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人口密度多少

人口:约66.5万人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人口密度多少

人口密度:156人/km2

苍梧县位于广西东部,浔桂两江汇合地区,环抱桂东中心城市梧州市,“瑶连五岭,总纳三江”,素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全县辖17个镇、243个行政村,土地面积4273平方公里。2001年末总人口66.5万人,有耕地3万公顷,林地34万公顷。

苍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上古为虞舜巡游之地,秦汉已建立郡县之制。在当代,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的故乡。

建置沿革

秦朝县地属桂林郡(一说属南海郡)。汉初赵佗(南越武帝)封其宗人越光为苍梧王,治广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广信县(今巷梧县及梧州市全境),县治广信城(今梧州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猛陵县(今人和镇、岭脚镇地),县治猛陵(今人和镇孟陵村)。广信、猛陵两县隶苍梧郡。三国吴天纪四年(280年),由广信县分置新宁县(今大坡镇、广平镇地),县治大城村(今大坡镇城村)。同年,由广信县分置农城县(今龙圩镇、新地镇);新宁县改名宁新县。东晋时农城县改名遂城县。广信、猛陵、遂城、宁新4县同隶苍梧郡。到南北朝建制不变。

隋开皇三年(583年),广信县更名苍梧县。同年撤宁新县并入苍梧县。十九年遂城县改名戎城县。大业三年(607年),撤猛陵县并入始安郡豪静县。苍梧县、戎城县同隶苍梧郡。苍梧县为苍梧郡治所。唐武帝四年(621年),复置猛陵县,更名为孟陵县。孟陵县、戎城县隶藤州。光化四年(901年),戎城、孟陵两县改隶桂州,苍梧县隶梧州,为州治所。到五代建制不变。

宋开宝四年(971年),撤孟陵、戎城两县并入苍梧县。熙宁四年(1071年),戎城改称戎圩镇。巷梧县隶梧州,为州治所。此后到民国,除隶属变迁外,苍梧县名及建置基本不变。

1950年1月10日,苍梧县人民政府成立,与梧州市分治,隶梧州专区。1951年隶容县专区,县人民政府仍驻梧州市,1952年6月迁龙圩镇(即戎圩镇)。1984年2月始隶梧州市。

行政区划

明代苍梧县划为5厢、5坊、11乡,并置4个巡检司,乡以下设图。清末苍梧县仍设11乡,编为25图、1所、255甲。民国22年(1933年),全县分7区、69乡(镇)、721村(街)、7526甲。36年,撤销区建制,全县分为37乡、6镇、691村(街)、6236甲,沿用至1949年。1950年10月,全县调整为10个区69个乡1个镇。1952年11月,将沙岐、沙头等17个小乡划归贺县管辖。1955年1月,原划归贺县的17个乡中有沙头等15个小乡重拨归苍梧县。当年全县划为13个区167个乡1个镇。1958年8月,将龙新和扶典农业社划归梧州市管辖。9月,撤销大乡,成立大坡、广平等9个人民公社,下辖各大队(原小乡)。1961年6月,成立5个大区和一个区级镇,30个公社255个大队。1971年2月,长洲公社全部和夏郢、旺甫2个公社一部分共12个大队211个生产队拨归梧州市管辖。当年全县有14个公社,1个镇。1984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公社管委会改称乡人民政府,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1988年12月,广平、大坡等8个乡改为镇建制。1993年11月,全县各乡全部改为镇建制。1996年4月,林水镇与龙圩镇合并为龙圩镇。2002年,苍梧县人民政府驻龙圩镇,下辖六堡、旺甫、梨埠、木双、岭脚、长发、京南、狮寨、龙圩、夏郢、石桥、沙头、大坡、广平、新地、人和、倒水等17个镇,243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

苍梧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年均气温21.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506.9毫米,年均无霜期达331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全县森林蓄积量94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4.3%,是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和八大产脂县之一;蕴藏着金、铅、锌、铜、铁、钛、水晶石、重晶石、花岗岩、石灰石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30多种;境内大小河流107条,集雨面积4000平方公里。可开发水利资源15.6万千瓦,现有发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为全国初级电气化县;爽岛民族风情旅游区、李济深故居和粤东会馆是桂东南的主要旅游景点;“古凤荔枝”、“沙头迟熟荔枝”、“倒水早熟沙田柚”闻名遐迩、“六堡茶”驰名中外。

交通状况

1985年,全县公路36条,通车里程577公里。此后对主要公路干线扩宽硬化。1991年修筑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

1998年建环城一级公路。2000年扩建梧(州)信(都)二级公路、苍(梧)岑(溪)二级公路。2001年,次开发全县公路104条,通车里程1201.39公里。其中干线公路9条,279.8公里;乡村公路95条,921.59公里。216个行政村有公路相通,占行政村总数89 %。营运汽车1120辆,其中货车954辆,年货运量128万吨,货运周转量19120万吨公里;客车166辆,年客运量41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2040万人公里;营运三轮摩托车550辆。2002年8月31日,苍(梧)郁(南)高速公路动工兴建。

县内大小河道全长914公里,可通航河道814公里,是大西南通往粤港澳的重要通道。民国时期80%以上的货物经苍梧出口。解放后由于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水路运输渐显衰落。2001年,全县有机动船205艘,25531载吨,1200客位,10937千瓦。年货运量90.6万吨,货运周转量18945万吨公里;客运量5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83万人公里。

全县交通方便,邮电通讯发达,水路溯江而上可直通桂、柳、邕,顺江而下可直达珠三角和粤港澳,陆路有207、321国道和南梧二级公路在境内经过,梧州飞机场与县城一水之隔,即将修建的桂梧和南苍高速公路在县城附近交汇。全县各镇村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国内特快专递,十分便利。新建成的县城环城一级公路宽畅亮丽,县城防洪堤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外向型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投资60多亿元的梧州长洲水利枢纽即将上马,全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1%,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7.2%。2001年县内生产总值达到23.46亿元,财政收入1.51亿元。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农副产品丰富,尤以古凤荔枝、沙头迟熟荔枝、倒水早熟沙田袖、六堡茶出名,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具有较大规模的荔枝、沙田抽、龙眼、黄榄、玉桂、八角等经济林果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2001年荣获国家授予“八角之乡”和“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

工业基础较好,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有24家,其中中型企业3家,钛白粉、松香及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九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1.4%,2001年达到21.23亿元。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九五”时期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了资金15亿元,进行公路、县城区防洪堤、农村电网改造、邮电通信、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小城镇等方面的建设,计划兴建的长洲水利枢纽、两广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洛湛铁路从县境通过。

苍梧,作为西部大开发区域最东南位置上的一个县,享受国家西部开发优惠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沿海开放政策,全县人民正同心同德,抢抓机遇,按照“农业立县,工业立审,二元构建” 的战略构想和“5132”的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让千年古郡再造辉煌。

自然资源

农业:苍梧县是广西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全县耕地面积2.899万公顷。大坡、新地、龙圩、石桥等镇办有经济作物示范带,大坡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广西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之一,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苍梧农产品丰富,特色农产品众多,优质谷、六堡茶、古凤荔枝、沙头迟熟荔枝、早熟沙田柚、沙糖桔、无渣粉葛、爽岛生态鱼、大恩山地鸡、沙头瘦肉型猪等享有盛誉。

林业: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78560.5公顷,森林面积263524.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林木蓄积量799.8万立方米,是国内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和八大产脂县之一。木材、肉桂、松脂、八角和竹子是我县主要林产品。梧州市正在建设的“百亩八角长廊”大部分处于我县。我县曾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科技兴林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中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八角之乡”、“广西绿化模范县”等荣誉和称号。

水利: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07条,既有舟楫灌溉之利,又蕴藏着巨大水力资源。全县理论水力资源蕴藏量21.8万千瓦,可开发水电资源10.8万千瓦,境内现有已建、在建的电站31座,发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

矿产: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金属矿有有钛、金、铜、锌、铁、稀土、钼等,其中钛矿蕴藏量达900多万吨。非金属矿有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重晶石、大理石、石英石、硫矿等,其中花岗岩储量2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稀有金属和镁矿等。

苍梧县爽岛发电站

旅游景点

李济深故居

李济深故居座落在苍梧县大坡镇料神村。李济深是我县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先生的故居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是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式建筑。1997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济深故居

2021年4月,苍梧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苍梧县位列第366名。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苍梧县位列第75名。

2018年12月,苍梧县上榜广西2018年度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2018年8月,苍梧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在山西,名产以汾酒、竹叶青最为有名。清除老陈醋、太原葡萄酒也并不逊色,知名度颇高,而且独树一帜,盛名中外。此外,五台山“台砚”、大同黄花、恒山黄芪、稷山板枣、平陆百合、蒲州青柿、垣曲猕猴桃、清除葡萄、上当“党参”、晋城红果、代县辣椒、“沁州黄”小米、晋祠大米、太谷中药“龟龄集”、定坤丹、洪洞甲鱼、运城黄河鲤鱼、高平丝绸、平阳木板年画、大同艺术瓷、铜器、平遥推光漆具均属名产之列。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斗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晋祠大米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水上关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

醋:山西陈醋,全国闻名,追溯历史,酿醋至迟在春秋时已开始,经历代的改进发展,到了清代,酿醋工艺精益求精,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山西陈醋和太原特醋。它以高粱为原料,特曲发酵,经夏晒东冰,一年时间,醋的浓度、香度提高,才成为陈醋。山西陈醋以清徐产品最有名。太原特醋以溢源庆醋坊最为有名。开始只是一个磨面坊的副业,到1921年才以酿醋为主,所生产的醋,甜、棉、酸、香、浓。太原生产的醋不仅本省人民喜爱,而且行销全国。

清徐葡萄,产于太原清徐县境内,这里是国内著名的葡萄产区之一,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清徐葡萄已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葡萄产地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一带的山区。这里生产的葡萄品质优良、味美香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并州曾写有葡萄歌,赞美清徐葡萄。葡萄产地的土质、阳光、气候、水源都适宜葡萄的生长。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术,养植经验。清徐葡萄现有五十多个品种,最著名的优质品种为白瓶儿、黑鸡心、紫龙眼三种,其中白瓶儿葡萄为最好,每粒约七、八分,直径达三、四分。

葡萄酒:太原葡萄酒在唐朝时已经很有名气,是给皇帝的贡品。宋朝大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诗句中就有“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葡萄熟,飞觞不厌频。”盛赞太原葡萄酒的醇香。太原葡萄酒来自清徐,这里历史上就以盛产葡萄酒闻名,主要产地在西山边山、马峪、高白、城关等乡。长期以来,太原葡萄酒以古传统独特方法酿制,质量上乘,长胜不衰。

汾酒:汾酒是山西省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白酒。始酿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汾酒“入口绵,落口甜,酒后有余香”,以色、味、香三绝著称,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汾酒曾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已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竹叶青酒:杏花村汾酒厂产,是汾酒的再制品,酿造历史悠久。竹叶青以汾酒做原料,配以陈皮、砂仁、当归、零陵香、公丁香、广木香、紫檀香等十余种中药材和经蛋青、竹叶、冰糖浸泡而成,酒精含量为45度。酒色青绿,晶莹透明。经科学鉴定,具有和胃、消食、除烦的功效,对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都有一定的疗效。纯正香美的汾酒、竹叶青酒,都要经过5道关口、27条防线和120道工序反复检验合格才能包装上市。因此,也可见酒之品质。

五台山砚,简称“台砚”。因取石料于文山,亦名文山石砚。五台山砚石料分黑、绿、红、紫四种。黑如漆、绿如叶、红如丹、紫如肝、颜色纯净美观。石砚生产始于明代,有段砚、凤砚、崞砚之别。台砚石纹犹如五台山的松枝柏叶,遒劲疏朗,刚中有柔;质地细腻不滑,叩之无声,性凉如冰;用之发黑快,水墨交融,浓淡相宜,汗不易干,挥毫益黑,得心应手,向为文人学士书家所倾爱。

龟龄集,开始叫“老君益寿散”,到了明代中叶,方土及一些著名医学家,将此处方加以增删,改名为“龟龄集”,献给正在普天下广集长生不老药的嘉靖皇帝。嘉靖服用后,果然身轻体健,并在50岁后又连生三子,从此,龟龄集被列为“御用圣药”。当年监制“龟龄集”的医药总管是山西太谷人。他偷偷将处方带回家,自家开炼服用,并作为珍贵的礼品馈赠亲友。后来,此药方辗转传入山西中药厂的前身“广盛药店”,于是,便成了太谷县的独特方剂。“龟龄集”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血液循环,增进肌体免疫和心肌收缩力的功能。主要用于强身,健脑、益髓、行阳、滋肾、补气、增进食欲,调整神经,调节内分泌,消除心肌疲劳等。

大同篇——涮羊肉吃凉粉 带阳高杏脯

五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古城大同张灯结彩、盛装迎宾。在你游览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名胜古迹的同时,千万要品尝一下这座历史名城的美食佳肴。

涮羊肉:大同涮羊肉因其味香、肉嫩、质鲜而闻名全国。食用时,用筷子将切好的羊肉卷往烧开的火锅里一涮,捞出后再蘸芝麻酱、辣椒油、香油、味精、香菜海米、韭菜花等作料,香嫩可口。吃涮羊肉,秋、冬季最佳。如你能用大同铜火锅涮新荣的羊肉,那你就吃到最地道的大同涮羊肉了。

浑源凉粉:浑源凉粉以山美水美人美闻名于天下,而很多人了解浑源却是从一碗普通的凉粉开始的。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浑源凉粉用土豆淀粉加工制作,这是其筋道的根源。浑源凉粉的香更香在它的配料上,在浑源的每一个凉粉摊,你都会看到那里除了碗坨状的凉粉外,还有十几个小盆,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而使浑源凉粉之所以称为浑源凉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他辣椒的干辣。

油炸糕:大同炸糕个小,皮薄,花样多,里香外脆,脍炙人口。是大同逢年过节、婚嫁喜庆、乔迁新居时的必备食品。

玩好吃好了,走的时候,不要忘了带上阳高的京杏脯。

忻州篇——吃定襄蒸肉 带五台台蘑

来到忻州,可以到风景秀丽的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体会一下骑马放牧的草原风情,可以到奇村温泉洗一个温泉澡全身放松一下,然后到佛教胜地五台山求签保佑全家平安。

到了忻州一定要品尝的是定襄蒸肉。定襄蒸肉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精制淀粉、精炼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采取特殊方法精制而成的定襄蒸肉具有肉香扑鼻,口感绵润、回味无穷、多食不腻等特点。经常食用,既可补充体内必要之多种营养成分,又可克服肉类食品高脂肪、高胆固醇等不足,是家用、宴席、旅餐之理想菜肴,同时也可做访亲探友之馈赠礼品。到了五台山,别忘了买点当地的台蘑,台蘑炖小鸡,那是满室飘香。

吕梁篇——吃三交火烧 带汾阳核桃

吕梁好玩的地方有北武当山、玄中寺、卦山、庞泉沟。吕梁好吃好喝的有汾酒,汾阳的核桃、石楼熏枣以及柳林的木枣。

汾阳的核桃:个大、皮薄、仁饱满。手抓两个,一捏就破。长期食用,具有补气益血、润燥化痰、温肠润肺、治虚寒、气喘、咳嗽等功效。

石楼熏枣:干燥,果皮紫黑有光泽,皱纹细而均匀,果肉精有弹性,捏之不变形,不脱皮,味甘甜,有韧性,枣香味浓,无焦糊和酒酸异味。

柳林木枣:柳林木枣核小、肉厚、糖分大、耐储藏、适运输。新鲜时甜中含酸,脆而可口,晒干后润如油,糖丝长亮,营养价值丰富。具有健脾、安神、补气、补肾等药性作用。

而柳林的碗秃、临县的锄饼、三交的火烧是你一定要品尝的当地特色小吃。

晋中篇——吃盘牛肉 带箱红枣

近年来,晋商大院可谓声名远播,从太原一路下去,榆次常家庄园、太谷三多堂、祁县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灵石王家大院、平遥都以丰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八方来客。其实晋中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闪耀着魅力的不仅仅是这些宏伟的大院,还有民间的众多风味美食。

到了各地,当地的面是一定要吃一碗的,面食虽然不稀罕,但味道却略有差异,主要是浇头的做法各有浓淡。到了榆次,如果有时间不妨去去后沟,那是中国古村落典范,村子的自然地貌非常古朴,农民家里自做的粗茶淡饭也非常可口。

到榆次、太谷,凉拦灌肠可得尝尝,比起太原灌肠的粘牙,那里的灌肠更显爽利,简单的蒜醋恰到好处地衬托着荞麦面的清香,如果站在街头小摊前拿根小棍扎着吃,那风味更是独到。这种享受到了平遥就该换一碗“碗秃子”了,搭一辆人力三轮车到明清一条街,寻一家干净的小吃店,切一盘正宗的平遥牛肉,再让老板娘拦一盘碗秃子,那种慢悠悠的韵昧会很舒服地减轻你旅途的劳累。

肉不单平遥的好,在太谷要一盘“小常驴肉”,到祁县要一盘“贾令熏肉”,其味道也是非常不一般。另外,如果想带点土特产,在平遥别忘了当地的长山药所做成的系列产品,也是营养丰富的好东西;在祁县,别忘下带几瓶小磨香油;在太谷,这季节不妨带点小白乡、范村镇一带的壶瓶枣,又脆又甜,今年秋季雨水少,枣的收成不错,带回家吃不了还可以自制酒枣。

临汾篇——吃曲沃羊汤 带连村粉条

临汾地方由于自古崇文尚武,所以处处皆古。大的有尧庙、大槐树、丁村民居博物馆、广胜寺、壶口等,小的诸如霍州衙、新田遗址、重耳藏身处等。并且临汾的地理特征是有大片的平原,适宜农作物生长,小吃也是种类繁多,所以在临汾地区游览的时候,不用着急,最好的方式是边走边吃边看。

在大槐树祭祖罢了,应该在大门口招呼上一碗凉粉,当地谓之“粉鱼”,状若蝌蚪,浇上各种作料,既可以充饥又能解渴,价格一元左右。看完广胜寺,就可以在附近找一家面馆吃当地正宗的“河捞”面,碗大实惠,价格两三元就好。继续往南走,尧都寻访尧之遗风,追溯尧天舜日,并且有两元左右的尧王卷饼可吃,不亦乐乎。或是新田遗址,或是重耳藏身之处,随地可见曲沃羊汤的招牌,烧完羊头,剔肉,加上骨架,加上绵羊尾巴,熬出浓浓一锅,奶白色的,水和油早已经掺杂一体,撒上青翠的葱花,泼入红澄澄的辣椒,入口厚重稳妥,味道隽永难忘,不来一碗吗?价格大约是三元一碗,但一定要就麻花、饼子吃。

可以带回来馈赠亲友的,首先不要错过永和的红枣,中秋新枣刚落,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甜丝丝的荡漾一嘴,怎不是一份大礼。再者就是吉县的核桃,如果家中喜欢开炉灶,一定不要忘记去襄汾捎上几箱连村的火锅粉,细、滑,有韧劲。

晋城篇——吃“十大碗” 带“沁州黄”

来晋城旅游过的游客都有这样的感觉,这里不仅是一个美丽、古老、时尚之城,有历山风景区、蟒河风景区,而且还是一个能够让游客满足品尝独特风味小吃的地方。

木耳圪贝:木耳圪贝是晋城有上百年历史的地方名吃,是“十大碗”宴席中的头道菜,因制法特殊在当地广为流传。其色泽洁白清亮,柔软利口,汤味清香。

烧猪肝:烧猪肝是阳城的地方名吃。以鲜猪肝加作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达焦黄酥软即成。其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

烧三鲜:沁水县名菜。三鲜为猴头、木耳、黄花菜,皆是沁水境内特产。经名厨精细加工,配以作料,勾兑成汤,即保留了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又使味道更加鲜美。

绿豆丸子 主料绿豆面,配料花生、豆芽、调料,上油锅炸成丸子,放入调好味的热汤里泡开。特点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有清热降暑功能。走的时候可以给家里带上些当地特有的农特产“沁州黄”小米,平顺花椒。

运城篇——吃牛肉饺子 带芦笋煮饼

游客来到运城后,除了欣赏千年古刹普救寺、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的鹳鹊楼、风景宜人的五老峰、黄河大铁牛、关帝庙、永乐宫等风景之外,还可品尝到驰名天下的永济名吃——牛肉水饺,轻轻咬开薄薄的饺子皮,鲜嫩的牛肉娇艳欲滴,扑鼻而来的葱花香味,吃一口还可喝一口清淡的饺子汤,香而不腻、回味无穷。并且价格也不贵,每公斤水饺还只有12元钱。

除了饺子之外,来运城还要品尝当地的葱花饼、羊肉泡馍、豆腐脑等美味小吃。在五老峰风景区游玩时,还要记着去虞乡购买当地的特产——芦笋,那可是远销荷兰等国家的。另外,闻喜的煮饼、万荣的桔蜜柿饼、稷山的板枣都是可以带回去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

太原风味小吃

孟封饼:孟封饼是清徐县孟封村独特的传统名食,以香、酥、软、甜、凉的特点久负盛名。凡品尝过它的人,无不称其为饼中佳品。孟封饼创制于清光绪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六味斋酱肉:是太原市的名食,素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而著称省内外。1982年,六味斋的酱肘花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羊(牛)肉蒸饺:是太原的著名风味小吃。认一力饺子店的蒸饺皮薄、味香,佐以老陈醋,味道绝佳。可谓“肥而不腻馅成丸,一家蒸饺万家赞”。

羊杂割:是山西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这种小吃物美价廉、营养丰富,颇受欢迎,尤为冬令美食。位于柳北的“郝刚刚羊杂割”较为知名。

清真什锦细点:始于清光绪二十年,选料精细,配料严格,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全套点心由夹糖糕、桃酥、烫面包馅、起皮包馅四大类组成。规格整齐,甜而不腻,新颖美观。

忻州风味小吃

定襄蒸肉:猪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调味佐料搅拌混合,放入碗里再蒸。食用时加热切成块,味香迷仙。

原平锅魁:原平锅魁因在历史上“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三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包馅的另有名称。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呈**,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使人久食不厌。原平锅魁供不应求,除畅销本省外,还直达京、津,北上内蒙,南下四川等地。

五寨猪黑肉炖粉:取熟猪肉,加土豆、粉条、豆腐和调味佐料,在高压锅里炖足够长时间,直到肉和土豆炖烂为止,老幼皆宜食用。

保德碗托: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砍三刀: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五台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常年以玉米为主食。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五台人便创制了一种粗粮细制的食品。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临汾风味小吃

烧麦:是晋南地区传统名食,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太后御膳泡泡糕:山西省侯马市古称新田,是春秋晚期晋国的都城。这里的新田饭店有位屈志明师傅,他制作的“太后御膳泡泡糕”晶莹透亮、酥脆香甜。因慈禧太后喜欢享用,这种糕又恰似盛开的泡泡花,故此得名。“太后御膳泡泡糕”远看呈蘑菇状,如晚霞放彩;近看似绽丝吐絮,如金菊斗妍。其遍体金黄,酥脆香甜,可滋补强身。

油炸馓子:馓子,是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据《洪洞县志》载:每年农历二月二,洪洞、赵城两县要在广胜寺进行祭水庙会。逢此日,广胜寺人山人海,两县县令及地方绅士都来参加。但见庙会中有敲锣打鼓的,有放“三眼冲”的,还有卖油糕、豆腐菜、羊杂烩等各种风味小吃的。在这众多的摊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县来的烹饪高手,在此架起油锅炸馓子。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祭水前的必要准备。待炸出的馓子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们便开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庙”的高僧主持,主要内容是向莲花池投馓子。洪洞县参加祭水炸馓子的最后一位师傅为梁二爷(已去世),现在炸馓子的传人为杨永祥。

羊杂烩:洪洞的羊杂烩创制于元代,到了清朝,因其灶具、烹制独特,已与平遥牛肉、闻喜煮饼齐名。其特点是原汁原汤,必须用沙锅烩制。调味品只加盐、辣椒油(用羊油炸制)、葱白,花椒、味精、大料等调味品一概不用。据传是保留了蒙古人民吃羊肉的习俗。

运城风味小吃

豆沙糕:豆沙糕创制于清末,由豌豆、栀子、柿饼制成。相传当年太平天国义军攻克河南济源后,招募当地青壮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晋城、长治等地,继续向晋南挺进。部队驻扎曲沃时,一些济源籍伤残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荣,便不思故乡,留居曲沃,为谋生而经营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国年间,豆沙糕摊比比皆是,成为独具风味的地方小吃。他们还编了口头禅:“来到曲沃县,住在大东关,抄弄一副担,赚点豆沙钱。”经营豆沙糕既不占地盘,又不需开门铺,原料易取,薄利多销。

稷山麻花: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炸制,呈金**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解州羊肉泡馍:解州关帝庙闻名全国,解州的四大名吃——羊肉泡馍、黍面油糕、炒面油茶、猪油葱花扯面也名扬四方。而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馍最为著名。解州羊肉泡馍选料上乘,佐料齐全,工艺独特精细,汤汁新鲜,味美可口,因它“看着美、吃着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称赞。有诗云:“原汤优汁味鲜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西去长安,听说解州羊肉泡馍很有名气,就派专使到解州为其取之。

晋南醪糟:晋南醪糟闻名遐迩,最早出现在小吃摊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应运而生。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于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长的糯米,还因为有独特的灶具与奇特的酿制方法。烹制醪糟,需先制作一个特别的风匣炉,状如打铁炉,炉口直径26厘米左右。通炉膛前方,焊接一节长约33厘米、前细后粗直径3.3厘米的铁皮烟管,另外还需一个大的黄铜瓢。用独特的原料和灶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纯味正,清香悠长。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汤醪糟、蛋花醪糟、桂圆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个品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大众化羹汤。

大同风味小吃

莜面栲栳栳:用莜麦面蒸制而成,配之羊肉臊子,加上各种佐料,在西街和九龙街上的九龙饭店、云中饭店、水饺锅贴馆等都会使您一饱口福。

应州牛腰: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颇负盛名。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像煮熟的牛腰。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代州面麻片:历史悠久,以片薄、质脆、香甜可口著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代州城有名的商号“聚星瑞”、“兴盛斋”、“富成斋”、“天兴昌”、“巨盛斋”、“福盛魁”等主营面麻片,享誉山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