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的历史和人文情况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震泽,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市的"西大门",东距上海90公里,北至苏州54公里,西达湖州45公里,"318"国道、京杭大运河穿梭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震泽因濒临太湖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震泽镇震泽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547亩,水面积36528亩,全镇总人口5万,全镇基础设施完善:现有22万伏、11万伏变电所各一座,有2.5万吨级地面水厂,开通移动通讯发射台,提供国际互联网服务,电力保证、供水充足、通讯便捷、环境优美。被评为国家卫生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
震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业产业发达、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为江南五大桑镇之一,自清代中叶起,丝经业鼎盛,"辑里干丝"远销海外,纺织服装行业十分发达,如:新申制衣集团、苏龙绢纺集团等,年销售达3亿元以上,跨入省级企业集团行列。此外,罗氏沼虾、甲鱼、蟹等水产品的养殖、蔬菜基地食用菌的栽培,大棚蔬菜的种植、万头养猪场的建成,大大丰富了菜篮子。
近年来,震泽经济蓬勃发展、市场日益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震泽人民刻苦耐劳,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基本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四条龙",即"绢纺丝绸行业一条龙;彩钢板、活动房行业一条龙;有色金属和铸造行业一条龙;汽车摩托车维修、整车配件销售一条龙。"近年来,震泽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基本形成占地面积2000亩的民营经济开发区1个,大量外商来震泽投资办厂,现有外资企业12家,外商投资开发区一个。
震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慈云塔高耸,遗"三国孙吴流风;禹迹桥拱伏,传上古圣贤伟业;小巷悠长,古韵犹存;师俭堂、思范桥,诉说百年沉浮。天文学家王锡阐博览群书,学究天人,兼通中西之学,其所著的《晓庵新法》三百年来称颂学界。
震泽镇 - 沿革
震泽的泽字是水字旁,正如盛泽、金泽一样,顾名思义乃具水乡泽国特征之地名。
清代《百城烟水》云:“震泽镇,在双杨村西四里,北滨太湖。《书》曰‘震泽底定’,因名。”
太湖古称震泽太湖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别称具区、笠泽、震泽,烟波浩渺,三万六千顷,震泽镇借太湖之光,因以命名。不过,虽说借光,却并非无根无据牵强附会,而是名之有源,名实相副。
明朝洪武窦德远编纂的《松陵志序》言:“禹导水源至此,故曰震泽底定,言底于定而不震动也。距邑西南九十里,有桥曰底定。《吴越春秋》谓范蠡于此乘舟出三江口,其地亦有桥曰思范,至今遗迹不泯。”
清人徐崧所吟的七绝《太湖巨浸》中亦言:“巨浸源长近接苕,秋来葭炎亦萧萧。输他震泽名偏古,禹迹犹传底定桥。”
清雍正四年(1726),因吴江粮重狱繁,奉旨分县,分吴江县偏西之地置震泽县,出现第三个震泽地名。震泽镇属震泽县辖,不过震泽县衙门设在松陵(今吴都大酒店地),与吴江县衙门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元月,两县复合并为吴江县。
事过四十一年,即1953年5月,原吴县太湖行政区改建为震泽县,也是沾了太湖别称之光,其实第二个震泽县与震泽镇在行政隶属上毫无关系,只不过是隔湖相望而已。不过第二个震泽县存在时间不长,至1959年3月撤销,至此除去两个县名,仅历史文化名镇震泽之名犹存,永放光芒。
正如盛泽人之喜用盛川别称盛泽、黎里人之喜用黎川别称黎里、同里人之喜用同川别称同里一样,震泽人特别是丝商喜用震川别称震泽,震川之名随辑里丝而声誉远扬,名闻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丝绸产地和市场。
震泽镇 - 行政区划
震泽镇震泽镇是江苏省吴江市所辖的9个镇之一,位于该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毗邻。2003年合并了八都镇以后,震泽镇面积达到95.61平方千米,人口85249人,辖20个社区(太平、里安、工厂、花园、荡口、桥北、新民、印染、新生、谭丘、盛虹、永和、茅塔、杨扇、蔬菜、盛渔、郎中、西白洋、谭渔、南麻)、27个村委会(东港、红洲、圣塘、兴桥、群铁、前跃、幸福、黄家溪、北角、胜天、荷花、谭丘、双熟、人福、龙桥、溪南、北旺、南塘、坝里、大谢、桥南、永平、龙北、沈家、七庄、庄平、寺西洋)。
震泽镇 - 历史
思范桥远古时期,震泽地区为泻湖浅湾,“始为洪流,继为泽薮,卒为阡陌”,沧海桑田,泥沙淤漫,堆积成陆。先民开垦,稀疏散居,聚成村落。
从蠡泽湖附近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出土的陶器、陶片(属马家滨——良渚文化)看来,震泽先民早已在此繁衍生息。
1982年,塔水桥农民庚利荣在蠡泽湖底摸得了3件破损圣水牛头骨,经其时吴江县文化馆吴国良送往上海自然博物馆鉴定,认为是殷商以前标本,系古居落遗址局部坍陷,沉入水中,由此推断远古时期震泽先祖已驯化并饲养圣水牛为家畜,原始农耕文化萌始。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湖州刺史张景遵即其地设震法馆,为震泽定名之始。馆者,馆驿,亦即驿舍,其在交通上的作用日见重要。
南宋绍兴初年,震泽为皇畿近地,朝廷设巡检一员以镇之,震泽镇之名始自此时。其时,纯为拱卫京城临安,因军事功能而设镇。元代,屡经战火,震泽居民只数十家,村市萧条。
明代,我国东南沿海商业繁盛,商品经济活跃,加以明朝廷屡下诏鼓励农桑,震泽地区适桑宜蚕,成为重要湖丝产区。湖丝以质优见长,明、清以来江南三织造署凡贡品绸缎的原料丝多赖于湖丝,震泽成为产销中心乃是顺理成章的事。
震泽古镇依丝发祥,震泽在明成化(1465-1487)年间居户增至三四百家,弘治《吴江志》上,震泽成为吴江首批四个建制镇之一(另外三个为平望、同里和黎里)。嘉靖(1522-1566)年间,“倍之而又过焉,居民约八九百家,实邑西之藩屏也”,也即成为县境西南重镇。清乾隆《震泽县志》描述其时震泽市况为“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
近代,生丝贸易的发达使震泽日益繁荣,成为我国著名丝市之一,为当时震泽县境内第一大镇。民国初年,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之后,仅次于盛泽镇仍为吴江县内第二大镇,镇上丝行、丝经行、茧行、桑叶行林立。“茧丝上市之际,毂击肩摩,尤非他市所能及。”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到震泽一带实地调查时所见“南浔到震泽之间,只有十二华里,船只往来繁忙,是两省交界之处。两镇都有繁华的街道,特别是江苏的震泽镇,有着很多富豪居家,辑里丝发庄的房屋。”
民国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即从1929年至1957年,震泽镇还曾升格为县属区,其管辖范围越出本镇而至于四乡。撤区并乡后,震泽一直是吴江的七大镇之一,现今则成为吴江西南境的中心镇。
21世纪初,震泽镇总面积近57平方公里,人口(不包括外来人口)4.3万余人。为工、商、农、副俱兴的经济重镇。
大星村村情
洪星乡政府所在地,是全乡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该村东南与红光村接壤(以观音桥为界),往东与长春村田坑连接,西北方靠杨家墩村,西南方为同川村。全村共有422户(包括非农户),户籍人口1182人,为洪星乡人口最多的村。
大星原属十二都,建国前归碧芙乡,解放后建立洪星乡,一直做为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1961年洪星乡划归美溪人民公社时除外)。该村现有村民组7,大致依山沿公路呈带状分布。自西北到东南分别为一组(养猪场)、二组(经里山)、三组、四组(大星集镇)、五组(塘湾)、六组(黄泥坑)、七组(林家)。该村交通便利,黟七线穿境而过,村组道路水泥硬化基本普及。主要河流是自南向北而流的清弋江。大星集镇较为繁华,拥有乡政府,林业站、中心小学,卫生院,供电站,信用社,邮政储蓄所、移动、联通服务厅等单位。旅社、小型超市、饭店、摩托车专卖店等服务设施齐全,大大方便山区人民的生活。
大星村林业资源资源丰富,境内多山,拥有林地面积1157.5公顷,竹林137.6公顷,茶叶面积910亩,耕地161亩。村民主要收入以林业、茶叶为主,除少数家庭外,粮食以购买为主。村内现有木竹及山野食品加工企业一家,拥有职工60人,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又一来源。
大星村与同川村、杨家墩村、红光村、长春村、联光村、奕村村相邻。
2021年1月1日,大星村被认定为2020年度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大星村附近有志德堂、黟县仁寿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西递、宏村等旅游景点,有黟县腊八豆腐、黟县香榧、黟县香菇、泗溪香榧、泗溪苦丁茶等特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