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书课本知识
我们学习苏教版 七年级历史 课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我整理了关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书课本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隋朝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 建立时间:581年 年号:开皇
统一:589年 意义:是继秦汉之后,又一次统一。
隋朝实现统一的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大运河 开凿原因:为大大加强南北政治、经济、 文化 联系和交流。
开凿时间:隋炀帝时期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诼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大运河的影响(意义、作用):
①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②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③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④此后,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隋朝灭亡的原因:统治者推行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被推翻。
唐朝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建立时间:618年 都城:长安
李世民(唐太宗):上台时间:626年,627年改年号“贞观”。
魏征:著名谏臣,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贞观新政 主要内容:①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使人身关系束缚逐渐松弛;②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武则天: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兼通文史,多谋善断,受到高宗的宠爱和倚重。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 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①统治前期,重用酷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大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③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 面试 考生;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 措施 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姚崇 :被誉为开元初年的“救时之相”。
唐朝的经济高度繁荣表现:
① 在农业生产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②唐手工业在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前代;③唐初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至一千多万户;④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第四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度的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举制度的。
衣食住行时尚:① 饮茶 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还好吃面食;②唐人喜好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③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④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原因: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②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革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表现:体现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宏放、汇纳百川与充满时代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
天可汗:西北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
唐朝的民族政策: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 具体做法:在东突厥当地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吐蕃和亲等。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①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催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②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第六课 开放与交流(对外政策)
谴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鉴真:唐朝高僧。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五次失败,最后双目失明,贡献: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为求取佛经精义,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历尽九死一生。 贡献:促进了中国与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
长安:唐朝都城 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七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雕版印刷:唐朝初年发明,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火药:孙思邈书中记载,在唐初发明,开始运用于军事上是在唐朝末年。
赵州桥 :(地位)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
第八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唐诗 李白,人称“诗仙”,创作风格是豪迈奔放, 想象力 丰富。
杜甫,人称诗圣,诗被人称为“诗史”。创作风格是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唐诗兴盛的原因:①唐代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②唐朝帝王大都喜爱或能创作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
乐舞 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的《霓裳羽衣舞》
敦煌莫高窟 以佛教 故事 为主,是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石窟艺术。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书课本知识10-16课第十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辽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民族:契丹族 建立时间:916年 都城:上京 北宋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建立时间:960年 都城:汴京
西夏 建立者:元昊 建立民族:党项族 建立时间:1038年 都城:兴庆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每年送岁弊,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消极影响); 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积极影响)。
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杨家将:北宋抗击辽的代表
第十一课 宋金南北对峙
金 建立民族:女真 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建立时间:1115年 都城:会宁 先后灭掉辽,北宋
南宋:建立者:赵构(宋高宗) 建立时间:1127年 都城:临安
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宣告北宋的灭亡。
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郾城大捷 1140年,岳飞取得的一场对金军的大胜。
岳飞抗金的意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宋金南北对峙 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由此形成双方的南北对峙局面。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目的:加强统治
措施:①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方面进一步向汉族靠拢。
第十二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 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 完成:南宋 原因: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 农业: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北宋时期引进,得到迅速推广,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 手工业:煤,称石炭,开采量世界第一(北宋);铁、铜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陶瓷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著名的制陶点有五窑,景德镇。
③ 商业:高度繁荣,为适应商业的发展,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 海外贸易:得到政府的鼓励,发展兴盛,有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机构(广州、杭州)
泉州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第十三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士农工商 士:主要指当时的读书人,地位最高,相当部分官员来自这一阶层。
农: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工:身份相对自由。 商:行商(卖眼药图)和坐商,他们的经济活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乡村生活 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有 元旦 、寒食、 冬至 。
城市风貌 瓦舍:宋代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 蹴鞠:类似现代的 足球 运动。
第十四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铁木真:又称“成吉思汗”,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主要贡献有建立蒙古族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元朝 建立民族:蒙古 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 建立时间:1271年,实现全国统一的时间:1276年
忽必烈改制 原因:巩固统治 具体内容:①政治方面,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②经济方面,推行重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影响: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人分四等: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元朝的民族政策有悖于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回族: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国人通婚的产物,信仰伊斯兰教,产生于元朝。
第十五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 发明时间:北宋 发明者:毕升 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意义: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叫司南;北宋时期,加以改进变成指南针;意义: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唐朝就已经发明;宋代时期,得到改进后,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绵纺织技术革新 革新者:黄道婆 革新时间:元朝 重要发明: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意义: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绵纺织业中心;棉布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十六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资治通鉴》 成书时间:北宋 作者:司马光 体例:编年体通史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具体内容: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共1362年的历史。
意义: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词 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句子 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出现于宋代。
代表人物:苏轼 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两宋之交著名婉约派词人,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词人,又是著名抗金将领,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元杂剧 著名作家有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关汉卿生活于元代,1958年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东西方各国普遍举行了纪念他戏剧创作700周年的活动。
>>>下一页更多精彩“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书课本知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无所不包。不过,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发表观点:《上下五千年》的明朝历史基本全是胡扯,《明朝那些事儿》才是对的,真实的,,如“崇祯杀袁崇焕”,《上下五千年》称是皇太极的离间计,而当年明月极力反驳,称“崇祯能搞倒魏忠贤,还会受离间计骗吗?那是清朝史官有意突出清朝满族人的智慧,实质是明朝奸臣温体仁所为。”
1、中华上下五千年
2、尼罗河流域文明
3、两河流域文明
4、印度河文明
5、爱琴海文明
读物1、《中华上下五千年》
2、《世界上下五千年》
概述 1、名称出处
2、口头说法
3、书面意义
内涵 1、中华上下五千年
2、尼罗河流域文明
3、两河流域文明
4、印度河文明
5、爱琴海文明
读物 1、《中华上下五千年》
2、《世界上下五千年》
展开[1] 上下五千年
编辑本段概述
上下五千年,这是一个约定成俗的习惯叫法,字面意思就是“大约五千年啦”。欲理解这惯词,如果不从口语和书面语的角度,进行联合解释,肯定不能了解其真正内涵。上下,是一个概词,表示“大概”、“左右”、“大约”、“差不多”;上下五千,就是“5000左右”,或者“大概5000吧”。
1、名称出处
让“上下五千年”名闻遐迩的是,国内第一款少儿通俗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它是由著名的语言学家、历史教育家林汉达教授与曹余年共同编著,其中第一版分5册于1979年问世,东汉以前的部分为林汉达与曹余年合著,其余的部分是曹余年在林汉达手稿基础上整理而成,1991年该书分精华版和平装版发行了第二版。受其影响和启发,国内相关读物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继而又有了“世界五千年”少儿文学读物问世。但是,这些读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不能和“通史”,断代史,中国史,世界史相提并论。
2、口头说法
上下五千年,是口语“在中国的上下五千年中,经典的民间传说和精萃的历史故事”的缩略语。从林汉达和曹余年版的《上下五千年》,我们知道始篇就是“盘古开天地”、“黄帝战蚩尤”等经久流传的民间故事,再有就是有文字记载历史故事,从客观的角度列数了古往今来的极具影响人物和事件,及其重大发明发现和贡献作用。
3、书面意义
(1)从狭义的角度,特指中华上下五千年,因为中国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说“上下五千年”通常就是指整个中国历史。(2)从广义的角度,泛指人类文明和发现,包括中国以外更广阔的范围,说“上下五千年”通常就是指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史。目前,以“上下五千年”为书名的的著作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两种。“百度百科”分别以“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上下五千年”为词条,去掉“中国”或“世界”,单说“上下五千年”,应该泛指全世界的“上下五千年”,即全世界的文明史。
编辑本段内涵
在现代考古学、人类学意义上,“文明”与“文化”两个术语的定义不同,“文化(culture)”是自从人类进入石器时代使用工具以来创造物的总称。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本有不同含义,一般指人类社会在科技、文艺、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的文化,有特定的含义,专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文明(civilization)”则相对于“野蛮”和“蒙昧”而言;一般公认需具备 (1)政治上的国家权力机构 (2)经济上的金属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农具 (3)文化上的文字和文献记录 (4)建筑上的城市等设施,这四项主要条件。这些条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例如,古代的游牧或渔猎人群有文化而无文明,还处在蒙昧、野蛮的发展阶段。中国考古学大师夏鼐先生又指出: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海文化(因为她开始有文字——希腊线形字A和B),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铁器时代,但是还没有产生文字,就不够称为“文明”(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81页);相应的,中国的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也不够称为“文明”……因此,“文明”是人类文化从新石器农耕畜牧阶段开始克服蒙昧和野蛮、发展到比较高级阶段的产物。
1、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2],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生命之源。《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在这套书中,编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但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而是广泛涉及哲学、军事、艺术、教育等领域,使本书从一般的历史性介绍上升到对中华文化各个层面的广泛介绍。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甲骨文
[3]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也就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神话。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但是人们喜欢这个神话,一谈起历史,常常说从“盘古开天地”起。这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创造力。 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 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了许多猿人的遗骨和遗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们祖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像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大约有一百七十万年历史;陕西出土的蓝田猿人,大约有八十万年历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来说,也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了。 这里,我们就从北京猿人说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xī)牛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气比不上这些凶猛的野兽,但是他们和任何动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种工具十分简单,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头。木棒,树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经过人砍削的;石头呢,是经过人工砸打过的,虽然很粗糙,但毕竟是人制造的工具。 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的工具来采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吃。他们还用木棒、石器来同野兽作斗争,猎取食物。 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这种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艰苦的斗争中进化了。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发现另一种原始人的遗迹。这种原始人的样子,已经和现代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砸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别看这一枚小小的骨针,在那时候,人们能磨制骨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了骨针,人们可以把兽皮缝成衣服,不像北京猿人时期那样赤身裸体。 山顶洞人过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一个集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生下来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这样,人类社会就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了。
2、尼罗河流域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即古埃及文明。由于尼罗河从西北向西南横穿埃及全境,所以又叫尼罗河流域文明。埃及位于非洲东部,尼罗河流域的东面是阿拉伯沙漠,西面是利比亚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濒临地中海,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少有港湾的海岸。 金字塔
[4]尼罗河每年要发洪水。在洪水淹没过的下游两岸,会带来一些上游的泥沙和腐殖质,农民就在河流的两岸耕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肥沃的新农田每年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供给在城市里聚集起来的各种有专门技能的人,从而又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商业的流通。 同苏美尔人不一样,埃及人当时已经可以预知每年洪水发生的时间和大小,欣赏洪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认为洪水之神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神。同时,尼罗河就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稳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所以,最早的尼罗河文明是在尼罗河两岸兴起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曾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是尼罗河带给了古埃及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3、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5世纪以来)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希腊文,意为“两河之间”,现伊拉克境内)。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两河流域文明,又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约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创造者被认为是苏美尔人。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建成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河水,从而创建了古两河流域文明也即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这两条河均流过现在的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会发生洪水,加之高山上常年积雪融化形成的洪水,不仅淹没和毁坏农田,还会造成人畜伤害。苏美尔人不能理解和预知洪水泛滥的时间和大小,认为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两河流域文明
[5]两河流域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被成为“新月沃土”,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约旦河、叙利亚、两河流域,由于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这一大片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新月沃土上有三条主要河流,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共约40~50万平方公里。
4、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世纪以来),即古印度文明,大约出现在古两河流域文明1000年之后。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喀拉蚩东北1 印度河文明
[6],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贝湾(Gulf of 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哩)的亚穆纳河盆地(Yamuna 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广。由于古印度河的存在,为沿河两岸的游牧民带来了农田灌溉的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古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生产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和大麦,还有豌豆、甜瓜、芝麻和棉花等,古印度河流域是最早使用棉花织布的。同时,古印度文明在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
5、爱琴海文明
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0世纪以来),爱琴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因为这一文明的存在被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时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自从它们被认真地研究以来,爱琴文明的独特性从未被怀疑过。曾经有人怀疑那些出土的物品属于埃及或是腓尼基文明,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发现,这种说法已被证明是不正确的。爱琴文明发展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爱琴艺术与其他史前时期和地域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确,它借鉴了其它同时代的艺术,特别是在它的后期阶段,但是这种借鉴通过爱琴匠人的双手,烙上了鲜明而独创的特点,即现实主义的风格。而从这点上来说,他们的确是希腊艺术的先行者。克里特的壁画艺术、陶器主题、浮雕、独立雕塑以及金属浮雕工艺都提供了实例,能够进一步加深希腊大陆上(如迈锡尼、瓦斐奥、梯林斯等)已经发掘的金饰和绘画作品所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印象 爱琴地区的宫殿有两种布置:一种(可能也是较早的)形式是所有的房间围绕着一个中心方形院落设置,互相之间以迷宫般复杂的通路连接,而这个更大的方形是从长边进入,以许多立柱纵向切分。而第二种中,主要的房间为所谓正殿(“megaron”)形式。它独立存在,同其余部分用走廊隔开,可以从短边的一个门厅进入。它有一个中央的壁炉,由立柱环绕,并可能可以直接通向天空;不存在中央院落,其余的居室组合成不同的独立区间。这种双重结构的形成可能有地理上的原因。虽然许多埃及、巴比伦以及赫梯宫殿被发掘,还没有其他地区现存的遗迹显示出爱琴地区拥有的这些结构。 一种圆顶或称“蜂窝”形的墓葬(tholos),最著名的例子在迈锡尼。克里特岛的“拉耳那克斯”(larnax)棺材,同样在爱琴海之外无人能比。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