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洒农药的正确方法
要想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达到打一遍顶二遍的效果,一要掌握有害物的特性;二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的科学性;三要选择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四要掌握好用药量,防止药害和抗药力的提高;五要注意合理混用农药,提高药效;六要注意轮换用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对于农民来说,对付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方法主要是使用农药。可是,这作物上的病虫害,地里的杂草的就是打不净,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打药少,效果好的问题呢?
第一,选择合适的水配合配制农药
很多人都不在乎配药时的水,什么雨水,泥水,浑浊的水等都用,这是不行的。
水有硬水和软水之分,硬水含钙和镁较多,如某些地方的井水,泉水,海水等含有较多的钙镁等无机盐类,它们会跟农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钙镁等沉淀,降低药效,还有可能产生药害。
所以,配制农药时所用的水最好是软水,如一般的河水,湖水,江水等含钙镁等物质较少,不会破坏农药的性能和降低药效。
第二,剂型的选择
农药有很多剂型,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乳油等。
药物的悬浮性,稳定性,湿润性,展着性越好,其防治效果越好。
如粉剂容易漂移,污染大;可湿性粉剂悬浮性好,湿润性好,扩展度高,是常用剂型。乳油,浓乳剂,微乳剂分散度高,是喷雾常用的剂型。
胶悬剂比可湿性粉剂分散更高,其悬浮性明显高于可湿性粉剂,防效也比可湿性粉剂好。
水剂可直接兑水使用,但不耐储藏,移水解失效,湿润性差,残效期短。油剂挥发性低,黏度低,对人畜安全。烟雾剂主要用于密闭场所,如大棚,温室,仓库等处。
一般来说,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等,主要是喷和灌为主,颗粒剂乙撒施或深层施药为主,粉剂可喷可撒,触杀性药剂以喷雾为主等。因此我们要尽量选择这样的农药使用。
第三,喷雾的喷头选择
喷雾的雾滴越小越细,药液在植物表面越均匀。但是细小的雾滴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容易漂移,影响防治效果。
而物滴太大易于沉降,但分布不均匀,所以我们要选择雾滴大小适中的喷头。
第四,防治时机的把握
如害虫有卵期,蛹期,幼虫期,成虫期等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各阶段对农药的敏感度不同。
卵期和蛹期不活动,又有外壳保护,许多杀虫剂不起作用。而幼虫期它们活动比较旺盛,很容易接触药物而被杀灭。
其中幼龄幼虫对药物敏感,容易防治,老龄幼虫抗药性增强,就差一点,因此选择初孵期用药就会事半功倍,也就是打一遍顶二遍,甚至三遍四遍。
病害的侵入部位和扩展方式不同,防治方法也不一样。土传病害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才奏效,喷雾很难解决。
种子带菌传播的病害,常用种子处理的方法。如果植株上侵染的病害,大多采用喷雾,喷粉的方法防治。
同一种病菌,在其休眠孢子期抗药力强,孢子萌发时抗药力减弱,用药防治效果显著。
又如杂草,有单子叶有双子叶之分,单子叶叶片竖立,叶面积小,双子叶叶片平展,叶面积大等。而除草剂也就是利用了杂草的不同态来制作的,所以我们得要注意合理选择。
第五,其他措施
合理混用,根据害虫体表的结构选择杀虫剂,如侵蚀性,传透性,内吸性,触杀性等。
然后再就是根据气象条件的影响选药剂,大多数的农药适药温度为20-30℃,温度过低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过高则促使药剂分解,残效期短。
对挥发性强的农药则不宜在高温下使用,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夏季多雨的季节,要选择内吸性的,速效性的,加入适量的黏着剂和辅助增效剂等,可提高防效。
总之,要想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达到打一遍顶二遍的效果:
一要掌握有害物的特性;
二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的科学性;
三要选择最佳防治时期,适时用药,
四要掌握好用药量,防止药害和抗药力的提高;
五要注意合理混用农药,提高药效;
六要注意轮换用药,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喷施粉剂农药的要领
喷雾法为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农药使用方式,就是指药水根据医疗器械的设备力功效而做雾化,产生细微细颗粒物撒到靶点上。许多制剂的农药全是加水喷雾应用,配置药水前应依据农药中药制剂中成分的成分,计算单位总面积应用纯农药量的是多少,才可以明确取是多少药水,兑是多少水。基本喷雾需水量没有严谨的要求,一般按照田里植株的生长状况而定。生产制造中常见倍率法来稀释液喷雾,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预防细辛叶枯病。在倍率法稀释液时要特别注意的是,稀释倍数低于100倍时,放水的份额要扣减药剂所占的市场份额。
喷粉法是用手动式或机动性粉末喷涂机将农药颗粒剂从器材中吹送出去,历经短路线飘落落入靶点表层的喷药方式。喷洒颗粒剂实际操作便捷,不自来水,功效高,对农作物安全性,并且不提升空气相对湿度,合适在自然环境密闭式的保护区内应用,可节约服药,提升堆积量;另一方面,因为不给自然环境额外另外的环境湿度,比喷雾法减少了问题产生的概率。颗粒剂的不足之处是飘移性强,露地栽培应用时粘合力差,日晒雨淋都是会使颗粒剂颗粒物从靶点上掉下来,应用时要严格管理好标准,使较多的药面可以落在预防目标上。
拌种法是用药剂与种子翻拌,使种子外边遮盖一层药面,进而杀掉种子带上的病原菌或维护种子免遭土壤中害虫的损害。分干式和湿式两大类。干式便是用颗粒剂冷拌,将种子和计量检定的药剂放到玻璃容器中拌和,使药面匀称粘附在种子上,栽种后药剂随种子进到土中。湿式便是用乳油、可湿性粉剂、粒剂等配出药水撒到种子堆上,边喷撒边滚动种子,使种子着剂量匀称。湿拌后一般还需要开展种子堆闷解决,以杀掉入侵种皮的病菌。拌种解决一定要恰当把握药剂的计量检定或浓度值,因药剂集中化在种子周边,栽种后又恰好是种子萌芽出芽的特防期,非常容易发生肥害,一定要慎重服药。
毒饵法也是用虫害爱吃的麸皮、豆饼及谷类种子等作鱼饵,加少量的水翻拌后加上具备胃毒功效的农药混和而成。毒饵关键用以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预防,喷药时间恰当可得到非常好的防效。毒饵能够在种植时随种子一起撒埋在土中,还可以撒在小苗茎尖部周边,用小量土遮盖能够增加药力,尤其是毒副作用高的药剂做成毒饵后,使用时务必埋在土中,以防导致对禽畜和禽类的损害。鱼饵还可以用鲜草、山野菜等剁碎而成,制做毒饵最普遍的药剂是敌百虫和辛硫磷。用干的麸皮、豆饼作鱼饵,农药使用量约为鱼饵量的1%~3%。鲜草作鱼饵,农药使用量为鱼饵量的0.2%~0.3%。一般在黄昏,尤其是下完雨后的黄昏追施毒饵实际效果最理想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7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