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农业的品质农业的特点
(1)品质农业,抓住了农业发展的根本
农业发展的侧重点,或者主攻方向,应该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由过去追求吃得饱转为追求吃得好,又由追求吃得好转为追求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农业就应该把追求产业和产品品质作为主攻方向,这就抓住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根本。无论从农业的外部需求上看,还是从农业发展的要求上看,把品质农业作为发展方向,都是符合主客观实际的,因而是可行的。
(2)品质农业,比较准确地包容了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这五项目标与品质农业的基本内涵是一一对应的。一是高产。推行新技术,提高单产,增加粮、棉、菜、肉、蛋、奶、鱼、果总产。在实物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品种改良、农艺改进等手段,使小麦的出粉率提高5%,使玉米的收获含水量下降5%,这样等于增加了实物的物质量。二是优质。强力推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地方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标准的系列化、配套化,切实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标可依。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强制推行蔬菜和果品等食用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优质是品质农业的核心。三是高效。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推行标准化种养技术规程,提高种植业投入品和养殖业饲料转化率,单位种养产品生产成本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四是生态。防止环境污染,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环境友好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安全。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残留剧毒农药使用,减少饲料添加剂使用,杜绝非食用性添加剂进入食用产品过程,确保人民群众吃上、用上健康营养、质量安全的放心农产品,满足市场消费升级换代的新需求。
(3)品质农业,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赢”效益
品质农业以降低投入产出比为效益,最大限度地争取投入的增值;在优化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着力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争取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追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需求定生产,崇尚绿色健康和时尚,为社会和谐提供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因此,发展能够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有机兼顾起来的品质农业,是科学的战略选择。
通常需要间隔15天以上。
根据水溶液的酸碱度,农药可分为中性、酸性、碱性农药。碱性农药包括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松脂合剂、石灰等;酸性农药包括硫酸铜、硫酸钡、硫酸锌、马拉硫磷等;中性农药较多,大多数化学合成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如寡雄腐霉、苏云金杆菌、木霉菌)农药等都是中性农药。
一般来说,碱性农药应单独使用,但有时也可与其他碱性物质混用,如:敌百虫与肥皂混用,药效可以提高。酸性农药之间,中性农药之间,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之间多可混用,但也不是都可以混用。混用时应以不提高农药对人畜毒性为原则。部分农药如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不能与铜制剂,如硫酸铜、波尔多液、可杀得、科博甲霜铜、绿得保、绿乳铜、病毒A、病毒克星、醋酸铜及其制剂等混用。
化肥按其水溶液的酸碱度,可分为碱性、酸性、中性三类。碱性肥料包括氨水、碳铵、钙镁磷等。酸性肥料包括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普钙、磷酸二氢钾等;中性肥料主要有尿素、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钾等。
碱性肥料应单独使用,但有时也可以与某些化肥随混随用,如碳铵与硫酸铵混合施用,但不能久放;酸性农药、化肥均可与中性肥料混用;中性农药、化肥也可以混用。
含氯化肥不能用于忌氯作物上,如烟草、茶叶等,否则会对作物造成伤害或影响产品品质。氯化钾、氯化铵及其复合混剂就是含氯化肥,购用时应特别注意。鉴于农药化肥品种极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建议农民朋友混用时应向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咨询,以免出现失误。
农药的合理混用能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但生产上如操作失当,则会带来相反的害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5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