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种植业林业人员经典版工作总结范文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动,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过去的工作,倍感充实,收获良多,来为这一年的工作写一份工作总结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种植业林业人员经典版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xx市xx区xx镇是烟叶种植大镇,烟叶的种植已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农民因烟而发、xx也因烟而强。多年来,也一直在不断的学习探索烟叶种植的新技术、新方法,就多年来的烟叶种植技术进行总结如下:
一、漂浮育苗
漂浮育苗是当前比较先进的育苗技术,它的优越性是其它育苗技术难以比较的。首先根系发达,测试结果分析,一级侧根数是常规营养袋育苗技术的3.3—5倍,育苗在于育根,根系发达,为烟株大田生长发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田间卫生条件好,基本消除了烟苗潜伏带病因素,大田期病害大大减轻,从而减少农民的投入,提高烟叶的生长水平。
第三,烟苗健壮整齐,移栽补苗很少,成苗率高,为优质烟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合理施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烟叶也是一样,高投人才有高产出。只有投入到位,烟株健壮生长,才能保证烟株抵御病害的入侵。克服“恐氮症”的思想,保证苗施纯氮8—10kg,在施氮到位时,钾必须相应匹配,在田间生产指导中可以粗略按以下比例投入肥料,以每亩施农家肥500kg计算则n:p:k=1:1.5:3,如果计算所施农家肥则n:p:k=1:2:3.5。
重视农家肥,饼肥的使用。二者都属于有机肥、有机肥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微生物的活性,特别是饼肥的施用,还可以提高烟叶的品质,增加烤后烟叶的色泽度,从而改善烟叶等级结构。
重视钾的使用。因为烤烟是喜钾作物,只有钾的含量达到2%以上,才有可能是优质烟叶,否则这优质是无从谈起的。对氮代谢也有良好作用,可以减少低温、干旱、倒伏和有害胺类的毒害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烟株的抗逆能力,增加烤烟对病虫害的抗性。
重视微肥的使用。许多微量元素都能促进烟株的光合作用,加速细胞的分裂,特别是对烟叶叶面的开面、提高烟株的抗性有巨大的作用。如注重硼、镁、锌等微量元素的使用。
硼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增加新细胞的数量,使烟叶叶片特别是上部烟叶开面好。镁是叶绿素组织的基本部分,同时它又是叶绿素分解活化剂。在烟株进行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旦缺乏,将造成烟株光合作用减缓,生长受到抑制。锌可以提高植物光合强度,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变和细胞分裂,也有利于烟叶叶片开面。同时它对病毒有纯化作用,减少烟株侵染病害的发生。
三、用新观念管理
“有收无收在于水”,这个农谚道出了水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烤烟怕涝不怕旱”则是过去的旧观念。烟田积水就会形成氧气不足、土温过低、有毒物质大量积累,影响烟株生长发育,超过1天,可以造成烟叶绝收之境地。但如果烟株缺水,其他条件再好、也将导致烟叶减产,质量下降,所以在田管中,特别干旱季节一定要注意水的浇灌,不能让烤烟怕涝不怕旱的观念所左右。在水的浇灌上也要讲究方法:水源条件好的烟地,可以灌溉“跑马水”,水位不超过垄体一半,时间在1—2小时左右,时间太长则将造成肥料流失。
正确理解打底、打顶,目前市场需求是上等烟俏,中等烟饱和,下等烟无人要,特别是对上部烟叶的下等烟望而却步,打底只能打脚叶,适时打掉底部脚叶二、三片,彻底抹芽,重打顶叶,以保证上部烟叶养分的供给,促进上部烟叶开面。
正确认识下部烟叶的成熟度。所谓成熟是烟叶在烘烤时能烤黄烤香。我们的下部烟叶成熟时,上部叶较嫩,下部叶的养分向上部转移,造成下部烟叶纤维素含量高,体分差,所以说应更新观念,保证下部烟叶在田间生长期缩短,而烤房内变黄时间适当加长,才能增加其体分,在采烤中,坚持下部烟叶以绿色为主,采收时断面整齐为条件来确定下部烟叶成熟度。
2022年度种植业林业人员经典版工作总结范文(二)今年我县棉花生产是以科技兴棉,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高产创建为重点,依靠科技推广全县棉花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全县植棉面积3.3万亩(其中春棉0.3万亩、夏棉3万亩)。亩产皮棉72公斤,总产237.6万公斤。种植品种主要有春棉以银山8号、予杂35,夏棉以中50、银山9号、百棉2号为主。重大技术应用情况:3.2万亩抗虫棉;0.2万亩杂交棉;3万亩脱绒包衣面积;0.25万亩地膜覆盖;麦棉连作面积2.9万亩;高效间作套种面积0.2万亩。棉花高产创建面积1.03万亩(其中节水灌溉实验110亩)亩产皮棉88.5公斤,总产91.155万公斤。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94.5公斤。较前三年68.1公斤提高28%,达到了农业部提出的比前三年平均单产增产20%的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棉花高产创建工作。回顾一年来,总结如下:
棉花生长情况
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有棉蓟马、棉盲蝽象、棉铃虫、棉蚜、棉炭疽病、棉枯黄萎病、棉红叶茎枯病。防治办法做到:首先做好预测预报,一旦达到防治指标,以各种信息传递方式迅速发送到棉农手中,如电视广播、信息平台等,然后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掀起防治高潮,全县棉田没有因病虫防治不力而造成损失。
关键技术不放松,实现高产又高效。一是种植优良品种,春棉以银山8,予杂35为主,面积为0.3万亩,夏棉以中50、银山,9号、百棉2号为主,面积有3万亩。二是麦收后促早技术配套实施:早间苗、早定苗、促苗稳长;早施肥、浇水,搭好丰产架子;早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铲除杂草,促壮苗早发;早打顶,减少无效花蕾,增加优质铃。三是科学化控。按叶龄模式化控,看天看地看苗情酌情施药。四是科学施肥:克服重氮轻磷忽视钾的错误施肥方法,实行配方施肥。五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科学防治。
高产典型:林区,植棉10亩亩产皮棉93.2公斤,乡范保民种4亩,亩产皮棉98.5公斤。乡种3.5亩,亩产皮棉95公斤。这些高产典型在当地都起到带头辐射作用。
工作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棉花生产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
二是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规划;
三是科学制定技术规程;
四是做到方案到位、宣传到位、技术服务到位、物资配送到位、档案管理到位。
共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高产创建技术手册500余份,举办培训班30场次,培训农户1000余户,高产创建核心田每亩补助3公斤棉种和200多元农药及25公斤配方肥。
现场观摩:8月30日省农业厅经作站,省棉办,省农科院经作所,中国农科院灌溉研究所,市农业局,市棉办的领导和有关专家亲莅我县高产创建点现场观摩棉田生长情况,对我县棉花生产给予充分肯定。
气候特点:5月下旬,6月份光照温度正常对棉花出苗、苗期生长发育极为有利;7、8月光照充足,降水正常,温度适中,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为棉花多结优质铃打下了基础;9月份光照、温度正常对棉桃生长发育非常有利;10月上旬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为棉铃吐絮创造了有利时机。
明年棉花生产形势分析
由于种棉投工较多,风险较大,棉花抗拒自然灾害较弱,发生自然灾害频繁,投资大,价格低,效益低,棉农迫切希望有一个较好的市场行情,趋于合理的棉花价格,棉农有利可图才种植棉花,虽然今年棉花种植面积略有减少,但棉纺企业用棉不会减少,将会持续发生求大于供的局面,价格将有所提高,用棉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必会影响企业效益。一旦超过用棉企业的承受能力,价格上涨空间将有所缩小。总之,农民种地是看效益,在目前花生价格下跌、玉米价格持平的情况下,棉花如果价格不上涨,棉农明年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将会受挫。如果价格上调,宜植棉地区还会扩大种植面积。
2022年度种植业林业人员经典版工作总结范文(三)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牧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乡全面贯彻落实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乡旱作农业以“扩面积、提质量、求效益”为目标,以推广种植全膜垄侧马铃薯和优质饲草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完成了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我乡旱作农业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基本情况
我乡辖9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805户,人口10805人。今年县上下达我乡6000亩全膜垄侧马铃薯种植任务,并要求建立一个2000亩示范点,一个1000亩的示范点,一个500亩连片种植示范点。饲草料种植任务2.2万亩(其中小黑麦种植1万亩,其他牧草种植0.8万亩,饲料种植0.4万亩)。
截止4月15日,我乡已完成顶凌覆膜面积8015亩,占任务数的133%,户均覆膜面积达到2.85亩,在村建成了3102亩的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集中连片示范点,村1004亩的示范点。村705亩示范点。全乡共种植小黑麦、甜燕麦、豌豆等饲草料面积2.2万亩,其中在村建成千亩优质牧草种植示范点1处。
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完成旱作农业种植任务,乡上成立了由副乡长俞树军任组长,各村分管领导和包村干部及村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两级旱作农业种植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乡领导包村抓点、一般干部包村包户、技术干部包技术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把旱作农业种植工作作为各村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村组,量化到农户,通过全面丈量面积,核实数据,按丈量面积发放地膜,并建档立卡、登记造册,为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发动。任务下达后,我乡迅速召开乡重点工作安排会议,特别将旱作农业作为我乡当前工作的中心工作来抓,并制定了《乡20xx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了专门领导,抽调精兵强将,全面推进项目实施。同时组织安排包村干部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算账对比,讲政策,做工作,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旱作农业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促进项目实施。项目实施以来,乡上抽调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村蹲点,全力配合各村开展工作。一是配合各村积极发动群众、规划地块、落实农户和种植面积。二是加强施肥、起垄、覆膜、点种、病虫害防治以及后期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确保种得好,长势好。三是狠抓技术培训,进一步强化旱作区农民科技意识,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使先进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由被动推广转变为主动应用,使农民成为全膜垄作种植的行家里手。紧紧围绕全膜垄作栽培技术,采取现场培训、播放录像、印发明白册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目前已办培训班20场,现场会45场次,发放明白纸2800张,技术手册1000册,邀请技术人员1人次,共4428人次农户参与不同形式的培训,保证了示范区每户有1人掌握旱作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技术的宣传普及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制定补助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针对我乡旱作区群众经济收入水平低、自身投入能力有限的实际,县上每亩给予60元的良种补贴,加大了对旱作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为切实解决群众在农资购买、洋芋籽种短缺、人工覆膜缓慢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调运优良籽种164吨,人畜力起垄机1台,调运地膜48吨,其中;农牧局调运36吨,乡上自筹12吨,为推动栽培种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县上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与大力支持。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前来我乡督查指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任务的落实。乡上多次召开会议落实顶凌覆膜工作,包村干部蹲点督促顶凌覆膜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工作进展。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是前提。在推广旱作农业的过程中,县上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到我乡视察指导农业工作,乡党委、政府领导深入到我乡农业生产一线进行督促指导,为我乡旱作农业推广和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基于此,我乡农业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二是资金支持是载体。农村群众特别是旱作农业区群众生活总体上都比较困难,生产资料购置能力普遍不足,发展规模旱作农业更是缺少资金,通过县乡两级整合资金、争取双联单位帮扶等方式,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引导,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群众基础是关键。群众是农业生产的具体实践者。只有加强对群众的宣传讲解和效益对比,尽最大可能让群众见到农业新技术、新措施带来的好处,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群众主动和愉快地接受农业新技术,接受政府的各项推广措施。
四是政府推动是动力。由于受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影响,每一项农业科技的推广起初阶段都比较艰难,都会经历宣传引导、逐步认知、普遍接受、进而大面积推广这样一个过程。这其中,政府的强力推动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五是技术服务是保障。在旱作农业推广发展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对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进行专题培训,有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
六是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薯繁育基地。在村调运马铃薯微型薯进行连片种植,发展自己的良种和种薯繁育基地。
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旱作农业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群众种植马铃薯积极性较高,县上统一供应的地膜满足不了需求,二是连片种植面积增大,超出部分给群众无法补助。
对此,我们将以这次督查为新的起点,查漏补缺,对旱作农业推广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确保覆膜质量,为旱作农业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明年的工作打算
20xx年,我乡将紧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目标,继续深入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要紧紧抓住县上对我乡旱作农业区投入力度加大的机会,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将旱作农业生产转变为当地农民种植业增收的主要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种署质量管理,初步建成能够满足当地良种供应的繁育基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薯质量管理制度是马铃薯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全的种薯繁育体系就很难大幅度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就不能保证马铃薯生产的持续发展。从马铃薯产业长远发展的观点看,必须通过从根本上建立自己的种薯繁育体系,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建立质量稳定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才能真正促进我乡马铃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技术普及率。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录像、办板报、搞观摩、开展田间现场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培训形式,让技术培训活动走出“点”,面向“面”,切实提高马铃薯高产抗旱栽培技术的普及率。
2022年度种植业林业人员经典版工作总结范文(四)今年种植业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围绕农业局中心工作,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任务,以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抓手,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中心目标,以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作责任,加大防灾救灾力度,确保了种植业工作的稳步推进,全面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统计,20xx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9.2/80.12万亩,平均亩产550.25公斤,总产43.58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5.62万亩,平均亩产561公斤,总产37.87万吨,玉米、番薯种植面积6.33万亩,总产2.74万吨。现将20xx年种植业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1.1大力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探索有兴宁特色的粮食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组织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绿色高效模式攻关,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为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粮食连年增产之后,各种资源要素链绷得很紧、环境承载压力增大,长期支撑发展的推动力在减弱,需要有接续和替代的动力。继续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探索有兴宁特色的粮食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总结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局提出开展粮食绿色高效模式攻关,着力打造增产模式攻关的升级版。一是内涵的拓展。将“绿色”的要求贯穿于粮食生产全过程,坚持物理技术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信息技术优先,更加注重绿色为本、高产稳产、优质安全。二是理念的创新。树立绿色的理念,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效益的理念,以绿色高效为目标,做到投入与产出相协调;树立增产的理念,优化整合资源要素,挖掘作物单产潜力。三是路径的优化。围绕“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三控”(控肥、控药、控水),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增产增效。四是目标的升级。力争到20xx年粮食单产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重点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开展粮食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攻关,关键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集成技术模式,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绿色化。突出“一主三先”:一是增产为主。坚持把增产作为主要的目标,集成组装适宜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制度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二是绿色优先。遴选出一批以“绿色”为主的关键技术,既有水、肥、药的高效利用,又有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既有方便实用的物理技术,又有低毒高效的生物技术。三是节本优先。组装的节本增效关键技术中,以农机为载体,集成了一套节种、节肥、节水、节药等技术,都体现了节本增效的要求。四是保护优先。遴选出一批环境友好的关键技术,包括培育健康土壤、改善水环境、健身栽培等技术。通过对技术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量身打造了可供选择的技术套餐。
这些技术模式来源于实践,升级创新应用于实践,继续开展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检验,在试验中完善,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集聚智慧、合力推进,引领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为探索资源保护利用并重、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生产生态相互协调的特色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道路积累经验。
2022年度种植业林业人员经典版工作总结范文(五)一年来,我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县农牧局、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围绕我乡以无公害蔬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三农,为我乡蔬菜农业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社员科学种植、规范管理、提高蔬菜品质,增加经济收入积极开展工作,现将20XX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我乡按照县级文件的要求,增设了技术信息科、生产资料供应科,进一步完善了服务组织,为大力引进、示范、试验、推广、销售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
2.为了加大我乡农业产业调整力度,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XX年,乡党委、政府在总整布局、重点突出的前提下,发动农民种植蔬菜。20XX年无公害蔬菜、蔬菜种植项目面积达5000亩。
二、具体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引导工作
今年的蔬菜种植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的,与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员组成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我乡还成立了市、区、乡三级业务部门组成的技术小组,切实增加了技术力量的投入,给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力量。为加强工作的管理力度,使工作层层落实,分管乡长与乡主要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示范点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奖惩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由于蔬菜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显注,老百姓的种植热高涨,为了能正确引导老百姓,达到合理布局的目的,我们通过召开群众会,深入农户等多种形式,从思想上下功夫,让群众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安排种植计划,不盲目地扩大种植面积。
(二)积极抓好物资筹备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
1、由于我乡的财力有限,群众的经济基础薄弱,目前单靠群众自己发展菜种植有一定的困难,为此,乡党委、政府积极与县蔬菜部门对接,争取物资、资金、项目的倾斜,及时将物资筹备到位。
2、农业农村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凝冻之年,为了让农民的土地能最大限度地产生经济效益,尽可能地减少种植、运输成本,今年我乡在将主要精力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恢复上,4月底就将受损基础设施全部修复完毕。
(三)加大培训力度,实施全程跟踪技术指导
为了让农户全面掌握蔬菜种植技术和无公害操作技术,特别是科普、科技方面的培训,根据种植进度和生长进度分期进行培训的方式,对早玉米、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蔬菜的种植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详细讲解,除此之外,为使群众便于学习和运用种植技术,区、乡技术人员还深入田间地头,全程指导服务,让农户现学现用,增强实用性,使技术传授方式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四)加强后继服务管理
由于农民的素质较低,往往出来虎头蛇尾的现象,为此,今年我们强调农户着重加大后继服务管理力度,特别是在蔬菜种植的田间科学管理对农户进行全面培训。
三、取得的效益及存在问题
今年我乡发展蔬菜种植,一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收入,节约了种植成本;二是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都得了进一步提高,为我乡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对农业种植的大好形势下,我乡的农民人均收入和社会地位逐步巩固提高。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农民土地持有率下降(土地的合理与不合理开发),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拥有土地是进可攻退可守。
2,单产提高的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市场价格不稳,销路不畅。面对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挫伤菜农的积极性。生产资料上涨,成本提高。
3,设施落后,品种老化,技术欠缺。
4,菜农到城里卖菜时,车辆管理部门要行车证、驾驶证、养路费。由于农民的车辆平时不用,只有到城里卖菜时才到路上跑,所以大多数都没有相关的手续。
5,政策支持的空间有限
6,自然因素。气候的不缺定因素,影响蔬菜的生产
7,非农产业的收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8,生产成本加大,农业效率增长缓慢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土地真的只有用化肥才能高产吗?
1.关于农作物的诗句
1、《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2、《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稻田》
唐代: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译文:
满坡的稻禾长势喜人,苗肥棵壮,在春风的吹拂下,层层梯田绿浪翻滚,直接云天。在这绿色海洋的上空,数不尽的白鹭自由翱翔,宛如飞入一幅天然的彩色画屏。
4、《十亩之间》
先秦:佚名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译文:
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
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
5、《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魏晋: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心安?初春开始做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背稻把家还。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农民劳作岂不苦?无法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无灾祸来纠缠。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与我息相关。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自心甘。
2.诗经中有关农业生产的是哪几句《载芟》篇开端九句: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有嗿其饁,思媚其妇。
这是说除去草木,将土耕得散松松地。上千对的人一齐耘田,高田低田都有人耕作着。父、子、兄、弟,一个个筋强力壮,劲头儿挺足。送饭的闹闹嚷嚷地来了,都是些漂亮的娘儿们。这是大规模集体劳动的场面,以简短的文字描绘出复杂的动态,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色。又如《良耜》篇写收获的场面道: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这一节的大意是说:刷刷地收割,多多地堆积。堆得像墙一般高,梳篦一般密。上百的谷仓装满了。女人孩子都得到了休息。这里也是以寥寥几句展示巨幅图景,给人深刻的印象。
叙事诗是《大雅》里的突出部分之一。《绵》、《生民》、《公刘》三篇是其中更突出的部分。《生民》歌咏周始祖后稷的灵迹和功德,在那些神话化的叙写中反映周人对于这一传说人物的热爱,因为相传他是农业的发明者。
诞寊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寅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寅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讦,厥声载路。
这一章写后稷被弃而不死的神异。最初得牛羊喂乳,最后得鸟类覆翼,当群鸟飞去的时候,后稷开始啼哭,声满道路。这些叙写,简洁而生动。三千年前的文学语言已经如此精炼,简直使人不得不惊异了。本篇写后稷试种瓜、豆、禾麻等庄稼:
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写后稷后来种谷的成绩:
实方实苞,实种实襃,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
这里有丰富多变化的形容词。此种对于庄稼的郑重的描写,反映古人对于掌握农业技术的喜悦。
《公刘》篇写周人由邰到豳的一次移民,从准备起程写到定居营建。关于观测地形、经营官室、分配田亩、君臣宴饮,以及水利、军制,甚至锻冶等事都有叙写。
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挂着佩刀,上下山原。这就是勤劳的移民领袖公刘的形象。
于时处处,于是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这就是开始得到安居的大众,欢乐笑语的生活图景。
《绵》是写周人在古公□父率领下,由豳迁到岐下的又一次移民。诗共九章,从迁岐、授田、筑室直写到对外族的斗争。第三章写岐下土地的肥沃道:
周原朊朊,堇荼如饴。
连苦菜都长得像糖一样甜,见得水土之美,真是善于形容了。第五、六章写开始建筑的情形道:
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抹之□□。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鼓弗胜。
敲起大鼓本是为了鼓励劳动,但是百堵之墙同时并起,盛土、倒土、持土、削土的声音把鼓声都压下去了。读了这一段,那场地上众多的劳动者和十分起劲的劳动的场面一下子就像在读者眼前出现。这真是有声有色的文字。
3.描写农作的诗句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4.形容农业丰收的古诗句五谷丰登 ( wǔ gǔ fēng dēng )
解 释 丰登:丰收上场打晒。指年成好,农作物丰收。
出 处 《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观 刈 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里的肥不是化肥,是肥料,是我们祖先利用有机物自己堆沤制造的各种各样的有机肥料。您可能是年轻的农民,问问年长的农民就会知道,使用化肥不过是近四十年的事情。我们的祖先们那时候还不知道化肥是什么了,他们怎么没有被饿死?相反还创造了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成为当代西方有机农业学习的对象。
韩国的赵汉珪先生(韩国自然农业创始人,《自然农业》一书作者)以5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放弃化肥、农药,利用自然界固有的物质自己手工制作农业资材,培肥土壤,充分发挥植物、动物的潜力,不但可以不减产甚至可以创造比当前农业更高的产量!虽然我们目前的土壤状况使得我们还不能做到像赵先生那样的成绩,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有机质还田,不断地改良土壤,离有机农业的实现就会越来越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