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天过敏性鼻炎怎么治
这个最好要用中医辩证调理才能医治,找好一点的中医,鼻炎重在调理,因人而异!分好几种类型。
辨证论治
一、肺经寒实证
主证:多伴哮喘宿疾,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遇风冷则喷嚏频作不已。检查见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伴恶风,易感冒,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紧。
病机分析:肺主宣降,肺经寒实,宣降失调,营卫不和,故鼻嚏阵作,遇风冷而诱发;寒主收引,肺津敷布失调,故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哮喘宿疾多属虚,肺虚而寒,故伴恶风,易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而脉细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饮止嚏。
方剂:小青龙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9g,白芍药10g,细辛3g,干姜10g,法夏10g,五味子6g,炙甘草9g,桂枝6g。
加减:酌加黄芪、党参;痒重者银柴胡、蝉蜕、全蝎祛风止嚏;清涕多加煅牡蛎涩涕止津。本证亦可用温止流丹(《辨证录》: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加减。
二、肺气亏虚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早晚易发,检查见鼻粘膜色淡、水肿。伴恶风,容易感冒,面色不华,舌质偏淡,苔薄,脉缓弱。
病机分析:肺主卫外。肺气虚则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且早晚自然界阳气不足,肺虚之体此时亦阳气不足,故鼽嚏发作以早晚多见;肺虚寒滞,津液敷布失调,故鼻粘膜色淡、水肿;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气亏虚之证。
治法:益气固表,摄津止涕。
方剂: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0g,炙甘草9g,防风6g,桂枝6g,白芍10g,五味子6g。
加减:位鼻痒重者,酌加银柴胡、蝉蜕、全蝎之类祛风止嚏;伴经常性鼻塞者,加白芷、川芎、石菖蒲之类散寒通窍;伴夜尿或小便清长,或脉沉者,加巴戟天、锁阳之类温壮肾阳;涕多者酌加乌梅涩津止涕;舌质胖嫩或有齿痕者,酌加茯苓、党参、陈皮健脾化湿;若兼见舌质偏红胖,或有苔黄,乃肺气不足而兼肺经郁热,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牡丹皮、葛根之类以清郁热。
三、脾气亏虚证
主证:本证多见于小儿。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胀较重。鼻粘膜肿胀明显,苍白或灰暗,或伴头重头昏,四肢困倦,纳差。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缓弱。
病机分析: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脾虚则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脾虚土壅,湿浊内郁、上干,清窍不利,则鼻胀、头重头昏、鼻粘膜肿胀苍白或砂暗;脾主四肢,脾虚故四肢困倦,纳差;舌脉所见为脾虚湿郁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固表止嚏。
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10g,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薏苡仁10g,炙甘草3g,白豆蔻6g,陈皮3g,山药10g,砂仁6g,乌梅6g,防风6。
加减:纳差明显者加神曲健脾开胃,伴腹胀加枳壳,伴平时鼻塞明显者加白芷、石菖蒲化浊通窍,舌苔腻加法夏;伴黄浊涕时,酌加皂角刺、金银花、鱼腥草之类排脓通窍;夜尿多加乌药、益智仁。
四、肾阳亏虚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或喷嚏频作,连连不已,清涕量多如注。鼻粘膜苍白紫暗、水肿。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尿后余沥,夜尿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病机分析:肾为元阴元阳之府,温肺而暖脾。肾阳不足致肺气亦亏,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肾阳亏者乃阳虚之极,津液失摄,故喷嚏频作,清涕如注;阳虚气化不利,与寒相凝,上为鼻粘膜苍白紫暗、水肿,下为小便清长,尿后余沥,夜尿频。腰为肾之府,膝为骨之节,乃肾所主,肾虚故腰膝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脉所见为肾阳亏虚之证。
治法:补肾益气,温阳固表。
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
药物组成:制附子6g,肉桂3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2g,菟丝子10g,鹿角胶10g,枸杞子10g,当归10g,杜仲(盐炒)10g。
加减:酌加白蒺藜、全蝎、五味子。舌质若转淡红,可去附子、肉桂,加巴戟天,重用白芍。
五、郁热内蕴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粘膜苍白或暗红、或潮红。或伴口微苦、咽微干,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偏红,苔黄,脉洪缓有力,或细数,或小数。
病机分析:脏腑郁热于内,风寒、尘螨、花粉等不洁之气感受于外,营卫失和,邪正相争,故阵发鼻痒、喷嚏、清涕;营卫不和,肺失宣降,气血失于和畅,复因郁热或风寒异气外侵,郁热相胜,是以鼻粘膜苍白或暗红、潮红而不定。口苦咽干,溲黄便结及舌脉所见为脏腑郁热之证。
治法:清热凉血,化气利水。
方剂:清热止嚏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加减。
药物组成:葛根15g,赤芍15g,牡丹皮15g,紫草15g,黄芩10g,知母10g,黄柏6g,泽泻12g,生地黄15g,红花6g,肉桂1g,细辛3g。
加减:大便干结,加麻仁、郁李仁、瓜蒌仁之类润肠通便。
若伴乍冷乍热,或有黄浊涕,鼻塞重,口渴而不多饮,可从肺经郁热认识,治以清热宣肺,用泻白散加减,药用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白蒺藜、牡丹皮、赤芍、麦冬、桔梗各10g,银柴胡15g,甘草6g,酌情加减,如涕黄属于鼻窦炎者,加皂角刺、白芷、金银花。
若伴胸闷心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当从湿热郁阻,肺失宣降认识,治以清利湿热,宣畅肺气,可用三仁汤加减,药用麻黄3~6g,杏仁9g,白豆蔻6g,薏苡仁20g,厚朴6g,半夏9g,通草5g,竹叶6g,滑石15g,蝉蜕5g,酌情加减。若口苦咽干而见烦躁,或颜面潮红、眩晕,耳闭塞感,小便黄,舌质偏红,脉弦小数者,可从肝胆郁热认识,治以清利肝胆,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栀子、龙胆草、泽泻、白蒺藜、当归、车前子各10g,生地黄15g,甘草、木通各6g,酌情加减。
六、寒热错杂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频繁发作,遇冷遇热均易诱发,四肢发冷,手足不温,胸中烦热,咽干舌燥,大便不调,舌质或淡或偏红,苔或微黄,脉沉或弦。
病机分析:此证多有肺经郁热而脾肾阳虚,致营卫失调,卫表失疏,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肾阳不足,遇寒有加,或肺本郁热,遇热有加,故遇冷热均易诱发;脾肾阳虚,故四肢发冷,手足不温;肺经郁热,故胸中烦热,咽干舌燥,大便不调。
治法:温脏扶正,调和寒热。
方剂:乌梅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组成:乌梅10g,细辛3g,炮附子6g,桂枝6g,白参10g,干姜6g,当归10g,黄芩10g,牡丹皮15g,白芍15g。
加减:发作频繁加黄芪30g、五味子6g;大便秘结加枳壳、白术行气理脾,助以瓜蒌仁润肠通便。
肺功能下降,治疗的方法?
感冒发烧我们都得过,到医院看病时,医生总要问一句“咳嗽吗”。为什么发烧和咳嗽这么密切呢?感冒初期的发烧在中医看来是表证,也就是体表皮毛的病症,而咳嗽无疑是肺系的病症。二者既然像约好了一样同时出现,就表明了肺和皮毛是一对亲密搭档,这在《内经》中叫做“肺主皮毛”。
为什么肺主皮毛呢?我们知道,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是人体中的两条经脉。太阴是阴气的一种状态,阴气从小到老要经历3个阶段,即少阴、太阴、厥阴。如果拿人来比喻,太阴就像家庭主妇,家庭主妇的责任是把饭菜做好供全家人食用,太阴的作用就是把气血或水谷精微散发到全身。脾能够把精微供应到肌肉,脾气健旺的人多肌肉丰满;肺的位置比脾要高,也可以说比较表浅,所以它供应的部位也表浅,可以供应到皮毛,肺气充足的人,皮肤润泽光滑。
既然肺主皮毛,两者在患病时经常“不约而同”,互相牵扯。体表的皮毛受寒邪侵袭,就会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导致咳嗽、咯痰;同样,肺气亏虚也会导致皮毛抵抗外邪的能力下降,表现为自汗、害怕风寒、易患感冒等。有些女性朋友脸色苍白,或萎黄憔悴没有光泽,或色素沉着、早生皱纹等,就是由肺气虚、津血不能滋润充养肌肤导致的。如果人的肺气足,皮肤就滋润光滑、有弹性。
知道了肺和皮毛的关系,在养生保健中就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肺不好、常年咳喘的病人,除了要注意戒烟,少到空气污染的地方活动,还要给皮肤保暖等。皮肤不好、枯黄又无光泽的人,不能仅做表面文章,把精力都用在挑选化妆品上。如果肺气不充足,皮肤得不到滋养,涂抹再高级的化妆品也是徒劳。
那么,怎样才能补肺呢?首先,人们可以多吃一些甘淡质脆的食物,如百合、鲜藕、海蜇、柿饼等;也可以在做粥时加入一些清肺养阴的中药,如麦门冬、天门冬、沙参、玉竹等。其次,在中医看来,健脾胃也可以达到补肺的目的。肺和脾都属于太阴,二者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补脾的经典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可以使肺气充足,就是中医常说的“培土生金法”。平时,人们要注意挺胸抬头,或多做一些扩胸运动,使肺气充分地打开。除了饮食、药物和运动外,人们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因为肺主悲忧,如果心情过于悲观,可以导致肺气郁滞,进一步伤害肺脏的正气,从而引起肺气不足。
编辑:admin?
? 如何健康食疗养生 胃炎不能吃什么食物 ? 日常应该如何养胃 暖胃健脾有哪些茶呢 ? 日常应该如何养胃 宝宝胃热吃什么好呢 ? 日常该如何养胃 怀孕胃酸吃什么能缓解 ? 日常如何养胃 宝宝脾虚胃热的症状有哪些 //此处调价评论代码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每因复感外邪诱使本病发作加剧。
1.肺病迁延肺胀多见于内伤久咳、久喘、久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逐步发展所致,是慢性肺系疾患的一种归宿。因此,慢性肺系疾患也就成为肺胀的基本病因。
2.六*乘袭六*既可导致久咳、久喘、久哮、支饮等病证的发生,又可诱发加重这些病证,反复乘袭,使它们反复迁延难愈,导致病机的转化,逐渐演化成肺胀。故感受外邪应为肺胀的病因。
3.年老体虚肺胀患者虽可见于青少年,但终归少数,而以年老患者为多。年老体虚,肺肾俱不足,体虚不能卫外是六*反复乘袭的基础,感邪后正不胜邪而病益重,反复罹病而正更虚,如是循环不已,促使肺胀形成。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肝。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主气功能失常。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伤及肾,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短不续,动则益甚。且肾主水,肾阳衰微,则气不化水,水邪泛溢则肿,.J::凌心肺则喘咳心悸。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职,则血行涩滞,循环不利,血瘀肺脉,肺气更加壅塞,造成气虚血滞,血滞气郁,由肺及心的恶性后果,临床可见心悸、紫绀、水肿、舌质暗紫等症。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呈现喘脱危候。
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气虚、气滞,它们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痰饮的产生,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渐因肺虚不能布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潴留益甚。痰、饮、湿(浊)同属津液停积而成。痰饮水浊潴留,其病理是滞塞气机,阻塞气道,肺不能吸清呼浊,清气不足而浊气有余,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故胸部膨膨胀满,憋闷如塞。痰浊水饮亦可损伤正气和妨碍血脉运行。气虚气滞的形成,因气根于肾,主于肺,本已年老体虚,下元虚惫,加之喘咳日久,积年不愈,必伤肺气,反复发作,由肺及肾,必致肺肾俱虚。肺不主气而气滞,肾不纳气而气逆,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肺肾之气)S能交相贯通,以致清气难人,浊气难出,滞于胸中,壅埋于肺而成肺胀。瘀血的产生,与肺,肾气虚,气不行血及痰浊壅阻,血涩不利有关。瘀血形成后,又因瘀而滞气,加重痰、气滞塞胸中,成为肺胀的重要病理环节。
由此可见,肺胀的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标实为痰浊、水饮、瘀血和气滞,痰有寒化与热化之分;本虚为肺、脾、肾气虚,晚期则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其基本病机是肺之体用俱损,呼吸机能错乱,气壅于胸,滞留于肺,痰瘀阻结肺管气道,导致肺体胀满,张缩无力,而成肺胀。如内有停饮,又复感风寒,则可成为外寒内饮证。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可表现为痰热证。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蒙蔽心窍,心神失主,则意识朦胧、嗜睡甚至昏迷;痰热内闭,热邪耗灼营阴,肝肾失养,阴虚火旺,肝火挟痰上扰,气逆痰升,肝风内动则发生肢颤,抽搐;痰热迫血妄行,则动血而致出血。亦可因气虚日甚,气不摄血而致出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阴损及阳,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成为阳虚水泛证;阳虚至极,出现肢冷、汗出、脉微弱等元阳欲脱现象。
临床表现
喘、咳、痰、胀,即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等是肺胀的证候特征。病久可见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兼外邪或调治不当,其变证坏病可见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故有长期的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胸肺膨胀和病变由肺及心的过程是逐渐形成的。早期除咳嗽、咯痰外,仅有疲劳或活动后有心悸气短,随着病程的进展,肺气壅塞肿满逐渐加重,叩之膨膨作响,自觉憋闷如塞,心悸气急加重或颜面爪甲紫绀;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颈脉动甚,右胁下症积,下肢浮肿甚至有腹水。病变后期,喘咳上气进一步加重,倚息不能平卧,白粘痰增多或咯黄绿色脓痰,紫绀明显,头痛,有时烦躁不安,有时神志模糊,或嗜睡或谵语,或有肉困,震颤,抽搐,甚或出现咯血、吐血、便血等。舌质多为暗紫、紫绛,舌下脉络瘀暗增粗。
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喘咳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胸部叩诊为过清音,肺部闻及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锣音,且心音遥远。
6.X线、心电图等检查支持西医学肺气肿、肺心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肺胀与哮病、喘病均以咳逆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其区别如下。
1.哮病哮痼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迅速缓解,且以夜间发作多见;肺胀是包括哮病在内的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每次因外感诱发为逐渐加重,经治疗后逐渐缓解,发作时痰瘀阻痹的症状较明显,两病有显著的不同。
2.喘病喘病是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常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治疗的重点。但肺胀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喘咳上气,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肺胀的本质是标实本虚,要分清标本主次,虚实轻重。一般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标实为痰浊、瘀血,早期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
2.辨脏腑阴阳肺胀的早期以气虚或气阴两虚为主,病位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
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
治疗原则
根据标本虚实,分别选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疗原则。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侧重祛邪为主,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化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平时偏于正虚,侧重以扶正为主,根据脏腑阴阳的不同,分别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祛邪与扶正只有主次之分,一般相辅为用。
分证论治
·风寒内饮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
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半夏、甘草祛痰降逆;佐白芍、五味子收敛肺气,使散中有收。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痰热郁肺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
方用麻黄、石膏,辛凉配伍,辛能宣肺散邪,凉能清泄肺热;半夏、生姜散饮化痰以降逆;甘草、大枣安内攘外,以扶正祛邪。
若痰热内盛,痰胶粘不易咯出,加鱼腥草\黄芩、瓜蒌皮、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痰热,痰热内盛亦可用桑白皮汤。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风化硝通腑泄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若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麦门冬以生津润燥。,
·痰瘀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方中用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开泄肺气;佐大枣甘温安中而缓药性,使泻不伤正;桂枝通阳化气,温化寒痰;茯苓除湿化痰;丹皮、赤芍助桂枝通血脉,化瘀滞。痰多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下气平喘。本证亦可用苏子降气汤加红花、丹参等化痰祛瘀乎喘。若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黄、厚朴以通腑除壅。
·痰蒙神窍.
症状: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线,或肢体困动,抽搐,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