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东纹身_小麦育种家周晓东:粮食安全匹夫有责
1990年初,周晓东和许多退伍兵一样,脱下心爱的军装,退伍回到原籍辽宁省沈阳市郊区。周晓东的家乡属于城乡结合部,他当兵前,村庄的周围都是肥沃的农田,绿油油的庄稼生长着乡亲们的希望。回乡后周晓东却看到家乡的另一番景象:记忆中的农田,有的被建起高楼,有的被修成厂房,有的被圈起“经济开发区”。原本种地的村民们多半去城里打工了,繁忙的农业生产景象不多见了。
地都盖楼了,将来吃什么?
周晓东徘徊在建筑工地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咱们国家人多地少,缺少了粮食的后果不敢想象。如何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和粮食生产的矛盾?选育新品种提高粮食的单产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出路。
育出东北“铁秆小麦”
返乡创业,就要创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产业。周晓东选择了从事选育小麦新品种的科研之路。于是,周晓东根据他在部队农场时掌握的育种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出了农业大学,又进农科院,不厌其烦地向农业专家请教。
暑去寒来,一年四季他和小麦捆在一起。春天,他蹲在试验田里一笔一笔地记录试验数据。夏天,他带着草帽拿起镰刀和专家一起给自己的小麦品种测产。秋天,为了提高育种速度,他背起行囊到海南、云南、四川等地进行南繁加代。冬天,周晓东忙于和国内外育种专家交流。为了掌握前沿的育种技术,他自费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农业新技术交流会、研讨班。
周晓东为攻克小麦育种难题,~个地区一个地区的搜集育种资源,成千上万份麦种一份份地研究、比较、筛选、淘汰。10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做各种试验100多次。各种试验数据整整装了几麻袋,有进展但速度缓慢。丰产性好的抗病性差,抗病性好的丰产性差,抗病性、丰产性都好的,麦秆的强度又不够。
最终,周晓东发现了小麦矮基因,又用科学的方法将小麦的各种优异性状有机地集中到一个新品种中来,培育出“铁秆小麦”,解决了东北春小麦育种无矮壮秆资源的世界性难题。
2005年七八月间,黑龙江省克山县遭遇了连续降雨,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之长实属历史罕见,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0%以上。但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的试验田里,周晓东种植的150亩小麦华建60~1品种原代号沈春20~2)一株不倒,平均亩产达到800斤以上,成为北大荒的~道风景。
小麦种要留在中国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周晓东采集了各地的小麦标本,形成了他自己的私人小麦种源库。珍贵的小麦资源引起了国际小麦界的关注。周晓东应邀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作访问学者,还先后受澳大利亚国家小麦中心、俄罗斯国家小麦研究所、韩国国家农业科学院、韩国汉城大学、匈牙利国家农科院、加拿大等农业研究机构邀请,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周晓东的学术报告不仅吸引了国际小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某些企图“一条龙”垄断粮食市场的利益集团的注意,他们盯上了周晓东这个“潜力股”。从澳大利亚到北美,周晓东所到之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出现,价码一次次抬高,都被他婉言谢绝。
在国外,他反复表达自己的想法:爱心无国界,世界人民的温饱我也有一分责任。中国的人口接近世界四分之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我们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我是中国人,我的成果永远属于我的祖国和我的亲人。中国的公益事业,世界各国人民可以共同受益。我不能因为个人得失,把成果出卖给某个利益集团。我用20年的人生实践,目的就是想打破粮食产业的垄断,更不能用自己的成果去形成新的垄断。因此,周晓东赢得了众多国际友人和侨胞的尊敬赞同。
在由国家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持的2008年度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总结会上,全国东北小麦晚熟组从2006年开始共有10家育种单位参加试验,共试验14个品系,经过3年的区域和生产试验,能够达到显著增产水平和符合国家新品种审定要求的品系只有2个,其中就有周晓东选育的“铁秆小麦”“华建60~1”。2009年全国春小麦早熟组区域试验,12家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只有周晓东的“沈太3号”通过试验。在建国60周年前夕,“华建60~1”正式通过国家审定,完成了他为祖国母亲生日献礼的心愿。
东北黄金小麦带的梦想
11月19日,记者走进周晓东的实验室,真没想到条件是如此简陋,说是实验室其实就是他租用的一个仅有十几平方米的车库。里面装有他正在优选的近1800个小麦品种,一个小袋里三五十粒,他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品种重新数粒、编号再装袋,以便来年继续种地试验。做育种试验用的单穗脱粒机他买不起,自己动手组装了一个单穗脱粒机。一个旧簸箕已经用了20年,随着经济的好转,装品种的托盘从木质换到铝质到现在用的塑料托盘。
为了育种,周晓东还得借助家里的阳台,把麦子育在了家里,他还说这样更便于他的研究。他对记者说,做梦都想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实验室。
东北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把他培育的小麦种子栽入肥沃的黑土地,让东北成为黄金小麦带这才是他更大的梦想。
可是东北地区从事小麦专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行业内没有人愿意研究小麦育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麦自花授粉作物,农民第二年可以留种。这样,农民得到了实惠,育种单位形不成小麦种子每年的垄断经营,效益无法保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优质小麦种子的知识产权很难得到保护,即使参保,但实际效果也不理想。
但是周晓东依然执着地走下去。
两年前,周晓东打破了按部就班的常态思维模式,选出了目前世界上生育期最短的“辽春10号小麦”和早熟4至5天的“沈太3号”小麦,在辽宁中部的新民市试种的春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试验获得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传统的大田粮食作物一年一熟种植模式的历史性突破。
金秋时节,在辽宁康平县、铁岭县和朝阳县等辽北、辽西地区传出喜讯,由周晓东试种的小麦、水稻粮食作物一年两熟喜获成功,填补了这些地区种植业历史的空白。
除了自己种自己的品种,周晓东几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他选育的小麦良种却得到了老百姓的自然推广。东北麦区的农民,使用他选育的麦种“以粮代种”,自愿种植,累计增产总量达1500万公斤。
他一再说,只要不挨饿,当兵的吃点苦受点累不算啥。
蹲点种试验田的方法
一亩地小麦产量1814.24斤(907.12公斤),再创全国千亩方高产纪录(2022年)。
该产量是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的小麦千亩丰产方实打验收现场会所测量出来的结果,由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农业专家进行现场实打验收。
1814.24斤的产量,是在扣除杂质,并且按照13%的含水量进行测量的结果,不是湿麦,也不是含有过多的杂质,是否具有权威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吕修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等专家领导亲临现场见证,权威性可想而知。
今年的小麦价格相对较高,1.50元/斤很常见,1.55-1.60元/斤的小麦也不少,假设按照1.55元/斤的价格进行计算(13%水分,杂质也符合要求),一亩地产量1814.24斤,总收益达到了2812.08元。
种植小麦,一亩地的收益能达到2800多元,放在以前农户们想都不敢想,而如今却成为了现实。
图文无关,下同下面说说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
亩产1814.24斤的小麦,是什么品种?
据了解,该品种是丰德存麦20号,属于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30-233天,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如何种植的?有什么技巧?
据现场专家说,品种好加上配套管理技术,多方面综合下,种植出了创纪录的小麦。
品种上面已经说过,而管理技术方面,播种时,打好播种基础,培育冬前壮苗。
返青期后,做好追肥浇水工作。
春季期间是病虫害发生时期,针对当地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控,到了中后期,重点又抓住了赤霉病的防控。
“一喷三防”的基础上,又防干热风、防早衰,增加了小麦粒重,最终实现了高产。
普通农户能种出来这么高的产量吗?
有一定的可能性,不过,和试验田相比,存在一定的难度。
虽然选择的是同样的品种,但是,在种植管理方面,普通农户的管理方式,和试验田的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比如施肥方面,试验田可能会根据土壤具体的养分,来配比合适的肥料。
而普通农户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常规的复合肥。
另外,在病虫害的防控上也有差距。
什么时候该打药?打什么样的农药?具体用量多少?这些问题在试验田里,都有相关专家来指导。
如果是普通的农户,可能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打药,或者看别人去打药了,觉得自己也该打药了,别人买什么样的农药,自己也去买什么样的农药,对于病虫害的防控不精准。
既然普通农户种不出这么高的产量,为何还要进行试验田?
不论在农业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试验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麦产量的纪录每年在不断地刷新,能够很好的带动全国小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在有限的耕地上收获了更多的粮食,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另外,从小麦新品种的研制上来说,市面上高产量的品种,需要经过多年的实验,需要从多个品种中精心挑选,选出稳产、丰产、多抗、优质、广适的品种,并没有那么容易,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中国粮”要用“中国种”。
因此,试验田的意义很重大,不仅是小麦,其他农作物也是如此。
为何有网友说1814.24斤新纪录没有说服力?
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部分网友觉得,只是小部分地块能种出这么高的产量,如果是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这种产量是达不到的,尤其是普通农户,想种出来这么高的产量有难度。
但是,每年创纪录的产量,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一亩地的产量,和粮食安全有很重要的关系。
几十年前,小麦平均亩产只有300-400斤,随后慢慢增加到500-600斤,然后再慢慢增加到700-800斤,循序渐进,如果没有试验田的作用,没有科研人员的研究,可能温饱都成了问题。
因此,1814.24斤新纪录不仅具有说服力,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亩产1814.24斤!再创全国冬小麦高产新纪录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小麦亩产能达到2000斤以上,创造出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录。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蹲点种试验田的方法如下:
蹲点种试验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农业实践方法,它适用于区域内不同小块地区的作物适应性与产量大小的试验。
下面是种植试验田的步骤:
1.选址:
试验田必须要选择在适宜种植该作物的土地上,以确保试验结果更贴近实际种植情况。
2.分块:
把试验田将按照一定规则分成多个小块。每个小块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的土地特征,如地势高低、土壤肥力、水分环境等。
3.施肥:
根据试验需要,为试验田不同小块施肥。施肥时应根据本地土壤特征和针对不同作物推荐的施肥配方来进行。
4.播种:
将试验田的不同小块进行分块,根据所设置的要求进行播种。每个小块都应该只播一种作物,同时要注意作物的数量和密度的差异,以便后续的对比。
5.喷灌:
在作物萌芽后,根据天气情况进行适量的喷灌。要每天定时观测各个小块土壤湿度,并根据湿度情况适量进行灌溉。
6.定期观察:
在整个生长阶段,应对试验田不同小块的生长情况进行定期观察;记录生长过程中可能影响作物生长的自然因素,例如病虫害、干旱、滞涝等。
7.收割:
当所有作物都成熟了,进行收割和比较,计算出产量,实现数据处理和分析,以便于确定各种作物在该地区的适宜种植时间,种植数量等。
总之,蹲点种试验田需要耐心而细致的观察和努力工作。整个种植过程需要有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并且需要按照试验要求认真操作,才能取得有效的结果。
此外,蹲点种试验田的方法还需要将结果及时汇总、分析和总结。通过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可以得出该作物在该地区的生长适宜条件及最佳栽培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性建议和帮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试验田种植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农业规范和安全要求,采取合理的环保措施,以确保试验田不会对附近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