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垦田与耕地的区别

一、基本农田和耕地有什么区别

垦田与耕地的区别

1、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涂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一米,北方宽小于两米的沟、渠、路和田埂。耕地又可分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五种。

2、法律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一条,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 前款规定的耕地承包期届满后再延长三十年,草地、林地承包期届满后依照前款规定相应延长。

二、征收基本农田与征收耕地的补偿有什么区别

征收基本农田与征收耕地的补偿的区别主要就是标准不同,而且征收的方式也有所区别;但对于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所征收的标准一般要比往年产值高出六到十倍,这样才能算是合法的征收。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

Forman在系统总结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中指出,景观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解释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景观的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消失等方面描述景观的动态变化类型。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原始本底的消失正是与Forman的描述相同。反之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则表现为楔入、扩大、连片、本底化等动态变化类型。

农田是农作物生长的立足之本,不同的种植方式必然造成不一样的农田景观,于是农田景观格局与作物种植制度自然地连在一起。《尔雅·释地》有“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揭示了新垦农田景观演变和熟化的过程,即“菑”是生满杂草的“不耕地”;“新”是已经撂荒两年,正在复壮的土地;“畲”是经过撂荒、复壮,准备耕垦的土地。西汉中期为了便于地力的恢复,代田制一改原来的漫撤制,在农田中起垄作圳。庄稼种在垄下的沟即圳中,第二年垄圳互易,地力得到局部的休整[68],形成新的种植方式和农田景观。在实际垦荒过程中规律是相同的,经过除草及杂物—翻土压草—晒土—新田—部分种植—熟田—全部种植过程,将其他自然斑块改造成为人工景观的农田,出现撂荒也是人口稀少的关系。

1855年以前的黄河在北到海河、南抵淮河之间的广大华北平原上迁徙、漫流,而华北大平原又是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合力冲积而成的。大量资料表明,第四纪以来,华北平原的沉积速度愈来愈快。根据张天曾的资料推算[69],华北平原的沉积速率在更新世时为0.15 mm/a,全新世时3.03 mm/a,近代大致为3.70 mm/a,经过长期的沉积,经历滩涂—湿地—苇地—草甸沼泽,形成早期的华北沿海平原。随着人口的迁移、定居和围垦,则出现了较早的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没有配套的田间设施,完全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非常低,而且极不稳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3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