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属于化学危险品吗
由于大多数农药具有挥发性,贮存农药要注意施行密封措施,避免挥发降低药效,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农药具有危害性。农药广义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产生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因此,农药不完全属于化学产品,也就不完全属于化学危险品。
化学防治是指什么?
目前化学农药是快速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且还会带 来很多坏的后果,如环境污染、伤害有益生物、害虫抗药性和再猖獗等。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应该注意以下几 个方面:
(1)据防治对象及发生特点,选择最有效的药剂和施药时期
每种害虫、病害在发生阶段都有对药剂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用药,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用药量少,减少农药 污染。如为害樱桃介壳虫,它们的幼虫期没有介壳或蜡质层薄,药剂容易穿透虫体体壁发挥药效,所以介壳虫幼虫期是防 治的关键时期。
(2)农药用量要准确,不准随意加大和降低用量
农药的推荐用量是经过药效试验确定的有效用量,随意加大农药用量不仅浪费药剂、加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同时 会污染环境和伤害天敌生物,有可能产生药害;降低用量防治效果会下降。
(3)选择合理的施药器械和施药方法
农药有多种剂型,分为乳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油剂、水剂等,不同的剂型需要用不同的施药器械和施药 方式,方能达到满意的作用效果,乳剂和可湿性粉剂需要对水喷雾使用,粉剂需要喷粉器械喷粉施用,颗粒剂需要撒施到 土壤或水面施用,油剂需要超低容量喷雾器喷雾施用。
另外,果树属于高大冠覆盖作物,用药液量大,适合选用高压机动喷雾器械,这样可以使药剂全面覆盖到叶片、果实 、枝干等,病虫无藏身和逃避之地,彻底消灭病虫害。
(4)科学混用和交替使用农药
农药混配和混用不是任意两种或多种药剂简单混在一起的事情,必须根据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作用特点、防治目的, 选择其适应的药剂进行混合,方能达到扩大防治谱、增效、减缓抗药性、节约用工的效果,反之会出现药害、减效、增毒 等后果。如菊酯类杀虫剂与碱性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混用,会出现水解降低药效。目前,有许多已经加工好的混配制 剂可以直接使用,生产中需要混用时需先取少量药剂混在一起,喷洒到个别枝条上,观察混合后是否产生沉淀、结絮,对 防治对象效果如何,对果树有无药害等。
一般,害虫连续用一种农药防治容易对该药剂产生抗药性,同时也对同类药剂产生交互抗性,防治效果显著下降。因 此,在同一年份,果园内必须几种、几类药剂交替使用,以避免产生抗药性,保证防治效果。
chemical control
叶钟音
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利用药剂处理植物及其生长环境,以减少、清除、消灭病原生物,或改变植物代谢过程,提高植物抗病能力,达到预防或治疗植物病害的目的。化学防治的重要性随着不同类型病害而异。仅一次初次侵染的种传病害,以药剂种子消毒处理即可奏效。多次再次侵染为主的病害如麦类锈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等,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农业技术措施等为主,配合生长期的化学防治。但是当前仍未找到高产抗病品种之前,或因所推广的品种抗病性丧失,且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时,仍应采用化学防治以解燃眉之急,如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应用应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简史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以硫赭防治植物病害的记载。1882年法国P.M.A.米拉德(Pierre Marie Alexis Mittardet),发现波尔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作用,从而开始了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无机杀菌剂阶段。在此期间主要使用一些金属无机盐和非金属无机化合物如汞、铜、锌、硫、砷等。1934年W.H.蒂斯代尔(W.H.Tisdale)和I.威廉斯(I.Williams)与H.马丁(H.Martin)分别同时报道作为橡胶硫化促进剂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经室内试验具有杀菌毒力,1942年M.C.戈兹沃西(M.C.Gotd-sworthy)首次报道这类化合物在田间防病效果,是化学防治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有机杀菌剂阶段。随后出现三氯甲硫基类、醌类杀菌剂等。这一时期开发的杀菌剂使用剂量比无机杀菌剂明显下降,对人畜和植物安全。但仍属于保护性杀菌剂。20世纪60年代后开发的萎锈灵、苯菌灵、硫菌灵等开创了化学防治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内吸杀菌剂阶段。这类杀菌剂可以通过植物茎、叶表面渗透或根部吸收后随植物体液运输至植株各部位,对侵入寄主体内的病菌具毒杀或抑制作用,控制病害蔓延,达到治疗作用。田间用药量和用药次数明显降低,药剂残效性提高。有的药剂一次种子处理,可以保护幼苗期不受气流传播病菌的侵染,或能控制系统性病害如粟白发病、玉米霜霉病的发生为害。对病菌无毒性杀菌剂的开发是杀菌剂发展中新的动向。这类杀菌剂通过干扰真菌的致病系统,或增强寄主植物防御作用,提高抗病能力。四氯苯酞、三环唑、咯喹酮在离体条件下对稻瘟病菌无杀菌活性,但在水稻植株上,显示极高的防病效果。噻瘟唑处理稻株后,诱导稻株产生α-亚麻酸等抗菌物质和使被侵入细胞木质化阻止病原向邻近细胞扩展,从而减轻病害。可以预料随着对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及杀菌剂对病菌作用机制的研究及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植物化学防治将发生深刻变化。
化学防治原理
使用化学药剂减轻病害或控制病害的原理有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
化学保护
指病菌侵染植物前使用杀菌剂杀死病菌或阻止侵入,使植物避免遭受侵染。美国J.G.霍斯福尔(James G.Horsfull)将化学保护分为二种:第一种是病菌接触寄主之前或之后将杀菌剂直接喷到静止的病菌上。①施药于接种体来源。如在桃芽萌动前喷药而杀死潜伏于芽鳞片上的越冬桃缩叶病菌,而减轻桃缩叶病的发生。②在健康植物表面施药。如小麦腥黑穗病菌粘附在小麦种子表面,种子萌芽后,病菌的厚垣孢子亦萌芽从芽鞘侵入。当播种前以药剂拌种,直接杀死粘附种子上的病菌厚垣孢子而减轻发病。第二种是杀菌剂喷在寄主表面形成一层药膜,当病菌孢子降落在具药膜的植物表面,因受药剂毒力作用,孢子不能萌芽侵入。波尔多液和有机硫类的保护性杀菌剂都具有在植物表面形成不溶性保护膜的性能。防治稻瘟病的三环唑、咯喹酮等内吸性杀菌剂,能抑制菌体黑色素的合成,影响附着胞侵入栓的侵入,所以它的防病原理属于无毒性的化学保护。
化学治疗
病原菌侵染植物后,在植株表面施药而控制病害蔓延,减轻发病。其作用方式为:针对病原物,直接杀菌或抑菌,以及钝化病原物产生的毒素;或影响寄主植物代谢,改变其对病菌的反应或影响病菌的致病过程。化学治疗可分为以下3种。①局部化学治疗。如冬季苹果树干上的轮纹病、腐烂病疤可先以刀刮治,而后涂抹杀菌剂。②表面化学治疗。如植物表面的白粉病病斑用硫黄粉喷洒,直接杀死表生的菌丝和孢子。③内部治疗或内吸治疗。将药剂施于植物体,通过渗透、内吸和运转,药剂在植物体内对病菌的直接毒杀和抑制作用,或作用于寄主植物,而减轻病害。
化学免疫
化学药剂使用后,诱导植物细胞内原有的抗性基因表达,产生能够遗传的高水平抗性。这种化学免疫的现象目前尚属理论上探讨的,尽管有一些化学药剂可以诱导产生一些植物保护素的物质,后代中能否再次表现还不清楚,真正的化学免疫将是研究化学防治的新课题。
化学防治途径
chemical control channels
叶钟音
根据植物病害的致病原因、发病规律、病害循环的特点,而采用的化学防治方法。通过使用杀菌剂以阻止病原生物的繁殖及控制接种体生成,控制初次或再次侵染源,阻断病原物的传播,防止病原物在侵染点侵入寄主,以及在已发病的植株上用化学药剂治疗等都是化学防治途径。目的是以最有效的杀菌剂,最少的使用次数和最低剂量,简便的使用方法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杀菌剂使用方法有种苗处理、土壤处理、叶面喷洒、浸渍、熏蒸等。
种苗处理
携带病原物的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经过药剂处理减少初次侵染源。对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防病效果比较明显,对有再次侵染的病害,种苗处理不能达到彻底防治目的。种苗处理具有用药量少、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对较高浓度药剂抵抗力强、集中处理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早期主要以植物汁液或酒浸渍种子,1907年法国学者普雷沃斯特(Prevost)发现低浓度的硫酸铜具有抑制黑粉病菌孢子萌发的作用。1910年开始以氯化汞拌种防治谷物雪腐病,1931年氯酚羟基汞问世,开始广泛用有机汞处理种子。1937年四氯对醌、1945年六氯苯用于谷物拌种,这些种子处理药剂的发展推动了种苗化学处理,成为很多重要病害防治重要手段。1966年后由于内吸性长效杀菌剂的发展,种苗处理的防病范围扩大,药剂处理种子不仅能消灭种苗外表粘附的病原物,还能抑制内部的病原物,并可使幼苗免受土传病菌侵害。如萎锈灵拌种防治小麦秆黑粉病、棉花立枯病等。亦可利用其内吸及在幼苗体内的残效而保护幼苗期不受气流传播病害的侵害,如乙菌定(Mitstem)拌种防治大麦白粉病。长期以来由卵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采用化学防治无效,自乙酰基丙氨酸类杀菌剂问世后,这类病害的防治也迎刃而解,如以甲霜灵拌种防治谷子白发病。种子处理有浸种、拌种和湿润拌闷。①浸种。以一定浓度的药液浸渍种子或浸沾苗木,浸渍时间随药液的浓度和温度不同而调整,一般药液浓度高、温度高浸种时间短,反之则延长浸渍时间。②拌种。根据种子量折算所用药剂(粉剂或糊剂)的用量,一般在专门的器械内均匀拌和药粉,使每粒种子表面均匀沾布药剂形成“包衣”。近年来还开发了种衣剂。③湿润拌闷。又称半干法即用少量的较高浓度药液,均匀喷洒于种子表面,而后加覆盖堆闷一定时间后再播种。
土壤处理
用化学药剂处理土壤,利用药剂的毒力直接杀死或抑制病原生物或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使不利于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内吸性药剂在土壤中经根部吸收后,进入植物体内并传导至地上部位,控制植株不受气流传播病菌的侵染。根据用药时间分为播前使用、播时处理和植物生长期处理。处理方法有浇灌、毒土、及专门的施药工具注射等。药剂处理受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微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从病原生物、药剂、土壤等全面考虑。土壤处理剂中有一类是利用药剂的熏蒸作用,其蒸汽压比较大,进入土壤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挥发成气体在土壤颗粒中扩散,从而增加药剂与病原生物的接触,达到杀菌目的。如不饱和卤代烃、有机硫、异硫氰酸酯等。有的杀菌剂由于杀菌谱及本身的理化性质,很适宜于土壤消毒,如五氯硝基苯对土传丝核菌有特效,敌克松易受紫外光分解,进入土壤后较稳定,且对丝囊霉、腐霉菌有特效。恶霉灵在土壤中经微量元素活化,植株内吸后对土壤传染的腐霉菌、镰刀菌、丝核菌有特效。当然,长期单一的使用某种药剂,也会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如土壤长期使用苯菌灵后导致链格孢属的上升。
叶面喷洒
主要针对气流和雨水传播的病害。药剂加水配成一定浓度的药液均匀喷洒于植株上,起保护和治疗作用。有喷雾和喷粉。在喷雾中根据用药量、使用器械的压力、雾点大小又分常量喷雾、低量、超低量喷撒法。喷粉法由于粉尘对空气、环境和喷药人员的毒害,已日趋减少使用。喷洒的时间和次数依据药剂的特性和病害的特点而确定。保护性杀菌剂要根据病害预测预报,控制在病害发生前或少量中心病株出现时应用,有多次侵染的病害喷药数天后由于新长出的叶未能受药,所以一定时间后需继续用药。内吸性治疗剂由于在植株体内可再次分配,喷药次数可根据药剂在体内的残效而决定。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每种药剂应确定最后一次喷药至产品收获期之间的间隔期,以控制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之内。适用于叶面喷洒的杀菌剂的剂型有可湿粉、胶悬剂和乳油。
烟熏
在热源的作用下,药剂挥发,或在药剂中加入发烟剂、燃烧剂使其燃烧产生烟雾。用于防治温室、塑料大棚内的叶部病害、林区的树木病害。
洗果
果品收获后贮藏前的处理,以杀菌剂浸渍、喷淋果品或药剂处理果品包装纸等方法以控制贮藏期病害的发展。
此外还有:果树树干病害先以刀刮治,而后再涂以药剂,冬季果树主干涂以白涂剂以减少冻害和杀死树干上的越冬病原物;类菌原体引起的木本植物病害用抗菌素液注入树干中,有的还可加压灌注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1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