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2亿头猪!国家统计局正式宣布!今年养殖户还能赚到钱吗?

2023年,如果将有8亿头猪冲击市场,那么猪价将会面临怎样的寒冬?!你没有看错,2023年8亿生猪出栏量正在路上!在猪价低迷的一季度,五大猪企预计全部亏损,牧原都不能幸免!并且随着生猪产能持续饱和,恐怕将有猪企如正邦一般大量去产能......

2亿头猪!国家统计局正式宣布!今年养殖户还能赚到钱吗?

国家统计局正式宣布

据中国青年报4月18日报道,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畜牧业平稳增长。其中,生猪出栏19899万头。

一时间,“2023年一季度生猪出栏近2亿头”的新闻在业内迅速传播,大家都知道今年猪比较多,但没想到竟然能这么多!要知道——这很可能意味着,2023年全年生猪出栏量或将达到8亿头!

猪好多网编辑部仔细研究后认为:一季度出栏量达到近2亿头,其中应该有一部分属于二次育肥“重复计数”,但即便如此,一季度的出栏量之高还是超乎寻常!

那么2023年生猪出栏量是否有可能达到8亿头呢?我们从两大层面分析——

首先,回顾非瘟后几年来的生猪出栏规律不难发现,第一季度出栏量在全年中占比最低,三四季度的生猪出栏量会有显著增长;由此预判,今年三四季度出栏量没有太大的下降空间,单季度维持甚至超过2亿头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从母猪产能的变化来看,我国能繁母猪存栏自2022年8月开始超出4300万头,截至2023年2月份也还有4343万头,并且评估3月份能繁母猪依旧将维持4300万头的高位!能繁母猪数量与10个月后的生猪出栏量关系密切,由此评估2023年全年生猪产能较高,不存在断崖式下降的可能性!

总结,从上述两大生猪出栏趋势的基本面,结合1季度生猪出栏近2亿头的情况判断,2023年生猪出栏接近或超出8亿头可能性较大!那么这将对猪价和养殖业有何影响?也许,养猪人需要准备好棉袄度过漫长寒冬了......

超高产能的影响

正所谓“猪贵伤民、猪贱伤农”,在这对激烈矛盾的背后是生猪产能与猪价的不断博弈,生猪出栏量一高、猪价就低,出栏量暴跌、猪价就高。

那么今年猪价还有多少盼头,养猪还能赚到钱吗?我们从历年出栏量与猪价分析——

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量5.44亿头,全年猪价12~40元/公斤,下半年猪价暴涨;

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量5.27亿头,全年猪价28~40元/公斤,全年猪价超高;

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量6.71亿头,全年猪价37~10元/公斤,猪价走势滑坡;

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6.99亿头,全年猪价11~28元/公斤,猪价波动剧烈。

不难发现,当生猪出栏量在5亿多头的时候,大部分养殖户都有得赚;当出栏量增长到6.7亿头的时候,养殖户就是有赚有亏;当出栏量接近7亿头,赚钱就要拼运气和实力。

那么,2023年生猪出栏量要破7冲8(亿头),猪价将走向何方?市场会发生什么?

毫无疑问,凛冽寒冬将会比想象得还要漫长!其实2023年初以来全国猪价低迷,大家还盼望着6月后猪价回暖,但现在看来多少养猪人都没想到的是,今年还有更大挑战......

毕竟从母猪存栏和仔猪出生节奏来看,2023产能高峰并不是一季度,而是二三季度!至于说消费增长,就算再增长,那咱们全国人民一年能吃完8亿头猪吗?就算全吃掉,那也必然是“白菜价”。

而在这种超长寒冬的背后,各大猪企也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从2019年以来,集团场疯狂的跑马圈地建猪场,唯恐母猪不够多、肥猪不够大,就连眼看着行业产能超标、散养户被大量挤出市场也不收手!头部猪企借钱都要养猪,以至于负债都在百亿规模以上!

然而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呀......

猪企或将“壮士断腕”

2022年,生猪出栏量最高的五大猪企分别是牧原6120万头、温氏1791万头、新希望1461万头、双胞胎1000万头,正大(中国)850万头。

发人深省的是,原本仅次于牧原的正邦已跌至第六名845万头,出栏量相较于巅峰时的1493万头减少648万头!

正邦生猪产能的缩减可谓是“壮士断腕”,一方面大量的肥猪要吃饲料、员工要付工资,一方面猪价低迷、收入锐减,负债压力也越发高涨,这导致其不得不加速淘汰产能以保护现金流。

但普天之下并无新事,正邦所面临的困境,或多或少也体现在其他超高产能的猪企身上!尤其现2023年生猪产能远高于2021年,部分猪企面临的市场压力其实比当时的正邦更大!

那么,行业内谁会是下一家正邦,不得不在猪价寒冬面前“壮士断腕”呢?

笔者并不希望看到猪企暴雷,但客观分析当前行业产能现状就会发现,全国能繁母猪将连续8个月高居4300万头以上,并且2022年全国平均PSY已提升至21.13(数据参考“2022猪业数据年报”)。单头母猪的生产力越来越高,市场也饱和膨胀,那么市场就势必会淘汰一部分生猪产能......

对于当前业内的散养户、小猪场来说,他们已经是大浪淘沙留下了的精英,并且单位产能非常小,要被再度大面积淘汰难度会很大。

反观一些大型猪企,已经经历了连续两三年的亏损,负债累累、竞争残酷、降本艰难,很有可能会被淘汰产能的洪流席卷冲刷......

您认为这一部分产能,将会从谁身上淘汰呢?

众所周知,无论是上市猪企还是养殖散户都逃不开猪周期的“魔咒”,而本轮猪周期与之前四轮猪周期截然不同,以往的经验也无法套用,不少猪企、散户都因无法灵活应对新型猪周期倒下。

2月15日,由宁波三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巨变突围·新周期下规模猪场跨周期经营之道》线上直播会议圆满落幕。

宁波三生资深技术专家王燕春博士、谋易咨询首席顾问王中业内专家围绕“行情研判”、“猪场人效管理”等主题进行了讨论与分享,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本篇带您回顾专家们的精彩观点。

Q1、最近几年中国养猪业迎来高速发展,尤其是规模化程度迅速提升,但是高速发展的背后也伴有很多低效行为和不足。

其中规模猪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燕春:从生产模式来看,批次化生产的优势在于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水平、母猪繁殖力。

通过数据测算、案例分析可知,批次化生产主要作用于规模猪场育肥阶段,在高行情的情况下能够让母猪快速补充栏位,提高出栏水平;在低行情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亏损。

王中:近年来,中国猪业迎来了高速发展,各大龙头猪企持续加速扩张脚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理念。

近期,部分饲企纷纷转战养猪业,但却对养猪认知存在严重的不足,忽略了养猪与饲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二,协同性。

不仅是上下管理存在严重的协同不利问题,而且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协作性不强的问题,导致效率较低。

第三,执行力。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就在于双方的执行能力。

Q2、随着生猪养殖业规模化时代来临,猪场的盈利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业内很多声音在说养猪业已经到了微利时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猪场需要有哪些硬件或者软件上的支撑来为这一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王燕春:第一,数字软件。

各大龙头猪企,例如牧原、温氏都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根据调研情况来看,一些中小型猪企在数字化软件打造中面临着很多壁垒,需要用一种更尖端、更综合的科学数字软件,帮助猪场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让一线人员能够从猪场收集到更多数据,再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来体现猪场的养殖生产的变化;第二,人才瓶颈。

随着产业的推动,养猪逐渐成为了高水平、高科技的行业,包括育种、精准营养、健康管理等。

管理水平、观念的提升代表着综合化的高精尖人才、符合性人才的精准落地和培养;第三,管理者水平,各个行业都存在着企业良莠不齐的现象,而管理者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着未来化的猪场硬件和软件的提升,支撑了一个时代的到来。

王中:规模场养猪主要分三个阶段,经验化阶段、数字阶段以及实时在线阶段。

随着养猪规模不断的提升,经验化养猪方式效率较为低下不再适用,与此同时,数字化养猪大举冲入人们视野,自从数字软件诞生后,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就能解决猪场所发生的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成功企业,都已经实现在线化,而实时在线阶段也随之而来,但前提是养猪场必须进入数字化阶段,不光是要有好的数字化软件后,硬件也至关重要。

就像之前王燕春博士所言,当前猪场招人越来越难,当猪场智能化程度越高,人工成本就能越少。

截止去年,牧原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已超过150万台,而扬翔则拥有18万台左右,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Q3、养猪业是一个成本属性非常明显的行业,当前不同规模猪场之间的成本差距还是较大的,您认为在“降低成本”方面还能从哪些方面突破一下?哪些方面挖掘的空间更大?

王燕春:我认为降本增效是个伪命题,实际上逻辑点应该在于突破利润管理的方式来增强利润的获取空间,也就是增效。

在衡量一个产品或者一种生产行为时,不仅要测算成本,而且也要测算后端带来的利润。

而批次化管理相较于传统管理方式,更能为猪场创造更大的利益。

王中:在过去的养猪业中,如若要把猪养好、降本增效,离不开种、料、养、管、防以及环境,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种”。

而养猪行业中有四家企业在育种方面的翘楚,分别是牧原、扬翔、天邦、温氏。

其次就是料,因为饲料在养殖周期中的比例较大,以牧原为例,现在使用豆粕的用粮大致是3%,一方面是饲料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多种原料的应用,使得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由此可见,我们要重新认知饲料,加大基础性的投入、非常规原料的应用以及消化率的研究。

Q4、种群繁育和疾病管理是猪场经营中重要的利润项,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猪场效益事半功倍,关于这两个方面应该如何做好管理,有哪些方案或者路径?王博士对规模场有哪些建议?

王燕春:蓝耳、非洲猪瘟等疾病对于严重影响着猪群的健康,当大面积爆发时,能拉高生产成本,若猪场采取批次化生产,便能更有利于应对这些疾病,帮助猪场的防控措施的落地,减小疾病给猪场带来的影响。

对于种群繁育方面,批次化生产能也给可以为养殖户节约成本。

Q5、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养猪业很卷,集团猪场更卷,例如都在做产业链化、智能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环境下2023年集团场/规模场的经营策略方向应该向哪些方面倾斜才能不被淘汰?

王中:当前,我国养猪业充满了内卷,养猪户养猪越来越困难,但若是能精准的预判猪周期的变化,在波峰或者波谷到来前提前应对,未雨绸缪便能不被行业所淘汰。

养殖散户最主要的优势就是灵活,但现在却有所缺失,反观规模猪企牧原既稳中又透灵活,只要能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什么都可以卖,比如在仔猪、母猪、标猪行情好时候就会大量售卖,经营策略非常灵活。

Q6、根据两位多年的经验和认知,两位认为现在一家中等规模的猪场,最健康的经营模式或生产方式是什么?

王燕春:最健康的经营模式也是最适合的生产模式,由猪场的目标所决定。

王中:中等规模养猪场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较为尴尬,既没有规模猪场的雄厚的资金,也没有散户的灵活,对此我只能给中等规模养猪场提出两个建议,一个是价值链,在上下游寻找企业进行合作、另一个是生态圈分散养殖压力。

中等养猪场只有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的在猪业中存活。

Q7、2023年伊始,猪价走势并不容乐观,广大养殖户朋友也非常迫切想知道,2023年养猪是否还有好的机遇行情?如何才能把握住?

王中:王中老师对于2023年猪价行情看法是“谨慎乐观”。

谨慎的原因是猪业产能未去,短期内猪价仍会在谷底;乐观的原由主要是两方面,第一,口罩问题以开放,全国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带动猪肉消费回升;第二,政策,发改委希望猪价能在一个稳定区间,这样既不会让养殖户亏损,又能让居民吃得起肉,为了稳产稳价,官方会使用许多调控手段。

此外,2023年还会掀起一波又一波二育的热浪,长远来看是扰乱市场秩序,但短期内的确能拉高猪价,所以说2023年还是有赚钱的机会,个人预计猪价或将呈现“W”型的走势,意味着有两波高峰,这也是赚钱的机会,但真正的盈利时间较短,养殖户需灵活应对猪周期、把握猪价高点合理进行生猪出栏。

此外,王燕春博士和王中老师还分别就《批次模式对于人效的管理和案例》、《新周期的逻辑与应对》话题做了专题分享!

王燕春博士在《批次模式对于人效的管理和案例》的课堂分享中指出批次模式下人效优势。

当前,养猪业招人越发困难,不仅对人员素质要求大大提升,而且养猪场工作环境叠加封闭式管理,导致年轻人不愿意涉足养猪业,而提高养殖效率成为了猪场的首要目标。

养猪业批次化生产管理发展至如今,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经营效益最大化、人效节约、管理简约化、猪效利用最大化等。

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批次模式更有助人工效率的提升,合理的生产组织管理(组织分工),配合合理绩效考核,薪酬激活,提薪增效,生产模式的改变,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幸福度,有助于猪企业培养人才、增加工作熟练程度。

王中老师《新周期的逻辑与应对》的课件分享中提到,第四轮猪周期(2019年至2022年)中,既有“危险”又“机遇”,倒逼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而各大猪企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例如牧原飞速发展、扩张,成为“猪业一哥”、正邦负债百亿,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企业经营以外,与自身的决策有关,对此王中老师分享了“周期逻辑”“周期应对”两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周期逻辑。

我国猪周期的三要素:意外(疫病、疫情)、干预(环保风暴、人为操纵)、人性(压栏、踩踏出栏),在这三种因素的叠加下,造就了超强的猪周期,其中对于人性的考验尤为突出。

截止目前,猪周期已经进行到了第五轮的摸底阶段,本轮周期逻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特点为产能增减幅度更小更快、周期大概率会变短、周期振幅逐步变小等。

关键词二:周期应对。

王中老师认为第五轮猪周期乃情绪周期,直至第六轮猪周期,在未去产能、市场情绪分化的情况下,预计猪价仍处于波动不稳定的状态。

当国内大面积淘汰能繁母猪后的2-3月后,猪周期将会迎来转折点,或将开启第六轮猪周期的上行阶段。

在养殖微利时代,如何精准判断猪周期的走势、应对猪周期显得格外重要。

不管是散户、中小型规模场还是龙头猪企都有被淘汰的风险,对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养殖技术,经营理念才能更好的减轻猪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