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盆栽花卉养植常用温室有哪些?
在我国北方及中部地区,栽培原产热带和亚热带的花卉,大都需放在室内或温室内越冬。由于家庭室内空间有限,少量栽培尚可,若数量较多,或经营性栽培,则需建造专用的温室或塑料大棚。
1.现代化大型温室
目前在较发达国家,尤其是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越来越多的采用现代化大型东西向采光双屋面连栋式温室。每栋面积可达数千至上万平方米。框架采用镀锌钢材,屋面用铝合金材料作桁架,覆盖物可采用玻璃、玻璃钢、硬塑料板或塑料薄膜。冬季用煤气、燃油或烧煤通过热水、蒸汽或热风加温。夏季采用开窗通风和遮阳相结合的办法降温;也可采用北墙设湿垫墙,南面装大型排风扇,温室不开窗的降温设施。在排风扇启动后,流水不断自上而下淋湿湿垫墙,室外的空气通过湿垫墙冷却后进入温室,达到降温的目的。在大气相对湿度越低,蒸发越快的情况下,冷却效果越好。整栋温室的加温、开窗通风、遮阳和降温等项工作可全部由电脑集中控制,或部分由人工控制。这样大型现代化温室虽然节省人工,但造价高,维持费和能源消耗过大,生产出的商品花卉成本太高,竞争力差。我国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不宜过多发展。据作者了解,在近十余年,我国从国外引入或国内生产的这种大型现代化温室,使用效果均不甚理想。
2.南向采光温室
目前适合于我国北方的是南向采光温室。其主要优点是保暖效果好,节省或不消耗能源。现介绍几种在北方不同纬度地区应用较多而又较成熟的温室。
1.山东寿光式冬暖型温室
这种温室后坡较短,前坡长,采光面大,增温性好。晴天上午揭苫后1小时,棚内气温能增高10℃左右。夜间最低棚温一般在10℃以上。严冬阴雪天气时的夜最低温也不低于8℃。此种大棚适于北纬38°以南,冬季太阳高度角不小于28°的地区。尤其适于东西向长度仅30~50米的地块建棚。
图4-1 山东寿光式冬暖型温室(单位:米)
1.后墙 2.斜棒(檩条) 3.后立柱 4.中立柱Ⅰ 5.中立柱Ⅱ 6.中立柱Ⅲ 7.前立柱 8.戗柱 9.横杆 10.拱杆 11.棚膜 12.基石 13.后坡保温材料 14.草泥和塑料膜 15.防寒沟 16.草苫
(引自张嘉庆《绿色之光》)
2.北京通用型生产温室
这种温室后墙用砖砌成,厚约0.5米。后墙至脊柱间距(包括烟道与人行道)1.2米,走道不下挖。一般不设中柱、前柱。拱杆用圆钢或镀锌薄壁钢管制成,间宽3~3.3米,每间设一通风窗。后屋面多采用水泥盖板。
这种温室的加温,采用砖砌炉灶,以硬煤作燃料,靠烟道散热。炉灶一般设在北墙内侧,也有单设炉灶间的。每3~4间温室砌一炉灶,炉膛能容煤约50千克,一般每次加煤20~30千克。烟道与炉膛相接处设一控火板,控制煤的燃烧和供热量。烟道用砖砌,或由直径20~25厘米的瓦管1~2条连接而成。烟道一般呈2°~3°的坡度向上,约10米长后接一直立管伸出温室后坡顶。
图4-2 北京通用型生产温室(单位:米)
1.砖墙 2.通风孔 3.屋脊 4.盖板 5.塑料薄膜 6.蒲苫 7.拱杆 8.火炉及烟道
(引自朱志方《塑料棚温室种菜新技术》)
3.北京钢拱杆式日光温室
又称全日光温室,节能温室。利用太阳能作能源。这类温室近些年发展很快。实践证明北纬43°09′以南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15℃),已成功地利用日光温室冬季生产喜温蔬菜,如黄瓜、番茄等。据作者了解,华北地区已有许多花农采用这种温室生产盆花和切花,获利甚丰。据记载,日光温室每亩地一个生长季可节煤40吨左右。有关专家指出,这一技术适于北纬33°~43°之间的广大地区开发应用。
图4-3 北京钢拱杆式日光温室(单位:米)
1.后墙 2.通气孔 3.后屋面(仰角25°~30°) 4.草苫 5.中柱 6.人字形拱架 7.薄膜 8.前防寒沟 9.纸被
(引自朱志方《塑料棚温室种菜新技术》)
在试点期间,这一保险业务却遭冷遇。以漳州为例,尽管当地对该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推介,但截至目前,3个试点中仅有一例投保案例。去年,龙海安排10万元的财政预算用于该项目,但由于落实难,今年这笔预算已大大减少。对此,胡益芬并不感到意外。早在保险方案出台之前,省林业厅曾牵头召集当地十数家花卉企业,召开座谈会。“当时,大多数花卉经营者表示,能接受的保费标准大概为每亩千元。”胡益芬说。但最终出台的保险方案,并非业者预期。以漳浦的主导花卉产业蝴蝶兰为例,胡益芬算了一笔账,每亩蝴蝶兰的综合保费平均为5000元以上,其中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分别给予20%与10%的补贴。这就意味着,种植户得支付每亩三四千元保费。这样的成本不可谓不高。“2014年以后,蝴蝶兰价格一路走低,行情最差时每株成品花只能卖15元左右,与高峰时相比几乎遭遇腰斩。”胡益芬表示,对大部分处于亏损边缘的蝴蝶兰种植户而言,数千元的保费难以承担。另一方面,近年来,为抵御风险,当地花卉种植户大多在硬件方面加大投入。“温室大棚普遍能抵御11级以上的台风,不少大棚也抬高地势,减少水患带来的危害。”胡益芬称,种植户投保的动力普遍不足。而对保险公司而言,开展花卉政策性保险业务,面临不少操作难题。“考虑到成本以及土地流转问题,不少在龙海的花卉经营者,到平和、南靖等邻县开辟基地,赴外省的也不在少数。”中国人财保险龙海支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作为政策性保险,花卉保险依赖当地财政补贴,但跨行政区域的衔接机制并未建立。因此,有意投保的企业往往因为注册地与生产基地分离,难以受惠。对价值较高的花卉,花卉保险政策也难以有效提供保障。“不少高优品种,单价动辄数万元,以兜底保本为主的政策性保险,无法按实际价值予以保障。”花卉保险如何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业者建议,适度提高财政补贴力度。浙江义乌便较早推出政策性苗木花卉保险。其方案是,保费个人自负40%,政府补助60%。朱松棋认为,如果财政对保费的补贴能达50%以上,种植户的投保热情或将提高。但财政补贴力度,仅仅是影响花卉保险推广成效的一个因素。保险机构的观点是,应针对不同地域及不同花卉品种,推出更细分的险种。“不同的花卉品种,对不同的灾害的承受能力不同,不同地域潜在的风险类型也不同,难以适用全省统一的保险方案,也不利于保险公司核算风险、成本,厘定保险费率。”中国人财保险龙海支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省市应对各地花卉产业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各地经营风险与需求,积累相关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性保险方案。花卉保险的保障范围,也不应局限于种植环节。甘亚海以漳州水仙花产业为例说:“在种植过程中,水仙花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并不高,在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潜在风险反而更大。”他认为,政策性保险可扩大保险范围,出台一篮子保险方案,将花卉生产经营中的各环节都列入投保范围。种植户对花卉保险不感兴趣,还源于产业规模化程度不足。对规模化企业而言,他们风险意识较强,承受保险成本的能力也相对较高。但目前,分散经营依然是我省花卉产业的主流形态。因此,引导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才能与金融保险业互馈互补,真正推动花卉产业行稳致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