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田舍翁姓什么,有什么典故?

译文:有一个乡村老人,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家世代都不识字。有一年,聘请楚地读书人教育他的儿子。楚地读书人于是就开始教老人的儿子拿笔描红。写了一划,教他说:“一”;写了两划,教他说:“二”;写了三划,教他说:“三”。

田舍翁姓什么,有什么典故?

他的儿子就高兴地扔下笔,告诉他父亲说:“ 我学会写字了!可以不用先生教了,(要付)先生这么多的学费,可以把先生辞掉了! ”他父亲很高兴就听了儿子的话,准备了礼物辞退楚地人并打发他走。不久以后,他的父亲准备找他的亲家朋友一个姓万的人吃喝,让他的儿子早上起床写个请帖。

写了很长时间也没写好。他父亲催促他,他儿子怨恨地说:“天下有那么多的姓氏,姓什么不好?非要姓万!我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写,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划。”唉!世上求学的人偶然懂得一点,就自夸已经学有所得,不想再进一步学习上进,大概像田舍翁之子这般人吧。

出处《贤弈篇·应谐录》——明朝·刘元卿

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告其父,曰:“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书帖。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伙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呜呼!世之学者偶一解,辄自矜有得,不欲更进,殆类是也。

扩展资料

1、《贤弈篇·应谐录》创作背景

《应谐录》明朝刘元卿纂写,原共二十一则,今据明末杭州刊《雪涛谐史》本选录十八则。

2、《贤弈篇·应谐录》作者介绍

刘元卿 (公元1544-公元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吉安府安福县西乡(今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人。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后期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其寓言集《贤弈编》被收入“四库全书”。

刘元卿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弈编》、《刘聘君全集》等。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

刘元卿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1. 吴留村翻译及原文

吴留村清钱泳吴留村,中顺治五年进士。

其明年,即选江西萍乡县知县,升山东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

忽有奸人持制府札①立取库金三千两。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

乃告之曰:“尔等是极聪明人,故能作此伎俩。若落他人手,立斩矣。

虽然,看汝状貌,尚有出息。”乃畀②以百金,纵之去。

后数年,闽寇日炽,吴解饷由海道至厦门,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盗过船叩头谢罪曰:“公,大恩人也。”

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由是其人献密计,为内应,将以报吴。

时闽浙总督为姚公启圣,与吴同乡,商所以灭寇之法。康熙十五年冬,八闽既复,姚上闻,特擢福建按察使,旋升两广总督。

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③者,自县治以至河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其缙绅及受知之士,则操舟祖道,肆筵设席,鼓吹喧阗;或有执卮酒以献于道路者。

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2. 明史黄少保黄仲轩 谁知道他的历史 请赐教

《未轩集》十三卷《明史》-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 黄仲昭,名潜,以字行,莆田人。祖寿生,翰林检讨,有学行。父嘉,束鹿知县,以善政闻。无黄仲轩 记载

黄仲昭,明代诗文家,方志学家。名潜,字以行,行十八,号退岩居士,学者称未轩先生,莆田县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东里巷)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生。他的文学著作有《未轩集》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世称其文“雄浑醇雅”,其诗“和易近人”,享有文名。

仲昭的祖父黄寿生,字宏中,黄滔十五世孙,建文初举乡荐,入太学。永乐六年(1408)再试京闱第一,第二年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子子嘉,有孝行,举为训导,荐知束鹿县。生二子,长子深,官监察御史;次子仲昭,成化二年(1466)擢罗伦榜进士。初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以上《谏〈元宵烟火〉诗》疏,讽刺朝廷耽于逸乐,粉饰太平,触怒了宪宗朱见深,仲昭、章懋、庄昶受廷杖责。仲昭谪湘潭知县,在道改南京大理寺评,弘治元年授江西提学佥事,久之再疏乞归,居家日事著述,从学者日众。

天顺三年(1459年),仲昭举福建乡试第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第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翌年十二月,宪宗命翰林院官员为明年元宵节写诗赋,仲昭因与章懋、庄昶三人联名上疏谏阻办烟火诗会,要求以为国为民排忧解难为重,触怒宪宗,三人都被廷杖、贬官。仲昭被贬为湖南湘潭知县,赴任途中改任南京大理寺评事。 大理寺是明朝廷的执法机关,专管案件的复审。在南京任上,仲昭秉公执法,小小评事官,敢驳权贵,曾声言“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许多已审的错案经仲昭反复辩驳,被推翻,维护了法的尊严。但因平反的案件多而忌恨他的人也多。 成化十一年(1475年),仲昭丁忧在家,眼看世风日下,无意再在官场追逐,同流合污,乃于服满还京之时,托病乞归。在城南门外霞皋(今华亭镇下花)盖“俱乐亭”,躬耕陇亩,过着“朝课耕桑夕校书”的清苦生活。家居达17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完成了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的纂写任务。 弘治元年(1488年),孝宗即位。御史姜洪奏请起用仲昭。经多次礼请,仲昭于弘治三年(1490年)晋京。孝宗要他参加修纂《宪宗实录》,因受忌者所阻,出任江西提学佥事。上任后,他整顿学校,端正士风,“教人以行实为先”,抑“奔竞浮躁”之士,对纨绔子弟尤不宽待;刊刻《通鉴前锦》和《朱子纲目书法》等书;定《冠昏丧祭仪礼》刊布。 弘治八年(1495年),仲昭连疏乞休。回家后,以讲学著书为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应兴化知府陈效之请,与周瑛合修《兴化府志》,他完成其中人物部分的编写。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卒于家中。终年74岁。 黄仲昭是古代著名的方志学家,所编的志书除《八闽通志》外,还有《邵武府志》、《南平县志》等。所纂《八闽通志》,全书共87卷,总18类42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记述,体例严谨,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为后世福建省各级方志编纂之所本。他编写的志书,“教化”功能强,人物门类齐备。他的著作除志书外,还有《未轩集》12卷。

3. 高官黄仲轩明朝有知道的吗 本人急需 望大家帮帮忙

黄仲昭,明代诗文家,方志学家。

名潜,字以行,行十八,号退岩居士,学者称未轩先生,莆田县东里巷(今城厢区英龙街东里巷)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生。

他的文学著作有《未轩集》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世称其文“雄浑醇雅”,其诗“和易近人”,享有文名。

仲昭的祖父黄寿生,字宏中,黄滔十五世孙,建文初举乡荐,入太学。永乐六年(1408)再试京闱第一,第二年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

子子嘉,有孝行,举为训导,荐知束鹿县。生二子,长子深,官监察御史;次子仲昭,成化二年(1466)擢罗伦榜进士。

初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以上《谏〈元宵烟火〉诗》疏,讽刺朝廷耽于逸乐,粉饰太平,触怒了宪宗朱见深,仲昭、章懋、庄昶受廷杖责。仲昭谪湘潭知县,在道改南京大理寺评,弘治元年授江西提学佥事,久之再疏乞归,居家日事著述,从学者日众。

天顺三年(1459年),仲昭举福建乡试第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第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翌年十二月,宪宗命翰林院官员为明年元宵节写诗赋,仲昭因与章懋、庄昶三人联名上疏谏阻办烟火诗会,要求以为国为民排忧解难为重,触怒宪宗,三人都被廷杖、贬官。仲昭被贬为湖南湘潭知县,赴任途中改任南京大理寺评事。

大理寺是明朝廷的执法机关,专管案件的复审。在南京任上,仲昭秉公执法,小小评事官,敢驳权贵,曾声言“罪下官以媚大吏,吾不为也”。

许多已审的错案经仲昭反复辩驳,被推翻,维护了法的尊严。但因平反的案件多而忌恨他的人也多。

成化十一年(1475年),仲昭丁忧在家,眼看世风日下,无意再在官场追逐,同流合污,乃于服满还京之时,托病乞归。在城南门外霞皋(今华亭镇下花)盖“俱乐亭”,躬耕陇亩,过着“朝课耕桑夕校书”的清苦生活。

家居达17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完成了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的纂写任务。

弘治元年(1488年),孝宗即位。御史姜洪奏请起用仲昭。

经多次礼请,仲昭于弘治三年(1490年)晋京。孝宗要他参加修纂《宪宗实录》,因受忌者所阻,出任江西提学佥事。

上任后,他整顿学校,端正士风,“教人以行实为先”,抑“奔竞浮躁”之士,对纨绔子弟尤不宽待;刊刻《通鉴前锦》和《朱子纲目书法》等书;定《冠昏丧祭仪礼》刊布。 弘治八年(1495年),仲昭连疏乞休。

回家后,以讲学著书为事。弘治十四年(1501年),应兴化知府陈效之请,与周瑛合修《兴化府志》,他完成其中人物部分的编写。

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卒于家中。终年74岁。

黄仲昭是古代著名的方志学家,所编的志书除《八闽通志》外,还有《邵武府志》、《南平县志》等。所纂《八闽通志》,全书共87卷,总18类42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记述,体例严谨,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为后世福建省各级方志编纂之所本。

他编写的志书,“教化”功能强,人物门类齐备。他的著作除志书外,还有《未轩集》12卷。

详见:/view/1603694。

4. 古文翻译、急

他回答(对)说(曰):“我(臣)不会(不能)写(为)骈文(四六)。”

身为身居高位的臣子/皇帝的重臣(帝卿)能够考中(能)进士(进士)、取得(取)非常好的名次(高第),却(而)说(云)不会写(不能)骈文(四六),简直/实在(竟)不能获得(不获)解释的言辞(辞)。司马光(光)常常(常)担心(患)各朝代的历史(历代史)冗杂(繁),人们(人主)不能(不能)全部(遍)阅读(览),于是(遂)编撰(为)八卷的通志(通志八卷),把(以)它献给(献)宋神宗(神宗)。

命名(名)它(之)为(曰)《资治通鉴》,每日(俾日)向(进)宋神宗讲解(读)。

5. 《田舍翁之子学书》译文

原文:

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告其父,曰:“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书帖。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伙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呜呼!世之学者偶一解,辄自矜有得,不欲更进,殆类是也。

译文:

汝州有一个土财主,家产很多,但是几辈子都不识字。有一年,请了一位楚地的先生教他的儿子。这位先生开始教他儿子握笔临帖。写一画,教他说:“这是一字。”;写两画,教他说:“这是二字。”;写三画,教他说:“这是三字。”那孩子便喜形于色地扔下笔跑回家里,告诉他父亲说:“孩儿全会了!孩儿全会了!可以不必再麻烦先生,多花学费了,快把他辞了吧。”

他父亲一听很高兴,就照他说的办了。准备好了报酬打发走了这位先生。过了些时候,他父亲打算请位姓万的亲友来喝酒,让他早晨起来就写请帖。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写完,便去催促。这孩子气愤地说:“天下的姓那么多,干嘛姓万!我从早晨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扩展资料: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弈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弈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

6. 吴留村文言文翻译

吴留村原文吴留村,中顺治五年进士。

其明年,即选江西萍乡县知县,升山东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补(左:降低官职。

补:官有缺位,选员补充)无锡县知县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指读书的人)民感戴。忽有奸人持制府札(文书)立取库金三千两。

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乃告之曰:“尔等是极聪明人,故能作此伎俩。

若落他人手,立斩矣。虽然,看汝状貌,尚有出息。”

乃畀(bì,给予)以百金,纵之去。后数年,闽寇日炽,吴解饷由海道至厦门,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

盗过船(由一只船到另一只船)叩头谢罪曰:“公,大恩人也。”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金:实指银子)者。

由是其人献密计,为内应,将以报吴。时闽浙总督为姚公启圣,与吴同乡,商所以灭寇之法。

康熙十五年冬,八闽既复,姚上闻,特擢福建按察使,旋升两广总督。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xiū,保护)者,自县治以至河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

其缙绅及受知之士,则操舟祖道,肆筵(设宴)设席,鼓吹喧阗;或有执卮酒以献于道路者。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选自[清]钱泳《履园丛话》,有删节。)今译吴留村,考中顺治五年进士。

第二年,就被选任为江西萍乡县知县,后升任山东沂州府知府。后又因事降级任命为无锡县知县,历时十三年,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官员和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

忽然有一天,一个邪恶狡诈的人拿着制府的公文要求立即提取钱库里的银子三千两。吴留村对他很怀疑,盘问了几句话,那人就认罪了。

吴留村警告他说:“你们这些人是极聪明的人,所以能用这不正当的手段(谋财)。如果落在别人手中,立即就会被斩首了。

虽然如此,但是看你身形外貌,将来还会有作为。”于是就给了一百两银子,放他走了。

几年以后,福建一带盗匪一天比一天猖獗,吴留村押解粮饷由海道至厦门,忽然遇到盗贼抢劫,但是不久就把东西全部还了回来。一个盗贼到他船上来叩头谢罪,说:“您是大恩人啊!”询问他是何人,原来就是以前拿“公文”企图冒取库银的那个人。

于是这个人献密计,做内应,想用来报答吴留村。当时福建浙江总督是姚启圣,与吴留村同乡,商定用来消灭盗贼的方法。

康熙十五年冬年,福建平定后,姚启圣(把吴留村的功绩)报告皇帝,皇帝特别提拔他任福建按察使,随即又升为两广总督。吴留村在无锡时就已获得特殊的礼遇,当年车马将要离开的时候,无锡受到他恩惠和保护的父老乡亲、士人百姓,从县衙到河岸,一直到省城的金阊门,八九十里,号哭着挽留他,送行的人摩肩接踵,不下几万人。

那些官员和乡绅,以及被他赏识知遇的士人,就驾着船祭祀路神,设宴饯行,击鼓奏乐,喧腾热烈;有人手捧酒杯在路旁向他敬酒。送行的船只连绵数十里,人们依依不舍。

吴知县为这情景感动得流下热泪。官吏百姓就是这样对他感恩戴德。

7. 想了解福建的由来

很多人对福建为何称“七闽”“八闽”不甚了解,据我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对闽、七闽、八闽与福建的由来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福建始称“闽”。汉代许慎编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

蛇种。”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见福建古时是因多蛇,当地氏族以蛇作为图腾崇拜而被称为“闽”的。

如今,我省的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和漳州、长汀等一些地方仍有崇蛇风俗。 “闽”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上古时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西汉的刘歆认为,《山海经》“出于唐、虞之际”,为夏禹、伯益所作。东汉王充的《论衡》、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都是持这种看法。

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称:“禹平水土,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著《山海经》。” 也有人认为“闽”的出处见于《周礼》中的《夏官·职方氏》。

从“七闽”到“八闽”的演变 “七闽”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如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赐给福州神童蔡伯唏的诗中就有“七闽山水多灵秀”之句,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一诗中写道:“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还在《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八闽”之称始于南宋。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

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最早称福建为“八闽”的当属南宋状元、乐清人王十朋和南宋大学者朱熹。

王十朋于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任泉州太守时,曾在州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朱熹也曾在闽清白岩山题刻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

不过到南宋末,一些史书仍沿用旧称“七闽”,未称“八闽”。“八闽”尚未取代“七闽”,而是交叉使用。

“八闽”完全取代“七闽”,应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90年)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始。 福建不是因闽江简称“闽” 旅游教育出版社一本介绍福建的书开篇第一句话便说,福建因闽江是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闽”。

据我所知,持这种说法的人还不少,就连《辞海》对“闽”字的解释,也有福建“一说因境内最大河流闽江得名。”其实,福建是先有“闽”后有福建,先有福建后有闽江。

福建早在夏禹、伯益时就称“闽”,周朝时又称“七闽”。“闽”的出现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了。

福建之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闽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相当军区长官),并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起初专管军事,后发展为福建观察使、福建节度使,统辖福建各地的军事、民政、财政等,取代了道一级,变成了地方最高长官。

福建之称至今已有1273年了。 闽江之称到宋代尚未见史书记载。

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福州郡守程师孟建道山亭时,曾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了一篇《道山亭记》。曾巩在这篇记中说:“福州府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可见此时的闽江仍称“长江”。到了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5月,晋江人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成书时,书中载:“今城东南地势崥平,潮上大江,自南台。”

这时的闽江还是叫“大江”。 闽江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当属明弘治庚戌(公元1490年)出版的由莆田人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

书中记载:“闽江源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此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晋江人何乔远编撰的《闽书》又原原本本引用了黄仲昭的记载。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黄仲昭和何乔远两人都误将浙江的龙泉作为闽江的源头。其实,闽江的源头是在今我省的建宁县均口镇张家山。

闽江之称出现在史书上才500多年,比福建名称的最早记载迟了757年,比“闽”的记载至少迟了3000多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2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