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靠什么保住了全世界都在种的茶叶市场的份额呢?
茶叶,是古代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既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又提高了国家的话语权。直到晚清,垄断的地位才逐渐被打破了。
可以说,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清政府每年靠茶叶创造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觊觎,争相种植茶叶摆脱对清朝的依赖。英法先后突破了封锁,在印度、越南大规模种植茶叶,连隔壁的日本都立志要分一杯羹。古代茶叶
尤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面对生死存亡的威胁,清政府彻底放开了对茶种外流的限制:
美利坚於咸丰八年购吾国茶秧万株,发给农民,其后愈购愈多,岁发茶秧至十二万株,足供其国之用。
清朝的垄断地位随着外流茶种的收获被终结,其市场份额却依旧占据世界前列。
虽然列强在全世界不断尝试种植茶叶,主要产区却依旧是亚洲。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条件得天独厚:
夫吾国茶质本胜诸国,往往涩味中含有香气,能使舌本回甘,泰西人名曰?胆念?,他国所产鲜能及此。
如日本,其本身是美国茶叶的主要供应商,却依旧每年从清朝采购大量茶叶。高端市场永远是不缺买家的,由此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1887年,印度茶叶对外贸易总额超过了清朝。清方派出了调查人员经过统计发现印度出口茶叶的数量少,但价格高:
印度茶往英国者,岁约七十三万二千石,价约二千四万两。吾国茶往者八十九万八千石,价约千八百六十八万两。
印度茶叶
由于市场被抢占,清朝茶叶在国际上的价格被迫连年走低。随着众多通商口岸开放,出口茶叶的成本降低,有效增强了竞争力。低价,总是诱人的。
甚至可以说,清朝残余的市场份额就是在吃老本。价格低,质量好的清朝茶叶为何会逐步丧失市场统治力?
茶叶,是经济作物。清朝以农为本,始终没有大规模的种植、加工茶叶。其他国家没有成功培育出茶树之前,全世界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出口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广州十三行
清政府对交易源头实行严格管控,卖方占据了绝对的有利地位。陈茶、劣茶是家常便饭,假茶屡见不鲜。现在我们说假茶指的就是品种品牌,古人的假茶就是字面意思,直接就是用其他树木的树叶伪造充数。由于历史悠久、手法高超(《宋史》中就有记载),各国深受其害,尤以美国为最。
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天下苦清久矣!在硬需求的推动下,新的茶叶产区被不断开辟。出于对本土茶叶贸易的保护,清朝出口的茶叶被征收高达25%的关税。出口税加关税,导致了清朝茶叶在价格上的优势被抵消。
茶叶贸易的失败,是清代对外贸易失败的一角。和瓷器、纸张一样,没有过多技术,单纯依靠地理和原材料的商品终究会走下神坛,回归他本来的价值。
茶叶经济效益
对于广大茶农来说,种植茶树最根本目的是获得经济收益,脱贫致富,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茶农最关心的是茶叶产量和品质,因为它们决定了茶叶的销售价格和茶农的收入。要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茶叶产量品质,这样才能延长经济效益的生命周期,实现茶树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今天止茶君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几个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运用科学管理措施,来实现茶叶高产优质。
一、茶树生命周期内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特征
1.产量变化特征
茶树一生可分为幼苗期、幼龄期、成年期和老龄期四个阶段,其中生产期主要是指成年期和老年期茶树。总体的产量变化特征呈现出由低到高再缓慢降低的过程。具体来说从茶园开采时算起,一直延续到15年左右,茶叶的采摘产量持续增长直至达到最高峰,随后产量会进入下降通道缓慢降低。当经过老龄化改造之后,茶叶产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回升,但不会超过第一个高峰期。换句话说,当茶树生长年龄达到16~20年时,茶叶的产量最高。
对于单个生产年份来说,春茶的产量占据了全年产量的50%以上,其次是夏茶,约占到27%左右,最后15%是秋茶。当然这里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产区。而对于华南和西南部分茶区,茶叶开采时间较晚,第一道茶产量较低,第二道第三道茶产量最高。另外,不同的茶树品种、种植密度、施肥状况和管理水平都会影响到茶叶的产量。比如说有实验表明,福鼎种比鸠坑种产量要高25%左右。
2.品质变化特征
茶叶的品质主要受到氨基酸含量、多酚类物质和水浸出物以及芳香物质等影响。而这些不仅跟种植有关,跟茶叶的加工工艺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总体而言,茶叶的品质变化特征和产量变化特征大体相似,都是一个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过程。在茶叶成年期头10~15年内,茶树生理机能最旺盛,新陈代谢能力最强,其所积累的内含物质最多,所以品质比较高。等到茶树生长20年之后,细胞衰老,同化和代谢能力降低,品质也会随之缓慢下降。
茶叶不是一般的农作物,他是一种经济作物,茶叶的经济效益很好,很多地方农民的收入就是靠茶叶来支撑。比如,福建,安徽,云南,这些地方的茶叶都很好,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收入,在古代中国的茶叶出口到西方国家换来了大量的银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