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2019年乡镇扶贫工作汇报及乡镇文化扶贫调研报告

乡镇文化扶贫调研报告

2019年乡镇扶贫工作汇报及乡镇文化扶贫调研报告

一、xx镇镇情

xx镇位于信丰县东部,国道信安线穿境而过,东临大桥镇、新田镇,南临安远县、安西镇,西接大塘埠镇、嘉定镇,北靠赣县。古陂属赣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头唐江二古陂”之说。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其中金盆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坐落太平、天光两村,镇内现有温氏、诸信、正邦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幅员面积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355亩(其中水田面积25194亩、旱地面积3161亩),林地面积227677.5亩,公益林面积25814.5亩(其中国家公益林面积19628.9亩,省级地方公益林面积6185.6亩),果业面积6023.51亩,烟叶面积1050亩。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其中新屋村为省级贫困村,另有石背、中坑、余村、天光、枫树、圳玄和李田七个市县级贫困村,截止目前全镇还有贫困人口966户、3017人。其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1330,实施精准扶贫的扶贫对象450户1687人。

二、精准扶贫工作阶段性开展情况

一是“三项保障”体现领导高度重视和组织有力。20xx年和20xx年是全面启动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xx]2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赣办字[20xx]19号)的重要年,也是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的关键年,xx镇作为贫困人口较多的农业重镇,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不甘人后,做了不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扶贫、民政等部门的“老中青”干部,组建全新的扶贫办公室,专门负责精准扶贫工作,村里以太平畲族村、新屋村为试点,组建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扶贫工作站,做到有机构、有专人、有资料。

二是“三个精确”确保贫困户识别有理有效有别。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931人,每家每户情况怎么样,哪些家是贫困户,原来的贫困户是否已脱贫,是否有返贫现象存在?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基础工作亟须弄清楚的问题,对此,20xx年下半年,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xx镇组织人员力量下村入组,按照“三个精确”的要求对全镇的贫困户认真识别。即流程精准。设立村级贫困对象民主评议小组,对递交申请的农户进行年人均纯收入调查,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后,初步确定扶贫对象名单;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对初选名单进行表决确定;然后由镇党委政府审核后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和移民办复审,审定后在各村进行公告。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对象公开、公正、公平的识别出来。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排、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镇贫困人口为966户共3017人,全部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行列。定位精确。对造成农户贫困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分门别类,将识别出的贫困户划分为“一般贫困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四种类型,对全镇一般贫困户438户1641人、扶贫低保户12户46人、低保户442户1244人、五保户74户86人一一登记造册,并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

三是“三合一”建档立卡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资料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xx镇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贫困户的信息管理,初步行成“三合一”贫困户信息档案。即纸质户情卡。按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要求,为每一户建立了户情卡(见附件一),使贫困户家底一目了然。电子档案。对照纸质户情卡,将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市、县、镇、村四级与“三送”工作平台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单位)与贫困户信息直通,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影像资料图。xx镇正着手采集收集贫困户的影像资料,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承载着两个主题:农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愿望,为后期的结对帮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全面铺开的元年,xx镇在这方面虽然在不断完善基础工作,并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但仍有不成熟之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调研中,就发现了一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村组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渠道过窄、甚至内容不对的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近期的一项大的惠民利民政策,本应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而且要正确的解读,但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一些偏远地区的村组的一些群众却并不知情,或是只是知道个大概,不知其所以然,甚而有些农户把这项工作当成了“评先评优”的面子工程,在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时,不配合反而藏穷掩贫,生怕别人笑话他的贫困。

(二)农民思想上的贫困成为贫困户脱贫的致命障碍。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农民收入难以估算增加了精准能识别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二是一些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下一步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认知共识。拓宽宣传渠道,精准扶贫工作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干部达成精准扶贫共识,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镇村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来展开,宣传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大会小会不忘提,主要街道路口树立专门宣传栏,深入村组开展与精准扶贫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成精准扶贫大合唱的浓厚氛围。

(二)统筹把握好外部帮扶和自我奋斗的关系。*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俗话也常说,人穷最怕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要让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实施方面,xx镇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阶段式推进工作,先通过抓实有代表性的两个村,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再在其他村进行全面推广。

(三)探索“自助餐式”帮扶思路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xx镇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对贫困户实行分类定向精准帮扶。按照分类,对因病、因灾、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具有发展能力的扶贫开发户与扶贫低保户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等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低保户与五保户归类为二类贫困户。xx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自助餐式”帮扶思路,“政府主厨,农户点单”,xx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户“菜单”即《xx镇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情况表》(附件二)。表中将二类贫困户统一归为政策保障类,这些贫困户需要政府坚决落实“保障兜底”输血政策,通过民政社会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逐年脱贫;而一类贫困户则进一步划分成产业项目扶持类、教育扶持类和就业扶持类,这类人员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对此,xx镇结合本镇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思路。

一是产业项目扶持。xx镇内田畴肥沃,水源丰沛,物产丰富,是信丰县产粮大镇之一,林业资源丰富,农土特产全县翘楚,早年有“粉干、豆腐、腐竹、番薯粉”等四宝,今添“脐橙、生猪、蜂蜜、甜玉米”等新四宝,在这些以形成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积极创业,或养殖业,或种植业,或小食品加工业,政府在相关领域给与支持和帮扶。

二是就业扶持。一是依托县新型动力能源产业园大唐工业园、温氏、诸信、正邦等家国家级、省级大型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伯乐蔬菜基地,解决贫困户中有就业意向和劳动能力的人的就业,帮助增长其家庭收入,今早脱贫;二是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

三是教育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生活和精神上脱贫的根本之策。xx镇贫困人口在校教育人数为682,其中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93人,加大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保障他们的稳定升学及毕业就业是培养贫困户脱贫力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还要进一步摸索建立易操作的刚性识别标准。国家、省因制定出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贫困户识别评判标准和办法,目前的识别评判办法不科学,操作性不强,识别出来的对象难于让群众信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各级应尽量使识别过程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镇文化扶贫调研报告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石柱县委、县府、县扶贫办的要求,我镇派出专人3名,前往沙子镇鱼泉村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鱼泉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80户,154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53户,建卡贫困人口40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104元,较全镇人均纯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户153户,未解决人饮安全卫生的750人,未通广播的组7个,未通电话的组3个,电话普及率60%,电视入户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现有五保户11户(19人),镇通往村内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组7个,涉及里程40余公里。农村住房砖混结构比例为4.37%,村内现有危房户420户,急需新、改建房270间10800平方米。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人饮、基本农田、农田水利、贫困户住房、生态移民、村级组织建设、医疗卫生、文化阵地、农村通讯通电、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农技推广)和发展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上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鱼泉村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不能摆脱贫困或脱贫后又返贫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是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保守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吸纳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是结构单一,该村经济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四是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五是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农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

六是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市场风险、工程建设、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常年返贫人口与脱贫人口基本相当,减贫速度缓慢。

因此,加大扶贫投入,特别是贫困村整村脱贫力度已刻不容缓。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产品销售难。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如果大规模发展某种优质、高效产品,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损伤农民的直接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农业技术推广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农业新技术难度大,并且基层现有的极少的农技人员主要精力放在种子、农药、化肥的销售上等多种原因,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难。

3、农业项目选择难。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一心想的是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如何为民增收,如何让农民致富,但农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除非包赚,否则很难调整,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包赚不赔的项目的确很难把握。

4、规模经营运作难。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户对土地都有自己的经营权,地方政府只能进行指导和建议,很难进行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四、建议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农民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实施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农民规模生产,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使潜在的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根据鱼泉村的实际情况,应该在白果树栽培、核桃树培育、菜牛发展、中蜂养育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力争在3年内达到白果树1000亩、核桃树1000亩、菜牛年出栏XX头、中蜂3000群的规模,让农民真正有致富项目。

4、加强基础设施建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消除坑洼土路,修筑一些水泥路,解决农民出行难;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鼓励引导农民积极进行医疗投保,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

7、把握好小额贷款和扶贫资金的使用。中央、市、县为帮助农村贫困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落实了一部分帮扶资金,发放一定数额的小额贷款。我们要坚持以项目扶贫为载体,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尊重经济薄弱村干部群众的意见,使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用在刀刃上,做到好事办好

2021陕西省扶贫标准?

2018年河北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河北省不断创新扶贫机制,探索多种模式精准扶贫,在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推”出新面貌

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形式。安排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投入资金30亿元。同时,根据国务院扶贫办要求,该省不断推动片区规划实施,梳理上报了需要国家相关部委解决的多个重要问题、重点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使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在整村的推进和规划的推动下,贫困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输”出新路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省始终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定单培训,保障就业”的原则,制定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健全乡村劳务转移网络。根据省委组织部《全省农村干部集中轮训实施方案》的安排,与省委组织部联合组织全省贫困村“两委”班子培训班。继续对有外出打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行定向、订单培训,完成8000人(次),占年度计划的80%。在劳务输出中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创建家庭服务品牌,坚持国内与海外市场同步推进,打造出了劳务输出“平泉”品牌。

三、“搬”出新天地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差,该省努力抓好《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年度任务的落实,预拨搬迁专项资金3500万元。工作中同步推进住房建设与就业安置,注重搞好“四个结合”,即与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相结合,与土地置换相结合,与涉农项目建设相结合,与群众意愿相结合。

四、“创”出新活力

该省构建和推广了“互联网+扶贫”机制、股份合作机制、金融扶贫机制、财政资金放大机制、土地整理机制、产权交易抵押机制、对口帮扶机制、整村扶贫机制、生态扶贫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等十项扶贫新机制。

以改革创新破解脱贫难题,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制定了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对贫困县实行单独考核,全部取消GDP考核指标,扶贫考核权重占到70%。在产业扶贫上,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鼓励贫困群众参与各种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全年吸引民营企业、城市工商资本及金融资金投向贫困县。在金融扶贫上,运用省农业扶贫开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联合国开行、农发行,发起设立合伙制的河北省扶贫开发母基金,承接商业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在全省确定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示范样板县,筹备资金风险补偿金;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签署了《支持扶贫开发战略合作协议》,3年内省农发行给予扶贫项目不低于1200亿元的授信额度。

河北保定市出台《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实施方案》

近日,在地处保定深山区的顺平县大悲乡大岭后村,手工鞋底经纪人陈月兰走东家串西家,忙得脚底生风。“我联系着村里150多个家庭妇女加工户,天天得催进度查质量。”陈月兰说,一名家庭妇女靠农闲时加工鞋底一年能收入上千元,这是上面根据贫困村实际扶持发展的一个家庭手工业项目。

日前,保定市出台《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提出以精准扶贫推动精准脱贫,从实际工作入手,打出了一套直击贫困要害的“组合拳”。

明确精准扶持对象,核准“扶谁的贫、扶哪方面贫”。通过实施“钱袋子”工程,对69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富民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增强稳定脱贫的支撑保障能力。其中,对37万已有稳定产业或稳定就业渠道的贫困人口,重点巩固提升现有产业、提高就业能力,加快发展;对其他32万贫困人口,加快富民产业发展和务工就业全覆盖,尽快建立相对稳定的脱贫产业和就业渠道。加快实施“挪穷窝”工程,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7593户、22337人,实施移民搬迁,实现易地脱贫。此外,采取措施“兜底线”,对纳入低保、五保以及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104820户、173722人,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为把“钱袋子”工程真正打造成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发动机”,保定市通过分析各地方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劳动力状况等特点,精准施策,确保动力“满负荷”输出。

在调结构上求突破。今年将投入9169万元改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2695万元支持重点农业建设项目。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模式,让贫困群众成为拿“租金”(土地租金)、“股金”(土地入股分红)、“薪金”(进园务工就业)的“三金”农民。

在旅游产业化上求发展。重点推进京津保旅游区域规划、旅游公共服务、宣传营销等一体化建设。立足太行山、燕山及拒马河、唐河、大沙河、易水河等资源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

在劳务经济上求拓展。对接京津用工市场,根据群众意愿和用人单位需求推出“定单式”、“岗位式”、“复合综合式”培训,促进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面向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大力发展灵活就业的新型家庭手工业,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导向,构建“企业+家庭”、“专业合作组织+家庭”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箱包、纺织、服装、鞋帽、石雕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

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实施方案》中,保定市还明确提出,将在扶智扶技工程、做强生态支撑、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撑。

河北向“精准扶贫”发力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严防贫困人口“轮流坐庄”;探索完善10项扶贫新模式和10项扶贫新机制;对62个贫困县主要领导的考核中,减贫人口和农民增收的权重达到70%以上……作为京畿之地的河北省向“精准扶贫”发力,争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据河北省扶贫办介绍,目前,河北省共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2个。其中,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县22个、片区外国定重点县23个、省定重点县17个。全省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366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5%。共有贫困人口485.5万,占乡村人口总数的8.5%。

“扶贫对象要精准,不能让困难群众‘被遗漏’,也不能搞‘轮流坐庄’。”河北省扶贫办副主任郝巍吏说。据介绍,河北对扶贫对象的具体识别上提出“五看、五不录、六优先”:看的是“住房、大件、劳力、产业、负担”,不录的是“有机动车、有新建住房、有城镇商品房、有公职人员、有较大实体产业”,优先的是“有重病人、重度残疾、在校学生、无壮劳力、住危房、重灾户”。

记者近日随国新办组织的采访团在河北临城县调查获悉,按照国家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河北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各个贫困县均安排驻村工作队,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他们坚持针对性扶持,探索了一条“目标到年度、规划到乡村、扶持到项目、受益到农户、责任到人头”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我们针对每个村、每个贫困户、每个扶贫人口,扎实开展进村入户调查,摸清贫困户的数量和贫困度,找准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建档立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

根据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河北探索完善了特色农业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移民搬迁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新能源扶贫、就业扶贫、科教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社会扶贫等10项扶贫新模式,在全省构建和推广了“互联网+扶贫”机制、股份合作机制、金融扶贫机制、财政资金放大机制、土地整理机制、产权交易抵押机制、对口帮扶机制、整村扶贫机制、生态扶贫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等10项扶贫新机制。

记者调查获悉,产业扶贫一直是河北的`主攻方向。在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颇受群众好评。这家集优质薄皮核桃的产、研、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农业企业,带动全县8个乡镇发展薄皮核桃种植15万亩,人均增收2000多元,公司每年用工10万余人,工费1000多万元。农民在打工挣钱的同时,还学到了管理养殖技术,增加了致富成本。

“我们家就种了4亩多核桃,一亩差不多年收入6000元,绿岭公司提供种苗,派人到家里进行种植指导。”绿岭公司讲解员、黑城乡魏村的赵东芳说。

据介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北有三大扶贫主战场: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了在扶贫攻坚战中取得胜利,河北对62个贫困县实施单独考核,对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重点考核减贫人口和农民增收情况,考核权重占到70%以上。同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实绩突出的62个贫困县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予以提拔重用。河北省委省政府与张家口等9个有扶贫任务的设区市签订扶贫攻坚责任状,对市级党政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的扶贫工作考核权重提高到10%以上。

严格的考核让基层干部有压力,也有动力。“民不脱贫耻为官,”在向记者介绍临城县的扶贫工作时,宋向党说。

河北省扶贫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二五”以来,河北扶贫攻坚已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至间,全省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由4621元提高到6839元,累计减少395万贫困人口,全省贫困县初步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新格局,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郝巍吏说:“下一步,河北将按照‘四个一批’的总要求,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解决100万户、340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移民搬迁安置解决10.8万户、32.8万居住偏远、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政策兜底解决104万户、141万无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通过医疗救助扶持42万户、72万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

按照规划,河北将争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人口减少到3%以下),贫困县全部退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即1万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一、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良种补贴三项补贴内容合并称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按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面积、补贴资金总量以及补贴系数核算,西安市农村每亩耕地补贴标准分别为73元。

二、农机购置补贴

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个人在年度内可申请补贴机具台数原则上不超过2台套(即2台主机和6台作业机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年度内可申请补贴机具台数原则上不超过6台套(即6台主机和18台作业机具),同一个购机者年度内补贴最高限额80万元。通用类机具补贴额不超过农业部发布的最高补贴额。补贴额依据同档产品上年市场销售均价测算,原则上测算比例不超过30%,具体标准参照《陕西省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

三、煤改气、煤改电和清洁煤替代补助(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

1、煤改气补贴

(1)对实施煤改燃气壁挂炉采暖改造的居民用户购买燃气壁挂炉和支付天气然工程安装费,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比例为费用总额60%,每户最高补贴3000元。

(2)对于实施改造煤改气并签订煤改洁合约(协议)承诺书的城乡居民,在首个供暖季结束后,依据采暖期天然气购气缴费凭证,按照1元/立方米的标准一次性补贴用户,每户最高补贴1000元,用气量不足1000立方米的根据实际使用量补贴。

2、煤改电补贴

(1)对实施居民家庭煤改电采暖改造的用户,购买电取暖设备费用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 补贴比例为费用总额60%,每户最高补贴3000元,不足部分由居民自行承担。单个采暖产品购置价低于100元的不予补贴。

(2)对于购置电采暖设备并签订煤改洁合约(协议)承诺书的城乡居民,在首个供暖季结束后,依据供暖期电费缴费凭证按照每度电0.25元一次性给予财政补贴,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元。安装了峰谷分时计量表的居民同时享受峰谷电价补贴。

3、洁净煤替代补助

对不具备“煤改气”“煤改电”条件,且未享受农村居民高效清洁炉具补助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使用洁净煤替代劣质煤采暖的,每户每年补助300元。

四、扶贫政策补贴

1、雨露计划补助标准

①贫困两后生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标准是实行一年一次性补助办法,在校一、二年级均可享受,每生补助杂费1500元,生活费1500元。

②扶贫移民搬迁及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的标准是培训1-3个月,每生平均补助1000元。

2、大学生直补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每生补贴12000元,分四年补贴,第一年5000元,第二年3000元,第三年2000元,第四年2000元。

3、产业直补(主要是在册贫困人口、贫困户)

发展传统种养业每户最高补助不超过5000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每户最高补助不超过10000元。

4、移民搬迁资金补助标准(在册贫困户)

社区楼房安置每户补12.2万元;社区平房安置每户补7.4万元;集中安置每户补6万元。

5、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补助标准(在册贫困户)

财政扶贫资金用于产业开发到户补助资金,每户发展传统种养殖业最高不超过5000;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每户最高不超过10000元。

五、能源惠农政策

对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每户按照1200-2000元进行财政补贴;每个区县年建设2-3个市级沼气示范村,每村财政补助资金3万元;全西安市年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10处,财政补助12-20万元;全西安市年建设10个沼气服务站,每个服务站市级财政补助1万元。

六、畜牧惠农补贴

西安市所有饲养能繁母猪的场(户),每头能繁母猪补贴100元(该策不具备连续性);西安市所有能繁母牛,政府按照每头每年40元的补助标准。

七、农机报废补贴

根据拖拉机马力段的不同补贴额从500元至1.1万元不等;根据联合收割机收割行数的不同补贴额从3000元至1.8万元不等。手扶拖拉机:500-800元;轮式拖拉机:1000-1.1万元;自走式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5000-1.6万元;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5000-1.8万元。

八、宅基地永久退出补贴

西安市自愿永久退出宅基地的农村人,每亩宅基地(含建筑物)补助22万-25万。

九、退耕还林还草补贴

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第一年8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

退耕还草每亩补助1000元,第一年600元、第三年400元。

十、休闲农业发展补贴

农家乐示范户商户每户奖励5000元;民宿示范户商户每户奖励1万元。对集中连片新建面积达到30亩(含30亩)以上的大田果业生产基地,第一年每亩奖励600元的架材和种苗费用补助,第二年、第三年每亩均奖励200元的管护费用补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0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