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六大茶山的茶山现状

据口碑流传及易武《茶祖史话》记载,易武茶始于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医少药的历史时期,当地土著民族本人(自称及外称)生病了,用植物的根、皮、茶、叶、果试病,发现茶叶具有清热解毒、醒脑明目,止痛除烦的药用功效,又解渴好喝,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外地到这里做生意或路过的人员生病了,群众也用茶叶为其治病,病治好了,免不了买些回去,需要量愈来愈多,茶叶变成了商品,有的群众就相约迁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改造野生茶树,把高大的茶树砍矮,砍除杂树、杂草、藤条,变成人工容易采摘的茶园。到唐朝“大兴土木”时期又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的宏大局面。由于茶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事业,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润城”。元朝时期由于国内战争和疾病直接影响到当地土著民族的安危,人丁大量减少,茶园大量荒芜。明末清初石屏地处偏僻,人多地少,风调雨顺年份多数人可解决温饱问题,若遇水旱失调,许多人便衣不暖体、食不饱肚,“穷走夷方急走广(广东、广西)”是石屏人生计的真实写照。许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气候适宜,土地宽广肥沃,大面积丢荒的茶园谁恢复属于谁,便相约“奔茶山”而来,来后经过几年的辛劳,不但恢复了许多老茶园,还在村寨附近择地而种,六大茶山的茶业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据《茶祖史话》及李拂一先生著《镇越县新志稿》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六大茶山最辉煌的时期,易武茶区年产干毛茶7至8万担(每担150老斤),倚邦茶区两万担。”由于茶业的发展,使群众的经济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展现出盖楼房、建寺庙、立茶庄,办学堂,筑路架桥,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易武茶区的易武镇、易比、漫秀、大路边、漫撒、湾弓、大寨、旧庙等八大村寨都建有大庙,铺设有石板街道,民居中四合院楼房拔地而起;象明茶区的倚邦街、曼拱街、牛滚塘街,蛮砖街也热闹非凡,一派富有景象。

六大茶山的茶山现状

为了营运茶叶、货物、人员往来方便,除每年发动群众整修从倚邦、易武两个主要集散地向外辐射的大道小路外,在道光年间还集资修筑易武为起点,经漫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青石板运茶大道,宽2—3米,长240余公里。20世纪90年代后期称青石茶马古道。在青石板茶马古道经过的磨者河上先后架设有永安桥、圆功桥、承天桥,只可惜在2002年7月5日特大洪峰中把剩下的最后一座石拱桥(承天桥)冲毁。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无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蛮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清正年间 (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 “年解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于解放前毁于火灾。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蛮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蛮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县政府确定在曼庄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曼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 担。采茶季节要雇用大批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廷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果敢地处缅甸北部高原,与中国云南接壤。果敢原生的茶叶品种,统属南亚热带大叶种,即云南大叶种,茶树龄都在200-500年不等,经过多年的种植古树茶,我们有着专业精英制茶团队,请大家放心购买放心饮用,喝出健康才是好茶。

古树茶

按地方史志记载,果敢与同样作为原生地的云南双江勐库属于同一茶源地域。原土司老衙门所在地楂子树等古村落,仍有百年以上的古茶园,茶菁品质上乘,人称“东有大竹箐,西有楂子树”。

果敢古树茶,宛若一位佳人,在水一方。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果敢茶特点:苦涩味低,蜜香,滋味醇厚,回甘生津,喉韵绵长。果敢生茶的野性十足,冲泡时会明显感觉到这是一款出自人烟稀少而且有野性的茶。

挑战茶源地学说--野生古树印证果敢茶产区地位

世界茶源地学说,素有中国云南和印度之争,同时也是云南大叶种与阿萨姆种的代纪性之争。至今,古生物学者仍然为此论战,而中国云南和印度也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两大茶源地,其他国家和区域在茶树种植的历史考证领域均定位于传入追溯。

2014年,茶学专家在考察果敢茶产区时,发现多株野生古茶树,尤其是位于果敢老街东南5公里,海拔为1000米南湖塘区域的一株初步鉴定超过1500年树龄的云南大叶种古树茶;通过生物学分析,由此足以证实:与云南一样,果敢亦属于世界茶源地,曾经的世界茶源地之说,由此被打破,并更新。

果敢古树茶

果敢,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曾因鸦片而声名远播;这里,曾是“金三角”地区最早形成的,最富盛名的鸦片集贸地。据相关记载,果敢是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开始种植鸦片的。其实,果敢地区神奇的植物并非只有鸦片,在英属殖民地时期更有着茶山茶园的规模化种植、采摘,阿萨姆种也正是那个时期引入种植的。当时,果敢地区的茶叶,无论是云南大叶种还是阿萨姆种,由于其品质优秀,被直供英国皇室和贵族使用,属于缅甸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殖民结束后,茶业出口几乎停滞,当地转而种植鸦片。

果敢原生的茶叶品种,统属南亚热带大叶种,即云南大叶种。按地方史志记载,果敢与同样作为原生地的云南双江勐库属于同一茶源地域。原土司老衙门所在地楂子树,以及西山区南郭、兴旺区三棵桩、东山区大竹箐及南湖塘、红星区杏塘包包寨等古村落,仍有百年以上的古茶园,茶菁品质上乘,人称“东有大竹箐,西有楂子树”。

拂去**尘硝--重探果敢高原茶风貌

果敢茶,宛若一位佳人,在水一方,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如此佳人,除了神秘,她的成长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密不可分。果敢位于缅甸东北端的掸邦高原,一大部分被西藏高原所包围,紧邻中国云南省,地理坐标为:北纬23°24′54″-24°09′24″;东经98°24′14″-98°53′42″。地势海拔在450至2400米之间,山与山之间的坝子海拔约1100米,属典型低纬度高海拔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植物种类极为丰富,至今仍保留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再加之果敢是三面环水,上方和西边是怒江,在下方与流出孟定的南定(汀)河汇流。使得该区域大量聚集的山茶科植物,经历千年,与野生乔木茶树在原始生长环境下共同成为普洱茶最上乘生态原料。

堪比冰岛班章--雪山一脉各自芬芳

全部的古树茶,是果敢茶产区独有的特点,也就是说果敢只有古树茶而没有台地茶。在果敢老街附近的“南湖塘”有树龄在1500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彰显着果敢茶源地的历史,而树龄200-300年的数量也颇具规模,即使是最“年轻”的树龄亦在100年以上。

作为世界茶源地之一,果敢茶种植及“驯化”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百濮时代。此后是与中国云南一脉相承的“武侯遗种”的传说相关。史书上没有孔明南征到此的记录,当地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着这样的古老故事:我们是随孔明南征丢落下来的人。孔明拿了一把茶籽叫我们安居下来生产,从此我们就有了茶叶。这些被“丢落”的人照着孔明的帽子建盖房屋,奉孔明为茶祖。基诺人深信武侯种植茶树,并举行放孔明灯活动,称为“茶祖会”,世代相传。“武侯遗种”的传说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认祖归宗。相传当年诸葛亮曾到过果敢的炮楼山,炮楼的旧址现改建为诸葛庙。在佤邦勐冒县县城所在地有一座公明山,也是用诸葛亮的名字命名的。

无论是哪天,历史传承的脉络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果敢与中国云南山水相连,文化尤其是茶文化的传承更是同宗同源。而果敢古树茶的茶山在地理位置上与素有“天下茶仓”的云南临沧属于同一山脉,有着相同的地理气候资源,甚至抛开有形的国境线,本就是同境同源的地域资源。

肥厚的古树春芽

除此之外,果敢的普洱茶另有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的特色,在《解毒金三角》一书中提到的:据云南植物学家多年研究,因生物间奇妙的作用,凡种植过**的土地,其古茶树生长也受到土壤微妙的变化的影响,茶叶别具一种香气。此说是否确有科学依据,不得而知,但是在种过**的土地上种普洱茶,冥冥中不正契合了中国古书“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吗?虽然此解毒非彼解毒,却同样功不可没,而且善莫大焉。

果敢古树茶

除却果敢茶产区的树种和树龄优势资源外,其另一个无法超越的绝对核心优势是其食品安全领域的纯原生态和零农残。由于果敢自治区此前的特殊历史时期原因,茶产业几乎处于80多年的无人照管和培育的野生状态,完全没有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其成为100%的纯天然茶原料产地。

为了保证这一核心优势的持续性,缅甸果敢自治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茶产业复兴计划。其中,为了保护茶产区领域生态环境,维护果敢地区茶叶传统的天然品质,果敢自治区正制定相关法规:禁止砍伐古茶树,禁止在茶树种植和采摘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禁止在茶叶中掺水或者掺入伪劣产品。违反规定将严格没收货物及非法所得并予以罚款。

果敢地区的古茶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数量超过100万棵,年产茶规模将达到5000吨。与国内市场相比,以班章茶为例,班章茶产区的古树普洱茶的年产量仅仅为50吨。可见,就高端古树茶领域来说,果敢茶在规模上有绝对的优势。

果敢古树茶--这位数百年来传承著中华文化的外国土地的这位神秘的佳人将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

据果敢地区杨氏、罗氏和彭氏等地方望族的家谱及碑铭记载,果敢族先民乃中国明末清初流落缅甸境内的明朝官军。公元1658年12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追击下,被迫带领官兵及随从自昆明仓皇西逃,于次年2月遁入缅甸避难。

公元1662年1月,缅王莽白慑于清军声势,将永历帝拘禁后执献给清朝将领吴三桂。追随永历帝的明朝官兵四处逃散,部分隐居于缅甸中部及掸邦一带;部分则逃离缅甸,返回至中缅边境地区,卸甲为民,繁衍生息。据杨氏家谱记载,为表示居住在科干地区的人民是果断而勇敢的,头领土司杨氏家族便按谐音将"科干"易名为"果敢",并沿袭至今。果敢的茶树都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是木本、乔木,不是几年长得起来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