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农作物种植小史
东山是海岛县,历史上的东山生态环境较差,风沙肆虐,适宜农作物耕作的地方少,且土壤偏盐碱化,产出少,百姓食不果腹,“地无沃土,殖鲜货财,五谷不足需,材木不足用。”(1)明朝万历初年,东山县引进试种番薯,并取得成功,“居民日用,多搀食地瓜签等类” (2),基本解决了群众“肚子”的问题。到1979年,东山县试种经济农作物——芦笋,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取得成功,基本解决了群众“钱袋子”的问题。
一、历史上东山的种植条件
(一)土壤方面。《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地质》(民国稿本)记载:“东山土壤甚为瘠薄,其原因有三:甲,本县四面环海,易受海风之飙袭,表土常被吹散,仅留粗沙与硬土,栽种不便。乙,土壤表面吸收水分不强,地下水之平面甚不易上引,以致形成沙型土壤。丙,沿海田地,以地下水与表土过于接近,易将海中盐分贯注于表土内,致因盐质过多,而形成咸性土。土壤种类分为三类:1.赤土,赤土为疏松之单粒土壤。单独之粒,肉眼可见,为黄金色。此种土壤,栽种各种需要水分之作物,不甚相宜。惟种甘薯与大小麦等杂粮,尚感适宜。此种土壤,几占全县十分之六。2.沙土,即沙性土壤。含沙甚多,色黄而淡,宜种落花生、甘薯等作物。古雷半岛与东山本岛之东南部均属之。3.乌土,即泥沙土壤。其色灰黑,富有粘性,而且肥沃,利于种稻,在东山岛上,此种土壤占极少数,故水田较少。”(3)综上所述,东山适合耕作的土地不多且“甚为瘠薄”。
(二)雨水方面。《东山县志. 卷一.地理志.气候》(民国稿本)记载:“东山雨量不多,八九月间,秋阳燥烈,亢旱现象,极为常态。”且县境无成形河流,水源靠降水补给,由于雨量不均,且大量排泄入海,常出现干旱。淡水资源的匮乏,对历史上的农作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建国后,经过多次兴修水利,才逐渐改变了农作物生产条件。
二、东山历史上的农作物
《铜山志.风土志.土产》记载,东山县“有谷之属、蔬之属、果之属三大类。”谷之属有稻、黍、稷、麦、粟、豆、麻等;蔬之属有芥菜、芥蓝、白菜、倭菜、波薐(菠菜)、茼蒿、 蕹 菜(空心菜)、芹菜、苋、葱、蒜、韭、胡荽、番薯、匏、瓠、金瓜、丝瓜、苦瓜、甜瓜、西瓜、茄、菜豆、王瓜(刺瓜)等;果之属有荔枝、龙眼、柑、橘、柚、香橼、佛手、杨梅、梨、王梨(菠萝)、柿、石榴、橄榄、余甘(油甘)、栗椎、?、甘蔗、菅蔗、蕉、落花生、梅等。
东山农作物生产最大的特点是产量少,不足以自足。“全年收获,菽、麦、黍、稷、番薯、甘蔗、落花生皆有之,然不甚繁盛。”(4)
《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民国稿本)记载:东山物产综其大者,在陆则以花生、番薯,在水则以鱼、盐为大宗,而糖、油次之。依县政府三十年度(1941年)行政报告,出产量如下:
稻谷:七万五千八百九十六市担
大麦:四千五百四十市担
小麦:四千八百五十市担
番薯:十四万九千二百四十市担
花生:一万五千市担
蔗糖:一千五百市担
大蒜:一千市担
豆:二千八百五十市担。
据一般测算,5市担鲜番薯折合稻谷1市担,则1941年稻谷、大麦、小麦、番薯等粮食总产量为115134市担,合5756.7吨。据1940年统计,全县人口为92403人。按每人每年平均至少需100千克粮食的摄入量概算,全县需要粮食9240.3吨,也就是说还有将近一半的粮食需要岛外提供。各版本的县志多有提到东山人民的温饱问题,如“五谷不足需” (5)“以硗确斥卤之地,煮海耘田而外,恒产不加多,术业不增进,而生齿日繁,生活益苦。”“米粟供给民生只得四分之一,其余皆仰给于邻封。”(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更何况在土地贫瘠、风沙肆虐的海岛,饥饿一直以来都是大部分东山人民最刻骨铭心的痛。
三、番薯的引进和种植
番薯的引进对东山乃是一件大事、幸事,更是东山对中国农作物历史的一大贡献。
(一)番薯的引进。
目前史学上对番薯的引进主的主流说法是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福清长乐人陈振龙引进。据陈振龙后代编著的《金薯传习录》记载,陈振龙曾在吕宋定居,他发现红薯“随栽随活”,就从番薯藤上截取了几尺茎叶,切成小段,想带回福建。当时统治吕宋岛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番薯出口,于是陈振龙把番薯藤的小段编到缆绳里,混过了西班牙人设置的关卡,带回福建。
其实,明朝史学家苏琰在《朱薯颂》里所写:“甲申、乙酉间,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泉州的别称)洋舶道之,携其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之园斋。”意思就是在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三年之间(1584-1585年),泉州的海商在漳州与潮州交壤处的南澳岛上发现了番薯,于是带到晋江县灵水乡种植。也就是说早在陈振龙引进番薯之时,南澳岛已经开始种植了。且李时珍撰于万历六年(1578年)的《本草纲目》已有番薯的记载,认为番薯味道“甘,平,无毒”,主治“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故而窃以为“番薯是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福清长乐人陈振龙引进”的说法不合理。
东山的地方资料多有记载,认为“番薯是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东山于万历年初引进并在樟塘种植的”。
《铜山志.风土志.土产》记载:番薯,今甚多种,味有优劣。明万历中得之,吕宋国人赖之至兹,利以米粟并重。《东山县志. 卷十一.杂记》(民国稿本)记载:“本邑之有番薯,始于明万历初年。据张人龙《番薯赋》其序云:……五都(东山古称)之薯,自万历初,铜山寨把总张万纪出汛南澳,得于洋船间。嗣是植者弥广,人食其德,思立祠而祀之。人龙,樟塘人,敏之从侄,博通经史,黄道周每称赏之。”
东山县《樟塘村张氏志谱》记载:“明万历初年(约1573-1578年间),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到南澳盘查外国船,获甘薯(俗称番薯),带交张塘村农民育苗种植成功,为东山有甘薯作物之始”,把张万纪引进番薯的时间定在明万历初年。
《东山县志》(1994年版)也采用了《樟塘村张氏志谱》的说法(7)。
综上所述,窃以为引发中国第二次粮食革命的番薯,是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在1573-1578年间引进,并在樟塘试种成功后推广到闽广等地,最后推向全国的。
(二)番薯的种植缓解了群众吃饭的问题
东山作为海岛县,囿于土壤、水源、风沙等问题,一直以来粮食歉收。而番薯的引进及广泛种植,很好地解决了岛民吃饭的问题,“居民日用,多搀食地瓜签等类”。《铜山志.灾祥志.国朝》多处记载,在大米歉收闹饥荒时,番薯的突出作用,如“(乾隆)二十年,饥,米贵。幸八月以后,番薯、大麦大熟。”(8)
(三)番薯堆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及推广
以往的番薯种植大多采用畦作方式,但产量不是很高。据《东山县志(94年版)》记载,如民国24年(1933年)全县番薯种植面积为6.5万亩,产量为3850万公斤,亩产为592公斤。 1970年是东山番薯种植最多的年份,面积7.5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2.5%,产量5801万公斤,平均亩产771.5公斤。
据东山高级农艺师林添发介绍,从1971年开始,以其为主的农作物技术员开始在白埕农业中学研究番薯堆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至1974年趋于成熟,在试验田中达到亩产5000公斤。据林添发介绍,1975年漳州农校邀请其到农校试验田栽培番薯,当时亩产6500公斤,为全省之最,“番薯堆高产栽培技术”还于1979年获得福建省青少年科技一级成果奖。随后,番薯堆高产栽培技术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推广,如1982年全县番薯种植平均亩产1448.5公斤,为1970年的2倍,东山群众的肚子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四、芦笋的引进并推广种植
建国后,东山也种植过甘蔗、芝麻、烟叶、黄麻、药材等经济作物,但经济效益一般。直到1979年引种芦笋,通过技术推广,最终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东山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芦笋生产基地。
东山芦笋基地发展,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程,经历了引进、试种、推广、发展、巩固、平稳、下坡等阶段,综合参考《东山县芦笋产业再创辉煌的思路》《东山县芦笋产业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等论文以及农林水利局相关材料,结合林添发的讲述,东山芦笋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4年)引进试种阶段。1979年通过常山罐头厂向美国引进“玛丽华盛顿”芦笋品种,县政府制定了发给贴息贷款、预购定金、奖售肥料和原粮等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芦笋,1980年定植56亩。但因技术不够完善,且东山所处气候环境与芦笋原产地(西班牙沿岸)大不相同,种植技术存在不可复制性,所以种植初期芦笋产量极低,于是部分农民把芦笋挖掉,重新种植番薯等农作物。
在这期间,以白埕农业中学农业科技人员为主的攻坚队伍,通过努力探索芦笋生长规律,研究出一套适应亚热带地区的“芦笋留母茎栽培法”,并试种成功,随后在白埕、探石、山口等地推广。
当时市场上的大米出售价为0.144元/斤,正式的国家公务员为40多元/月,而芦笋收购价为1.2元/斤,已经相当高了。据《东山县志.卷四农业.第三章.农作物》(1994版)记载:“芦笋经济效益高,据1985年调查:白埕村徐福兴种1.59亩,产笋4691公斤,总收入9906元,平均亩产2950公斤、亩总收入6230元。……据白埕村林多默等4户的统计,芦笋生产平均每亩纯收入2080.4元,比其他农作物平均每亩纯收入154.68元高出12.45倍。”当时一部分农民通过种植芦笋“先富起来了”。
第二阶段(1985-1989年)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阶段。
随着生产技术的日渐成熟,芦笋种植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群众的种植热情高涨。1985年县政府提出发展芦笋芦笋产业的战略目标,掀起芦笋种植热潮。各部门通力协作,农业部门抓普及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供销部门抓流通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行系统支持产前的资金贷款,镇村抓收购环节的监督等,共同造就了东山芦笋的黄金时代。
1989年东山芦笋面积达3.82万亩,芦笋总产值达9236万元,出口创汇3094万美元,芦笋成为东山农业的支柱产业和拳头创汇产品。1989年东山芦笋栽培面积占当年全国总面积的1/16,产量占1/4,东山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芦笋生产基地。
第三阶段(1990-1998年)产加销配套发展阶段。这阶段常年芦笋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产量约3万吨,产值约1亿元,年均创汇3000多万美元。该阶段因多年高产后出现笋园老化、病虫害加重、土壤有机质下降等诸多因素,科技人员通过探索,推广实施老笋园改造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在产量上收到明显效果,但由于产量高,笋价相对低迷,总体效益平稳不前。
在此情况下,为更好地提高芦笋的经济效益,东山县委、县政府致力加快芦笋精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强化招商引资,兴办了11家芦笋加工企业,开发制罐、速冻、保鲜、制茶、制干等系列产品,改变过去单纯原料输出的现状。芦笋产业实现产、加、销一条,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四阶段(1999—2009年)低迷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北方笋区的迅速发展,使国内芦笋产量剧增,芦笋价格持续低迷。加上农民进入市场的意识淡薄,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民种笋积极性降到最低潮,种植面积缩小。
特别是1999-2001年,芦笋价格低于1元/斤,全县芦笋面积降到1万亩左右,总产量不足1万吨。2007年春季芦笋价格突升,高达6元/斤以上,当年新增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截止2008年元月,全县芦笋种植面积为18619亩。这期间,东山的芦笋加工厂家北移,由1999年的11家减至5家。
为增创东山芦笋的新优势,农业部门着力推广优新品种,实施系列改造工程,如推广荷兰F1全雄良种“金林、泰林”,颁布实施《白芦笋综合标准化体系》,打造“白芦笋”品牌并通过国家原产地认证等等,使得芦笋基地在笋农观望中得到巩固,全县芦笋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比高峰期减少了0.5万亩。
第五阶段(2010-2017年)下坡阶段。近几年来,多方因素导致芦笋种植渐渐走了下坡路。1.芦笋价格持续低迷,挫伤了笋农生产管理积极性,再加上农药、化肥价格上扬,芦笋种植成本增加,多数笋农放松管理,投入减少,生产效益下降。2.农民工工资持续走高,群众或是放弃芦笋种植转而打工,或是以打工为主以种植为辅,专门从事芦笋种植的农民日渐减少。3.今年来随着道路、项目建设等需求,征占了部分笋园,种植面积日渐窄缩。4.随着订单农业、农民创业园、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部分农民转而从事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芦笋种植面积更少了。2017年,全县芦笋栽培面积减少到? 0.8万亩,总产量1.2万吨。
参考文献:
1.《〈铜山志〉.注译》林定泗
2.《东山县志》(民国稿本)
3.《东山县志》(1994年版)
4.《东山县芦笋产业再创辉煌的思路》(《福建农业科技》2001年第3期)林添发
5.《东山县芦笋产业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福建热作科技》2009年第3期)林裕发 林岳生
6.《东山县芦笋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2008年1月)东山县农业局芦笋调研组
注释:
(1)摘自《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地质》(民国稿本)
(2)摘自《东山县志.卷三民生志.饮食》(民国稿本)
(3)摘自《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民国稿本)
(4)摘自《东山县志.卷三民生志.饮食》(民国稿本)
(5)摘自《东山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民国稿本)
(6)摘自《东山县志.卷三民生志.饮食》(民国稿本)
(7)摘自《东山县志.卷四农业.第三章农作物》(1994年版)
(8)摘自《铜山志.灾祥志.国朝》
甘薯特产是什么
⑴ 烤地瓜的由来
话说乾隆与烤地瓜! 乾隆皇帝寿致89岁,在我国历代皇帝中享年最高。据传,他在晚年曾患有老年性便秘,太医们千方百计地为他治疗,但总是疗效欠佳。一天,他散步路过御膳房,一股甜香气味迎面扑来,十分诱人。乾隆走进去问:“是何种佳肴如此之香?”正在烤红薯的一个太监见是皇上,忙叩头道:“启禀万岁,这是烤红薯的气味。”并顺手呈上了一块烤好的红薯。乾隆从太监手里接过烤红薯,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完后连声道:“好吃!好吃!”此后,乾隆皇帝天天都要吃烤红薯。不久,他久治不愈的便秘也不药而愈了,精神也好多了。乾隆皇帝对此十分高兴,便顺口夸赞说:“好个红薯!功胜人参!”从此,红薯又得了个“土人参”的美称。 山东烤地瓜源于济南,济南烤地瓜则源于平阴,据史载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大臣纪昀、护卫素伦等扮药茶商微服巡访到鲁西南重镇济宁,夜宿平阴县城,晚上众人随乾隆到平阴城西关帝庙游玩,老远忽闻一股浓郁的香甜味,忙寻味到一老汉生意摊前,原来是一张姓老汉正从一泥炉中一块一块取出烤熟的地瓜,金黄滚烫地瓜的香气迷人,纪昀忙卖一块送给乾隆,乾隆捧在手里热呼呼的,剥皮露出金**、软绵绵、热腾腾的瓜瓤,吃一口香、甜、面、糯、烫,混身热呼呼的,忙命众人都购卖品尝,并命烤薯张姓老汉多烤地瓜后送到行馆备食之,第二天因周边难民积聚平阴,又有白莲教、白虎会造反闹事,乾隆留恋白莲教女教主“一枝红”美色,便留住平阴调兵剿灭白莲教、白虎会,但餐餐不忘派人去卖一烤地瓜食用,留住平阴几日剿灭白莲教、白虎会,而乾隆皇帝因连食平阴烤地瓜竟治好了其多年连太医屡治无效的便秘,灭了白莲教又有平阴烤地瓜治好其顽疾,乾隆皇帝大喜,赞赏平阴烤地瓜“功胜人参”,下令平阴知县丁继先派平阴烤地瓜能手带平阴鲜地瓜到北京皇宫烤地瓜,专供后宫皇帝滨妃们食用,从此平阴鲜地瓜成为御供地瓜,平阴烤地瓜名传济南、山东,成为闻名全国的名优风味小吃。
⑵ 红薯的传说
1593年,也就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来自福建福州的商人陈振龙带着儿子陈经纶及商队渡海来到菲律宾。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漫山遍野的红薯,吃了半辈子大米的他们第一次吃了红薯。
红薯独特的清甜香气和令人满足的饱腹感,马上吸引了他们。经过打听他们了解到,红薯这种作物耐干旱、耐贫瘠、易移栽、易繁殖、营养丰富、味道甘美、高产量,一下子动心了。
那时候,国内丰臣秀吉的侵朝大军与名将李如松在平壤激战正酣。老百姓饱受天灾、人祸的侵扰,粮食短缺、困苦不堪,当下便决定一定要把红薯这种作物带回家乡种植。
当时,西班牙殖民者制定有相当严苛的禁止带出法令,面对各个口岸的森严盘查,陈振龙和儿子想出妙招将一根红薯藤交缠编织在一条缆绳中,躲过西班牙殖民者的关卡,成功踏上回福建老家的商船。
经七天七夜的航行,有惊无险的将红薯秘密带到了中国,并向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禀帖,请求推广种植。
(2)地瓜故事扩展阅读
红薯生长习性:番薯喜温、怕冷、不耐寒,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30℃,温度低于15℃时停止生长。不同生长期对温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温度宜在18-22℃,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出芽率。
苗期温度宜在22-25℃,茎叶期宜在22-30℃,茎叶期温度不宜低于16℃,否则会阻碍其生长,甚至停长;若是低于8℃,则会造成植株经霜枯萎死亡。根块期温度宜在22-25℃。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株各生长期长势良好,确保根快数量及膨大。
红薯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
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
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
⑶ 红薯片的来历相关故事
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版和摩鹿加岛,再传至权亚洲各地。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
红薯其之所以称番薯,大抵是因为它是“舶来品”之故。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
⑷ 拔丝地瓜的来源有什么故事
拔丝地瓜起源抄于中国北部袭。几乎所有的小孩子和女士都喜欢吃。而且现在还被华侨传递到国外,现在已经是道中国传统美食了。
拔丝地瓜
菜谱简介 地瓜块下油锅前务必沥干水分,否则很容易导致油星飞溅伤人。
材料
地瓜500克,绵白糖250克
做法
1.地瓜去皮洗净切块,沥干水分。
2.锅内放适量油开火烧热,以竹筷插入,见四周冒细泡时,将地瓜倒入煎炸至金**。
3.以筷子戳地瓜,如果能戳透,则为熟透;将熟透的地瓜块捞出沥油。
4.倒出锅内的油,留少许余油,加入白糖和小半碗清水,煮沸。
5.改小火,慢慢熬煮糖浆,等糖冒泡变色时,下入炸好的地瓜,迅速翻炒,让糖浆包裹住地瓜后,即可熄火装盘。
⑸ 红薯的来历
红薯,有人考证说原产于美洲,后来被逐渐引种到欧洲、亚洲、大洋洲等许多地方。后来,从南洋被引进我国。据史书载: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福建遭到台风袭击,造成的灾荒非常严重。经常来往于福建与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乐人陈经纶、陈松龙父子得知菲律宾当时已普遍种植“番薯”,而且产量很高,是救灾比较好的农作物,但被严禁出境。所以,他们想方设法把弄到的薯蔓夹在小盒里,偷运出境,随商船运回中国。对此,《闽书》记载说:陈在“南洋”“栽取”(薯)蔓咫许,挟小盒中而来……其蔓虽萎,剪插种下,下地数日即荣。”
另有一说是广东吴川县人林怀兰,到越南(当时称交趾)行医时,见番薯种植大利于农,所以,就想办法由越南把番薯带回我国。据清道光《电白县志·杂录》里记载:林怀兰“博游交州(今广东、广西等地)医其关将(指边关守将)有效。因荐医(交趾)国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赐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怀半截而出。亟辞,归中国……林乃归种,遍于奥。”此两种说法,至今虽无定论,但“红薯”非我国之“特产”已是不争之事实。
⑹ 红薯与地瓜的故事
是指红薯夫妇吗?如果是那么红薯就是喜欢,地瓜是不喜欢。
⑺ 中国地瓜的由来
是薯吧……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白海外得此版种番薯起源于权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藷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藷传至菲律宾。在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1]。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携带回中国
⑻ 谁知道小七和地瓜的故事
董永与天女的形象正是牛郎与织女原型的变异
“牛郎织女”神话与汉代婚姻 神话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与仪式、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与古代制度、自然物象、地理地貌、历史事件、人性特点、生活习俗等人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制度存在着联系。
与爱情、婚姻有关的典型神话在汉代为牛郎织女故事。“牛郎”、“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可见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牛郎、织女,但他们只是毫不相干的两颗星而已。至汉代,始将牵牛、织女相连,并赋予人世间男女的特征。西汉昆明池中立牵牛、织女石像,并以发式、服饰、表情和身形姿态以示男女之别,便是绝好的证明。(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文物》,1979年第2期)可以说,这是汉代牛女传说中牛郎织女形象情爱化的开始。至古诗《迢迢牵牛星》,以牵牛、织女为主人公,描绘二人两情相悦、相恋到不能长相厮守的爱情,牵牛、织女传说才真正以两情相恋的坎坷经历展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古诗十九首》乃东汉文人所作,但这些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来源于民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流传于汉代民间的牛郎织女传说,其婚恋情节已经成为传说的主要内容。
牛女神话传说流行于汉代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
与西周春秋时期相比,两汉时期,爱情与婚姻已不仅仅是当事者的个人行为,而是要在社会与家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和实现的。汉代的爱情与婚姻,更多地融入家族和社会的因素,受其制约,恋爱和婚姻的当事者犹如网中之鱼,已经丧失了情感的独立和行为的自由。东汉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便是这样的爱情悲剧。刘兰芝被“休”,不是因为焦仲卿“二三其德”,而是因为焦母的蛮横霸道;而刘兰芝的“再婚”,也不取决于当事者的意愿,却是刘兄的好恶。作为婚姻的当事者,焦刘只有在“死”这一点上尚有一点自主权。显而易见,焦刘婚姻悲剧,是家庭的传统力量和社会的习惯法则造成的。而在汉代被世俗化了的牛女传说中,牛郎、织女可望而不可即的婚姻悲剧,同样是两汉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河汉既清又浅更不宽阔,却成为牛郎织女不可逾越的障碍。显而易见,阻隔牛郎、织女相结合的,不是河汉,而造成牛郎织女婚姻悲剧的,也不是当事者本人。
两汉时期嫁娶奢靡之风盛行。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曾把这件事作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提出来(见《盐铁论》之《国病》《散不足》等篇);东汉时“奢纵无度”,嫁娶“尤为奢侈”(《后汉书·章帝纪》),当时各级统治者和富豪之家是婚事奢靡的带头人。例如汉制规定“聘皇后黄金两万斤,为钱二万万”(《汉书·王莽传》),仅仅聘金一项就相当于中家2万户的财产,其奢靡程度实在令人吃惊!再如西汉蜀地巨商卓王孙给其女卓文君的随嫁物品是“僮百人,钱百万,及嫁时衣被财物”(《汉书·司马相如传》),价值约在三百万钱以上,相当于中家300户的家产。成亲之际,难免还要大摆宴席,其奢靡程度同样惊人。《潜夫论·浮侈篇》云:“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故而有的郡国不得不下令“禁民嫁娶不得举酒食相贺召”(《汉书·宣帝纪》)。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波及到某些下层官员。东汉时议曹史展允因收入有限,至五十岁时依然“匹配未定”,后在其上司和同僚帮助下,方勉强凑足聘金。
两汉时选择配偶的标准很多,或以门第、或以容貌、或以才德、或以卜相。其中门第观念在当事人的择偶意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为自己或子女选择配偶时,门当户对观念仿佛是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不同等级的人划分在不同的选择范围内。西汉中期人朱买臣“家贫”,“常艾薪樵,卖以给食”,其妻族家境也颇贫寒,无力支助。后买臣妻离婚再嫁,与后夫共“治道”为生,说明后夫的社会地位也不高。相反,经济地位差距较大的家庭之间,一般是难缔结婚姻的。《汉书·陈平传》记载陈平因家境贫寒向富人求婚屡遭拒绝的个案,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
汉代嫁娶奢靡的社会风俗和择偶的种种要求在牛郎织女故事中都有所反映。《岁时广记》卷二六引《荆楚岁时记》载:“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二万钱下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太平御览》卷三十一也有相同的记载。在这一传说中,牛郎娶织女,实际是娶天帝之女,于门户并不相配,于是,二者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牛郎织女由相悦到相恋却不能长相厮守的爱情悲剧,已超出当事者的个人行为。构成牛郎织女悲剧的原因,表现为一种社会的传统力量、固有观念、文化习俗和道德规范。因此文学意义上的这种爱情悲剧,便成为两汉时期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神话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这一神话传说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再到情感内涵,都体现为一种向汉代民间世俗生活的演变,而世俗生活化才是牛女神化世俗化演变的最终结果,从而使牛郎织女传说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牛郎织女形象更成为汉代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对象,从而使这一传说故事从真正意义上归属人民。不难看出,这正是牛女传说在汉代广泛流传、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
反映汉代爱情婚姻的神话除了牛女传说外,还有董永与仙女的传说。《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董永与天女的传说:“董永者,少偏怙,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云:‘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知所在。”曹植《灵芝篇》又以诗的形式咏叹这一传说:“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在这一传说中,董永与天女的形象正是牛郎与织女原型的变异。
与牛郎织女传说相比,董永与天女的传说在情节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变异和发展,意义是巨大的。天女下嫁董永,来到人世之间,是为了帮助董永摆脱困苦的生活,它说明在人们的想像中,天上的世界与现实的人间是不同的。天上充满着仁慈的神灵,地上则遍布着狡诈的恶人。天上体现着平等和正义,地上则到处是不平和邪恶。苦难的人们入地无门,却求天有路,于是便幻想借助天的帮助,求助天的照应。显然,如果说牛女神话中牛郎、织女单纯的婚恋情节,还是汉人浪漫的神话精神的体现的话,那么董永传说则无疑是汉人由浪漫的神话意识向朴素的现实情感的转变,由对神界的幻想向对现实的关照的转变。换句话说,董永传说正是汉人对人生苦难借助神话形式而进行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思维和意识得到发展,形成了以“自由”的思想和意识去感知世界的愿望,从而创造了神,并通过神来体现他们认识、把握和影响世界的理想和愿望。故而,后人可以通过神话了解到过去人的生活,再现他们的所知、所想和所愿。把神话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进行研究。
简介
学名:Ipomoea batatas Lam.
英文名:Sweet Morningglory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又名番薯、山芋、红薯、白薯、地瓜等。块根可作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
起源和传播
J.B.埃德蒙等认为甘薯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A.von 洪堡援引哥马拉记载:哥伦布初谒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又据:陈振龙 6世孙陈世元及其子陈云,先后以甘薯传种于鄞州(浙江宁波)、胶州、青州(山东省青岛、益都一带)、豫州(河南朱仙镇一带)各地,渐次在浙江各地传播,时为清乾隆二十年前后。以上史实证明甘薯系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目前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甘薯的营养成分如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 C和铁、钙等矿物质的含量都高于大米和小麦粉。非洲、亚洲的部分国家以此作主食;此外还可制作粉丝、糕点、果酱等食品。工业加工以鲜薯或薯干提取淀粉,广泛用于纺织、造纸、医药等工业。甘薯淀粉的水解产品有糊精、饴糖、果糖、葡萄糖等。酿造工业用曲霉菌发酵使淀粉糖化,生产酒精、白酒、柠檬酸、乳酸、味精、丁醇、丙酮等。根、茎、叶可加工成青饲料或发酵饲料,营养成分比一般饲料高3~4倍;也可用鲜薯、茎叶、薯干配合其他农副产品制成混合饲料。
甘薯新品种及丰产栽培实用新技术
甘薯是块根作物,用途很广,可以做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种植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世界粮食生产中甘薯总产排列第七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2年世界甘薯总种植面积为976.5万公顷,总产量为1.36亿吨,平均鲜薯单产13.9吨/公顷。我国的甘薯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2% 和84%,平均鲜薯单产19.0 吨/公顷。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愈显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粮食需求面临着巨大压力,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甘薯投入少,产出多,单位面积可食用的干物质居各种作物之首。甘薯抗灾力强,耐旱,耐瘠薄,丘陵山区也能种植,在作物较难生长的地方,甘薯也能获得较好的产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甘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作用日益突现。甘薯不仅具有种植面积大,增产潜力大的优势,而且保健功能好,转化利用效率高,除用作饲料和保健食品外,还是理想的淀粉资源和能源作物。许多专家认为:甘薯是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物之一,同时,甘薯也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原料之一。
新品种介绍
目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收集引进100多份国内外甘薯新种质,是全国甘薯新品种南方片区试点之一,现筛选推广的部分高产优质食用和高产饲用新品种,在水肥条件良好和控制病虫害的情况下,种植4个月的平均亩产鲜薯可达2~3吨。今后,将继续引进国内外的高产优质和特异甘薯新品种,通过“农民参与式”、“科技入户”、“科研+政府”、“科研+企业”等试验推广方法,建立多种形式的代理机构和代理人组成的合作推广网络,加快促进甘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
一、新农一号:由本中心1999年选育而成。该品种叶片较大,深度缺刻,顶叶紫红色,蔓长1米,终生不翻蔓,结薯集中,薯块大而整齐,皮浅红色,肉黄白,淀粉含量高,含糖量可达15%,面甜适口,属兼用型品种,春薯亩产可达7000公斤,夏薯亩产3500公斤。
二、新农四号:由北京553、S52-7、日本黄金薯三元杂交而成。它继承了北京553的优质、S52-7的高产、日本黄金薯的营养及薯型美观的特点。其叶形为五齿形,叶色深绿,蔓长50-80公分(特短蔓),开粉色花,薯型为长纺锤,皮色黄褐,肉色杏黄,结薯早产量高、亩产可达万斤左右,耐旱耐肥,较耐瘠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糖含量高,熟食味甜面,香味浓郁,是鲜食、蒸烤、加工薯脯的优良品种。
三、苏薯八号(黄皮):特高产、特早熟、特抗病的红薯新品种,由红皮苏薯八号选育而成。特点:短蔓型,平均蔓长70—80cm,结薯集中,表面光滑,皮色黄褐,肉色桔黄,春薯亩产15000斤,夏薯7000斤以上,含糖量13.4%,出干率23%,品质极好,生食、熟食均可。
四、脱毒北京553:顶叶紫色,叶绿色,叶形浅复缺刻,株型匍匐,茎色绿带紫,茎粗壮,蔓长2.53米,基部分枝多,薯形长纺锤形,皮色黄褐,肉色杏黄。萌芽性好,鲜薯产量6000斤,切干率25%,结薯早、膨大快、整齐集中,较抗黑斑和茎线虫病,耐旱耐肥,较耐瘠薄。熟食软甜,生食脆甜,蒸烤均可,是加工薯脯的主要品种。
五、日本黄金薯:从日本引进,叶五齿形,叶色深绿,蔓长70公分左右,桔黄皮,深红肉。特点:特抗重茬,抗病性高,维生素含量高,口感极好,亩产万斤左右,是当前红薯珍品。
六、西农431:属烤薯型加工早熟品种,由西北农业大学朱光俊教授培育。中蔓长11.5米,分枝57个,茎长不定根少,不易徒长,不用翻蔓。薯块纺锤形,蔓皮光滑,橙**,肉深桔红色,食味香甜面沙,口感极佳。适应性强,春薯亩产8000斤,夏薯亩产4000斤以上。
七、新引1号:该品种由新乐市新农薯业中心2005年最新引进,高产高干口感好,亩产7000-8000斤。薯形纺锤形,薯皮紫红色,薯肉浅**,切干率33%,比徐薯18高3个百分点。叶形心带齿,叶色顶叶茎均为绿色,分枝多、茎蔓长,长势壮,抗旱性好。结薯多而集中,春夏种植均可。熟食甜面,香味浓郁,该品种适应性好,不择土壤,适宜性广。
八、脱毒徐薯18:叶绿色,叶形心脏形至浅裂复缺刻,株型匍匐,茎色绿带紫,茎粗壮,蔓长22.5米,基部分枝多,薯形长纺锤形,皮色紫红,肉白色。切干率30%,结薯整齐集中,抗根腐病,耐旱耐肥,亩产6000斤左右。
九、特色品种——美国特短蔓黑薯:该薯纺锤型,薯皮紫红近黑色,肉紫黑鲜艳,比“川山紫”颜色更深,熟后成黑色,香甜面沙,食味极佳,营养成分比其它红薯高一倍,含硒量高,属抗癌食品,亩产6000斤左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09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