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安徽盛产茶叶的山区

安徽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盛产茶叶。

安徽盛产茶叶的山区

安徽四大名茶指的是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除此之外,安徽的名茶还有屯溪绿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涌溪火青,桐城小花,泾县特尖,舒城小兰花等。

安徽的大别山,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茂密,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盛产的霍山黄芽,岳西翠兰,桐城小花,舒城小兰花,六安黄大茶等等,其实都产自于大别山片区。而皖南山区,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更容易出好茶,加上,安徽种茶历史早,加之茶叶工艺沉淀,考究,天时地利人和,好茶自然天成。

宿松县的经济建设

“九姑”两个字,听起来像是对人的一种亲切称呼,但在宿松县,它是一个地理名称,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凝聚着人们的家乡情怀。

从行政区划沿革上看,“九姑”的发展历史只有79年,但早在清代就诞生了这个地名。

1940年之前,在全县行政区划中,还没有“九姑”这个名字,直到民国 *** 将联保制改为区镇乡保甲制之后,才在当地行政区划的版图上出现“九姑区”名字。解放后,县人民 *** 继续保留了九姑区行政建制。

1992年3月,全县落实“撤区并乡”政策,九姑区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以前由九姑区管辖的4个乡,撤并成九姑、千岭两个乡。九姑区从设立到撤销,历经52年。期间,经受了16次行政区划调整,先后被改为“区公所”、“革命委员会”等名称,管辖的乡先后被改为“乡人民委员会”、“人民公社”、“乡人民 *** ”等名称。

而关于“九姑”地名的来历,在宿松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清朝雍正年间,在今九姑乡一个叫杨茂岭的地方,有位姓余的老人,一共生育了十个儿女,排行第九的是个女儿,人称“九姑娘”。九姑娘身体瘦弱,说是“红砂日”出生的。古时,人们迷信这个日子出生之女不吉。为此,九姑娘的父母非常忧虑,总想给她谋个生计。于是,在一座山岭的路边,搭建茶棚卖茶。九姑娘心肠好,不管是穷人、富人上门喝茶,都一样对待,生意十分红火。据说,后来九姑区茶馆之多,喝茶之盛都跟九姑娘有关。一日,九姑娘去洲地走亲,返程路经千岭时,突发急病而亡,当地居民找一空地将其安葬。葬后两年,九姑娘“显灵”,有求必应。当地居民纷纷捐资募款,在九姑娘墓地建庙,名为“九姑庙”。九姑娘被奉为神灵,称之为“九姑娘娘”。此后,九姑岭因“九姑娘娘”而得名,而“九姑区”又取自九姑岭之名。

九姑,是文化之乡,有杜溪古桥、石良墓及御碑亭。

杜溪古桥,坐落在九姑乡杜溪村境内杜溪河上,是座石拱桥。据民国十年版《宿松县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朝弘治己未年(1499年),清朝康熙壬戌年,宿松知县朱卷重建,由700余块方形条石铺砌而成,虽经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和洪水冲击,仍然屹立在杜溪河上。古代,该桥处在由县城通往许岭、下仓乃至望江、彭泽的必经之道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清初大文学家、翰林院编修朱书与该河和桥结下不解之缘,他以“杜溪”为名号著有《杜溪文集》《杜溪诗集》等,曾作下脍炙人口的《杜溪吟》“两岸花燃野,一溪柳钓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朱书笔下,杜溪桥可谓美不胜收。

有着“田园宰相”之称的石良,九姑乡杜溪村人。元末农民起义,他率兵赴九江归顺朱元璋,被授为统兵元帅,镇守宿松。后率大军进攻湖广,战功卓著,洪武二年(1369年)被太祖敕封为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充任指挥,镇守亳州。洪武十年,被封为武节将军。洪武十八年,告退回乡,被明太祖封赏建造宰相府,后建造了一座一进九重的官厅,“石宰相屋”的名称由此而生。1394年,石良病逝家中,享年74岁,葬于杜溪,墓后建有告敕碑亭,斑斑敕文记下他英勇果敢、保境安民,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做出的不朽功勋。1983年,石良墓被县 *** 列入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初,该县有关部门对御碑亭进行了修缮,使其面貌一新。至今,这里的人们仍把石良当年居住的村庄叫“石宰相屋”。

九姑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东临一望无际的大官湖,西倚俊俏挺拔的凿山,是闻名该县的生态之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凭借大官湖优质的渔业资源,以及凿山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朴实、勤劳的九姑乡人民,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迈着坚定的步伐,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一路高歌、一路奋进。

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姑乡沿湖村庄,几乎家家都有小木船,家家都以捕鱼为生;渔业发展比较好的家庭,经常驾着帆船沿湖而上,去百里之遥的龙鱤湖捕鱼。而居住在凿山一带的居民,则大力发展采石业。上九十年代之前,开设在凿山脚下公路两边的石料加工厂最多时发展到了100多家,从早到晚,轰鸣的机器声不绝于耳。

九姑曾是闻名皖西南地区的“鞭炮之乡”,居住在九姑岭一带的数百户居民,几乎家家都生产鞭炮。鞭炮生产工序的加工,解决了周边乡镇很多居民的就业问题。2000年初之前,鞭炮成了九姑乡的支柱产业,也成为九姑乡的一张发展名片,许多外地人是通过鞭炮才了解九姑的。

从九姑区到九姑公社,再到九姑乡,“九姑”紧跟着新中国的发展脚步而成长。70多年来,不管管辖的区域怎么改变,但始终改变不了它引领广大干群拥抱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而今的九姑乡,处处洋溢着新时代的发展气息。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公共服务配套日益完善,到处都是清一色的楼房,不少村民还在县城或外地买了房子;到处都有农业产业发展基地,产业化、规模化种养模式让农民摆脱了落后生产方式。

宿松(1)姑娘(1)鞭炮(1)

宿松县农作物分两大类,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有籼稻、糯稻、粳稻、小麦、大麦、米麦、荞麦、高粱、玉米、粟、山芋、马铃薯和豆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药材、烟叶等。

陈汉区以及二郎、凉亭区的一部分山区,以种植小麦、大麦、芋类、水稻、茶叶、柑桔、药材为主。

程集、许岭、九姑、佐坝、二郎5个区以及凉亭大部分地区,水田种植水稻、油菜、红花草为主。旱地种植小麦、山芋、花生、芝麻、绿豆、棉花、粟、大豆、麻、烟叶等。荞麦、大麦、米麦产量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复兴洲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种植棉花,是全省优质棉出口基地,兼种小麦、大豆、花生、油菜、芝麻、玉米、高粱、山芋等。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县耕地面积170654亩,产稻344781担,小麦28670担,大麦24845担,豌豆856担,蚕豆728担,玉米148担,山芋101000担。全县作物总产量为501028担。

建国以后,采取了新的耕作技术和科学管理制度,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高。1949年水稻亩产268斤,1984年水稻平均亩产697斤,双季晚稻1956年亩产143斤,1984年杂交晚稻亩产695斤。棉花1965年亩产107斤,被评为全国10个棉花生产先进县之一。县内油菜产量向来低而不稳,最低年产量为150余万斤。1981年推广甘兰型油菜和大壮苗移栽技术,油菜年总产量达1000万斤,油菜年产量一般在1500~1900万斤。

“文化大革命”十年,农作物产量徘徊不前。

1979年实现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481.82万担,是1949年的5.46倍;棉花总产量为19.57万担,是1949年的1617倍;油菜总产量为15.97万担,是1949年的9.5倍。

2013年末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5171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种植面积28938公顷,比上年扩大1147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5423公顷,比上年扩大21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093公顷,比上年扩大347公顷。全年粮食产量35.27万吨,比上年减产0.78万吨,油料产量6.08万吨,增长4.3%;棉花产量3.13万吨,减产0.27万吨。

2013年末,全县生猪存栏20.73万头,比上年增长0.4%;全年生猪出栏34.97万头,比上年增长1.9%。肉类总产量3.55万吨,增长2.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万吨,下降6.7%。禽蛋产量1.69万吨,增长6.3%。水产品产量7.96万吨,增长2.7%。

2013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6.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农用拖拉机14271台,增长7%;农用运输车1229辆,与上年持平。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35万吨,下降43.4%。农村用电量2.82亿千瓦时,增长3.7%。有效灌溉面积44.45千公顷,比上年略有减少。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布衣汪革,在麻地坡(今程岭乡王湾村)烧炭炼铁,此为县冶金工业之始。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西乡陈汉,长溪山山民,利用水力没碓,以竹麻、草料造纸,兴起造纸业。民国初元,有鼎兴、吉利、鼎盛等公司在黄泥庄、北门红鹤寨、松塘庄筲箕坡等处开采煤炭。1946年,县商会集资创办光明电灯厂,是为本县使用电灯照明之始。建国前夕,县内亦仅有一些私营作坊和手工店铺,以及涉足城乡的42种民间手工匠。

1951年,安庆私营裕丰米厂,连人带机器迁至宿松,创办米厂,县首次使用机械碾米。同年10月,洲头轧花厂购进皮辊机20台,以柴油机为动力。1953年,城镇共组织各种手工业合作小组、社82个,少数社开始引进机械,初步实现半自动操作,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43.1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4%。

1958年,把手工业组建为社;一部分厂和小组转为国营工业企业和集体企业;商办、校办工厂也应运而生,大部分工业企业,因供电不足,仍以手工操作,产品以针织类和食品类为主,辅以土法炼铁和铸造犁头、吊罐、辟耳,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85.7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6.8%。

1961年至1963年,工业企业实行全面整顿,关闭了一些企业,部分地调整了产业结构,1963年工业产值595.0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87%。这一时期,县内机械工业已初见端倪,原由几个铁器社组成的宿松县中心机械厂,扩建为县机械厂,制造简易车床、饲料机、粉碎机、碾米机、脱粒机等。1963年至1965年,全县工业生产产值、利税逐年增加,设备日益改善,是县工业稳定发展的时期。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将一批个体手工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全县个体手工业濒于绝迹,这期间又有15个手工业合作小组,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升级,转为社(厂),有13家社(厂)转为地方国营,生产很不景气,产值急剧下降。1968年产值仅750.63万元,比1965年下降73.5%。

1976年后,全县工业企业走“一厂办多厂”和扩大新产品的内涵改造道路,一手抓太湖至宿松35千伏高压输变电建设,一手认真调整工业结构,全县开始形成以粮、棉、油、水产、加工业为主导,以电器、建材、棉织、化工为骨干,辅以二轻工业的工业布局。工业生产稳步发展,1979年,29家国营工业企业产值达2129.73万元,利润136.66万元,税金45.2万元,15家二轻集体企业,产值412.04万元,利税27.2万元。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3.3%。

进入80年代,掀起了一个有县办、集体办、乡镇办,多层次、多渠道办工业的热潮,工业门类亦相应增多,现有电力、机械、电器、化工、采矿、陶瓷、建材、加工、食品、造船、棉织、印刷、被服鞋帽、竹编、雨伞、木器、包装制品等,1985年,全县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有25个,职工1358人,产值2797万元,创利税197万元。二轻企业12个,职工723人,产值287.13万元,创利税1万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1.4%。

截止2013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9户,全年新增2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2.6%和22.3%,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16.9%,高于全县水平1.5个百分点,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2.7%,对全县工业的平稳增长举足轻重。

全县25个工业行业中21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前三位的纺织服装服饰业、纺织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增长19.4%、16.2%和-17.5%。五大支柱产业中,机械电子发展较快,增长32.3%,纺织服装次之,增长18.1%,新兴建材增长15.7%,矿产化工增长11.6%,低于全县水平;农产品则出现负增长,下降2.7%。从比重来看,纺织服装居首,占40.7%,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矿产化工其次,占14.9%,下降0.8个百分点,农产品占比14.3%,下降2.6个百分点,机械电子占比10.2%,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建材占比8%,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2.2亿元,增长18.2%;利税17.8亿元,增长20.2%,其中利润12.6亿元,增长22.4%。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2.9万平方米,增加近1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0.5万平方米,增加10.5万平方米。

宿松县早在清代就有制造修理和饮食旅店等服务业,在城乡设铺营业,或走村串户上门服务。50年代,服务业有所发展,1959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受到一定抑制,有些改工务农。1979年后,集体、个体服务行业蓬勃兴起,全县恢复了各种服务性企业222个,从业者两千余人。

80年代初,县政府为了发展商品经济,改变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从事服务性行业。1984年底有农民1139人进入县城和县内其它集镇,或从事商品经营,或开设饮食旅店,或摆摊设铺修理,或从事家庭服务和从事家具的制作、加工等。

1985年人均创利千元,另有1100名推销员,一面帮助乡镇企业推销产品,一面传递经济信息,为乡镇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有1714个石、木匠(农民),组织27个建筑服务公司,进城承包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建筑工程,1985年产值637万元,他们以良好的建筑工艺和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