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追寻水仙茶的前世今生

2022年4月底,桐花遍开,正是漳平南洋、双洋等茶乡茶民们忙于做春茶的日子。这天,随着市作协的“福载产业、香飘水仙”采风队伍一起做客于双洋的大会村。

追寻水仙茶的前世今生

我虽然在双洋长大、一路上学到初中才离开,但对于大会村其实是一点概念都没有。不过,我的胞弟却是在大会村出生的,当时我的母亲在村里任教,临产时竟来不及回老家,一时新生儿便哇哇坠地于大会的小学校里了。这回去,其实心里暗暗地藏着一个寻根的心思的。最终,此行并没有见到母亲当年工作生活的小学校,不过倒是认识了漳平水仙茶世遗传承人游华平先生,认识了返乡创业的林、黄两位年轻人,并见识了一片水仙茶母本林,在老茶人的指教下溯流梳理清楚了漳平水仙茶的传承过程。

之前我虽然生活在漳平这个茶乡,但在认识里却一直是只知道南洋镇虽有巨大的茶叶产业,但它是后起之秀,更早因水仙茶闻名的其实是双洋的中村——也就是我们小时候所听的大人口中的“中村茶米”。我以为,中村在南洋乡的更深山里,茶叶的发扬光大,就是茶叶经济走出山外的结果,中村是根。另外,在早期九鹏户外玩的时候,我们驴友还登山去过石牛岽,那儿的高山顶上有一株水仙老茶树,说它正是茶祖母,而石牛岽正是南洋与中村之间的一座山峰。

这次到了大会,才知道,原来水仙茶最初植根漳平,虽然是在双洋镇(旧宁洋县),但却不是在中村,而实实在在的是在大会村(大会离中村八公里山路,中村制茶只能算是第二代传承了)。上世纪初,大会人刘永发在建瓯水吉学会了武夷岩茶的做法,并带回水仙树苗,在自己的家乡大会村牛林坑进行了栽培,这才有了漳平水仙茶。而刘永发的真正贡献,更在于他根据周边地区的口味,汲取了岩茶、闽南乌龙茶的优点,摸索出一套半发酵制茶工艺,并首创了紧压茶饼的型制,从而使漳平水仙茶,异军突起,以其香幽味醇,日久弥香,“如兰似桂”的天然韵味,征服了当地民众挑剔的口味、并在周边省市、乃至东南亚地区抢占着市场的一席之地。

自刘永发以下,漳平水仙茶的传承又经过了四代人。如今的九鹏溪两岸的青山绿水间,茶叶生产成了当地人的最重要的经济产业。而刘永发种茶、制茶的传人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后,在今天,再一次审视了传统、不断创新水仙茶制作工艺、努力回归漳平水仙茶最具代表性的茶性,让老枝再发新芽,巩固与发展了品牌地位。

在大会村认识的水仙茶第四代传人游华平、游华东兄弟正是这样的有心人与实干家。大会村其实只有六十几户人家,历代来,各家各户在房前屋外都曾种有茶树。但随着时代变迁,建新房、修路等等原因,古茶树一棵一棵地被人为损毁了。游氏兄弟看到这一现象后,非常的心疼,于是兄弟商议之下,开始了存活老树的抢救性工作。自2000年始,他们一年又一年地倾其所有,逐步收购散布于村里的一株又一株株的老茶树,然后在专家的指导下,统一移植于村后的一座原有古茶林的高山上(海拔240米),建成了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综合利用的“水仙茶古树母本园”。我们到母本园参观时,正遇上茶农们架起了人字梯,在近三米高的丛丛老茶树上采摘。十几年的努力,如今的老树发出了新枝,高枝上的对开鲜叶又能充分用于制茶了。我们在山顶,还见到了一株树龄120岁的老茶王,这个年岁与刘永发从水吉引苗回来种植的时间相符,同行的老师说,也许这株树正是刘永发老前辈手植的也说不定。如今的母本园,老树成行成片,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老枞,它们粗壮的株杆上,爬满了共生的青苔,正是这些青苔,助力了上品老枞水仙中最难得的老枞味、草本清香味。

游氏的“水仙茶古树母本园”落户生长的古茶树,如今数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100株,他们兄弟太了不起了。

在大会村,新一代的制茶人也在茁壮成长,如在外地工作的林观权、黄庭芳两位80后,就是在看到漳平水仙传统可贵、市场潜力巨大,而返乡发展生态农业的代表。他们于2020年,成立了品一生态农业公司,承租了村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种植的水仙茶园160亩(今年还准备再扩种100亩),盖起了720平米的标准化厂房,购置了最先进的制茶设备,并在农业局、企联会等部门的指导下,寻根传统,结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着力研制加工浓醇甘爽的馥郁香型水仙茶产品。品一公司刚刚创业没几年,他们就与当年肩扛篓挑走四方的前辈们一样,在本省、广东、上海,甚至国际市场上闯出了一片市场。他俩的创业精神令人钦佩,而更让我更为赞叹的他们也能跟游氏兄弟一样,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坚守。当我在现代化的厂房里,看着茶叶饼在百年一个样的竹制龛笼里,放在盛着木炭火的铁锅上慢慢烘焙,经生化反应、慢慢蜕化升华、成型,最终成为茶性稳定、风格独特,弥久愈佳的水仙茶饼成品时,我不由的在其醇厚绵长清幽的气息氤氲之下几欲醉去。

大会,不虚此行。如文友老孔所言:大会茶山,有半部的水仙茶历史,真的值得你去看一看。

以下节选自农业部发布“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根据茶叶重点区域布局原则和准入标准,从全国20个产茶省市的1,000多个产茶县中,择优划分为四大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四大区域合计118个县(市、区)。

1.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

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浙江的东部、西部和南部茶区,福建的闽东茶区,江苏的苏南茶区,安徽的皖南、皖西茶区,江西的赣北茶区,湖北的鄂东南茶区和河南豫南茶区。该区域共48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面积443.8万亩,采摘茶园面积386.6万亩,无性系良种率30.9%,产量21.0万吨,产值67.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9.3万吨,产值50.2亿元。该区沿海茶区经济较为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60元,而内陆茶区经济欠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060元。人才资源较充沛,沿海茶区劳动力紧张,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该茶区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主,少数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绿茶,特别以名茶闻名国内外,如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庐山云雾以及信阳毛尖等。

区域分布:浙江的开化、余杭、安吉、西湖区、淳安、临安、桐庐、新昌、诸暨、嵊州、武义、绍兴、宁海、松阳、遂昌、泰顺、永嘉,闽东的福安、福鼎、寿宁、霞浦、蕉城、周宁,江苏的宜兴、溧阳、金坛、句容、吴中,安徽的歙县、休宁、石台、祁门、黄山区、东至、宁国、金寨、霍山、岳西,江西的婺源、浮梁、庐山、遂川,河南的浉河区、光山、罗山、商城、新县以及湖北的英山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的茶园面积达到59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为308万亩,良种覆盖率达52%;产量达26万吨,产值15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8.5万吨,产值为130亿元。

主攻方向:以发展高品位名优绿茶为主,进一步发展深加工,建设外向型出口绿茶拼配厂,继续发展出口和转口绿茶。

2.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

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国乌龙茶传统产区,包括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和粤东乌龙茶区,共14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面积99.5万亩,采摘面积81.6万亩,无性系良种率为93.6%,产量8.6万吨,产值24.6亿元。

其中名优茶产量3.3万吨,产值19.2亿元。该区总体经济水平较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94元,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叶花色名称常以茶树品种命名,劳力较紧张、生产成本高,但均价亦高。该茶区茶树种植以小乔木型为主,少数为灌木型。大红袍、水仙、铁观音、凤凰单枞均为著名乌龙茶。

区域分布:闽南的安溪、永春、华安、平和、诏安、南靖、大田,闽北的武夷山、建瓯、建阳和广东的潮安、饶平、大埔、揭西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茶园面积达到130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96%;产量12万吨,产值55亿元。

主攻方向:发展优质高效乌龙茶,进一步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乌龙茶香气;发展乌龙茶的深加工,建设中国最大的乌龙茶出口基地。

3.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

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川西绿茶区,川南优质早茶区,川东北特色茶区,黔中茶区,重庆茶区,陕南茶区,湖北的武陵山、三峡及西北部茶区,湘东北、湘西南茶区。共38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总面积350.2万亩,采摘面积240.4万亩,无性系良种率31.6%,茶叶总产量15.6万吨,茶叶产值31.8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8万吨,产值18.5亿元。该区域总体经济欠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2223元,人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茶树种植以灌木型为多,部分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以生产绿茶和边茶为主,鄂西、川东北和陕南的富硒茶是该区的特色茶。该区的名茶有竹叶青、蒙顶甘露、君山银针、采花毛尖、湄江翠片等。

区域分布:四川的峨眉山、名山、洪雅、蒲江、雨城、夹江、高县、屏山、北川、青川、万源,贵州的湄潭、凤冈、都匀、西秀,重庆的南川、永川、荣昌,陕西的紫阳、平利、西乡,湖北的鹤峰、五峰、恩施、宣恩、宜都、夷陵、竹溪、竹山、保康、谷城和湖南的长沙、临湘、湘阴、平江、石门、桃源、安化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茶园面积达到510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50%;产量48万吨,产值11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4万吨,产值80亿元。

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出口绿茶,建立出口绿茶基地和培育出口龙头企业,扩大自营出口。积极发展名优绿茶,提高良种比例,提高特色绿茶品质和知名度。同时,要努力进行深加工研究和开发,加速低档茶和副茶的利用。稳定边茶加工,不断提高边茶质量。

4.西南红茶和特种茶重点区域

基本情况:该区域主要由云南的滇西、滇南茶区以及广西的桂西南茶区组成,共有18个县(市、区)。2005年茶园总面积196.7万亩,采摘茶园面积为136万亩,产量8.6万吨,产值22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5.0万吨,产值15.8亿元,无性系良种评论此篇文章 (0)其它评论发起话题 (0)相关资讯财讯社区(0)率34.5%。该区经济欠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1,896元,茶树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尚充足。茶树种植以乔木型为主,部分为小乔木型。历史上主产红茶和特种茶,有名的茶叶有滇红、普洱茶。

区域分布:云南滇西茶区的凤庆、云县、永德、耿马、昌宁、腾冲、潞西、南涧、澜沧,滇南茶区的翠云、江城、勐海、景洪和广西桂西南茶区的百色、崇左、昭平、三江、灵山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2015年,该区域茶园面积达到270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67%;产量16万吨,产值7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3万吨,产值65亿元。

主攻方向:云南、广西积极改善茶树品种质量,提高红茶品质,追踪国际高品质红茶动向,争取扩大出口;积极发展地方特色茶,拓宽深加工路子,充分利用茶资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