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养殖鸭子,如何处理鸭粪
第一个方案:用作生产沼气的原料。
禽粪一直被认为是制取沼气的好原料,据报导每千克禽粪可产沼气0.094-0.125m3。前进农场是全国沼气使用最大的一个单位,全场共拥有沼气地下发酵池105只,地面池
2只,池容量达5756m3;贮气罐55只,计1100m3;输气管道35KM,用户达1620
户;日供气夏天1300m3,冬天1600m3,年供气46万m3以上(不含输送损耗)。现采用的产气原料主要是柠檬酸下脚料,辅以牛粪、酿造浆水等。目前这些原料是由南通、上海、崇明等地购进的,每年耗资35万元以上,是农场沼气化中一大负担,曾多次寻找原料新出路。百万只肉鸭场的建成,就能提供5000吨净鸭粪,这是沼气工程的福音。按每吨鸭粪产气100M3计算,就可满足全场用气的需要鸭粪经过沼气发酵,不仅能生产廉价方便的能源——沼气,而且发酵后的残留物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
第二个方案:用作水产养殖的饲料。
据水产队实践,在草、鳊、鲤鱼等饲料中搭配以一定比例的鸭粪,可降低饲料成本30%左右。这是鸭粪再利用中最简便有效的出路之一。例如养殖水面为700亩,每亩塘以每年施用禽粪1吨为最适宜,可消耗百万只鸭场所产鸭粪的14%。
第三个方案:用作肥料。
鸭粪是N、P、K含量丰富、迅速见效的优质肥料,用于农田能起到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在农场种植业现代化生产情况下,能解决鸭粪的堆集、粉碎和机械撒施的技术,其应用前景和效果就会更显著。设想把鸭场定期收集的纯鸭粪运至田头堆场,用塑料薄膜密封,发酵灭蝇,于夏种、秋播前用机械粉碎,然后用施肥机撒施于大田,作为水稻和麦子的基肥。但这一方案没有发挥其再利用的作用。
据测定,一只鸭平均每天排出鲜粪100克,每万只鸭每天产粪达1吨。按肉鸭饲养周期50天计算,就要产出50吨。一个年上市量100万只鸭的鸭场,每年就要产粪5000吨。这些源源不断排出的粪便,是现代化禽畜场发展中必须探讨的问题。 目前,采用传统地面垫草饲养和舍外散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对粪便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垫草返田的方法上。将含有垫草的鸭粪堆沤发酵,而后作为腊肥施于麦田或用作稻田基肥。
传统的粪便处理方法,带来诸多问题:
1、需要大面积堆场;
2、需要大量垫草;
3、臭气冲天,蚊蝇孳生,污染空气,影响鸭场防疫;
4、鸭粪淋刷流淌,严重污染周围;
5、增加粪便往返运输量,影响经营效益;
6、鸭粪堆肥是农田的优质有机肥料,但传统的处理方法,使堆肥机械铺撒技术难广,不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如为图方便,就近农田施肥过多,则禽类中氮氧化物所产生硝酸盐也会造成水源污染。所以规模经营的养禽场必须要有相适应的现代化禽粪处理设备和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许多处理禽粪的报导,其中不乏成功的实例。对禽类的处理途径不外乎三种:用作能源、饲料和肥料。据测定,禽粪中含氮1.64%、磷1.54%、0.85%,是养分均衡、含量较高的有机肥;含有各种有机物25.5%,可作为能源原料;含粗蛋白质7.94%,其中蛋氨酸0.11%、赖氨0.43%、胱氨酸0.1%,可作用饲料。
规模化禽场的禽类处理,首先必须对传统的养鸭棚舍设施、饲养工艺进行改革,增加饲
养密度达到集约化生产,创造禽粪机械搜集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改革的途径可以设想为:
一是将开放式舍外散养改为关闭式舍内饲养。把鸭粪集中于棚舍内,便于搜集,同时又能减少冲洗污水的处理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二是饲养中由容器喂水或长流水给水改为全方位乳头式饮水。把传统饲养工艺的耗水量压低到20%以下,保持棚舍干燥,降低粪便含水量,是鸭粪机械搜集的重要前提;
三是由传统的地面垫草饲养改为全网板饲养。
宁波市人工养殖银鲳鱼首获成功浙江省宁波市对人工繁殖银鲳鱼的研究现已获得初步成功:人工繁殖出银鲳鱼受精卵并育出仔鱼。据悉,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据了解,该项目是由浙江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实验室和该市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前者负责人工育苗部分的研究。
由于银鲳鱼的人工繁殖养殖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是个空白,宁大的科研人员便首先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探索性实验。他们克服了银鲳鱼受精率低、嘴小难摄食和饵料选择等方面的困难,一次性初孵仔鱼5万余尾,孵化率超过90%。
据悉,银鲳鱼人工繁殖的初步成果已于日前通过专家验收,科研人员正在通过进一步的培育,使幼鱼达到苗种要求。
舟山培育银鲳鱼收获成功2005年5月初,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善良副研究员收购抱卵银鲳鱼在六横镇兴建育苗厂开展人工育苗。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管理,培育出6000多尾银鲳鱼苗,鱼苗体长最大有7厘米,最小的也有3-4厘米。此批鱼苗已分别进行室外围塘混养和室内养殖。
国内银鲳鱼育苗鲜有成功,更未见有鱼苗成功进入养殖阶段报道。一旦银鲳鱼围塘混养试验获得成功,可在舟山乃至我省沿海一带加以推广。银鲳鱼人工育苗及养殖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水产优良养殖品种的筛选,对合理调整舟山市海水养殖结构和布局,保护舟山海区野生鱼类资源,改善海区生态环境,促进该市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象山银鲳鱼人工育苗获得成功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品种的筛选、结构的调整已日趋重要。在水产养殖品种中,已把海捕的银鲳鱼作为人工养殖开发的品种之一,但需要解决银鲳人工育苗技术。位于象山港畔的宁波象山港水产引种育种有限公司,设计了技术路线,于5月中旬开展了银鲳鱼人工育苗试验,获得了2万粒左右受精卵。根据银鲳苗生长规律和营养需求,设计了培养文案,培育了仔鱼约5000尾,从而在银鲳人工育苗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成功的单位。
1.2驯养设施与条件
采用由30m3玻璃钢圆桶及森森水产恒温机,组成的单循环养殖系统,加盖遮阳网使光照强度在1000lx以下,驯养用水为两级砂滤自然海水,水温18℃~31℃、盐度15‰~32‰。
1.3银鲳幼鱼的规格与驯养密度将平均叉长3.0cm左右的银鲳幼苗,按70~100尾/m3的密度进行驯养。
1.4驯食饵料的选择
驯食时所选用的饵料分别是:冰冻桡足类、冰冻糠虾、鱼肉糜、鱼肉糜+鳗鱼饲料、鱼肉糜+配合饲料、配合饲料。
各种饵料的投喂方法:
1.使用冰冻桡足类及冰冻糠虾时,将冻块敲碎投入池中让其漂浮在水中;
2.鱼肉糜选用马鲛鱼去皮剃骨后加入少量水用家用料理机粉碎成糊状,投入水中呈漂浮状;
3.选用低值小杂鱼,用粉碎机粉碎后,加鳗鱼饲料拌匀至糊状后,均匀涂在用粗铁丝做框及20目筛网制成的50×50cm)的网片上,悬挂在池中;
4.选用马鲛鱼鱼肉糜加日本林兼公司生产的海水鱼类开口料拌匀制成面胚状,投喂于饵料台中;
5.选用日本林兼公司生产的海水鱼类开口料及天邦特种水产配合饲料等,直接进行投喂。
1.5日常管理
每天7:00、12:00、17:00分3次投饵,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2%左右,视具体摄食情况增减。每天7:30吸污换水(停气吸污后,再开气时,气量应由小到大缓慢开启,以免引起银鲳因受到惊吓而造成的撞壁等应激反应。),日换水量50%~150%,换水后加入适量的EM菌,水温控制在28℃以下。12:30及17:30吸去剩饵确保水质清新。整个驯养期间池水pH值维持在7.8~8.3;溶解氧保持在5.6×10-6以上;NH4-N维持在0.023~0.348×10-6之间。驯养期间应尽可能避免强光照射及所能引起池壁震动的任何举措,避免银鲳因受到惊吓而造成的撞壁等应激反应。
1.6病害防治
驯养中发现银鲳易患气泡病及纤毛虫等疾病,气泡病是否与银鲳消化系统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纤毛虫病按陈总会等2007年研究的“海水养殖鱼类纤毛虫病及其防治方法”及陆建学等对“黄鲷刺激隐核虫的防治研究”的方法进行处理。另外,经常使用1~2×10-6聚维酮碘泼洒全池,也能起到积极地防治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23874.html