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有多大危害?

氨氮可以破坏鱼的鳃组织,使血液中的红血球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呼吸机能下降,鳃丝颜色变深或呈紫黑色,体表黏液增多,皮肤充血,食欲下降,甚至失去活力。亚硝酸可使血红蛋白转化成不能与氧结合的高铁血红蛋白,即使含氧丰富的水体,鱼类仍表现出缺氧的浮头症状。高铁血红蛋白能使血液呈现褐色,称之为褐血病。因此,净化水质已成为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有多大危害?

利用丝兰提取物在循环养殖系统中降解氨氮等有害物质,是目前研究养殖污染控制方法的方法之一。鱼类养殖应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氮排泄物含量大对养殖池的水质和虾的生长都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丝兰提取物具备了皂苷表面活性剂和尿素酶抑制剂的两种功效,可有效地干扰及控制尿素变成氨的转化过程,丝兰提取物还有降低微生物蛋白的水解作用,曾经进行过对鱼的排泄氨量测试,对照组饲料中91%的氮被吸收,8%的氮以氨的形势排除体外,而在丝兰提取物组方面,鱼饲料中的93.5%的氮被吸收,6.4%的氮被转化为氨被排泄出体外。

这证明了丝兰提取物是可以降低氨氮的排泄量,丝兰提取物在鱼体内有促进提高氮的利用功能。氨氮排泄量降低、亚硝酸盐氮水平降低后,自然水质也得到了改善。

在循环养殖系统中,核心技术就是净化水质,只有养好水,才能养好鱼。去除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生态平衡,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才能实现高产高效。

水体养殖中亚硝酸盐大量超标会造成什么后果

应该借鉴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鱼鸭共养、用天时好乳酸菌调水和饲料混合乳酸菌减少用药等经验。水产品消费呈现出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趋势。集约化方式养殖的产品不再具备市场竞争力,“安全”、“绿色”、“天然”等生态概念引入了水产品的生产、销售。 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成为渔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生产每公斤鱼大约用水4-5立方米,养殖用水的回收再循环利用几乎没有,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由于连续多年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 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导致了白城、松原、长春地区的江河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湖泊泡沼干涸、土著鱼类资源衰竭、气候干旱、农田沙化、盐碱化的不良局面,给农(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负面影响。表面上看渔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给养殖者带来了一定利润、满足了市场需求,而实际上养鱼经济效益远远不能弥补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

池塘集约化养殖投入的上千万吨的饵、肥料和大量药物,每年近3亿立方米养殖废水的排放,加剧了江河湖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 多年的重复污染,不仅造成了自然水域的水质恶化,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而且由于水质恶化造成了鱼病交叉感染、泛滥成灾,多年大量用药又使鱼病病原体抗药性增强,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水产养殖成本逐年上扬和经济效益回落,增产不增收,高投入、低产出,养殖效益徘徊不前。违禁药品和添加剂的使用得不到有效监控,直接威胁到广大消费者的水产品食品安全。

综上所诉,生态要素已成为新时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降低水产动物机体内的供氧能力等。

水产养殖以高密度或超高密度为主,在养殖过程中亚硝酸盐浓度严重超标经常发生。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积累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降低水产动物机体内的供氧能力;干扰细胞内外的K+浓度使之失衡,从而破坏神经系统传输、骨骼肌收缩等功能,使水产动物活力下降。

抑制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水产动物对病原生物的抵抗力。亚硝酸盐浓度超标严重降低了水产养殖的成功率。亚硝酸盐的积累原因是氨氮或硝酸盐浓度较高时硝化过程或反硝化过程不顺畅所致,并控制亚硝酸盐积累应科学投饵减少氮源输入、提高饲料利用率、强化反硝化作用。

扩展资料:

水体养殖要求规定:

1、根据饵料和水质条件及市场需求,确定主养品种。放养量视池塘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而定,精养鱼塘一般每亩投放1500-3000尾,粗养鱼塘每亩放养500-1500尾。要多品种、多规格鱼种合理混养。

2、在适温范围内,鱼类会随着水温上升而增加摄食量,加快生长。因此,初春鱼池水位应控制在0.8-1.8m,使水温能较快升高,以利于充分发挥肥效和促使鱼类提早开食。

3、开春后,勤注水。适当施些有机肥,以利提高水温。当鱼塘表层水温达到15℃时.需每天或隔天投饵1次。每次投饵量以2小时吃完为度。

知网-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的危害及控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