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时期河南—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从公元前475年起, 历史 进入战国时期,按照史学界大部分同志的意见,我国封建 社会 也从这时开始。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从战国到鸦片战争前2300多年的 历史 ,分做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等5个时期。
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全国,共经历254年。经过200多年的兼并战争之后,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雄,此外,还有宋、卫等十几个小国。七雄中韩、魏的大部分领土在河南境内,楚国也有一部分领土在豫南地区。
七国的地主阶级在取得夺权斗争胜利之后,为了扩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对农民的统治,竞相变法改革。魏文侯执政时李悝的变法,是当时发生在河南境内的重大事件之一。他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的旧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他颁布《法经》,确立封建法规;他推行“尽地力之效”的政策,挖掘土地潜力,发展农业生产。经过改革,魏国迅速走上富强之路。
在秦国,秦孝公任用河南人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天下大治”,迅速在秦晋高原上崛起。秦王政即位后,任用阳翟(河南禹县)人吕不韦为相,广招天下宾客,大力扩张势力,积极作攻灭六国的准备。秦王嬴政亲政后,采纳上蔡人李斯“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建议,对山东六国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前230年,秦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前225年,秦决黄河灌魏都大梁(河南开的),毁,魏亡。前221年秦灭齐,完成了统一。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进一步得到应用和推广,对故会声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河南辉县、郑州、新都等地发翻的战国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犁头、锄、镰之类的农具和斧、凿等手工工具,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大规模的开农田、兴修水利、提高耕作技术提供了条件。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西门豹能在漳河两岸兴修水利,造福人民;河南人郑国能在秦国兴修郑国渠,引泾水入洛,使关中成为沃野;魏惠王能够在荥阳引黄河水,使之流经中牟、开封,折而南下通许太康,至淮阳入颕水,联接济、濮、汴、睢、颍等河道,形成了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对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 历史 上仅昙花一现式地存在大作用了十几年。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境内)人陈胜,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率领900名成卒在蕲县大泽乡“折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行了我国 历史 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久,他们攻占陈(今河南淮阳),陈胜被推为王并在此建立“张楚”政权。大泽乡起义虽说不足半年就遭到失败,但它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后来,刘邦、项羽终于在公元前207年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秦亡后,刘邦、项羽又进行了历时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为争夺天下,刘、项曾在荥阳、成皋一带长期对垒,至今在荥阳广武山下还有当年战争留下的残垣断壁,人们称之为“汉霸二王城”。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的政治、经济中心虽不在河南,但河南在“文景之治”以后也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当时,铁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地区,用牛、用马耕田的技术进一步普及,代田法的出现和耧车的使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日益兴旺,而手工业中,冶铁业占着重要地位。在全国发掘的西汉冶铁遗址中,南阳北关瓦房店和巩县铁生沟村的遗址规模最大。发掘表明,这两处作坊冶炼工序集中,设备齐全,技艺精湛。在巩县生铁沟还发现炼钢炉一座,这说明,西汉时期河南的匠人已掌握了炼钢技术。更可贵的是,在铁生沟还发现了原煤和煤饼,这是我国用煤的最早遗存,在世界史上也属罕见。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著名商业都市除首都长安外,洛阳、邯郸、临淄、宛(今南阳)、成都也是百物荟萃之地,当时号称“五都”。伴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腰缠万贯的富商,如南阳孔氏,“大鼓铸,规陂池”,富埒王侯;洛阳的师史专搞运输,也发了横财。
西汉时期,河南出了几位著名的政治家。出生于洛阳的贾谊,曾任文帝顾问、长沙王太傅,他提出削减诸藩,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和“立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义”的安内之策,要求执政者施仁行义,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颍川(今禹县)人晁错,进一步建议景帝“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人张释之,在任文帝朝中大夫、中郎将、廷尉期间,坚持有法必依,执法不阿,使“法信于民”,传为佳话;著名财政改革家、洛阳人桑弘羊,在汉武帝时推行盐铁酒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调剂运输,平抑物价并大兴算缗、告婚之法,打击富商大贾,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他于公元8年改国号“新”,开始统治全国,并打起托古改制的旗号,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结果是引起一票列的 社会 混乱,导致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的爆发,出身于西汉宗室的南阳豪强地主刘缤、刘秀兄弟,乘机参加起义行列,公元23年,绿林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以少胜多,收王葬主力。不久绿林、赤眉军相继攻入洛阳、长安,推翻王莽的统治,南阳豪强地主刘秀窃取农民革命的胜利成果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前期,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推行恢复生产、安定 社会 秩序的政策,使被战争破产的 社会 经济迅速复苏,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西汉。此间,王景、王吴疏浚黄河、汴渠,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汝南太守邓晨修复鸿隙陂,南阳太守杜诗治理陂池,大大便利了农业灌溉。在手工业方面,温县出土的单孔层叠铸造泥范,是当时世界冶金史上最早、最先进的技术。杜诗总结南阳一带冶铁工匠的生产经验制成水力鼓风机械一水排,用力少,见功多,是世界冶铁史上一项重大发明。但是,由于以皇室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大肆兼1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生活仍很痛苦。一些门阀大族,把持本地的政治经济大权,地方官吏形同虚设。如南阳人宗资为汝南太守,委政于本郡的范滂;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成晋为南阳太守,委政于本郡的岑厘,当时十有一首歌谣曰:“汝南‘太守孟博(滂),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晊),弘农成但坐啸”此时,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也开始形成。一些名士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在相当程度上操纵了舆论。如汝南名士许劭、许靖兄弟,好议论乡党人物,被称汝南月旦评。后来太学又成为清议的中心,太学生的领袖是平舆人陈蕃和过人李膺,他们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扶正压邪,纠察不法,深人们喜爱、当时人称赞“天下楷模李元礼(膺),不畏强暴陈仲举(蕃)”。李膺、陈蕃等严惩不法宦官,引起宦官集团的嫉恨。宦官怂恿桓帝枸系李膺,并逮捕党人200余人,这就是 历史 上有名的“党锢之祸”。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败坏,民不聊生。184年春,黄巾军大起义爆发。颍川(今河南禹县)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军和张曼成领导的南阳黄巾军成为起义的两支重要力量,黄巾军起义虽遭东汉政府的血腥镇压,但它动摇和瓦解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使其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战国秦汉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封建经济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科学文化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高潮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周、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均是河南人。他们或著书立说,或聚众讲学,为“百家争鸣”这部交响曲注入一个个强音两汉时期,南阳人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在我国自然科学史上树立一座丰碑;医学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称“医圣”。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张苍,在高祖和文帝时长期担任计相、丞相,对历法和算学很有研究,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西汉时汝南人桓宽著的《盐铁论》被后人誉为“处理经济题材的对话体 历史 小说”。汝南人许慎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首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汇语义的字典,是我国文字学史上颗闪亮的明珠。陈留圉(今杞县)著名学者蔡邕深于学术,通晓音律,善长诗赋,有诗、赋、碑、铭、箴、吊共104篇传世,其女蔡琰(文姬)系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诗人,其代表作《悲愤诗》是建安时代诗歌的精品。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问题一:浇灌是什么意思 词语 浇灌
全拼: jiāoguàn
释义: (1)把流体向模子内灌注:~混凝土。(2)浇水灌溉。
例句
1、如果这些土地得不到为不断的浇灌,很快就会重新变成沙漠。
2、 滋润仿佛用水浇灌的方式使…变得肥沃或充满活力
3、 友谊需要勤浇灌,犹如精心浇花盆。
4、 许多农民的土地用水浇灌。
问题二:浇灌意思有什么区别 浇灌
释义:
1.浇水灌溉 2.把液体倒进模子里
问题三:灌溉什么意思 灌溉灌溉 (guangai)
1.灌溉原则 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药用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
2.灌溉种类 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
3.灌溉方法 分沟灌、畦灌、喷灌、滴灌、渗灌、浇灌等。
(1)沟灌法 即在垄间行间开沟灌水,灌水沟的距离、宽度应根据植物的行距和土壤质地确定。沟灌适用于条播行距宽的药用植物,如颠茄、紫苏、白芷等。沟灌的优点是侧向浸润土壤,土壤结构破坏小,表层疏松不板结,水的利用率高。
(2)畦灌法 本法是将灌溉水引入畦沟内,使水流逐渐渗入土中。畦灌法适用于密植及采用平畦栽种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北沙参等。缺点是灌水欠匀,灌后蒸发量大,容易破坏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形成板层,空气不流通,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因此,灌后要结合中耕松土。
(3)喷灌、滴灌法 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灌溉方式,优点较多,如喷灌,雾点小,均匀,土表不易板结,节水和节约劳力。滴灌,是使灌溉水缓缓滴出,浸润作物的根系土壤,能适应复杂地形,尤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
(4)浇灌法 用喷壶或皮管浇水,仅适用栽培小面积药材使用,但阳畦育苗时使用广泛。
4.我国灌溉排水工程发展历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紧缺、水旱灾害频繁,特殊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农业、兴修水利最早的国家,早在5000年前的大禹时代就有“尽力乎沟洫”、“陂障九泽、丰殖九薮”等农田水利的内容,在夏商时期就有在井田中布置沟渠,进行灌溉排水的设施,西周时在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已经有较多的小型灌溉工程,如《诗经,小雅?白华》中就记载有“泥池北流,浸彼稻田”。意思是引渭河支流泥水灌溉稻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土地得到开垦,灌溉排水相应地有了较大发展。著名的如魏国西门豹在邺郡(现河北省临漳)修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和改良盐碱地,楚国在今安徽寿县兴建蓄水灌溉工程芍陂,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统一国力强盛时期,也是灌溉排水工程第一次大发展时期。特别是西汉前期的水利建设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兴建的灌溉工程,当时号称灌田4万顷,使关中地区成为我国最早的基本经济区,于是“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汉武帝时,引渭水开了漕运和灌溉两用的漕渠,以后又建了引北洛河的龙首渠,引泾水的白渠及引渭灌溉的成国渠。汉代除在统治的腹心地区渭河和汾河谷地修建灌溉工程外,还为了巩固边防、屯兵垦殖,在西北边疆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地区也修建了一些大型渠道引水工程。
我国第二个灌溉排水工程发展时期是隋唐至北宋时期。唐朝初年,定都长安,曾大力发展关中灌溉排水工程,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江浙一带农田水利工程得到迅速发展,沿江滨湖修建了大量圩垸,排水垦荒种植水稻,塘堰灌溉更为普遍。同时提水工具也得到改进和推广,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到晚唐时期,太湖地区的赋税收入已超过黄河流域,成为新的基本经济区。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从西汉时的不足20%上升到40%多。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又名《农田水利约束》),这是第一个由中央 *** 正式颁布的农田水利法令,同时还设立全国各路主管农田水利的宫史,使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王朝偏安......>>
问题四: *** 中的浇灌是什么意思 浇灌什么东西都行
问题五:砼浇筑是什么意思 建筑中的“砼浇筑”是把构件的模板安装好后,在现场用砼把构件浇筑的意思
问题六:说勤奋中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浇灌一词是什么意思。五个字,前三个已知道是“付出的.. 浇灌的意思是辛勤努力培育,结合你的“付出的……”可以填空为“劳动”。
问题七:什么是二次浇灌 所谓二次浇灌,就是将设备底座与基础表面的空隙及地脚螺栓孔用混凝工或砂浆灌满。
其作用之一是固定垫铁,另一作用是可以承受设备的负荷。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为原始刀耕或火耕阶段;8000年至5000年前为原始锄耕或耜耕阶段;5000年至4000年前为发达锄耕阶段。在生产工具上,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刀耕火种”向发达锄耕的进化;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连种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轮荒耕作制的转变,土地利用率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作物种类有一定增加,北方旱作粟、黍常见,南方水稻籼、粳并存,大麻、苎麻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葫芦、白菜、芹菜、蚕豆、西瓜、甜瓜等也已开始栽培。因原始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由以前游移和季节性的野营生活逐渐转入定居生活,男子在农业生产中渐居主要地位,从而实现了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
在原始畜牧业方面,经长期圈养驯化,家畜种类有所增加。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家猪、家犬和家鸡的遗骨出土,说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原始畜牧业。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有牛的遗骨出土。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马、山羊和绵羊的遗骸。至此,在我国北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业已具雏形。在中国南方,养猪之历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浙江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水牛和家犬的遗骨,说明六七千年前以饲养猪、狗、水牛为内容的南方畜牧业已初步发展。
1926年我国考古学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个半割的、似丝的茧壳”。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又发现一批丝织物,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国已开始养蚕缎丝,纺织技术已具相当水平。
三、粗放农业阶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臣属,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于国家统治形式的确立及分层分区管理,从而在制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夏代政府机构中设立有专门掌管水利灌溉的官职。有组织的奴隶劳动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因此,夏代大规模治河导水及沟洫体系的建设,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是这一历史的生动写照。夏代人民还首开天文科学,并根据农耕经验,结合农事发展,制定了指导和规范农业生产的历书和历法。当时谷物酿酒业已形成,成为农产品加工的先声。陶器的发明为谷物食料的处理提供了有效方法,也为金属冶炼创造了基本条件。夏代后期,青铜器已经出现,对后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产生了划时代影响。
商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它持续了6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商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长足发展,农业已成为社会主要生产部门,农具制作较夏代更为精细。商后期农具除木、骨、石器外,已有少量青铜农具。商代还开创了井田制,以630亩地划为9区。1区70亩为公田,其余8区各授一家,借8家之力助耕公田,私田不再纳贡。这一赋税形式,对解放奴隶生产力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取代商朝,中国步入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期。西周继续实行分封政策,促使封国户口增殖,田地扩大,富源开阔,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西周继承夏代沟洫和商代井田体系,施行井疆沟洫制。木制农具和青铜农具均有大量增加。随着中原人口的增加,作物种类也日趋多样化。除谷、豆、麻之外,蔬、果种植发展迅速。蔬菜品种有直根类、薯芋类、嫩菜类、葱类、柔滑及香生菜类多种。果树有落叶果树带和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果树品种40余种。
在畜牧业方面,西周已发明了马匹去势术,牲畜内外科病症的治疗也积累了初步经验。在林业方面,西周时注重用养结合,设有“虞人”,专司护林工作,并对树木采伐年龄及采伐季节作了规定。
西周时代国家上层建筑已相当完备。各级组织均有首长领其事,如闾师、闾胥、族师、乡大夫、乡师等。他们经常的工作就是向村社农民传达政府命令并组织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第二节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因此,本节着重阐述北方地区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770年周朝东迁后,国力日趋衰弱,不再有控制分封诸侯的力量,从而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而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催化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嬗变。战国时期,“七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为了能在兼并战中取得胜利,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变法和改革。在政治上,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被废止或削弱,封建地主阶级逐渐登上政治舞台。在土地制度上,长期沿袭的井田制逐渐消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在赋役制度上,奴隶主贵族的“贡、助、彻”被废除,代之以按地亩征税的赋役制度。在经营方式上,改“千耦其耘”为个体经营。所言这一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的使用已较普遍。与铁犁相配,牛马被用于农业,从而实现了农业动力上由人力耦耕向畜力耕作的革命性变迁。铁犁与牛耕并举,相辅相成,使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有了突破性发展。如《吕氏春秋?6?1上农》所言:“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些进步均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铁器的应用和推广也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和井灌提供了有效手段,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应运而兴。如中国最早和最大的陂塘蓄水工程“芍陂”、魏国修建的漳水渠、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及我国古代最长的人工灌溉渠道郑国渠等,为保障当时农业的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人们对土壤和农作物有了更多的认识。“五谷”的概念已经形成,并注意到了开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们认识到“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给庄稼施肥可增加产量;种庄稼要深耕、熟耰(碎土)、易耨(除草),才能获得好的收成。周时的起亩作垄技术至战国时因犁耕有了发展,形成“畎亩法”、即在高燥田里将庄稼种于垄沟以防旱,在低温田中将庄稼种在垄青以防涝。由于积累了这些经验,西周时那种垦种休闲交替的易田制渐被废弃,耨地实行连种,一年一熟,部分发达地区还试行复种,两年三熟,从而实现了耨作制度上的重大转变。
这一时期,园艺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周以前虽然也有蔬菜和果树栽培,但多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春秋战国时,农圃已经分工。当时栽培果树有20种以上,食用蔬菜有40余种,其中人工栽培者十余种。由此,独立的园艺业初步建立。
此期畜牧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在西部游牧区,牧业渐成规模,战争中俘获的牲畜常以万甚至10万计。在广大中原地区,因战事、犁耕和积肥等多种需要,六畜被普遍饲养。以外形来鉴别家畜优劣的相畜术已具相当水平。名传千秋的相马专家伯乐和相牛专家宁戚就活跃在这一时代。为了保障畜牧业的发展,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牧业机构和“牛人”、“羊人”、“校人”等畜牧官员,同时还制定了各种畜牧法规。湖北云梦出土的战国“厩苑律”竹简堪称世界最早的畜牧法规。
因战乱和连年滥伐,原始林遭到严重破坏,迫使政府不能不重视森林的养护和种树。当时设有“山虞”和“林衡”等林官。严禁滥伐,严防山火,将植树造林已作为利国利民的长久之计。
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秦灭六国后,结束了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和文字,大规模移民西北和五岭,修筑堤防,疏浚河道,这一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王朝继承了春秋战国时的农本思想,将重农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实行轻徭薄赋、垦荒实边、兴修水利、奖励力田、劝业农桑等一系列重农政策,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汉武帝对水利事业的重视,汉代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发展。仅国都所在的陕西关中就兴建了六辅渠、龙首渠和灵轵渠等水利工程(图9-2)。山西引汾水和黄河水,河南汝南和安徽西部引淮水,山东引巨定泽水和汶水,等等。井渠法传到新疆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地下灌溉渠道—坎儿井,解决了干旱地区开渠塌方或沙土漏水和蒸发量大的难题。此外,这一时期还创造了放淤压碱,成为后来治理盐碱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冶铁业的迅速发展和冶铁工艺水平的提高,此期铁农具的种类大为增加,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农具已完全铁器化。犁壁的发明使犁在破土松土的同时增加了翻土、灭茬、压草、开沟、作垄的功能,使得耕作更有效率。秦汉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搜粟都尉赵过在陕西关中推行“代田法”时,用的就是“二牛三人”的牛耕。铁犁的广泛应用和牛耕的大力推广是汉代农业发展的两项重大措施,对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汉代我国还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条播机—耧车。它改原先的撒播为条播,将开沟、下种甚至施肥等作业合而为一,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播种均匀且节省种子。《齐民要术》称之为“省力过半,得谷加五”。耧车18世纪传入英国,经塔尔改进后成为当时通行于欧洲的畜力条播机。
秦汉时期,在耕作技术方面,进一步改进垄作法,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逐渐形成了耕、耙、磨、压、锄相结合的防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系,创造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旱作农业传统。因冬麦的推广,汉代时轮作复种制初步发展。在施肥方面,也创造了基肥、种肥、追肥等一系列施肥技术。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已完全成形并广泛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此期,园艺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出现了一些有相当规模的果园和菜圃,栽培和管理技术也明显提高。
畜牧业方面,相畜术、畜禽良种的选育、牲畜杂交和杂交优势的利用,以及畜禽的饲养管理均有一定进步。在中兽医方面,脉学和症治、阉割去势、本草学方面都有进展,并且制定了一些防疫制度。养蚕业与蚕桑技术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织品和养蚕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至西亚。
此期,人工养鱼和人工造林也进一步发展,渔业和林业逐渐成为农业中独立的生产部门。
总之,秦汉时期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无论从经营思想、农学理论,还是技术体系均已基本形成。
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洪流中来。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秦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继续。但此期国军事的需要,屯田制有较大发展,如曹魏时期的军屯与民屯和南北朝的屯田。无论军屯还是民屯,土地所有权都属国家。屯田按军事组织进行,屯垦工作与军事活动相结合。
这一时期,因豪强割据,水利事业废多兴少。但南朝各代比较重视水利建设,宋、齐、梁、陈相继修复了芍陂堤堰,溉田万顷。
随着钢铁冶炼和加工业的发展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性能有较大改进。后魏《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具有20余种,不少是汉代未见记载的。从出土农具看,这些农具全都通过白口铁柔化而制成。
这一时期传统农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谷田必须岁易”,连作“莠多而收薄”等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合理轮作的必要性。合理轮作不仅有利于消灭杂草,减轻病虫的危害,而且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经从野生绿肥作物的利用发展到有意识栽种绿肥作物,并且将绿肥作物纳入轮作体系,开创了绿肥作物轮作制。《齐民要术》记述了谷、瓜、葵、葱等多种作物与绿肥作物的轮作复种,称之为“美田之法”。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良种,这一时期还创建了“种子田”,进行良种繁育。单种单收、精心管理、防止混杂,较汉代“穗选法”有了一定的进步,奠定了我国传统选种和良种繁育的基础。据西晋郭义恭《广志》记载,粟的品种有11个,稻的品种有13个。《齐民要术》中粟的品种增至86个、水稻品种为24个。
在植物保护方面,农业防治增加了作物抗虫品种的选育及轮作防病等新内容。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总结了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经验,开创了“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新篇章。
在园艺方面,北方黄河流域栽培果树的种类与汉代相比变化不大,但南方栽培果树有显著增加,如柚、枇杷、频婆子(又名凤眼果)、韶子(又名毛荔枝)、海枣、古度树、枸橡等,而且出现了一些大面积果园。栽培的蔬菜种类也从东汉时期的20多种增加到30多种。蔬菜栽培技术发展了留“本母子瓜’作种、大蒜“条中子”及促使莲子早发芽等方法。窖藏鲜菜的技术较汉代进一步完善。
在畜牧兽医方面,因征战、驿传及农副业生产的需求旺盛,促使养马业蓬勃发展;家畜远缘杂交产生了骡子;相马术已有成套标准,相牛、相猪也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家畜的阉割和兽医内外科均有一定进步,尤其是北魏时期对猪的阉割法的改进,使出肉率显著提高。
这一时期我国蚕丝生产在农业中仍占较大比重。敦煌为丝绸商业交易之地,南方蚕丝业发展更为迅速。这时人们认识到了孤雌生殖现象;学会了用低温控制蚕卵化性;发明了盐渍杀蛹储茧法。
我国很早就认识到蜂的用途,3000多年前已开始食蜜。有关蜜蜂的人工饲养最早见于西晋文献。张华《博物志》记载了人工养蜂蜂种的来源及收取蜂蜜的时间和方法。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渔业生产仍以捕捞为主,但已经试行人工养鱼。南北朝墓葬出土有养鱼的陶器涌。《齐民要术》也介绍了养鱼致富的经验,包括鱼的习性、鱼池规模、放养量、雌雄鱼的比例及鱼池蓄水的深度。
第三节 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经济重心一向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公元3世纪时依然地广人稀、文化落后,农业生产基本上仍然是“火耕水耨”的粗放经营。虽经汉、晋、南朝的持续开发,经济渐成规模,但与同时代的北方相比,仍逊色许多。这种状况直到隋唐五代时始有改变。
一、南方传统农业的兴起
唐朝初期,社会经济曾有过一段空前繁荣的时期。但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崩溃,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历时7年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南方因未受战乱直接侵害,社会生产相对稳定;而大量北方人南下,带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南方农业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西汉以前我国的灌溉工程大都在北方,东汉后开始向南方推进。南北朝时北方陷于破坏停滞状态,南方则进一步发展。中唐以前,南方灌溉工程仅23起、防洪排涝工程3起、运输工程3起。中唐以后,灌溉工程猛增至938起、防洪排涝工程7起、运输工程8起。水利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江南日益繁荣,出现了“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的局面。
在农具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南方水田耕作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增加了犁评,可调节深浅,犁壁与犁铧面不连续,可以起到碎土和翻土的作用。中国犁自此基本定型。曲辕犁的出现和耖耙的推广,促进了耕作技术的发展。经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体系。这一时期,随水田冬作的发展,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初步发展。
在园艺方面,此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果树和蔬菜品种;嫁接理论与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创造了蜡封果蒂的保鲜贮藏技术;开始了食用菌的人工培养;茶叶生产及茶叶栽培技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在畜牧业方面,相畜术进一步发展;创立了马籍和马印制度;引进了大宛马、康居马和波斯马等国外优良畜种。在兽医方面,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兽医教育机构,仅太仆寺中就有600余位专职兽医。解剖、针灸、脏腑学说及兽医外科等方面均有进展。
隋唐时期,我国蚕桑业相当发达,生产中心也从黄河流域移至南方。
二、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太湖地区已成为国家经济命脉,农业生产水平远远超过北方。唐代后期,南粮北济最高年额不过300万石,北宋则超过700万石。
南方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宋代人口高峰时全国人口约1亿。因耕地不足,出现与山争地、与水争田的现象,导致梯田、圩田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芜湖万春圩田40万亩,江东络官圩80万亩。
宋元时期农具的发展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主要表现在新农具的大量涌现和农具所具备的各种特点上。可以说,传统农具到这时已基本完备且趋于定型。
宋元时代,多熟制迅速发展,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三季稻。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作物种植范围扩大。麦在南方长足发展,有不减“淮北”之势,成为稻田的主要冬作。因大豆需求增加,大豆种植日渐普遍,以至王祯《农书》称之为“济世之谷”。棉花的发展突出。北宋时期中棉栽培仅限于两广和闽滇地区,非洲棉也多在新疆和陕西栽培。但宋末元初,中棉已扩展至江淮流域。因植棉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比之种麻,“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倍受人们喜爱,种植范围不断扩大。
此期土壤肥料的理论与技术也有一定突破,创立了“地力常新”论。肥源进一步扩大,肥料积制方法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
园艺方面,原来主要在岭南种植的橙、橘、香蕉、荔枝、龙眼等,在宋元时分别向闽、浙、赣、川、苏等地推移,扩大了种植区域。
畜牧业在宋代北方汉族地区远不如汉唐,但元代有一定发展。南方畜牧多养牛、羊、猪、鸡,并以猪、鸡最多。此期,优良品种“湖羊”培育成功,淡水养鱼业也有较快发展。
。。。。 1000字真的概括不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