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中袁隆平的实验一直不被认可,为什么突然就受到了大力支持?
《功勋》当中,袁隆平的实验一直不被认可,主要是因为遇到了小人迫害。但他一直不曾放弃过自己的研究,一直到他投稿到科学杂志的论文发表之后,得到业内众多专业人士的认可,袁隆平的研究才得到了大力支持。
受小人迫害阻力重重
袁隆平年轻时在农校培育出了超大红薯,此后得到了一个“红薯王”的美称。但是袁隆平的老师却认为,这个研究成果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因为超大红薯无法通过种子遗传,这就意味着,老百姓没有办法在种植和生产当中得到超大红薯的种子。同时,袁隆平的老师还提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提升水稻产量来实现。
从此之后,袁隆平便将研究杂交水稻看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此时,农校当中的王贵主任,希望将袁隆平“红薯王”的美称当做噱头,把袁隆平树立成全省的典型,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种植超大红薯。而袁隆平在被老师点醒之后,得知超大红薯不能推广,断然拒绝了王贵主任的提议,从此之后成为王贵的眼中钉,将他下放到山区进行助农实践。
努力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山区助农期间,也没有放弃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他立志让全天下的人都能吃饱饭。此后,便开展了漫长而又艰难的研究工作,每天都会带领乡亲们一起观察和实践,找到最好的种子再精心培育。为了长出最好的种子和秧苗,袁隆平会拿着放大镜,一寸一寸的量麦苗的长势,一粒一粒的检查种子。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袁隆平对于自己研究工作有了自己独特的心得。也因为这份难能可贵的认真,袁隆平得到了陈部长的认可,特许袁隆平能够回到农校,专门研究杂交水稻。
专业论文发表,得到业内认可
回到农校之后,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杂交水稻的破解方法。他将自己的实践和研究思路全都整理出来,发表到科学杂志上。这篇文章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此时小人又想从中作梗,但袁隆平用超强的数据和实验成果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此时的袁隆平已经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开始全力支持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与研究。由此可见,有能力,有才华,做实事的人,不管到哪儿都会有出头之日。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