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三角梅产业发展迅猛产值独占鳌头

三角梅又名_杜鹃、宝巾花、叶子花等,是我省特色优势花卉之一。

三角梅产业发展迅猛产值独占鳌头

近年来,我省三角梅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助力花企增效、花农增收的“幸福花”。

产值独占鳌头。

我省三角梅种植历史达100多年,是国内重要的三角梅产业基地之一。

根据深圳市_杜鹃科普馆等单位的《中国_杜鹃产业现状分析与展望》调研报告,全省三角梅种植面积约3万亩,年产值达50亿元,约占全国三角梅总产值的66%;年销售额28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60%;生产专业户1000多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

主要流通生产品种有‘马尼拉**’‘云南紫’‘小叶紫’‘安格斯’等百余个,种植区集中在漳州市、厦门市等苗木主产区。

尤其是漳州市龙海区和漳浦县,三角梅产业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现有龙虎庵村、新塘村和木棉村等一批产值上亿元的三角梅特色专业村,呈现出品种日益丰富、产品类型多样化、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的发展格局,省内市场占有率超8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梅产销中心和全国三角梅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扶持政策有力。

我省三角梅产业的蓬勃发展,除了殷实的产业基础,也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作为我省特色花卉苗木之一,我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角梅产业发展,2018年开始,我省实施花卉品种创新奖励,对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且推广种植效益显著的花卉品种进行奖励;2021开始,组织开展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库认定命名工作,推动各地新建扩建省级特色优势花卉种质资源库;同时,各三角梅主产区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厦门市扶持三角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同安区扶持三角梅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给予三角梅种植设施投入、农业基础建设等优惠政策,助力三角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科研成果丰硕。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三角梅系统引种研究,建有全国首个“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三角梅种质资源6个种群400余份,选育出了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角梅新品种‘中闽1号’,2018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2021年以来,福建大千园林有限公司、厦门万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三角梅种质资源库先后被省级花卉主管部门认定命名为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库,厦门木林深处苗木有限公司等单位选育的三角梅‘化蝶’等5个新品种也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有力提升了我省三角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协会引导。

我省先后成立了福建省花卉协会三角梅分会、漳州市三角梅协会和厦门市同安区花卉盆景协会,协会会员数量数百个。

协会立足资源优势,协调指导会员单位合理控制生产种植总量,规范产品品质、价格,提升产品质量,同时致力于三角梅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动注册了“同安红”三角梅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编制了《三角梅盆花生产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志,有力推动了我省三角梅产业发展。

发展前景广阔。

三角梅产品类型多样,景观效果惊艳,现已广泛应用于道路、公园、广场、写字楼等场所,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市政绿化更是大量应用三角梅工程苗、造型树桩盆景等产品,多地城市立交桥、人行天桥三角梅可以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角梅小盆栽更是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家庭园艺消费新时尚。

西梅卯爷:如冬枣一样脆甜卯爷:果实卵圆形,纵径5.2cm,横径4.5cm,平均单果重51g-78g;多汁,细脆甘甜,具清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9%-30.0%,口感极佳;果实硬度大,耐贮耐运,货架保存期长,0-5℃条件可贮120—150天。

自花结实,丰产好芳香甜美,口感润滑,富含维生素A及纤维素中苗网:专注三农种苗、植物新优品种,为园区规划、苗木种植、三农种苗服务。

当前,我国花卉业正处在“百年之交”的跨世纪重要时期,面临着机遇与困难并存的关键时刻。客观、准确地分析前景与机遇、现状与问题,用新思维研究其发展方向,用新举措探讨相应的发展对策,不仅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又是当前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现就此谈些看法与意见。 一、前景与机遇有史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经历了恐惧、崇拜自然和征服、掠夺自然两个阶段之后,如今进入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阶段。由此造成的生态失调、环境污染等等严重恶果,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除天灾外,它与建国以来人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的面积增加40-45%,从而抬高河床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重建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已成为当今的一大热点。为加快绿化、美化中华大地的步伐,国务院早在1994年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了“加快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行动方案;1998年4月,全国绿委会议强调:“努力提高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水平,把铁路、公路、江河沿线以及两侧的荒山、平原、城镇绿化起来”;日前,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则》,要求“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把它列为我国的重大战略来抓。据此,福建省绿委部署了我省2000年前实施“交通绿色通道”和“百千绿化工程”(建设100个园林式乡镇和1000个园林式村庄)。不难预测,从环境保护对花木的需求来看,这些都为花卉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向落后的花卉业亦伴随着迅猛崛起,成为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项新兴产业。近些年来,面对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和影响,据国家信息中心报告,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增幅与去年基本持平。按照经济规律,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花卉业,仍将有一个适度快速发展的前景。眼下的花卉业,在“回归自然”成为人们共同呼声与迫切愿望的今天,建造生态城镇,发展消闲农业,把绿移入居室以及开发绿色旅游业,休闲度假业等方兴未艾。可想而知,同样会有一个良好的机遇。事实亦是如此。近几年福建花卉业,虽受亚洲金融风波影响,出口明显锐减,减幅近40%。而全省观赏花卉的销售额依然逐年稳步上升,1996年至1998年,分别为2.67亿元,3.38亿元和4.44亿元。当今世界,花卉是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国际权威机构和专家预测,世界花卉消费额1991是1000亿美元,到2000年达2000亿美元,十年将翻一番,年增长速度为10%。特别是世界花卉生产布局的调整,给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兴办花卉企业的机遇。目前,世界花卉生产与消费逐步分离,生产正由高成本发达国家向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每单位花卉生产平均成本是日本的1/5、台湾的1/3,也明显低于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而且具有多种自然气候型,市场消费潜力大。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看好中国,纷纷来华投资兴办花卉企业。1998年,我省已有外资、三资花卉企业39家,足以说明这一点。二、现状与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花卉的生产持续大幅度增长。据中国花协不完全统计,1997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8.6万公顷,占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积22.3万公顷的38.57%。居全球首位,成为生产大国。1997年全国花卉生产总值达96亿元,折消费额为84亿元,若按1995年花卉行家预测,今后5年花卉消费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以16%计,至2000年为73亿元,如今5年的消费预测指标,不仅两年就实现了,而且超过了11亿元。同时,流通环节的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1997年,全国已有花店1万4千家,比1991年的1110家增加了12倍;各类批发市场有700家,比1991年的200家增加了3.5倍,有效缓解了买难卖难、产销脱节的矛盾,而且为全国性的南北调剂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花卉业与全国一样,进入九十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与1991年比,全省花卉生产面积和产值分别增长了59.66%和5.78倍。同期,花店增加3.5倍,批发市场增加2.25倍。从而为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快速发展的我国花卉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1、盲目性。当前某些地方的基地投资热、市场建设热和温室引进热,存在相当严重的从众倾向,造成花卉某些品类供过于求,效益下降。其原因是政府缺乏宏观指导或是宏观指导与企业自主行为的矛盾,尚未找到连接与衔接的有效途径。2、自发性。花卉市场仍处无序状态,市场竞争中互相残杀现象相当严重。关键在于千家万户各自为战与千变万化市场不相适应,独立、分散的营销方式难以抵御大市场的激烈竞争。3、滞后性。指科技被冷落,严重滞后,我省尤为突出,这就难于推出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散、落后生产方式与科技兴花的矛盾,尚未很好解决。讲花卉业的现状与问题,这里拟注重分析的难点是:当前的经济趋势与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的大环境而言,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国内外环境难以有大的改善。在这情势下,毕竟还不是国计民生必需品的花卉,又是以集团消费为主,个体消费为辅的花卉市场,面对集团消费紧缩,花卉首当其冲摆在减缓之位;而个体消费,在较为普遍的“减员增效”及居民消费仅能保持低水平增长面前,亦难以有大的增长。同时,亚洲金融危机仍将继续给花卉出口带来影响。再则,在花卉业内部,由于近几年花卉生产增长速度高于花卉消费增长速度,已出现产品供过于求,导致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一再下滑的不利局面。综上所述不利因素,势必给花卉消费的增长,市场空间的开拓,带来延续的困难与问题。三、方向与对策花卉业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速花卉产业化的进程,向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最终实现现代化。花卉产业化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前提,以花卉企业为基础。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和城与乡、农工商、产加销、产学研等紧密联结进行,最终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的。从当前挑战与机遇、困难与希望并存的现实出发,发展花卉产业的对策,总的来讲,要从过去偏重抓生产,忽视市场与科技(橄榄型)向注重市场与科技、带动生产(哑铃型)转变。(一)增强规划意识,坚持花卉产业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原则。必须认识,只有国民经济增长,花卉业方得以扩展消费与市场。所以,制订花卉业发展规划,应当依据经济的增长速度而相应增长,切不可以人为意想、逻辑推理替代科学分析。我省在确定“九五”期末花卉种植面积和产值的指标时,即以此为准,计划花卉生产面积从7.2万亩增至10万亩,产值从7.4亿元提高到6亿元,现在看来,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是能够如期实现的。(二)增强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导向,总量平衡原则。针对当前花卉产品存在的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的现状,应坚持以现实市场为主,把握市场趋势,预测市场需求,选准市场定位,下大力气开拓花卉市场。近些年来,我省立足本省,瞄准市场缺口,调整产品结构,增大原靠省外调进的观赏苗木、鲜切花及小盆花的生产比重,由于产品适销对路,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扩大了销路。同时,以福建独具特色的水仙、剑兰、苏铁、榕树盆景等产品,改变个体分散式占有市场为联合体共同占有市场,向全国各地延伸,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从而实现了全省花卉销售额的稳步逐年上升,收到了稳中求进的良好效果。(三)增强区域意识,坚持适地适种,发展特色产品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特色产品就难以占有市场。要重视区划布局,发挥各自的自然资源与物种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提高比较效益。如我省的漳州花卉产区,虽然近些年来生产面积扩大了近万亩,由于具有水仙、国兰、榕树和榕树盆景、棕榈科植物等四大特色,产品远销海内外,销势仍然看好。(四)增强科技意识,坚持面向生产、科技兴花原则。我国我省长期来花卉科研被冷落,科研滞后已成为推进花卉产业化的主要障碍,为切实办好科技兴花这项大事,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市场—科研—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运作机制,在推行现代实用技术上下功夫。力求从单纯引进国外品种向引育结合转化;从传统栽培向规范栽培转化;从单项技术向配套技术转化;从照搬洋设施向设施本土化转化。同时重视高新技术在花卉产业中应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