。全国1/3的人口,2/5的耕地和9/10的有林地分布在山地。(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中国土地总面积很大,按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可以被农林牧渔各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资源仅62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5%。其他约1/3的土地,是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在可被农业利用的土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耕地约1.35亿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林地约1.67亿公顷,占17%。(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据统计,在天然草地、蔬林地、灌木林地和海涂中,尚有适宜于开垦种植农作物、发展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木的土地约353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

问题五: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 南方 水田

北方 旱地

湿润区:耕地---水稻种植业、林地--山地地区

半湿润地区:耕地----旱作农业、林地,小麦;

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草地---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或者绿洲农业.

问题六:土地利用类型都有哪些! 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平原以耕地为主,高原以草地为主,山地以森林为主。

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等等。

做题目时要看清问的是什么。

问题七:农村土地类型有哪些 一种按类型分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另一种按用途分农村建设用地、宅基地、农用地。

问题八:土地类型有哪几种 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分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

(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

(2)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

(3)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 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科学地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管理法》定义: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者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方法是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体系,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因素,将我国土地分为了8大类、46小类。

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1)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0米,北方宽小于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耕地中又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5个二级地类。

(2)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 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复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树大于合理株树70%的土地,包括果实苗圃等用地。

(3)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

林地又分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迹地和苗圃6个二级地类。

丁(4)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木植物为主,用于蓄牧业的土地。草本植被复盖度一般在15%以上、干旱地区在5%以上 ,树木郁闭度在10%以下,用于牧业的均划为牧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

牧草地又分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3个二级地类。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指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内部交通、绿化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又分出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和特殊用地5个二级地类 。

(6)交通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包括护路林)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

交通用地中又分出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 港口码头5个二级地类 。

(7)水域是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不包括泄洪区和垦植3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

水域用地中又分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物、冰川及永久积雪9个二级地类。

(8)未利用土地是指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未利用土地中又分出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和其他8个二级地类。...>>

问题九:土地整理包括哪些类型 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通俗来讲的话,土地整理就是对农用地进行修复,提高生产效率。土地复垦就是把建设用地恢复成可用的地,一般是耕地或林地,园地。土地开发一般是对未利用地进行开发,也就是开荒。

菜地:频繁种植过农作物的耕地。 旱地:没有经过灌溉,依靠天然降雨的耕地。 水浇地:有灌溉设施或者水源的地。 灌溉水田:经过建设、生产力较高的耕地。 望天田:旱地改成水田,但水源不足,依赖自然降雨的地。

耕地有哪几种类型

1、菜地

菜地通常是指频繁种植过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大棚种植用地也属于这类,我国的菜地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面积为两千两百多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一左右,多年种植过的菜地土层较厚、土壤肥沃。

2、旱地

旱地是指没有经过灌溉,纯粹依靠天然降雨的耕地,旱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以及西南等地,其中黑龙江的旱地,占该省耕地面积的90.9%。

3、水浇地

水浇地指有灌溉设施或者水源保证的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6.7%,主要分布在我国山东、新疆、河北、河南等地,其中新疆的水浇地最多,现有的地中,能保收的,占水浇地总面积30%。

4、灌溉水田

灌溉水田是经过建设,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2%,灌溉水田在国内分布广泛,其中华东以及中南区最多,占全国灌溉水田总面积的7.7%,华北和西北最少。

5、望天田

望天田又叫雨育水田,是旱地改成水田,但是水源不足,主要依赖自然降雨来种植作物从而形成,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大多在丘陵的中上部以及山体的中部,占总耕地面积3.4%。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