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西藏农牧学院的成果

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着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建立了科学严谨、富有活力的科研创新运行体制,为实现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西藏发展的基本思路、战略定位和自治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经济发展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十一五”以来,178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立项,到位经费4787万元,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项;公开发表论文12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0多篇,SCI收录4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3项专利授权。着力推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大力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合力支撑农牧业和全区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科研平台优势、教育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先后承担各类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规划设计、建材检测、科技示范等社会服务200余项,研制生产了“牦牛瘦死病疫苗”,在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市)推广青贮玉米、超甜玉米、彩糯玉米、黑玉一号等6个玉米新品种及双低饲料油菜饲油1号、藏鸡鸡苗、藏猪繁育技术,不仅拓宽了老百姓生产选种渠道,提高了科技含量,实现了增收目标,更有力地推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类课题分别在拉萨、那曲、山南、昌都等地建立若干试验示范区,部分课题研究模式已在相关工作中应用推广。为自治区组织部、教育厅、农牧厅、林业局、科协和林芝军分区、部分地县等单位和部门具体承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3班次,利用科研项目对农牧民开展玉米新品种种植和藏香猪、藏鸡饲养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人员7000多人次。

西藏农牧学院的成果

2006年来,学院及有关单位先后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先进集体奖励34次,教职工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先进个人奖励70余人次,学生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个人奖励160余人次。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和平台,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先后搭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科技学术创新、结构模型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多个平台,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渠道多样。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奖、贷、助、补、减(免)”体系,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白玛央金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教学奖励基金奖学金、特困生专项助学金以及各类单项奖、荣誉奖,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绿色工程、学费减免、特困生补助政策,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从2009级学生开始,已对30个农、牧、林、水类相关专业实行了免费教育,并给予生活补助。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传统耕作的农业技术。是一项增产、节本、环保新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包括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免耕施肥播种、深松、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特征是不翻耕土壤,在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进行免耕播种,配以深松和化学控制病虫草害。与传统的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相比。具有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固土防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克州所辖各县(市)均为大陆性极端干旱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冷,春夏长,秋冬短。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为62.3mm,每年蒸发量达2465.7mm。农区全年无霜期达201d。是一个典型干旱地区。实现克州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1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世界农耕制度的发展方向。上世纪90年代,农业部利用国际合作项目,派出科技工作者,学习国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病虫害综合控制和深松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我国对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方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主要是:遏止风蚀,保护环境,减少风蚀30%~60%;减少水蚀,保护耕地,减少径流50%~60%、水蚀80%左右;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节约灌溉水40~60m3/667m2;省工减耗,节本增效,平均减少生产工序两道以上,平均综合节本增效40~100元/667m2。

 

 2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在克州阿克陶县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免耕平播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旋播(平播)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2,1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免耕平播技术模式

 灌水-墒情适宜-施农家肥或二铵-免耕播种冬小麦-冬灌-机械追返青肥-化学或人工除草-机械或人工留茬收获冬小麦-免耕播种夏玉米-人工留茬收获夏玉米-免耕播种冬小麦。

 

 2,2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旋播(平播)技术模式

 灌水-墒情适宜-施农家肥或二铵-旋播冬小麦-冬灌-机械追返青肥-化学或人工除草-机械或人工留茬收获冬小麦-免耕播种夏玉米-人工留茬收获夏玉米-旋播冬小麦。

 

 3 主要推广的技术路线

 

 3,1免耕、少耕机械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在留茬和秸秆覆盖地,原茬保留于地表进行免耕播种。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作业。少耕播种:在进行必要的地表处理(轻耙或浅旋灭茬)基础上,进行播种作业。为保证播种质量,播种作业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地表覆盖率小于40%可采用免耕播种,使用小型免耕播种机作业;另一种是地表覆盖率大于40%或播种高茬穴播作物时,一般需采用少耕(表土处理后)播种。

 

 3,2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

 防治病虫草害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使覆盖地玉米作物生长过程中免受病虫草害的影响,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目前主要用化学药品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也可结合浅松和耙地等作业进行机械除草。

 3,2,1病虫草害防治要求

 为了能充分发挥化学药品的有效作用并尽量防止可能产生的危害,必须做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品,使用先进可靠的施药机具,采用安全合理的施药方法。

 3,2,2化学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

 除草剂的类型主要有乳剂、颗粒剂和微粒剂。施用化学除草剂的时间可在播种前或播后出苗前。一般是和播种作业结合进行,施除草剂的装置位于播种机之后,将除草剂施于土壤表面。

 

 4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

 

 (1)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多数农牧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了解、不认识,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与以往任何技术的推广实施不同,需用的农机具数量多、价值高且类型多,目前仅靠农牧民出资购买还不现实。

 (3)克州农区动力机械以小型机械拖拉机为主。而免耕播种机械的动力消耗量远远大于传统播种机械。

 

 5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1)加强业务部门的组织领导,积极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田),完善保护性耕作项目承包责任制,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区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借鉴一些保护性耕作的先进技术和机具,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保护性耕作发展模式。

 (2)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农机、农艺、植保、气象及科研等部门相互配合,认真研究和解决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难题,不断总结经验,保质、保量地完成保护性耕作项目,以项目辐射带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普及。

 (3)加大技术培训与宣传力度。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克州现处于起步阶段,传统耕作方式对其影响很大,农机部门要加强试验、示范工作,认真总结成果,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业务培训班、召开现场演示会等多种形式,把核心技术讲清讲明,用事实让农牧民朋友认识到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和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4)重视机具选型工作,加大保护性耕作机具补贴力度。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适合保护性耕作的先进机具,同时要认真试验、示范,对不足部分进行改进,要结合项目实施,努力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保护性耕作机具价格昂贵,政府在提供农机具补贴方面,应将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为重点。

 (5)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服务组织。首先要把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户作为突破口,使他们掌握这些技术。其次要注重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将农机专业户和乡村农机服务队组织起来,与周边农牧民签订作业服务协议,扩大作业规模,提高作业质量和服务效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