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木兰溪的水利建设

木兰溪水利建设历史悠久,莆田兴修水利始于唐代初期。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年)后围凿了不少全国有名的水塘:如沥塘、永丰塘、横塘、颉洋塘、国清塘等。在宋元丰元年(1078年)以前,在木兰溪建筑延寿、木兰、使华、太平、官杜等陂坝工程,其中木兰陂始建于宋治平元年(1064年),系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历经900多年洪水的严重考验,至今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莆田人民开始进行空前规模的水利建设,并建成一座总库容为2.8亿立方米的大型蓄水工程——东圳水库。目前,木兰溪流域已建成的蓄水工程,总库容达4.8亿立方米。现有水利工程可以保灌3.4万公顷耕地,平原地区基本实现自流灌溉。

木兰溪的水利建设

唐代,仙游民众已在木兰溪沿岸筑陂灌溉农田。宋代是仙游引水工程建设鼎盛时期,全县兴建陂塘627处,灌溉面积6.7万亩。明至清又新建陂塘102处,累计灌溉面积达10.05万亩。据明《八闽通志》载:“有司以时禁戒:春则筑陂蓄水,以备干旱;秋成开陂以通舟楫。”民国时期,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截止1992年,全县共有引水工程467处,有效灌溉面积6.2万亩,其中灌溉万亩以上的工程1处,1000亩以上的38处,600~800亩的10处。

主要引水工程有官杜陂、泉山渠、兴山渠、白叶坝等。

官杜陂,位于榜头镇仙水溪上,拦截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它原分为官陂和杜陂两处,杜陂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年),官陂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当时户部尚书郑瑞星回乡主持在杜陂上游另建一陂,俗称“官陂”。后人将两陂合一称“官杜陂”。1978年重建,将原有河卵石临时坝改建为桨砌条石滚水坝,坝长85米,高1.2米,在右岸设进水闸两座,分别进水官渠和杜渠,干渠3条,总长17公里,支渠35条,穿行榜头镇15个村,灌溉面积10500亩,引水流水量1.2立方米/秒,枯水流量为0.8立方米/秒。历年累计国家投资50万元,完成土石方约20万立方米,群众投工日20万工日。

泉山渠,拦溪坝位于鲤城镇木兰溪干流上,1954年建成通水。干渠长14公里,支渠2条计6公里,设计灌溉面积3000亩,有效灌溉面积1700亩,历年累计国家投资30万元,完成土石方15万立方米,群众投工20万工日。1972年,拦溪坝改建为桨砌石拦溪坝,坝长216米,高1.2米,拦截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鲤城、城东、榜头等3镇、7个村(街)受益。渠道建筑物有水闸14座,渡槽1座,倒虹管4座,暗涵10座,电灌站2处,装机4台101千瓦。泉山渠属县水电局管辖,管理妥善,效益显著,不仅适时灌溉农田,更改善鲤城地区环境卫生。但从1980年起,随着城区迅速发展和繁荣,人口增多,城镇“三废”排漏量猛增,殃及通过鲤城3公里干渠,倒泻垃圾、粪便等,已成为污水沟,过水断面缩小变窄,灌溉面积剧减,已濒临报废。

兴山渠,位于大济镇汾阳村,拦截大济溪水,始建于1954年,用河卵石干砌临时坝。1983年,被洪水冲毁后,改建为桨砌块石定坝。历年累计国家投资15万元,完成土石方10万立方米,群众投工15万工日。拦截流域面积87.8平方公里。1971年,兴建汾阳水电站,在上游兴建拦溪坝,将水引出流域外,为使不影响原有有效灌区,把发电尾水再回引兴山坝内。兴山渠拦河坝高2.8米,长40米,设计流量0.3立方米/秒,干渠长10公里,渠道上建有渡槽2座,倒虹管1座,大济、城东等2镇、9个村共3200亩农田受益。但因渠道沿线渗漏坍塌严重,灌溉面积大减。

白叶坝,位于龙华镇磨头村,拦截龙华溪水。始建于明代,原为干砌石坝,上游控制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1983年,被洪水冲毁后,坝址上移改建为半自动翻板闸门,坝长36米,高3米,洪水超过设计水位时,闸门自动翻倒排洪,它是县内首创的一座新型闸。这对平原地带地势低平易受淹地区,可以降低上游淹没区范围,并减轻下游的冲刷,便于管理。白叶坝灌溉红星、灯塔、新峰、团结等4个村1900亩农田。干渠长2.5公里,支渠4条计2.5公里,排洪闸3座,暗涵1座,电灌站1座,装机1台17千瓦。

木兰陂,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携钱十万缗来莆,在木兰溪将军岩前建陂,因基础地质复杂,水势右急左缓、不能抵挡山洪冲击,陂刚建成就被洪水冲垮,钱四娘巡陂遇洪,落水身亡。其后,长乐进士林从世又携钱十万缗,在今木兰陂下游近1公里的温泉口筑陂,因港狭弯急,又被海潮冲毁。宋熙宁八年(1075),侯官李宏,应诏来莆第三次筑陂,在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吸取钱、林两次筑陂失败的教训,经过细心勘测,选定钱、林两陂址之间河宽流缓的木兰山下作为陂址,历时8年,元丰六年(1083)陂建成。这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古代引水工程,也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枢纽工程拦河坝为木兰陂的主体工程。陂长219米,由溢流堰闸和重力坝组成。木兰陂整体设计合理,具有溢洪、挡潮、灌溉等综合功能。配套工程有郑坂(后廖)陡门、洋埕陡门、林墩陡门、东山陡门、港利沙田小陡门、章鱼港小陡门、荷包濑石堰、水则关。

南洋渠系,木兰陂渠系配套工程,于建陂时在陂南端建廻澜桥进水闸(亦称惠南桥),闸高3米,双孔,左宽2.85米,右宽3.25米,正常引水量为11立方米/秒,沟道总长173公里,可蓄水1700万立方米。南洋平原的渠桥、黄石、笏石、北高4个乡镇77个村受益,灌溉面积7.30万亩。

北洋渠系,木兰陂渠系配套工程,元延祐二年(1315)创建“万金陡门”即进水闸,正常进水流量为5.5立方米/秒,渠道总长185.5公里,可蓄水1400万立方米。西天尾、梧塘两镇92个村及城厢区、涵江区受益,灌溉面积6.4万亩。

1949~1990年,共投工209万工日,投资985万元,先后修建涵闸9座、42孔,其中:涵坝15孔、东山2孔、阔口2孔、港利6孔、桥兜3孔、遮浪3孔、田厝2孔、集奎红旗闸6孔、江东3孔,增加排洪流量1098立方米/秒。增建排水涵洞55座、区间排水闸4座、分水闸7座,控制闸55座、进水涵洞150座,以控制水位、增加排洪量,形成蓄引排灌系统化。其主要排洪设施有:陈桥涵坝水闸、东山水闸、田厝水闸、宁海水闸、港利水闸、江东水闸、遮浪水闸、红旗水闸、阔口水闸、新溪溢流堰。

泗华陂,亦称使华陂,位于延寿溪下游,离城4公里,陂南为龙桥村,陂北为下郑村,陂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0米,中央设溢流堰,宽42米,深0.65米,以利排洪。南渠经龙桥、泗步岭出吴公流入延寿,灌溉面积100多亩;北渠经下郑、洋西、下刘、白杜、下尾(内湖),灌溉面积3000多亩。泗华陂建筑年代无考,《兴化府志》卷五十三载:“唐吴兴筑延寿陂,专为灌溉平洋尊贤里,地高未食其利,泗华陂建成,始分水北注”。明天顺二年(1458),参政方逵重修。建国后,成立泗华陂管理委员会,1953年10月在溪白村店仔头修建一座横跨延寿溪长63米的倒虹吸管,开挖渠道2.75公里,修建进水闸、排水闸、公路涵洞3座,灌溉畅林、北大农田1074亩。1956年初,泗华陂并入木兰陂灌区。1958年扩建泗华陂,北渠进水涵洞改为闸门,新开渠道4.67公里,建木质渡槽6座,灌溉埭里、安仁、吴江农田0.8万亩,陂首加高0.5米,坝顶全部砌平,不留缺口,受益面积由0.3万亩增至1.2万亩,基本实现自流灌溉。1960年,东圳水库建成,泗华陂左渠划归东圳灌区管理。

延寿陂,居泗华陂下游东南1公里处,地名杜塘,延寿溪西附山,东距海,南北通埔、溪流出渡塘,赴埔径流入海,不足灌田。唐建中间(780~783),邑人吴兴塍海为田,在杜塘筑堤阻潮,叠石成陂,遏溪流入沙塘坂,灌溉北洋平原,名为延寿陂,今已不见工程遗迹。 古洋水库,位于木兰溪支流仙游苦溪中游,位于赖店镇乌墩古洋。库区集雨面积26.81平方公里,年平均来水量2700万立方米,总库容24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821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工程于1959年10月动工,只用1年2个月时间大坝建成。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坝高37米,坝顶长240米,坝顶宽6米。溢洪道净宽19.5米,进口设钢筋混凝土滚轮平面闸门4扇,最大泄洪流量431立方米/秒。输水涵洞为圬工砌石拱涵,后改用钢板套管,直径1米,最大输水流量5立方米/秒。渠道总长35.5公里,支渠7条计13公里,渠道建筑物有倒虹管3座,渡槽5座。现有灌溉面积1.83万亩。坝后电站装机4台共655千瓦。1984年起供鲤城地区生活及工业用水。

东溪水库,位于赖店镇溪埔村。库区集雨面积3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3500万立方米,总库容228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957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1971年3月动工,大坝为细骨料混凝土浆砌条块石双曲拱坝,最大坝高57米,坝顶宽3米,坝顶弧长158.8米。东溪水库大坝是省内第一座采用不设防渗面板(墙)的砌石拱坝。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多次最高水位的考验,坝后始终保持干燥光洁,没有湿润与白色分泌物出现。干渠总长27.37公里,其中总干渠6.8公里。灌溉赖店、郊尾、盖尾等3个镇耕地2.04万亩。干渠建筑物有倒虹管4座,渡槽8座,隧道10座,坝后电站一座,装机2台共800千瓦。

蒋隔水库,位于度尾镇后埔村。库区集雨面积50.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6000万立方米,总库容146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28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从1980年9月中旬至1981年1月中旬主体完工。坝高43.6米,坝顶长160米,坝顶宽6米,防浪墙高0.8米。干渠长4.64公里,渠道建筑物有渡槽7座,其中后埔渡槽最大跨度60米,全长139米,最高处14.22米,为县内最大渡槽。坝后电站装机2台共640千瓦,渠道上二级电站装机2台共375千瓦,下二级电站装机2台共650千瓦,3座电站总装机1665千瓦,年发电量400~500万千瓦时,可满足度尾镇现有用电需要。

东圳水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西北8公里许的延寿溪中游(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东圳尾村)。1958年6月动工,1960年4月竣工通水水库流域面积321平方公里,河道长40.5公里,总库容量4.3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80.5米罗零高程(下同),相应库容量2.827亿立方米,死水位高程50米,死库容400万立方米,正常水位面积17.756平方公里。工程由大坝、输水涵洞、溢洪道3大建筑物组成。大坝高度58.6米,坝顶宽8米,防浪墙1道,高1米,坝长367米,粘土心墙混合坝型。东圳干渠从输水涵洞出水口高程38.033米处开始,经大坝右侧天马山蜿蜒南行,绕过南山广化寺,跨过木兰溪,经过壶山山麓,直奔沿海。东圳渠系工程有干渠1条,全长89公里,支渠11条,总长87公里。渠系沿线有大小建筑物24类计325座,其中较大的有下林、山牌渡槽,木兰倒虹吸管,红山水库、东湖、上营边的倒虹吸管等20座。受益的有城郊、渠桥、黄石、笏石、北高、东峤、埭头、平海、忠门、东庄等10个乡镇的225个行政村,1962年省水电厅核定其灌溉面积为3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22.5万亩。1963年冬至1964年春,1960年5月,1978年,1981年-1984年陆续续建。 木兰溪防洪堤工程主要是起防冲、防塌作用的堤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局部地段已有用卵石砌成高2米的溪堤,但经常被洪水冲塌,淹没农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有计划按标准在木兰溪两岸修筑堤岸。1966年,成立木兰溪治理工程指挥部,晋江地区和县财政拨款100万元,沿溪流所在公社、大队也自筹资金数百万元,从度尾后埔至盖尾仙潭全线50余公里的木兰溪两岸开展全民筑堤活动。由度尾、大济、龙华、城关、赖店、榜头、盖尾等7个公社和城关镇,共48个大队(街),每天上场1万多民工,经过一年多奋战,投工17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50万立方米,使木兰溪两岸60~70%都筑上一道1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石堤,堤线顺直,河槽宽度按流量段布置,拆除阻碍溪水畅通的和影响对岸堤防安全的斜堤、丁坝、乌龟(水下石砌体),对个别过于弯曲的河道截弯取直。此后,每年都从农业水利经费及防汛保险经费中拨出部分款项,维修和修复水域堤岸,并新建少量堤岸。

南北洋海堤,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唐建中间(780~783),吴兴拦海筑堤开发北洋,并筑延寿陂,灌田400顷。唐元和间(806~820),裴次元筑镇海石堤开发南洋。宋李宏建木兰陂,自陂头至三江口的两岸,各筑海堤50里,历代不断对其扩展和完善。

南北洋海堤是木兰陂灌区重要屏障。海堤南起黄石东山村龙头须,北到涵江鳌山村。内港海堤自木兰陂首至三江口,全长87.48公里,保护南北洋4个乡镇69个村的农田20.43万亩和44.87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海堤中主要建筑物有涵闸101座143孔。其中排洪闸16座共47孔;排水涵洞85座,96孔。

在外海有镇海堤,亦称东甲海堤,自东甲至遮浪,堤顶高程为罗零8米,堤长3.4公里砌石。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冠,将石堤拆除,筑平海卫城和莆禧所城,只剩土堤1道。明洪武三十年(1397),土堤溃决,海水直淹至壶山山麓,至明嘉靖十三年(1534),历137年屡修屡坏,农田被海潮吞没达8次,兴化府知府黄一道重修石堤,末完工即被解官离去,同知潭铠修好石堤。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海溢堤渍。道光六至七年(1826~1827),邑人陈池养依靠民众重修东甲石堤,工程比前牢固。民国35年(1946)9月1日,台风加大潮,冲毁东甲海堤,海水涌入黄石、渠桥等乡,农田被淹9万多亩,经三年养淡,作物仍收成无几。

建国后,每年汛前,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投入大量劳力把海堤加高培厚,不断提高海堤质量,至1961年9月止,抵御过多次风潮袭击,安全渡汛。1961年9月第22号强台风袭击,风力达11级以上,三江口潮位7.42米,超过历史最高潮位7.39米,在台风、大潮、洪水的袭击下,除东山堵港海堤270米外,其余全部溃决,损失极为严重。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委员会,把重修东甲海堤列为重点基建项目。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亲临视察,指令晋江地区水电工程局负责勘测设计。1962年成立莆田市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挥部,县长原鲁山任指挥,下设北洋和南洋两个海堤工程指挥部,日上场劳动力1万多人,分段包干保质保量施工。工程分二期:第一期,1962年1月至1963年12月,完成石堤6.27公里,投工83.18万工日,投资114.6万元;第二期,1964年1月至1965年12月,扩建东山至江东堤段8.736公里,修建涵闸9座,投工44.75万工日,投资108.1万元。

内港两岸海堤(木兰陂首至三江口)总长87.48公里,堤顶高程7.3~8.2米,既防洪又防潮,但因为是土堤,高度又不够,经常决口。建国后,不断加固。1970年,从上游城郊公社南箕(属张镇村)至三江口和对岸南洋黄石公社清江村至三江口,加固全长15.37公里的海堤,外坡砌石高1米,在弯道顶冲地段抛石新扩建丁坝116处。其中南洋55处,北洋61处,以保护堤岸安全渡汛。 九仙溪梯级电站,位于仙游县西北郊,系从大樟溪支流九溪跨流域引水至木兰溪支流仙水溪进行梯级发电后,提供农业灌溉和工业生活用水;整个工程总投资4.35亿元,规划分四级开发,建设七库四站,其中七座水库总库容4763万立方米,四座电站总装机容量6.4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亿千瓦时,年可创电费收入7000万元、创税利4000万元以上。一级、三级电站已分别于1998年8月8日、2002年7月1日投产发电;二级、四级电站于2003年5月份同时开工建设。 九仙溪梯级水电站在仙游县境内的大樟溪支流九溪上筑坝蓄水,并以溪尾水库为中心,将4个水库通过引水隧洞联在一起,组合成龙头水库工程,再将水源跨流域引入低河道的木兰溪支流仙水溪分梯级发电,整个工程7库4站(4个梯级)。工程开发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供水、改善木兰溪水质污染等综合开发利用功能。

南山电站,位于大济镇汾阳村南山自然村。占地面积20亩,集雨面积57.84平方公里,设计水头217米,引水流量1.54立方米/秒。工程于1978年1月动工,1979年8月1日竣工投产发电。装机1台,容量1250千瓦;电站于1980年增容机组1台,容量1250千瓦。整个工程包括浆石单拱拦河坝1座,高10米,坝顶宽4米,坝底宽16米,引水渠道长5.7千米,厂房和宿舍建筑面积621.6平方米。电站2台发电机组并接于6.3千伏的母线上,接线方式采用单母线不分段的形式,并经屋外升压站,主变1台,容量4000千伏安,电压35千伏/6.3千伏,35千伏侧经线路16公里送往城关35千伏变电站,6.3千伏送往西苑、凤山、社硎、象溪乡用电。电站于1984年11月调换主变1台,容量4000千伏安,电压为35/10.5/6.3千伏,增加10千伏侧经线路7公里送往度尾镇用电。工程总投资237万元。

汾阳电站,原名大济电站、朝阳电站。位于大济镇汾阳村。集雨面积65.4平方公里,占地面积37.77亩,总投资123.18万元。一级电站于1970年动工,1973年6月投入运行。引水流量1.32立方米/秒,明渠道5200米,压力池长15米,宽15米,水头107米,压力铸铁水管一条385米,管内直径0.7米,装机3台,容量960千瓦。二级电站于1972年动工,1974年投入运行。电站利用一级电站尾水渠道徒坡进行引水发电,尾水渠道1220米,水头17米,压力铸铁水管25米,管内直径0.75米,引水流量1.38立方米/秒,装机2台,容量共200千瓦。改建工程于1990年1月动工,5月投入运行。把原一、二级电站合并为一级电站,设计水头106.5米,总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总装机容量2000千瓦,工程总投资308.79万元。改建工程系仙游县电力公司与县人民政府签订的建设管理合同15年承包责任制承建项目之一。

榜头九鲤湖电站,位于榜头镇后堡村,是跨流域引水,梯级发电综合利用的工程。整个工程设三级水电站发电,总装机容量4100千瓦,年平均引水200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60平方公里,利用总水头475米。并向后堡、新郑、象洋、象山等6个村提供农业、生活、工业用水。一级电站引水隧洞长850米,设计水头217.5米,引水流量1.32立方米/秒,装机4台,容量1900千瓦(电站于1986年9月进行增容改造,将原来3台400千瓦的发电机调换3台500千瓦的发电机,并于1991年扩建1台400千瓦的机组,至1992年3月20日投产),年发电量622.8万千瓦时。工程于1978年10月动工,1980年7月20日投入运行。二级站是利用一级站尾水发电,经过850米引水渠道,集中落差202米,设计流量0.97立方米/秒,装机4台;容量1600千瓦(原容量3×400千瓦,于1986年9月增容机组1台,容量400千瓦),年发电量628.11万千瓦时。电站于1982年2月动工,1983年1月竣工投产,三级站是利用二级站尾水发电,经150米旁山渠道,设计水头67米,设计流量1.29立方米/秒,装机2台,总容量600千瓦,年发电量234.67万千瓦时,工程于1983年9月动工,1984年5月竣工投产。

石顶水电站,1960年3月动工,1961年7月竣工发电。电站位于东圳干渠5.3公里处,设节制闸1座2孔,上游附近设进水闸和排水闸各1座,装机容量255千瓦(主机180千瓦,备用机75千瓦),管道采用木管(后改钢筋混凝土管),平屋厂房,尾水流进泅华陂内灌溉。安装1台莆田通用机械厂制造的混流式水轮机为动力,带动发电机组。架设2条线路,1条与莆田电厂联网供电,1条为东圳水电站施工供电线路。当年供电量56.14万千瓦时,1962年达82.48万千瓦时。1963年11月,东圳水电站建成后,改为备用发电厂。1979年初,改装1台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引用流量扩为2立方米/秒,至1990年止,总计发电量866.55万千瓦时。

东圳水电站,为坝后式电站,1960年3月筹建,1963年11月竣工。工程由省水电厅设计院设计,1、2号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120千瓦,发电专用水量年均6870万立方米。厂房底层为水轮机室,中层安装发电机组等设备,上层为中央控制室。左侧建针阀闸室1座。针阀闸门2孔,专为放水灌溉之用。离渠首300米处,设节制闸。发电站前面建升压站1座,送电到城涵供电所。1980年4月,东圳水电站扩建,安装1台(3号机)装机容量3200千瓦的发电机组,同时扩建升压站,共2台4200千伏安主变压器,以35千伏线路经筱塘变电站并入省电网。

玉带河防洪工程。玉带河自碾盘石至刘家坝两岸大都为水田,是本县水田最多、最集中的区域。1953年冬至1954年春,在城关镇上关街和新市区建成两段浆砌石堤共758.8米,1964年新建西门至河街段浆砌石堤700米,1984年至1988年城建局新建和改建城防河堤1623米,水电局新建校场坝农防河堤900米,确保了县城及城关镇居民、农田的安全。从50年代开始到1989年,先后在玉带河上建成防洪河堤14500多米,并拆除阻洪违章建筑,保证玉带河汛期畅通无虑。

大安河段防洪工程。大安河段,从烈金坝石桥至桑树湾魏家坝全长11.5公里,1963年秋开始全面规划,1965年10月至1966年元月,烈金坝、大安镇、桑树湾3乡镇共上劳1450人,分10段23处全面施工,共计修砂石农防护堤1.03万米,栽巴茅2.5万公斤,编铅丝笼588米,共投劳14.64万个工日,工程费5.13万元。1972年9月大洪水冲毁河堤2500米,1973年县水工组又对大安河段勘测设计,是年冬至1975年恢复被毁河堤,加固原有河堤。1981年洪灾以后至1986年新建大安镇、桑树湾河堤4570米,加固堤8640米,修丁坝120座,圆盘坝80座。浆砌石1万立方米,干砌石4.6万立方米,投劳43.9万个工日,共耗资13.73万元,基本保证了3乡镇居民和农田的安全。 关堰 ,民国33年(1944),当地群众集资修建,位于今罗村坝乡张家坪村,渠长1公里,引枫香沟水灌田,灌溉面积未逾百亩。建国后,人民政府数次拨专款整修扩建,1986年修建永久性水坝渠首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0亩。

筒车渠, 位于玉带河南岸支流筒车河上,属罗村坝乡。渠长2公里,引水流量0.08秒立方米,渠首建有拦河坝1座,高3米,长15米,设施灌溉面积300亩。该渠是1954年春汉中专区水利工作队宁强工作组到宁强后指导修建的第一条渠堰工程。

幸福渠, 渠首位于罗村坝曹家沟,建浆砌石拦河坝一座,长10米,高2.5米,渠长6公里,引水至肖家坝,扩灌200亩,保灌400亩。工程于1955年冬开工,次年春竣工。1963年在五郎坝垭开凿隧洞一条长110米,使灌区用水更有保证。解放渠, 在胡家坝乡汪家坝村,引玉带河水,渠长3公里,1956年春建成,灌溉汪家坝、陈家坝农田300余亩。

二道河水坝工程 ,本工程是本县最早修建的较正规的现代式引水渠首工程。坝址位于县城西南金家坪乡玉带河与干沟交汇处。工程于1963年冬开工,1964年春竣工,建成长44米,高3.5米滚水坝一座,南北各有进水闸和冲沙闸一座,修建南干渠6公里,北干渠3公里,设施面积2059亩,保灌964亩。工程共投资10.6万元,投工4.5万个工日,共完成土石方6496万立方米。

大林堰 ,大林堰为本县修建的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渠首位于导岭沟的干沟口,引导岭沟水沿其东岸环山开渠,经白杨林、大安、桑树湾3乡镇,全长18公里,设施面积2357亩,保灌1200亩。本工程于1970年冬开工兴建,1975年竣工,建成拦河浆砌石滚水坝1座,长26米,高3.5米。进水闸及冲沙闸各1座。沿渠有退水闸7处,渡槽5处,总长396米的隧洞4处,排洪桥62处,斗门17处。混凝土板砌护渠道1562米。设计流量1.5秒立方米。工程总投资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4万元,群众自筹14万元。共开挖土石方22.9万立方米,投工23.31万个工日。

跃进堰 ,为宁强县城关人民公社于1958年春从城东玉石滩筑坝引水,沿玉带河左岸而下,经河湾、罗村坝、肖家坝、曹家沟,最后至高寨子王家坝,渠线全长20公里,其中石渠约占三分之一。此堰,在大跃进时修建,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决策失误,开工草率,急于求成,违反水利建设的规律和程序,造成劳民伤财,教训殊深。原计划灌田1万多亩,实际测量统计不过5500多亩,而且大都是保灌老田。渠道上段空流段太长,且工程艰巨,维护不易,加之施工中途,个别领导嫌渠线走得太矮,迫使将1/1000的渠底坡降改为1/1500,使下段已挖成的渠道,因改线而废弃。由于种种原因,工程开工半年后停工,渠道初步成型未通水而作罢,白耗工日10万个,工程费用2.5万元。

二郎坝引嘉入汉工程。这一工程为天生桥蓄引发电工程梯级开发的第一期项目,系跨流域引水,即把嘉陵江流域西流河的水,通过渠道、隧洞等工程设施引入汉江流域的玉带河中来,用以发电兼灌溉。西流河发源于南郑县的黎坪区,自东南流向西北,至本县二郎坝又转向西南,流过茅坝河乡入四川境,于旺苍县城郊汇流东河而后入嘉陵江。西流河经本县水田坪乡时穿过一座大山底部,形成一道长270米,宽30米,高25米的暗河,上似大桥从西流河上跨过,因名天生桥。根据水电部第三工程局和省水电设计院的勘测设计,天生桥以上流域面积40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1秒立方米,平均径流量为2.87亿立方米,天生桥以上为深山区,林木茂密,自然被覆情况良好。根据勘测设计,如果将天生桥暗河封堵,即可形成1座蓄水7000万立方米的水库,然后修建坝后电站1座,装机1万千瓦,尾水退入西流河,沿河修渠,顺流而下,至雷家湾,取水头60米,另修1座电站,装机6000千瓦,尾水跌入雷家湾渠首,再修渠穿过隧洞,垫方以及两千余米的跨越流域隧洞,引水玉带河边,可取水头252米,修建1座卧龙台电站,装机2.4万千瓦。以上3处电站装机4万千瓦,总投资1.2亿元。电站尾水注入玉带河,不仅提高关峡电站发电水量,且增大下游汉惠渠水源,扩大其渠灌溉面积。

李家沟水库,在高寨子王家坝村。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0.6平方公里,坝高23米,坝顶长76米,溢洪道宽1.4米,深1.7米。1968年冬开工兴建,翌年春建成蓄水,共完成土石方5.34万立方米,投工2.24万个工日,投资1.7万元。后因卧管涵洞漏水,无法修补,于1984年在坝左改凿放水隧洞一条,长90米。本工程总库容25.7万立方米,工程设施面积600亩。王家坝一带400多亩旱塝田全部受益。

高家沟水库,库址位于高寨子乡王家坝村,流域面积0.7平方公里,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及放水涵洞。坝型为匀质土坝,高16.5米,坝顶长65米。1969年12月动工,1971年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5万立方米,工程设施面积200亩。竣工后,也因涵洞漏水,无法修补,从右坝肩另开隧洞一条放水灌田。

石关门水库,在高寨子乡齐家垭村的黄家沟,流域面积2.3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6.3万立方米,匀质土坝高15米,长62米,水库干渠长4公里,工程设施面积800亩,本工程于1970年8月开工,1971年12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5万立方米,投工3.2万个工日,投资2万元。建成后,齐家垭至窑咀一带干坡旱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田,效益显著。

大沟水库,位于高寨子乡大沟,流域面积0.9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5.4万立方米,坝高19米,长89米。工程设施面积550亩,有效面积350亩。1969年冬开工,次年春竣工,共完成土石方4.22万立方米,投工5.4万个工日,投资2.5万元。工程建成后,高潮村杜家槽子一带旱田全部受益。除灌溉外,还兼养鱼,先后共投放鱼苗1.5万余尾,收获成鱼5000余公斤。

刘家沟水库,位于罗村坝乡古城村,控制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总库容18.1万立方米。坝高11米,长61米,放水渠长2公里,工程设施面积500亩。1969年冬开工,1970年春完工蓄水。工程共投工3.28万工日,投资1.52万元。几年来,水库共投放鱼苗8万尾,收获成鱼6000余公斤。 东方红水电站,在宁强县城以东15公里的高寨子乡傅家湾,宁黄公路之侧,为引水式高水头发电站。傅家湾以南的半山上,有龙洞沟和九栋磨沟两股相邻的石灰岩泉水奔流而下,汇入玉带河。东方红电站工程,即在龙洞沟筑坝,开掘明渠520米,隧洞450米,使两泉汇流,再修干渠2360米,在蚂蚁包梁修蓄水3500立方米的压力前池一座,安装一条径0.63米,长665米的压力钢管,在九栋磨沟修建发电厂房316平方米,尾水泄入玉带河。电站设计流量0.56秒立方米,水头183米,装机3台,容量720千瓦,变压器2台,880千伏安。保证出力61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40万度。电站以10千伏电压一路出线至宁强县城并入国家电网。电站于1966年2月上报省水利厅,同年9月批复,12月开工兴建。城关区金家坪、王家坪、城关镇、罗村坝、高寨子5乡镇民工参加施工,1970年10月竣工发电。工程总投资110万元,总投劳107.818个工日,其中,民工99592个工日,技工8226个工日。电站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150至200万度。1985年二郎坝引水工程渠道和隧洞竣工,嘉陵江支流西流河部分河水穿过隧洞汇入东方红电站渠道,使电站年发电量提高,1989年达到459.59万度,为设计年发电量的180%。

关峡水电站,在宁强县城以东27公里处的关峡,由县水工队勘测设计,在峡口玉带河上筑坝,开渠1.6公里,落差18米建站发电。设计流量4.6秒立方米,装机235千瓦。1970年8月由铁锁关区组织铁锁关、坪溪河两乡民工兴建,中间修修停停,于1977年2月方竣工发电。该站安装160千瓦及75千瓦电机各1台,发电后,形成铁锁关地区10千伏农电网。1985年,二郎坝引水工程通水后,为充分利用玉带河增加的水力资源,对关峡渠首和引水渠道又进行改造和扩建,水轮发电机组也增加到3台480千瓦,计前后共投工日7万个,投资75万元。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120万度。

元坝子水电站,位于宁强县巩家河乡元坝子村马家坝,在张家营下口筑坝,开渠3500米,设计流量1.2秒立方米,设计水头56米,装机容量320千瓦。本工程由安康水电厂设计,县水工队负责技术指导,巩家河乡政府组织施工。1985年5月开工,1988年2月试机发电。共安装16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架设10千伏线路17.5公里,供本乡生活照明及乡镇企业用电。修建该电站共投资105万元,投工13.33万个,年发电量为51万度,而售电量太小,当前急需发展用户。

黑潭子水电站,位于宁强县双河乡小寨子村的黑潭子。引水渠首在曹家坝村的上古泉,渠长2091米,流量0.4秒立方米,压力管道长220米,水头93米。装机容量160千瓦。本站由县水工队勘测设计并施工指导,于1977年9月动工修建,1982年由于乏资而停工。在此期间,共投资9万元,完成渠道平台1870米,并受二郎坝引水工程指挥部援助,凿通208米长的隧洞,购回发电机1台。1985年8月,县财政拨给双河乡扶贫资金24万元续建黑潭子电站,三历寒暑,于1988年12月29日试机发电。目前发电量虽7.2万度,但售电量仍不足。

卧龙台电站,二郎坝引嘉入汉工程。工程1975年12月开工,穿山炸石,经历13个寒暑,终于1989年国庆节前夕完成卧龙台电站引水到发电的全部工程,是年底正式发电。共开渠8350米,净宽3米,高2.2米,全断面片石砌护,明涵拱盖,包括垫方3处,长290米;隧洞5处,共长4530米。其中,最长的跨流域白家垭隧洞长2047米。蓄水5000立方米的前池1座,压力管直径1.2米,长641米,567平方米厂房1座,安装4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2台,修建高山公路25公里,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3公里,35千伏线路14.5公里。共开挖土石方105.23万立米,浆砌石6.48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0.6万立方米,安装金属结构350吨。共投工日156.5万个,投资1875万元,本工程第一期设计引用流量为4.5秒立方米,装机8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000万度。至此,全县水电装机共达1.1万千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