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果的花生果简介
食用花生果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是两仁大花生果,最好的每英两10/12个果。花生果应果皮清洁,无尘土和杂质,挑除不熟果、损伤果和破碎果。皮色和类型最好的是类似弗吉尼亚型的大花生果。我国的大花生果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果皮光滑无麻坑不宜太薄,在烘烤中可减少破碎。
同时,也有部分表明,中国也有可能是花生原产地之一。1958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洋原始社会遗址中,发掘出炭化花生种子,测定灶坑年代距今4700±100年。1961年,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再次发掘出炭化花生种子。此外广西、云南、江西等地也曾报告过于花生形态极为相似的野生植物。2007年经西安文保中心专家确认,距今2100年前的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农作物里,已经出现了花生。
中国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形如香芋,蔓生”、“花开亦落地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元朝人贾铭的《饮食须知》载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吃,滞气难消” ,“近出一种落花生,诡名长生果,味辛、苦、甘,性冷,形似豆荚,子如莲肉,同生黄瓜及鸭蛋食,往往杀人,多食令精寒阳萎” 。明朝人兰茂的《滇南本草》亦有花生的记载。然而现今广泛种植者,则为南美引进无疑。
到明末清初,中国沿海地区花生种植较为普遍,多次从南美洲引种花生品种,最近一次为1887年,《慈黔县志》记载:“落花生,按县境种最广,近有一种自东洋至,粒较大,尤坚脆”,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筵席珍贵之物,寻常人很难吃到。
欧洲曾从中国引种花生,因此欧洲部分地区仍称之为“中国坚果”。刚果布朗氏在1818年的《刚果植物志》中称“花生是由中国传入印度、锡兰及马来群岛,尔后传入非洲的。” 最健康的食用方法是水煮花生,其保留了花生中原有的植物活性物质,如植物固醇、皂角甙、白藜芦醇等,对防止营养不良,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病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花生所含的β-谷固醇,有预防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病的作用。此外,白藜芦醇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不仅能预防癌症,还能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心肌梗死与脑梗死的发生。
然而,我们在享用花生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黄曲霉菌的农作物。而黄曲霉菌毒素是世界公认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
那么,怎样吃花生才安全有益呢?首先,要将外观呈黄绿色的花生剔除,然后用流动的水浸泡、漂洗,再用水煮熟食用。黄曲霉菌毒素很耐热,即使加温到200℃也不能被破坏。而黄曲霉菌毒素可溶于水,经过漂洗、水煮,能被去除大部分。从这一点来讲,吃煮熟的花生相对来说较为安全。
1、开花初期:此时可以喷施恶霉灵、噻呋酰胺+芸苔素等药物,肥料则以磷酸二氢钾为主。2、下针期:此时可以喷施杀菌剂、控旺剂等药物,下针期是决定花生成果率和果实大小的关键时期。3、果实膨大期:此时可以喷施芸苔素、灭菌灵,肥料以磷酸二氢钾、钙元素为主。
一、花生喷什么能高产
1、开花初期
(1)开花初期可以给花生喷施恶霉灵、噻呋酰胺+芸苔素等药物,肥料主要以磷酸二氢钾为主。
(2)给花生喷施叶面肥时可以加入一些杀虫剂、灭菌剂,这样不仅可以使花生快速生长,而且还能提高开花率、授粉率、结果数,不仅如此,对于苗期发生的部分病虫害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2、下针期
(1)下针期可以给花生喷施杀菌剂(比如灭菌灵)、控旺剂等药物。
(2)下针期(盛花后3天)是决定花生成果率和果实大小的重要时期,这时也是花生叶斑病、白绢病等病害的高发期,因此给花生进行追肥(可使用鱼蛋白)时可以加入适量的钙、硼、硫等微量元素肥料,同时还要加入一些杀菌剂和控旺剂,这样不仅能控制枝叶徒长、促进茎叶的营养向根部转移,而且还能增加花生的结荚量。
3、果实膨大期
(1)果实膨大期可以给花生喷施芸苔素、灭菌灵,肥料主要以磷酸二氢钾、钙元素为主。
(2)花生果实膨大期是荚果成熟的前20天左右,此时会对花生的饱满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这时不仅要做好防治叶斑病的工作,同时还要为花生果仁补充一些氮磷钾叶面肥,这样可以延长花生的生长期,增加其饱满度。
二、花生种多久可以收获
1、花生从种植到收获一般需要100-150天左右,个别的晚熟品种在180天左右。花生大多数是4月播种,江淮地区是8-9月收获,北方地区是9月份收获,花生里面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
2、花生在播种完后的2个月左右才能开完花,等到花生成熟后,一定要及时进行采收。如果采收太晚,会使花生在土壤中再次进行发芽,采收的天气一定要在阴雨天。因为下雨后土壤会比较松,这时把花生挖出来不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4、花生采收后一定要及时进行处理,因为采收花生的时间大部分是是比较炎热的夏季,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它就会闷在采收工具中变质。注意不能把花生倒出来摊放在地上,因为花生壳上的土壤干了之后会很不好清理,如果不清理直接晒干就会比较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19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